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五日,离开莲宝叶则的河源停车场,已经是下午两点半了,精疲力尽的我们没有体力去走近扎尕尔措,凡事都要给下次留个念想吧!毕竟谁都不能保证今后不会再来莲宝叶则的。驱车来到白塔旁那个名叫兰卓措的小水泡子旁,准备路餐解决午饭。顺便把随车携带的露营折叠椅子,翻出来摆放在湖边,吃饱了路餐坐在椅子上晒晒太阳补个觉。</p> <p class="ql-block">下午四点半,离开景区返回阿坝县城,先找到加油站把小吉的油箱加满,随后看见路边一家日月酒店,标间的价位是200元,条件还不错就登记交钱办理入住。安置好后在楼下一楼的遂宁人开的小酒馆里点了几样下酒菜,哥俩吃了一顿像样的晚餐,同时商量着把十月六日的目标方向定在了阿坝临近的壤塘县。壤塘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因为没有著名的景区或景点,一般的自驾车是不去壤塘的!</p> <p class="ql-block">“壤”,系藏语音译,源自上意。藏语谓平坝子为“塘”。“壤塘”由此得名,意为“财神的坝子”。此亦即“壤塘”地名形成之依据。壤塘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大渡河上游,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东与阿坝县接壤,南与金川县毗连,西部与色达县相望,北邻青海省班玛县。县城海拔3285米。面积6863平方公里。被称为财神喜欢的地方。但是壤塘并不是川西高原上名声显赫的旅游目的地,我们去壤塘是为了传说中的阿拉尔措。据说在金川和壤塘交汇的高原丘陵山附近,隐藏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海子山。</p> <p class="ql-block">十月六日早,吃过当地早餐店的稀饭包子,退房驱车离开县城,沿着阿两路(又称227国道)向壤塘出发。第一段目标定在了177公里外的阿拉尔措海子山。出城爬山前正遇上藏民赶着牦牛群前往山坡牧场,我们耐心的跟在牛群的后面缓慢前行,在一个上坡的倒拐弯处,终于超过了牛群,接着首先要爬上县城边的叫俄若的山岗观景台。这里的驻足俯瞰,可以把阿坝县城一览无余。爬上山顶越过垭口,小吉一直在狭窄的山谷里穿行。当走到达格娘村时,公路左边一条小河高德地图上叫麻尔曲,当地人称则曲河就陪伴着阿两路一路奔向壤塘。</p> <p class="ql-block">中途有个岔路口可以停车休息,直行是去往青海的班玛县,左转继续前行去壤塘,当走到柯河乡时,我们遇到了治安检查站,驾驶证、行驶证、身份证全部出示,接受检查。一位魁梧的警官看了一眼小吉的车牌就喜上眉梢:绵阳的朋友?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好巧啊,这么偏僻的地方都能遇见绵阳老乡。警官问我们要去哪里,我们提起了在大众点评上知道的壤塘阿拉尔措海子山,他却听得一脸茫然,说是只听说过这里有个九连湖,有个玛尔尕措,车子可以开到湖边的。警官说其实壤塘最出名的是它的寺庙文化,前面不远就是棒托寺了。</p> <p class="ql-block">因为当年庸儿在阿坝县柯河乡支教,我想象中的柯河乡应该是高原牧场,不料却藏在深山峡谷里。其实从高德导航上看,我们要去的阿拉尔措海子山景区,就在柯河乡的正南面,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一定有一条不为人所知的道路可以抵达,我们只能继续沿阿两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宁玛派棒托寺,坐落于壤塘县耸木达乡,藏语意为草坝上的寺庙。它背靠瞻巴拉山,面向则曲河依阿两路一侧排列。山崖上有几个著名的闭关修行溶洞,寺庙周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古刹经幡猎猎,香客络绎不绝。则曲河的对面是象山,犹如大象伸直了鼻子在河中吸水。</p> <p class="ql-block">棒托寺珍藏着藏区最多的大藏经石刻板,这也是棒托寺很出名的所在,它们被密密麻麻的堆积在喇嘛塔阵中。