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元闸遗址怀古》</p><p class="ql-block">元闸淞河淤千载,光天突现换人间。</p><p class="ql-block">眼际狼藉旧墟地,曾是缚蛟雄踞关。</p><p class="ql-block">筑就宏构垂永世,未臻禹绩何时还?</p><p class="ql-block">毕竟丰功济亿众,前贤堪敬着先鞭。</p><p class="ql-block"> ——2021.12.7</p> <p class="ql-block"> 《浦江第一湾抒怀》</p><p class="ql-block">栉风伫立浦江边,迴揽逶迤第一湾。</p><p class="ql-block">跋涉浙苏合二水,涨落潮汐撼三滩。</p><p class="ql-block">昔楫曾浮丝茶旅,今波却漾虹霓天。</p><p class="ql-block">犹喜郊苑秋竞染,阅尽千帆意未酣。</p><p class="ql-block"> ——2021.11.8</p> <p class="ql-block"> 篇首两诗缘自近日观展元代水闸遗址及游览浦江第一湾公园有感而赋,初看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细忖其实还是有内在联系的,故而凑合于一起;且容我慢慢道其缘由。</p> <p class="ql-block"> 水闸遗址位于苏州河北侧,普陀区延长西路/志丹路口,2001年建造商品房志丹苑时偶然发现而开挖。遗址深藏于地表以下7-12米深处,是元时吴淞江(即苏州河)上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是古代太湖下游流经申沪区域的主要入海水道(另有东江、娄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自宋代起东江(黄浦江前身)、娄江(现称浏河)、吴淞江逐渐淤塞,太湖排水不畅,苏松地区时遭水患。为了缓解灾情,设立水闸调节潮汐疏浚淤积似乎是势所必然的大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示河道收窄处的两根立柱为闸门所在位置,河道两侧以闸墙加固护持;为减轻水流冲刷力避免水土流失,两岸及河底均擗埋石桩……</p> <p class="ql-block"> 水闸底部为平整的过水石面,石板之间为企口,并以铁锭榫嵌合.石板下为衬石枋,也用企口搭合,并以铁扒钉加固。衬石枋下是凿有卯孔的木梁,木梁之下是直接栽在河床底的木桩,桩是点,木梁是线,衬石枋是面,三者结合,使得水闸基础极为稳固。</p> <p class="ql-block"> 整个展厅灯光微弱,举步胆怯,有点小恐怖。从游览角度看,似乎是小小众打卡点,观展者寥寥,明显少于管理人员!</p> <p class="ql-block"> 据考古研究得知,主持水闸工程者为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一字子垚,号月山,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任仁发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水利专家,曾先后主持修治浙西吴松江、大都(今北京)通惠河等工程,并有水利工程著作传世,在中国水利史上做出过有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任仁发还是一位元代著名画家。</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2月4日,任仁发画作《五王醉归图》卷亮相拍场,最终以3.036亿元成交。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作品“成交价创2016年中国艺术品在全球的最高成交纪录”。</p><p class="ql-block">(下二图为《五王醉归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展厅配有图片说明。</p> <p class="ql-block"> 出土工程实物</p> <p class="ql-block"> 图解工程步骤</p> <p class="ql-block"> 水闸模型</p> <p class="ql-block"> 水闸映像。据史籍记载,元代在吴淞江上共建有六处类似的水闸,其余至今尚未发现。</p> <p class="ql-block"> 下图自上而下依次为娄江、吴淞江、东江,是当时太湖下游入海河道的情势图。尽管元代水闸起了一定缓减灾情之作用,然而未能根治,态势日趋恶化。