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忠:春秋巴国在汉水流域大别山南麓

珞门文化(罗洪忠)

<p class="ql-block">中国首部賨人文化专著《賨人故里》学者罗洪忠先生考证</p><p class="ql-block">春秋巴国在汉水流域大别山南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网讯(记者 晓丹)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后照是始为巴人。”10年前,因出版中国首部賨人文化专著《賨人故里》的文化学者罗洪忠先生通过查阅大量史籍,经过多年不断的艰辛探索,证实春秋巴国在湖北的汉水流域,在荆州以北的古代巴陵县地域。</p><p class="ql-block">《华阳国志·巴志》明确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这是战国时期巴国迁都于今重庆江洲、合川、丰都和四川阆中时的情况,而罗洪忠却认为,春秋时期古巴国却不在重庆,而在今湖北、陕西、河南三县交界的大别山下的巴水流域。</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的巴人在何处?罗洪忠研读《史记·苏秦列传》时有明确记载:“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他再结合《尚书·禹贡》、(东汉)应劭《十三州记》、(东汉末)郑玄注《尚书》、当代史学家钱穆《史记地名考》,确定春秋时期的巴水在汉水流域。</p><p class="ql-block">“西南有巴国”中的古巴国在何处?罗洪忠认真研读唐代对春秋古巴国记载的两大史籍。(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巴岭山在梁州南一百九十里。周地志云:‘南渡老子水,登巴岭山。南回大江。此南是古巴国,因以名山。’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22兴元府南郑县载:“巴岭(山),在(南郑)县南百九里。东傍临汉江,与三峡相接。山南即古巴国。”他研判春秋巴国在巴岭山南面,地处汉江流域,与三峡相接,破解巴岭山的位置便可知古巴国的大概位置。</p><p class="ql-block">罗洪忠翻阅古典史籍,终于从《水经注》中找到了答案。《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有明确记载:“江水左则巴水注之,水出雩娄县(今河南省东南隅信阳市商城县)之下灵山,即大别山也。与决水同出一山,故世谓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南历蛮中,吴时,旧立屯于水侧,引巴水以溉野。又南径巴水戍,南流注于(长)江,谓之巴口。”罗洪忠先生一下明白,大别山就是古代的巴山,山下有巴水,注入长江称巴口。</p><p class="ql-block">罗洪忠查阅大别山,此山为淮河和长江的分水岭,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岳西县境内。《尚书·禹贡》两次提及大别(山):“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长)江”。其大意为:开通嶓冢山到达荆山,开通内方山到达大别山。又如:其大意为:“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成为汉水”;“经过三澨水,到达大别山,向南流进长江。”罗洪忠从早期大别山演变为巴山来推断,实为巴人春秋时期进入此地后所命名。</p><p class="ql-block">对于古代巴水、巴国,是否有其他专家研究?罗洪忠遍查史籍,湖北著名楚史专家石泉先生在其公开出版专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说:“《左传》庄公十八至十九年(公元前676-675年)所记楚巴之战,指出此巴国非上述大巴山北的巴国,而应在今钟祥县西北二三十里之巴岭山附近,即三国时的巴丘城、晋宋齐梁时的巴陵县。”</p><p class="ql-block">罗洪忠没有止步,再查《水经注·卷三十一》又有记载:“五水谓巴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蕲水其一焉。……即五水蛮也。”清末明初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先生考证,巴水今称巴河,宋时叫西流河,源出湖北罗田县滕家堡巴源乡,流贯麻城、罗田、黄冈、浠水各县,至浠水县下巴河入长江。下巴河古时名巴口,宋元嘉末沈庆之讨五水蛮时屯巴口就在此地。巴水两岸多崇山峻岭,形势险要。“五水”以巴水为中心,古代居住巴水一带的少数民族为巴水蛮,也是古代巴人的活动中心。《魏书·董绍传》中的董绍自称巴人,疑其族乃为五水蛮中的巴水蛮也。</p><p class="ql-block">罗洪忠认为,大别山古称巴山,山下有条巴水,春秋以前巴人居住之地。巴水源于鄂(湖北)、皖(安徽)、豫(河南)三省交界的麻城市木子店地区,巴水经蛮中等地,沿途汇水绵延百余公里经巴河入长江而称为巴口。巴水的清流一直滋养着麻城、罗田、团风、浠水等县市数十万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做诗《巴水》:“城下巴江水,春来似麹尘。软沙如渭曲,斜岸忆天津。”</p><p class="ql-block">罗洪忠再查五水蛮的记载,《宋书·夷蛮传》“豫州蛮”曰:“豫州蛮,廪君后也……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再查《水经注·卷三十四》有载,枝江县有陈留王子香庙,在汉和帝(79年-105年)时任荆州刺史,号曰枝江白虎王君,其子孙谓之为白虎王。其他古典史籍也记载五水蛮一带崇白虎。罗洪忠结合众多史籍认为,巴水蛮为廪君后裔。</p><p class="ql-block">罗洪忠查阅春秋末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来看,公元前704年至公元前477年,巴人尚在“那”(湖北荆门县)、“津”(江陵县)、“鄾”(襄阳县)、“庸”(竹山县)等地,尚属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巴人所经历的地方均处于从江陵至襄阳的一带的汉水流域,说明春秋时期汉水流域是巴人的主要活动区域。</p><p class="ql-block">罗洪忠说:“从《史记正义》、《元和郡县志》《左传》等史籍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的古巴国在巴岭山的南面,靠近汉江,与三峡相接,其地理位置在安徽、河南、湖北交界的地带,楚文化专家石泉先生判断其在今钟祥县西北二三十里之巴岭山附近,即三国时的巴丘城、晋宋齐梁时的巴陵县,这是符合历史典籍对古巴国的记载。”</p><p class="ql-block">罗洪忠在研究春秋古巴国位置时,得到了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业、研究《山海经》和古代历史40年的王一兵先生的认可,认为这是研究巴人春秋历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