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现随想

陈文明

<p class="ql-block">  屈指算来,在浦东工作、生活已36年余,自觉早已融入其中,并把这里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于今,我依然居住在这片热土上……</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就在蓝天下面的这幢楼里。</p> <p class="ql-block">  生活的过程中,失去一些必然也会得到一些。</p><p class="ql-block"> 时间不会等待你,同样,时间也不会抛弃你,它给你最好的礼物就是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十几年前搬离高桥后就很少再去那里。日前,抽了个双休日我们特意又去了一趟。</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感觉就像又回了娘家。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与高桥结缘源于1985年秋,此前我从未去过黄浦江东岸。</p><p class="ql-block"> 我在此工作、生活了整整20年,对这里承载着太多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院是我曾经日以继夜忙碌奔波十几年的地方,在这里,我完成了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职称转换。</p><p class="ql-block"> 回想当时每天三点一线急诊、门诊、病房“三级跳”、连轴转,有时候在遇到危急情况需要紧急处理时连走路都是三步并作两步,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所幸那时年轻……。</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早年在七院的那些岁月,用“磨砺”一词并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孩子跟我们一起,从3岁开始,在那里度过了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并在那里考上大学直至毕业、工作。</p><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在校园里辛勤耕耘的园丁们,是你们把一批批、一代代树苗培育成材!</p> <p class="ql-block">  高桥,又名翁家桥,跨黄潼港(始建年不详,清同治年间重建),因桥而得名。成陆于唐,建制于宋,位于浦东新区北隅,桥不高而名颇著,镇以桥得名。</p> <p class="ql-block">  很少会有人知道,浦东三分之一的名胜古迹、民宅故居都在高桥镇。太平天国烈士墓、杜月笙家祠、养贤堂、黄氏民宅、印家花园……。</p><p class="ql-block"> 走进高桥老街,就像是走进一部厚厚的史书。</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高桥老街保存下来的名人故居、老宅是上海所有老街之中保存最完好、也是数量最多的一个老街。</p> <p class="ql-block">  永乐御碑为明永乐皇帝亲笔书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后泐石成碑,现安放在高桥中学校园内御碑亭。</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他在位期间开创了“永乐盛世”,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p> <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烈士墓坐落在高桥镇西北角处的屯粮巷村,这里曾经是太平天国囤积粮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二月慕王谭绍光、主将吉庆元统领万余将兵驻扎高桥,大清王朝勾结英、法侵略者及华尔“常胜军”携带轻重武器前来围剿。两军鏖战四日,太平军败北,牺牲150余人。</p><p class="ql-block"> 1959年整理墓地时,在此竖立了“太平天国烈士墓”墓碑。</p><p class="ql-block"> 碑石巍巍,芳草萋萋,似在向人们无声诉说着那一段并未远逝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特别是两次进兵上海的军事行动,对上海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李秀成进攻上海前,外国租界内的侨民仅约1500人左右,而此后陆续逃亡至租界内的难民最高竟达50万之众。</p><p class="ql-block"> 富有的华人带来了雄厚的资金,贫困的华人则提供了廉价的劳力,而这正是一座城市繁荣和资本主义商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条件。</p><p class="ql-block"> 历史证明,这一时期浙江和苏南一带的巨大财富和众多人口涌入上海,并主要在外国租界内沉淀集聚,这对加速上海的繁荣和近代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高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战争如此,解放战争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19日,高桥争夺战打响。由于吴淞口是敌军从黄浦江出逃的唯一通道,而高桥距离吴淞口不到10公里。解放军一旦攻占高桥,则离完全包围上海只有一步之遥。另外,人民解放军在夺取高桥后,便可以切断敌军逃跑时的出海通路。</p><p class="ql-block">5月25日午夜,解放军发起最后攻击,顽垒高桥终被攻克。</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详细记载了这次高桥之战的全过程。在鏖战的120个小时之内,解放军共歼敌4000多人,而我们的1619名战士,也永远地长眠在了这片浦东大地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高桥烈士陵园位于高桥镇欧高路钟家弄。</p><p class="ql-block"> 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笔为高桥烈士纪念碑题了词。