永乐元年(1403 年)江南地区遍发大水,吴淞江的入海处百余里,沙泥充斥,芦苇丛生,几乎成为平陆(元水闸遗址离现今苏州河有相当远一段距离,也印证了河道淤塞改道的状况)。于是叶宗行的“淞浦合流”方案应时而出……</p> <p class="ql-block">(以下此段文字虽经我尽力简括,但还是有点长,然而是精华所在,望看官付予耐心) </p><p class="ql-block"> 历史告诉我们,春申君开凿黄浦江只是一个传说。真正使黄浦江如此波澜壮阔,名扬世界,成为上海母亲河的是明代水利专家叶宗行。</p><p class="ql-block"> 黄浦江,古称东江,是一条不起眼的河流,阔不过“尽一矢之力”(注释:射一支箭的距离)而已,是古代太湖下游三道入海水道之一。叶宗行以生员身份上书在江南治水的户部尚书夏原吉,提出自己的建议:1.放弃吴淞江下游一段淤塞的河道(今虬江。虬江实为旧江)。2. 加深拓宽黄浦(相当于今闵行区浦江镇闸港以北的一段黄浦江)。3.疏浚上海浦北边的范家浜(约在现在外滩至复兴岛附近的一段黄浦江),使范家浜南接上海浦、黄浦、泖湖,北和吴淞江合流后,顺吴淞江从南跄浦口入海(故今黄浦江的出口叫吴淞口)。</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东江和吴淞江合成一个出海口后,水源充沛,流量大而急,疏浚后河道不会再淤塞,泖湖之水亦可顺畅排泄,可收一劳永逸之功。叶宗行的治水思路,第一次把治水目光锁定在黄浦江,让吴淞江反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第一次把治理一河与调整一个水系联系起来,把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多少年来,官府一直把眼光盯在吴淞江上,为治河而治河,没法标本兼治,所以收效甚微。</p><p class="ql-block"> 夏原吉将治水方案上奏朝廷,永乐皇帝当即批准,并指派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民夫二十余万听候调遣。开始疏浚后,叶宗行头戴笠帽,身穿布衣,来回步行勘察指挥,日夜筹划,虽盛夏酷日,也不打伞遮阳。在叶宗行的感召下民工们大为振奋,工程进展得很快,前后不到两年半,就完成了疏浚黄浦和范家浜的工程,黄浦江和吴淞江合流直泻大海。同时浦西、浦东也相应由此而形成。</p><p class="ql-block"> 淞浦合流后,为进一步充沛黄浦江的水量,叶宗行在东江的闸港处(今大治河口)建造水闸,调东江之水折北冲入黄浦。由此,黄浦江不但没有淤塞,而且河床越冲越深,水面越刷越阔,最终成了不浚自深的自然河道,成了太湖下游的主要泄水道,并逐渐形成了黄浦江水系。</p><p class="ql-block"> 正如人们所赞颂的那样:“有叶宗行,才有黄浦江;有黄浦江,才有大上海”。</p> <p class="ql-block"> 位于召稼楼礼园的叶宗行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黄浦江干流的起点在淀山湖湖口,由西向东进入上海市,在中部(闵行地域)转向,由南至北奔向东海。这一呈90°的直角大转弯,就是“浦江第一湾”。</p><p class="ql-block"> “浦江第一湾”是“淞浦合流”工程的起点,其终点是今日陆家嘴。从“第一湾”到“陆家嘴”,可以领略整个上海千年历史的发展,是千年历史的起点!它对上海作为城市不断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堪比“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 站立在浦江第一湾向四下展望,见溯自浦江之首石湖荡(汇合浙江圆泄泾与江苏斜塘江,详情可参阅余近日拙文《浦江首幡石湖荡》)的江水东奔而来,由此转身90°北上,蜿蜒流经前滩、后滩、外滩,汇聚苏州河水奔流入海……舟楫如梭,闵浦大桥依稀可见。隔岸浦东是大治河,经闸港可达东海,邻近有浦江郊野公园;南下河流则是奉贤金汇港可直泻杭州湾。</p><p class="ql-block"> 纵目揽胜振奋有感,故而赋篇首《浦江第一湾抒怀》。</p> <p class="ql-block"> 浦江第一湾环绕着水光潋滟的兰香湖。三年前,位于紫竹高新区内占地近40万平方米的的兰香湖正式动工,她将黄浦江L型转角的腹地向内延展了整整一公里!为浦江第一湾开发奏响了序曲,从而打破了整个黄浦江线性延展的态势,用一条巨大而精彩的开放绿廊呈现在市民的眼前。也是对我浦江第一湾之游意外赠送的小“礼品”,妩媚景致使我激奋的心情得以渐趋平静!</p> <p class="ql-block">(少数图片采自网络,文字内容参考了百度网文,特此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