老太原之《清和元头脑》

老太原收藏馆

<p class="ql-block">相传,清和元建于清初,迄今已有 390多年的历史。当时,在太原南仓巷中段的地面上有个小吃摊点,主人姓朵,信奉伊斯兰教,以经营羊肉杂割汤为生,生意蕭條。傳山先生时常来此店与店主闲聊,对朵某的处境深表同情。日久,他见店主老实厚道,便将供其母养生食品"八珍益母汤"秘方相授,取名为"头脑",并亲书店名"清和元"。所谓"头脑",原本是傳山先生为调养老母亲身体的一道滋补药膳,是用八种原料制作而成。这些材料是:煨面丶黃芪、莲藕、山药、黃酒、酒糟、肥羊肉、良姜共八种,故名"八珍汤"。吃時佐以腌韭菜,帽盒,真可谓,用料奇、味道奇、佐品奇、滋补效果奇。其功用在于抚寒喘和,调元益气,活血健脾,补润虛亏。后又经过店主精心经营,很快声名鹊起,生意日甚一日。每年一过白露节令,“头脑”便上市供应。清和元也在每天黎明之前便将红灯幌子高悬门前,早早地做起生意来。就餐的人们便于五更时分手提灯笼从城内街头巷尾汇拢而来,把个不大的店堂挤得满满当当。伙计们把一碗碗“头脑”挨桌端上,堂内香气四溢,热气腾腾。再加上鼎沸的人声,穿动的人流,使得就食“头脑”的场景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清和元饭店历经几代经营,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朵林风之手,发生了较大变化,店铺成了雕龙画凤的二层木制小楼,并配有四合过庭院,最忙时雇有帮工伙计20多人,主原料肥羊肉既固定了品种质量,也固定了购买地点,一个销售期(从头年的白露到第二年的立春)要宰用两岁的子绵羊 200只左右,并有了“帽盒”和“稍梅”等佐餐食品,使“头脑”生意成龙配套,日臻完美</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兴衰和变迁,“清和元”也曾几经沉浮。抗日战争期间,太原沦陷,民不聊生,百业萧条,“清和元”店员大多逃散避难。这时节店铺被迫改为行客旅舍,情况一直延续到太原解放前夕。</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扶持恢復地方风味的名吃特产,并对清和元回民饭店加意扶持。1956年,清和元饭店迁于桥头街,重建了餐厅,请回了失散多年的老店名师,进行了第一次恢复传统风味名吃的整顿工作。1979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恢复传统风味名吃的整顿工作,重点放在了恢复传统特色上:一是恢复传统名吃名点的配料、工艺,使其质量不亚于当年,甚至要超过当年;二是恢复传统的服务方法、传统的店规,使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以便取得顾客的信任。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82年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头脑”、“帽盒”、“稍梅”、“涮羊肉”等本店传统名吃、名菜都恢复了传统配方、传统制法,加之原料齐全精良,保证了上市产品的质量、数量,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名特产品的需求。在把握“头脑”的质量上,他们严格按照傅山当年的原配方,强调营养和药理上的作用,使其能真正起到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亏的功效。当时每日销售 600至 800碗,这是“清和元”的历史上所没有的。就在这个期间,不仅一些曾断档的品种像“酥盒子”、“夹沙饼”、“荷花酥”、“一窝酥”、“混糖饼”、“鸳鸯酥”、“桂花饼”、“龙眼馍”、“开花馍”、“九龙饺”以及一些高档的山珍海味都恢复了供应,还创新了优质名点名菜“香酥饼”、“双馅梅花饼”、“抓炒糖醋鱼”、“香菇鸡”等20多个品种。这一年中,饭店还扩大营业面积 700多平方米,增设了两个高雅别致的高级餐厅和三个普通餐厅,日接待顾客量达2000至2500人次以上。</p><p class="ql-block">目前,清和元已由桥头街迁至柳巷与南肖墙路口西南角一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