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观其文 读其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李阳海老师《故乡情深》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润婷</p><p class="ql-block"> 李阳海是我初中语文老师,我的家乡与李老师的“米家庄”村大约也就是一条“夹里沟”的距离,因此,读李老师的作品,除了相同的生活记忆最是容易产生共鸣外,更有学生对于老师的一种天然的崇敬。而读着读着,最初那种单纯的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文字变成一种情感的折服,心灵的感动。 </p><p class="ql-block"> 是的,那是一种心灵的感动。 </p><p class="ql-block"> 首先,感动于老师对文字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更感动于老师超脱的生活态度。由于远离家乡,毕业后跟老师几乎没有接触,我是最近两年才通过微信群看到老师的文章。初读老师作品,只当是一个退休老教师闲得无聊,秉生平之爱好,打发闲散时光而已,读得多了,从西柏坡到平遥城,从“歪脖脑”到“夹里沟”,从“槐花苦累”到“韭菜花”,从碾盘到磨坊,从二歪爷爷的火镰包到田间路边的大草垛,黄瓜、李子、石榴树……渐渐懂得,那并不单单是兴趣、爱好,而是一种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一张键盘,26个字母,一杯清茶,老师是以笔为媒,燃烧爱心,释放生命的光辉! </p><p class="ql-block"> 老师说,“旅游是为生命寻找一种灵感”,而在我看来,旅不旅游,灵感始终奔放在老师的生命中。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天地之间,万物之象,似乎皆在老师心中,皆为老师心之风景,而所有风景又皆在老师笔下升华,成了一种生命的牵引。 </p><p class="ql-block"> 记得看董卿的朗读者第二期,有一位96岁高龄,患有7年直肠癌的翻译家许渊冲。当年,屏幕上老人那种情感认知的纯粹,生活态度的旷达,对翻译事业的执着,对生死的漠视,甚至提到作品便两眼放光,滔滔不绝的稚气,震撼着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而读着老师的文字,我似乎找到了现实中的许渊冲——携一个爱好,持一种信念,不管活到多老都能找到生活的支点。作品的优劣或许见仁见智,因人而异,单是这样一种执着,这样一种超脱便实在是值得崇尚,难能可贵的,而这种执着,这种超脱无不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p><p class="ql-block"> 其次,感动于老师蕴藏于乡风、乡俗、乡趣、乡景背后那颗对家乡朴素的挚爱之心。老师写家乡的文字居多,不管是“乡梦悠悠”,“流年碎影”还是“情系自然”,“人伦亲情”,点墨之间无处不有家乡的影子。家乡是老师心中写不完的故事,书不完的情绪,是老师笔尖滴不尽的墨汁。 </p><p class="ql-block"> 抒写家乡,老师的笔域是极其广泛的。 </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觉得,家乡似乎就是盘在老师心中那条不足200米长的土土的老街。剥开老街上厚厚的时光,那里有传统评书的吹弹声,有迎亲队伍的唢呐声,有“咣当咣当”从“天狗”嘴里抢夺月亮的敲打声,有向“龙王爷爷”乞求甘露的祈祷声,那里藏着二歪爷爷神奇的火镰包,那里响着惊天动地的“二踢脚”,那里还有一个吐着雪白的豆花,飘着米香,加工年味儿的老磨坊…… </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觉得,家乡似乎又是那个终年卧在街心,没了轱辘的大碾盘。村子不大,一张碾盘足以包揽全村村务而树其中心。因此,一应村中之大事小情,诸如翻房盖屋,婚丧嫁娶,出门求学,回家探亲等等,那怕是东家长西家短,刮风下雨,冷暖阴晴,无不伴着“七八寸长,抹着火红辣椒的橙黄的玉米面铁锅饼子”,转圈蹲着的“大海碗”,忽明忽暗的“烟袋锅”,适景适时地在这个大碾盘上晾晒一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家乡就像糊着毛头纸的木窗棂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微微弱弱却温温暖暖地亮在老师心中。