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英雄业绩和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桥老街 以北街为界,往东走是东街,朝西行是西街。东街的古宅民居有江东书院、仰贤堂等,西街的古宅名居更多,有聚容堂、趣赏堂、清逸园、齐心颐、黄氏民宅、凌氏民宅以及钱慧安纪念馆等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仰贤堂位于高桥镇义王路1号(近东街),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的特色在于:从正面看是一厅两厢房的中式宅院。从背面隔河观望,宽敞层叠的阳台具有西式别墅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高桥黄氏民宅,坐落在西街139号。</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是高桥本地商人黄文钦的住宅,后来黄文钦把祠堂捐为小学,现在作为高桥绒绣馆供远近闻名而来的旅游者参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绒绣是高桥镇的一大特色,可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span></p><p class="ql-block"> 展馆里有几十幅高桥绒绣大师的作品,可以看出高桥人的心灵手巧。</p> <p class="ql-block">  绒绣,亦名“绒线绣”。是一种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p> <p class="ql-block">  高桥凌氏民宅坐落于西街167号,现作为“高桥人家陈列馆”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建于1918年,五开间三进深中式庭院,共36间房。展现了历史上高桥一个四世同堂大户人家的生活与居住情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这户人家一些西式的家具和器物中可以看出,高桥镇与当时的上海城区是同步发展的,同样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浸透。</p><p class="ql-block"> 而且不论这些民居的空间布局如何变化,建筑工艺如何革新,建材用料如何西化,它们有一个传统从未改变,那就是“一宅一户”。</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浦东民居近代化过程中区别于浦西民居的一个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钟惠山,高桥海滨村人,生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卒于1932年。</p><p class="ql-block"> 高桥历史上曾经是盛产泥水匠的地方之一,钟惠山的出身就是泥水匠。</p><p class="ql-block"> 上海浦东人民的劳动特色是“三刀一针。三刀,即泥刀、菜刀(厨师)剪刀(裁缝),一针,就是绣花针。</p><p class="ql-block"> 钟惠山凭一把泥刀起家,因手艺好,为人勤恳老实,深得客户信任,从承包小工程开始逐步发展到自创“钟惠记营造厂”于浦西七浦路。</p><p class="ql-block"> 他在上海营造了不少里弄石库门房屋,是以发迹。</p><p class="ql-block"> 于20世纪20年代末,他在高桥西街建五开间四合院新宅一座(钟氏民宅)。用料讲究,工艺精致,规模宏伟,堪称高桥之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不少人说到上海早期民居建筑“石库门”时,言必称“邬达克”。</p><p class="ql-block"> 诚然,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无疑是伟大的,闻名于世的上海武康路上的武康大楼以及南京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都是他设计的。但邬达克的图纸是平面的,如果没有钟惠山这样的能工巧匠,再好的构思也难以从图纸上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  高桥地标性标志——双井</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料记载:这两口井由民国时期的高桥儒商印星台出资开挖于1928年。因井水既可饮用,又可作为消防用途,史称“保安公井”。</p><p class="ql-block"> 该井位于现高桥镇北街海高路花山路路口。由印星台亲自手书“保安公井”四字刻于井圈之边缘。 印公的书法,古朴遒劲,气势雄浑,功力深厚。</p> <p class="ql-block">  高桥又一个地标性标志—近江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近江台筑于印星台私宅印家花园内。&nbsp;</p><p class="ql-block">位于高桥镇北街365号,始建于民国(20世纪20年代),为当时高桥镇上最高建筑,登台远眺,可睹江海。</p><p class="ql-block"> 直到70年代末,近江台仍是高桥镇上较高的标志性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到80年代中期,印家花园内的老房子尽数拆完(仅保留“近江台”),建成高桥镇第一批商品房,名为“海高二村”。</p><p class="ql-block"> 我家作为这里的第一批住户,曾住海高二村长达10年。</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每天上下班进出小区时必途径“近江台”</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高桥旧址”石碑上的这五个字是印星台先生亲手所书,石碑曾被埋于镇北村仓库水泥地下,1984年年1月4日由高桥乡政府挖出。其时碑已断成三截,后经修复重树于原址。</p> <p class="ql-block">  人所皆知,民国时期的海上名人杜月笙是高桥人。</p><p class="ql-block"> 1931年杜家祠堂在高桥落成。其时,一共庆祝了三天。据当时报载:“每日所开酒席,恒在千桌以上,然仍有多数来宾无法插足。车轮不敷分配,致宾客多徒步而来。”</p><p class="ql-block"> 最为轰动的是三天中日夜开演了六台堂会戏,演的全是京戏。当时,正是京剧的黄金时代,四大名旦、四大坤旦、老生各个流派的创始人如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言菊朋等悉数尽来。</p><p class="ql-block"> 杜月笙的一生,既慷慨大方,又狡诈阴毒。