一条水泥路直通寺院,我们把小吉停在坝子上,开始仔细的参观这座神秘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棒托寺共有大大小小喇嘛塔32座,分别为明、清、民国时期陆续修建,在历史上与西藏的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并称全国藏区3大塔群。喇嘛塔均为堵波式正方形塔基,瓶肚形塔身,十三轮塔刹。塔身内空,塔内供有千手千眼佛、释伽佛、无量寿佛、莲花生、佛母、绿度母等塑像及大量精美壁画。其中降妖塔建于1427年,塔基边长9.25米,塔体通高32米,内存部分明代佛像和壁画,是塔群中历史最悠久的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棒托寺院里装有多个转经筒,或立于院墙之下,或设于廊坊之内。那里的转经筒既有年代久远的牦牛皮筒,也有现代的镶金金属筒,有大有小数目不等。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梵林转经筒,与八字真言和六字真言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为表达对佛的虔诚,藏族同胞一般都是口中诵颂佛经,左手转动着手持转经筒,伸出右手依次顺时针拨动轮架上的经筒。</p> <p class="ql-block">围着寺院转了一圈,就找到了大藏经石刻墙,在一座吉祥多门巨塔和三座小塔下,它们多到了难以置信,一张又一张的石板码放成墙堆积成山。石板上被密密麻麻的刻滿了经书梵文,我想这些石板经文就是寺庙的镇院之宝吧!</p> <p class="ql-block">网上最火的一句就是:雪域高原是一个缺氧而不缺信仰的地方,只有亲眼目睹了对信仰的执着,你才能感觉到信仰的力量是无以伦比的。能把每一张石板、每一块顽石篆刻上佛经梵文,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在棒托寺还能看见用牦牛的扇子骨制成的风铃,骨面上写滿了经文,钻上孔,用绳子穿成串,与五彩经幡一起高挂于屋檐之下,起风时骨板相互撞击声与经幡的嘶鸣交汇,那声音绝对震撼心灵。</p> <p class="ql-block">殿堂的大门外,两个小沙弥正做着日常的杂役。只见他们把几十只金光闪闪的铜碗整齐的堆放,拎起水壶一只只的用水认真清洗,然后翻过来一只挨一只的晾晒,原以为这些是寺庙里供奉佛祖的酥油灯盏,一打听原来是僧人们辩经讲法时用的酥油茶碗。虽然是生活的琐碎杂事,但做起来确实严格谨慎一丝不苟。</p> <p class="ql-block">游荡在川西高原的路上,邂逅历史悠久的棒托寺,这是生命里的不期而遇,是几世修来的佛缘。如果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棒托寺你就实现了合二为一。你是那么的幸运,在对的时间里到达对的地方,遇到了对的人和事,在一生的旅途中留下深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棒托寺的参观,继续沿着227国道阿两路前行,山势由陡峭渐变成舒缓,高原丘陵完美呈现在眼前。当车子驶过南木达镇后,远远就能看见路边有个中石油南木达加油站,这里有条岔路就是450乡道,前往中壤塘镇和上壤塘乡,也是去阿拉尔措海子山的必经之路。这里是藏传佛教觉壤派的重要道场。</p> <p class="ql-block">拐入450乡道后,在尕多乡的路边山坡上,有一个则曲河水利风景观景停车区。站在这里放眼望去,仿佛来到了江南的鱼米之乡。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带上,有着广袤的农田和紧凑的村落,则曲河被修筑的仿佛是人工河渠,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桥横跨在则曲河上,河边上的杉木林枝叶已经开始泛黄,成片的藏式土房保留着这里最初的梦想。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境界里,愿我一世轮回,换你一生苍翠。</p> <p class="ql-block">前往海子山的450乡道,中途要路过设在中壤塘镇的觉囊文化中心,它位于壤塘县东北部,距县城42公里,海拔3560米,地处则曲河畔,背倚壤巴拉神山,面临卧象山,则曲河环抱着寺院,由东向西蜿蜒流淌。在这样一个八宝瑞相环绕的土地上,坐落着藏哇、措尔基、泽布基三大寺庙群,是我国目前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根本道场,素有“小布达拉宫”的美誉。