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本想给平凡平淡的生活添点色彩,为退休后寻个事做,本是自娱自乐,没想到竟收获这么多师友关注。蒋婵慧校长鼎力支持,亲自安排,洪新胜老师热情鼓励,精心布展,王江老师拍摄作品,胡玲玲老师还制作了精致的美篇。本来学书时间也不长,笔法稚嫩,不够灵动,格调不高,得此厚爱真让我汗颜,诚惶诚恐!蓦然回首和宿中的半世情缘,思绪万千。我见证她旧貌换新颜,她看着我青丝染白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幸福的,感动感谢难以言表。正好翻到了以前写的一篇随笔《我和宿中的故事》,谨以此篇献给我挚爱的学校、亲爱的师友、可爱的学生,轻轻说声:“感恩遇见,有你们真好!” </p> <p class="ql-block"> 我和宿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汪海灵</p><p class="ql-block"> 今日返校,看到月牙池周围的一片废墟,尽管早有思想准备,还是很震撼。站在围栏外,搜寻着我昔日的教室、办公室,脑海中不断闪过我和宿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那年我五岁,宿迁发洪水。人们都就近集中到附近高处躲避,爸妈把家里衣物堆放到桌子上,关门上锁,热情善良的盖会计带着我们来到一墙之隔的大成殿。爬上高高的台阶,发现宽敞的殿内已挤进了数十家人,直到洪水退去才各自回家。在那动荡的日子里,你用宽阔的胸怀给恓惶逃难的人们以慰藉。</p><p class="ql-block"> 在小小的我眼中,你的墙是那么高那么高,操场是那么大那么大,野草密密麻麻。每天放学,附近的孩子都喜欢到操场边挖野草。肥大的车前草一颗挨一颗,五齿苋的叶子小而肥厚,夕阳下山时我们挎着满满的野草回家,晒干了去卖,1分1分攒起来,买铅笔,买本子,买冰棒,给我们清贫的童年带来多少快乐啊。</p> <p class="ql-block"> 十二岁那年,我以初一学生身份走进你,遇到了一群可敬可爱的老师。最喜欢上的是数学课,班主任熊化柏老师高大帅气,富有磁性的男中音讲起几何证明题也是那么动听。最让我们仰慕的是他单手画圆。上课从不用带圆规,作图时,在黑板上以大拇指为圆心,食指与中指夹着粉笔,转一圈,一个漂亮的圆就变魔术般出现在黑板上。需要大的圆时,他就抬起胳膊,从黑板上方顺时针转一圈,一个大大的圆瞬间完成,直让我们惊叹。课后几乎每个人都到黑板前学着画圆,可惜没有一个人成功。当老师看到黑板上一个个歪歪扭扭的圆时直乐。我们自我安慰:是我们的手太小了,等长大后就能画得圆了。月牙池旁公告栏内每周都有趣味数学题与数学故事,每当出现那清秀端正的方块字时,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我们都喜欢学他写字。后来做了老师,需要用铁笔在铁板、蜡纸上刻字,我端端正正的字让同事和学生称赞,这得益于化老师对我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班级不多,初中一个年级4个班,高中6个班。我们的教室前面有两根高高的竹竿,我们班一个小个子女生臂力惊人,两脚一蹬,双手一上一下,就窜上了顶端,然后再双手松开,两腿夹着竹竿“吱溜”一下,就站到了地上,让多少女生羡慕!那正是中国女排五连冠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球。课外活动我们不再踢毽子跳皮筋,全是六七个人组队打排球,“晴空霹雳”、“流星火球”的喊声此起彼伏,即使是鼻青脸肿也乐此不疲。有时抢不到场地我们就去操场。</p><p class="ql-block"> 跑道上每天都有田径队在训练。那时的操场还是泥土地,四周长满是野草。东南角有一块长满芦苇的洼地上,难得的是中间没有水。我们就把它叫做“百草园”。有时把芦叶卷起来当笛子吹,或者剥开茅草吃里面的嫩芽,或者拽一茎巴根草围成长长的圈编花环,上面插着黄色的野花圆圆的蒲公英,或者什么也不做,就躺在厚厚的草地上看着蓝天上白云飘来飘去,听着墙外人家养的鸽子在嘀嘀咕咕。直到上课铃响才飞快地奔向教室,来不及掸去身上的泥土头上的草屑。每次迟到老师也只是温和地说声“下次早点”。每当上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我总会和学生讲起我的百草园,在他们的羡慕中重温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也曾带着他们寻找自己的百草园,最常去的是教室后面的小花园,我们捡拾落叶细数秋天的颜色,踏着积雪轻嗅冬日的腊梅,也喜欢趴在月牙池边欣赏游鱼的红鳞。</p><p class="ql-block"> 可惜后来操场改造了,现代化的塑胶跑道干净整洁,却少了旧日的自由自在,我也告别了初中走进了高中教室。