他15岁从浦东高桥乡下独身闯荡上海滩,从卖水果的小伙计做起,一步步靠着一身胆气和智慧,渐渐闯出了点名气。在取代黄金荣的位置之后,他不仅将传统的烟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且进军工商界,成了令人咂舌的商界大佬,社会地位急剧上升,成了黑白两道都不敢小窥的社会名流。</p><p class="ql-block"> 对于子女的教育,他也是十分重视。一旦成绩不佳,他就会严厉批评,有时候甚至施以体罚。他的子女没有一个涉“黑”,不能不说是奇迹。</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他是心狠手辣的黑帮大佬,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政治投机客,当然了,还有人说他是通晓社会人情世故的社会学教授。</p><p class="ql-block"> 有人评价:黄金荣爱财,张啸林能打,杜月笙会做人。</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会做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仗义疏财,用钱财换人情。他一生经手的钱财何止亿万,但临终前,他留下的遗产却只有区区10万美金,让众亲友唏嘘不已。即使落到这样寒酸的境地,但在临终前,他还是坚持烧掉多年来别人写给他的所有欠条,这种境界,的确非常人所能达到。</p><p class="ql-block"> 杜月笙有很多经典的名言,诸如:</p><p class="ql-block">“我不过是河里的一只泥鳅,先要修行一千年才能够化身成为鲤鱼,然后在修炼五百年才能够完成鱼跃龙门的壮举!”,“做人要吃三碗面,一是情面,二是百体面,三是场面。这是三碗难吃的面,可是为了朋友,再难吃都要吃。”,“一等人,有本事,无脾气。 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三等人,无本事,无脾气。 四等人,无本事,大脾气。”,“做人就要刀切豆腐两面光!”</p><p class="ql-block"> 这些名言也被后来的很多人所推崇,每一句话里,都道出了人世沧桑。</p><p class="ql-block">他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少年,最终成为叱咤上海滩的顶级大佬,也正是他那与众不同的经历,才有了那些人生感悟!</p><p class="ql-block"> 在某个时间段内,他甚至可以和老蒋称兄道弟,至于黎元洪和张学良,这位两鼎鼎大名的大人物,更是他的座上客。孔祥熙和宋子文和他来往密切,戴笠和他义结金兰……</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的杜月笙,绝对是整个上海滩超级大鳄,让人只能望其项背。连提拔他起来的黄金荣,都心生嫉妒。</p><p class="ql-block"> 他也是一个生活在矛盾中的人,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他并没有留下,也没有去台湾,而是去了香港。</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一年八月十六日,因为哮喘病发作,杜月笙客死香江。临终前,他穿上长袍,表示死后要回家。</p><p class="ql-block"> 有人这么评价杜月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一生,留下了很多谜团,也留下了很多传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杜家祠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48年航拍的杜家祠堂。</p><p class="ql-block"> 现在除了红框内的“藏书楼”外,其余均已被毁。</p> <p class="ql-block">  现在尚有住户的高桥老民宅随拍。</p> <p class="ql-block">  到了高桥,除了逛名胜古迹,最不可错过的就是高桥松饼。</p><p class="ql-block"> 高桥松饼因其所制松饼皮薄、层多、馅足、酥松、香糯而声名鹊起。高桥松饼起源于1900年光绪年间,历史悠久,已经超过一百年。</p><p class="ql-block"> 老上海人应该还记得,当年,区区一家浦东郊区的食品加工厂——高桥食品厂,竟在浦西淮海路最闹猛的地段高调开了门市部。几开间门面,风风光光,与斜对面哈尔滨食品厂(西点为主)演对手戏。</p> <p class="ql-block">  离七院几十米远距离的是上海经典本帮菜老店高桥德兴馆,这家店在我刚到七院工作时就已经开了几十年了。</p> <p class="ql-block">  两年前改姓换名为“庆丰楼”,装修风格也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虽然改换门庭,但是菜肴特色没改,而且比前更为精致。</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p><p class="ql-block"> 高桥是从一个海岛演变而来,它因海而生,因海而兴。它见证了长江口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内涵、鲜明的江海文化特色,而这正是高桥区别于其它江南水乡古镇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这青石板路上,透过那老楼长长的过道两边,在那专属于老上海的老街上,我的思绪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千百年前。</p><p class="ql-block"> 你是不是也想远离都市,去感受一下老街味道呢?</p> <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但无论光阴如何流转,都无法冲刷那些逝去的过往。再遥远的路途,都会因为这些我们每天都遇到的这些细碎事情而变得温暖。</p><p class="ql-block"> 对生活要有自己的态度,虽说不能尽如人意,但随遇而安始终会令人快乐。</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满地黄金甲。</p><p class="ql-block"> 但愿这一季晚秋,</p><p class="ql-block"> 你安然,我无恙。</p> <p class="ql-block">  感谢芳邻丁莉女士无私提供她所摄美照。</p> <p class="ql-block">  本篇背景音乐《昨日重现》是一首带有强烈怀旧风格的歌曲,由美国著名流行音乐歌手卡伦·卡朋特原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