因此,世人称它为人间的香巴拉和壤巴拉圣境,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现有的最大寺庙群。只是由于时间紧我们需要趁早赶到海子山,所以就没有前往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觉囊派是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之一。觉囊最初是西藏日喀则拉孜县彭措林乡境内的某一山谷名称,全称为“觉摩囊”。教派起源于后11世纪后藏的裕莫·弥觉多杰。弥觉多杰首创藏传佛教中观“他空见”学说。至13世纪末,觉囊派第五代传承人衮邦·吐吉尊追时期,将其学派发展成为拥有寺院道场的一支教派,名为“觉囊派”。</p> <p class="ql-block">走过上壤塘乡约一公里,路边有个指示牌,海子山景区的方向指向左侧的更加狭窄的小水泥路。拐了几道弯后,在水泥路的尽头,我们置身于典型的高原牧场。手搭凉棚放眼望去,远处的日正玛雪山突兀在山坡的顶端一峰独秀。很远的山坡上有两辆旅游大巴车,正沿着另一条机耕道在缓慢的开下来,我们把车停在一段较为宽敞的路上等待着会车,同时做好放无人机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踏上机耕道,小吉不紧不慢的盘旋着爬上山坡,无人机一直伴随着左右飞翔,当超过路边一台正在作业的挖挖机后,忽然发生了信号丢失,我们的第一次炸机,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了。经过一翻信号寻找和定位,最终在机耕道路旁的牧场铁丝围栏上,发现了挂在铁丝上可怜的无人机,仔细查看一下,好在两付桨叶轻微受损。</p> <p class="ql-block">在川西高原上行驶了180公里后,我们跟着一辆黑色的皮卡车走到了机耕道的尽头,看到了山峦环抱下的玛尔尕措。这里海拔已经是4200了,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如同来到火星世界,缓坡向下约300米到达湖边,沿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零碎的草皮渐显枯黄,湖的对面是跌宕起伏的山峦,仿佛是乱石堆砌而成上面寸草不生。让人一下子就想起了理塘前往稻城路上的海子山,还有理塘去格聂神山路上的铁匠山。</p> <p class="ql-block">黑色皮卡车上是一对夫妻,男人在壤塘做工程,女人从老家来探亲,趁着过节放假,带上媳妇驱车来看看这高原上的湖泊。我掏出手机打开高德地图,屏幕显示着周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稍微大些的一共有九个,一下子就明白了在柯河乡检查站遇见的绵阳警察提到的九连湖,也明白了为什么这里也叫海子山。</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亚丁的牛奶海是川西高原的豪门闺秀,那么壤塘的海子山只能算是小家碧玉,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神山,附近的日正玛神山被左侧的山梁遮住了。湖对面是火星表面般的金字塔山丘,绕湖一周大约有两公里左右,湖水也不是湛蓝或碧绿,清澈平淡的没有特色。但是那种人迹罕见的幽静,却让我难舍难分,耳边有风声眼前泛涟漪,一座五彩经幡在半岛上渲染着圣洁,不时有旋风把满地雪白的龙达卷起飞舞在空中。</p> <p class="ql-block">在湖畔拍延时或放飞无人机,都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无人机升起的那一刻,终于看清了玛尔尕措的形状如同一个粗体的“丁”字,更像一只熊宝宝和高德地图上表现的一模一样。不一会儿来转湖的人逐渐多起来,有结伴而来的民工或游客,其中还有两个喇嘛带着两个信女。当地人转湖是从右至左逆时针行走,一圈下来估计要一个小时左右。</p> <p class="ql-block">在深秋的日子里,站在高原的海子边,阳光透过云层照耀在脸上,手中的相机随便咔嚓一下,撩拨心弦的画面就即刻打印收藏。在这里放空大脑任凭风起苍岚、云卷云舒。