“我在灯下写作业,母亲在一旁穿针引线”,灯光里,有老母亲安详的陪伴,有老母亲“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诲,有朴实勤劳的伯母无私的奉献,有家乡人“把骨头献给大桥”的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怀。 </p><p class="ql-block"> 家乡是漫山的药材香,是遍野的山荆条,是救命的黑枣面,是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小麦香,是会走“之”字的灰毛驴,是老屋前的一道篱笆墙,是一架老锅灶,是一盘老土炕……在老师笔下,家乡是充满诗意的。 </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月光,四季都是熨帖温馨的;家乡的风,四季都是舒爽宜人的;家乡的河,四季都流淌着家乡人不一样的快乐;家乡的山,一年四季都用不一样的装束铺陈着它厚重的恩情——家乡是老师画在心中的一幅水墨画,每一笔的涂抹都是一次爱的宣泄,看似随性而至,信手拈来,却恰是“晴方好”,“雨亦奇”,“浓淡总相宜”的奇妙。 </p><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笔下,家乡又是倔强坚韧的。 </p><p class="ql-block"> 大山是贫瘠的,可它又是丰富。一把黑枣面,一树山槐花,填饱了一代人饥饿的肚皮,一捆山荆,一筐药材,带给一代人求学的希望,香椿芽,嫩榆钱,蒲公英,马齿草……大山倾其所有教给大山人勤劳,给大山人以生活的希望与生存的智慧,也塑造了大山人一颗感恩的心。大桥塌了再建起来,麦子倒了再扶起来,大山以其特有的倔强,教给大山人永不服输的坚韧与顽强。正是根植于大山的倔强,让老师无视艰辛,把吃苦当成“成长必需的养分”去传承,让老师淋着大雨、啃着干粮、饮着山泉却能听得见虫鸟的歌唱《冒雨割山荆》,让老师拔完针就抬石头,整夜沙房,劳累到极致后,看到的却是老伴眼角的笑纹《难忘盖房的日子》,让老师把露天看羊浪漫成“守望一座流星的家园”《秋夜看羊》,一辫蒜卖出人性的真诚《山西卖蒜》…… </p><p class="ql-block"> 家乡,终究是躺在老师心中一帘叫不醒的梦。 </p><p class="ql-block"> 梦即是生活——老师可以往梦中轻轻易易地让年龄失重,挡水捉鱼,折柳吹笛,草垛迷藏,支筐扣鸟,吃冰珠,放鞭炮,娶美美的新娘,吹大大的猪尿泡……随时找一点童年的趣子,过一把童年的瘾。生活也是梦——窗前的丝瓜架,东关的马齿苋,市场里的一颗核桃,菜地里一畦白菜,那怕是一朵花开,一片叶落,一阵蛙鸣,一只鸟啼,一缕炊烟,无不充满诱惑,又那么轻轻易易地让老师返回梦中,和着山涧的清泉,地头的花香,酿一瓶辣椒酱,做一坛韭菜花,蒸一屉榆钱苦累……借着月光,流水,虫叫,鸟鸣,讲一世也讲不完的情话,一生做家乡浪漫的情人…… </p><p class="ql-block"> 老师的语言是朴实的,笔调是明媚的,不隐晦,不做作,不消极,流露的情感却是浩荡的、振奋的。 </p><p class="ql-block"> 他置身文明却丝毫不嘲笑愚昧,用他睿智的笔,从家乡人无奈落下的膝盖中寻找着中华文明的根;他的目光直视前方,遍尝生活的艰辛,却描写着过程的从容;他怀念老碾盘弹奏的评书调,更欣赏广场舞激昂的现代音。老师笔下,一串红辣椒,一架梅豆角,一块红薯,一嘟噜山楂果,都是家乡最美的风景,更是传播爱的生命的养分! </p><p class="ql-block"> 因此,若以乡愁论之,未免束缚了老师的格局,显得儿女情长了些。透过老师的文字,我感悟最深的是老师对家乡渗进骨髓的爱。 </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引用这样一句诗给老师和他的家乡做个结束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作者简介】张润婷,任教于行唐县职教中心,一生坚守一颗清贫的师心。中学高级教师,教学有方,成绩斐然,多次受到嘉奖。习作在很多网站上发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