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立冬之后,气温骤降,在这个起床靠毅力出门靠勇气的季节里,大家学习的热情依然高扬!12月14日我们来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参加国培计划(2021)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我们的培训开始了!</h3> <h3> 王立,河南淮阳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文化素质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语文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等省级课题3项,主持完成省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课题3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5次,省级教学大赛一等奖3次;省教学标兵、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br> </h3> <h3> 今天王教授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到“双减”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报告中,王教授讲述了十几年来的语文探索经历,详细阐述了自己语文教学创新的几个层次。在这次思想碰撞的社会中,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神圣,同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工作中更应当认真执着。</h3> <h3><br>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目标,这应该没有异议。但在开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时,一些教师似乎淡化了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目标时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h3> <h3>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正如王教授所说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激发动机的行为方式。</h3> <h3> 当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当学生的语文学习渗透到他们的生命里去了,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它的最终目的。这,应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这,就是王立老师讲解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的全部意义所在。</h3> <h3>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同样的,自己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方面,是不是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占的比重更大呢?显然很多时候不是的!<br> 所以,我想到了一句市场经济里常说的一句话:做生意、找钱,靠的就是观念。<br> 其实,现在摆在我们大多数老师面前的,何偿不是一样?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这次讲座,于我而言,在这方面,我有了收获。但更希望以后能实实在在地践行。</h3> <h3>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h3> <h3> 教而不研则浅。 “双减”落地,教研先行,学以致用,研以致远。王立教授以《“ 双减” 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为主题,解读“双减”政策,分析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从优化书面语文作业、丰富口头语文作业、增加语文实践作业三个方面通过具体事例解析了语文作业的整体设计。</h3> <h3> 反思自己从事二十几年的教师生涯,每天都面对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课间在操场上快乐,无拘无束的玩要着,而上课时却总有那么一些无精打采,溜号,不喜欢学习知识的孩子。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学到知识?今天在王教授的课堂上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寓教于乐,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学生快乐地学者,教师轻松地讲着,学生在课上不仅学到了知识,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用王教授的话说:“学习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与方法更重要。<br> 在王教授的课堂上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透”。</h3> <h3>感谢王教授三个小时接地气的精彩讲学,犹如徐徐清风迎面吹来,意蕴深长,让人久久回味。<br><br> 王教授的讲座运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通过互动交流,结合教师做课题的问题,解读了微型课题的操作特点,使教师在常态教学中,通过“带题授课”一点穷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老师们对微型课题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本次的讲座开启了一扇走向常态的科研之窗,希望老师们学以致用,带着问题研究、带着课题研究,将科研真正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走进常态的教育科研,享受教育的快乐、诗意、浪漫和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