因为一年365天不是每天都能这样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从玛尔尕措到壤塘县城还有65公里的路途,下午五点我们开始驱车赶往壤塘县城,远处的天空乌云翻滚着,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果然下山刚回到450县道上,黄豆粒大的雨点铺天盖地的砸了下来。雨刮器疯狂摇摆着也看不清前面的路况,只能降低车速谨慎驾驶。20分钟过后渐渐的雨停了,再次来到则曲河观景台时,右侧山坡上一道美丽的双彩虹暮然跃入眼帘,随之而来的晚霞和火烧云更是为此行落下了浓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当车子回到阿两路上时,天色就逐渐擦黑了,感觉到是爬上了一座高山,那里有个尕卡岭观景台,应该能实现一揽众山小的眺望,可惜是时晨已晚余晖散尽。摸黑进入壤塘县城,感觉县城应该也像雅江或是白玉一样,坐落于狭窄的深山峡谷中。转了好几圈找不到合适的酒店,最后还是掏出手机依靠大众点评APP,找到了壤塘县城里最好的香拉东吉大酒店,标间的价格是278含双早。</p> <p class="ql-block">安顿好一切之后,在路边找了个小饭馆,点了个莲白炒腊肉,点了个水煮肉片,要了个蛋花汤,我们喝着自己带的粮食酒,规划着明天返程的线路,从壤塘到马尔康,高德导航给出的几条线路,整死了都要让你绕到炉霍后再上317国道。我们不信邪,挑选了沿着杜柯河继续走阿两路直插317国道黑河大桥,这段只有42公里的县道上有两个景点是不能错过的,一个是曾克寺,另一个是悬天修卡藏寨。</p> <p class="ql-block">十月七日晨,吃过酒店的早餐,把油箱加满驱车离开壤塘县城。沿途有两处护坡塌方,单边放行等不了多久。26公里后到达曾克寺,这又是一座建在路边的藏传佛教寺庙。曾克寺坐落于壤塘县吾依乡吾依村杜柯河畔,占地2500平方米,寺院的建筑沿狭长的山谷一字排开,上下错落有致。是1954年由名叫尼生的喇嘛创建,属于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它是藏区规模最大的庙碉群,曾克寺以米拉塔、彩塔林和特色民居为主要景观,主体建筑属石木结构。曾克寺米拉塔是藏区第二座米拉塔,第一座建在西藏的洛扎卡久寺。</p> <p class="ql-block">喇嘛寺院建碉楼,在藏区还真不多,曾克寺院里建有五座碉楼,被称为米拉塔。第一座碉楼是曾克寺主持晋美俄沙喇嘛,按照西藏洛扎卡久寺米拉塔绘制塔图,于1954年创建,叫着“引渡众生见者解脱塔”。塔高9层25米,是最粗壮的一个。每一层里供奉着不同的佛像雕塑,最顶层供奉着释迦摩尼。旁边有座五色米拉彩塔,叫着“佛法无瑕无畏自成塔”,建于1993年,塔高9层里面供奉着3000多尊佛像雕塑。在五座米拉塔的周围还有1108座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彩塔。</p> <p class="ql-block">佛塔下的格桑花开的正艳,云雾缭绕的山谷里,寺庙的金顶红墙让心灵震撼。虽然游客稀少,但那种气势恢宏的气场,却又处处显露出它信徒众多的庞大阵势。</p> <p class="ql-block">此外,曾克寺里还有苯教高僧坐床奇石,度姆殿,莲花生大士殿,镌刻于1870年的石刻藏经堆,大经堂,转经房等。现在的曾克寺修建了游客中心卫生间和停车场,基础设施很完善。成为特色旅游的一快招牌,在这里即弘扬了藏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又展示了藏传佛教影响久远的瑰丽珍宝。</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曾克寺继续前行,那个著名的修卡悬天藏寨也在路边,当地人传说此地的山型是“神鸟凤凰”的体型,修卡寨位于凤凰嘴尖上,故修卡寨也叫凤凰寨。它依山而建,三面临崖,非常险要,可谓峭壁上的藏寨,远远望去好一道风景线,这里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到达黑河大桥就开始踏上了317国道,沿途有两处塌方抢修交通管制。中午12点半,终于到达马尔康高速收费站,我们把车停进高速管理处的院子里,把备好的路餐翻出来,简单吃过午饭后全程高速安全返回,全天行车194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