</p><p class="ql-block"> 高中时最喜欢董元明老师的语文课,上文言文时,他慢条斯理地一字一句的讲解,让我觉得古文并不晦涩。在他的熏陶下,我主动地去背每一篇古文,后来在大学学习古代汉语,每次考试都取得很不错的成绩,都得益于董老师的教导。当然,也有不喜欢的课,那时的现代文文学色彩很淡,教学方式很传统,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很难让人喜欢。我就在语文课上读课外书,看了一本又一本琼瑶和金庸的书,又去抄席慕容和汪国真的诗。当时坐在第一排,董老师常常站在第二排第三排,我从未被发现,也许是当一次次作文张贴在教室后面的佳作园地,也许是一次次成绩的提高,他默许了我的违纪吧!</p><p class="ql-block"> 外语课上我是绝不敢看课外书的。每次下课铃响,向窗外一瞟,班主任卢克虎老师已经在候课了。当上课的老师刚走出教室,他旁若无人走进来,抓起粉笔就奋笔直书,上课铃声响起时黑板上已是密密麻麻的习题。他的严谨敬业,严格要求,让我们不敢懈怠,也不好意思懈怠,后来做了老师我也喜欢提前三五分钟到教室候课,也是深受卢老师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高中时我们的体育课很有意思,男生打球,女生三五成群聊天,或是独自一人看书,我常常和好友交换看日记。那时我们还自发组织了文学社,取名“野草”,自己办小报,当时有4位主编,可谓风云人物,他们把文学社搞得风生水起。我也曾在上面连载过一篇小说。</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大成殿和旁边两排房子都是学生宿舍,我曾到过女生宿舍,一个大教室,上下铺,摆了20多张床,真是壮观。我们的教室就在食堂旁边,第四节课时浓浓的饭菜香,常常让我们悄悄猜测今天食堂吃什么。那时住宿的同学,每周从家里带饭到食堂蒸。我家离学校很近,吃过中饭就到学校,常常在讲桌上看到他们未及擦净的饭粒菜汁,至今想起来似乎还能闻到教室的饭菜味。</p> <p class="ql-block"> 再次走进你我已三十五岁。你正值一批老师离开去民办学校,你第一次公开招考老师。也许是想给正要上初一的女儿最好的教育,也许是心中那份解不开的宿中情结,报名笔试面试,顺利的成为宿中人,我和我的那些可敬的老师成了同事。更幸运的是,先后和陈子祥校长、王丽梅校长、杨忠平校长同在一个语文备课组,他们正直善良的品格,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对教材的深层解读,对课堂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不断学习。还遇到许多敬业的同仁,和他们的一起工作,真是很快乐的。学校有许多促进老师自我发展的好方法,比如说要求每个老师每学期交一篇学科论文,班主任交一篇德育论文。在那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我们都认真反思总结,同事之间互相修改坦诚交流,开学初总结评奖时虽说只是一纸奖状,但是大家都很有成就感。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我们研讨教材,分析学情,探究教法,也交流生活中的趣事烦心事,让我更加感受到宿中大家庭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2013年,当送走一届毕业生后,学校出于社会环境的需求,第一次组建创新班。张扬书记要我带班主任,责任重大、压力巨大,我是百般推辞。记得他说:“这会是你遇到的最好的学生,也会促使你取得更大的进步!”面对学校的殷切希望和师长的鼓励,我只能全力以赴。于是,一天又一天,每天6点半到学校,和学生一块儿读书,写教育日志,和同事一起搜集中考信息,精心编制习题。中考成绩揭晓的那一天,全体师生都齐聚在月牙池边,张书记远远走来,笑容如花,他说:“祝贺!感谢!”。全班49人,全被宿迁中学录取,其中32人被创新班录取,全市前10名3人。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那是秋天的农民经过了一年的辛勤劳作望着沉甸甸谷穗时的欢乐,那是母亲看着新生儿娇嫩面庞时的欢乐,我知道,这丰厚的收获背后是全体宿中人严谨务实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烈日当空,挖掘机隆隆的声响送走了宿中的过去,那些秋天的回忆冬日的往事,汇成一段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今日废墟中的月牙池虽是落寞,也一定满怀期待吧,期待着明年一座崭新校园的诞生。(2017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