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会议之后,经过四渡赤水等战役,在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下,声东击西,辗转腾挪,终于突破到了金沙江边。红军巧渡金沙江进入四川后,中央红军一路北上,经会理,过彝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趟过水草地,突破腊子口于1935年9月由四川进入甘肃地界。除中央红军外,红四方面军等部队也在四川驻留和经过,可以说,四川是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程最长、停留时间最久(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的时间达一年零八个月)、重大事件发生最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下旬,我们“有点醉”群第九次聚会活动的部分群友重走了从皎平渡到夹金山下一段长征路线,接受了一次深刻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传统教育。</p> 皎平渡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四渡赤水,横穿贵州,向云南境内疾进。由于国民党军的主力均被红军调至黔东地区,西进的红军两路开进,进展顺利。4月18日,红军主力在白层、者坪地区渡过北盘江。滞留乌江以北的红9军团也进入黔西的水城地区,与红军主力南北呼应。</p><p class="ql-block">针对红军逼近云南,云南军阀龙云确定了全力堵截红军于云南境外的基本方针,并确定,万一堵不住红军,就要千方百计地使红军仅经过云南边境地区,尽快转向邻省,不使红军进入云南腹地。并急调精锐部队组织布防,堵击红军。</p><p class="ql-block">4月24日,中央红军主力大举进入云南。蒋介石判断红军主力很可能将由平彝北进,与正在黔西水城地区活动的红9军团会合,然后向西渡金沙江或向北经毕节进入川南。于是调兵遣将企图围歼红军于宣威、威宁地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中革军委将计就计,一方面以红9军团将国民党军主力牵住北上,另一方面则兵临昆明,因而调动国民党军驰援,为红军北渡金沙江扫清道路。4月27日,红军攻占马龙,接着攻占寻甸、嵩明,前锋直趋昆明,并大造进攻昆明的声势,迫使龙云调集云南境内的部队守城,调出通往金沙江沿途城镇和金沙江沿岸的部队。</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立即抓住了这一时机。中革军委于4月29日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4月30日,红军中革军委在云南寻甸县丹桂村召开会议,确定红军主力分为三路,红1军团为左翼,向西直取龙街渡;红3军团为右翼夺占洪门渡;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为中路,抢占龙街渡与洪门渡之间的皎平渡。</p><p class="ql-block">此时,蒋介石才终于明白了红军入滇的真实目的,但他的“追剿”军主力已经被红军拉开了三四天的行程,难以堵截红军北上。无奈之下,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金沙江天险之上。他一面训令“追剿”军各部掉头向北实施追击,严令龙云监督金沙江沿岸各县,收缴全部渡船和渡江材料,“坚壁清野”,封锁渡口。一面令金沙江北岸的四川军阀刘文辉严守金沙江各渡口,坚决不给红军留下一船一木渡江,力图利用金沙江的天险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并迫使红军背水决战。</p> <p class="ql-block">长江在四川、云南境内段称为金沙江。龙街渡、洪门渡和皎平渡都是沿江川滇间的重要渡口。此地气候炎热,相传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即指此地。皎平渡口位于四川凉山州会理县通安镇皎平渡村,江对面则属于云南昆明市禄劝县。此图是在四川侧中武山上眺看原皎平渡口(现已淹没水库之下)。渡口附近的桥为重建后的皎平渡大桥。</p> <p class="ql-block">直到目前,皎平渡交通仍然不便。从西昌开车到皎平渡现在还需要五到六个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道上盘旋,真是“横断山,路难行“!</p> <p class="ql-block">红军皎平渡过江遗址(现为乌东德水库)</p> <p class="ql-block">红军到达金沙江南岸后,左右两翼红军分别夺占龙街渡渡口和洪门渡渡口,但皆因江水太急,没有船只,所架浮桥又被冲垮,被迫停止渡江行动。红军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到达皎平渡渡口后,毛主席把夺取渡口的任务交给了军委干部团,并确定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指挥。</p><p class="ql-block">5月2日晚,干部团以2营9连为前卫,从柯渡出发,翻山越岭,一昼夜行进一百公里,于5月3日黄昏突然出现在金沙江畔的皎平渡渡口,并迅速控制南岸渡口,缴获了两只木船。9连长萧应棠立即率队乘船过江,出其不意消灭了对岸守敌国民党川康边防军一个连和江防大队一部,并抢占了江岸制高点,控制了渡口。军委纵队于是迅速组织渡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皎平渡四川军阀驻军的厘金卡(复建)。</p> <p class="ql-block">渡过金沙江的红军干部团坚决前进,翻越中武山,冲破国民党军的阻拦,直插通安州。在经过激烈战斗控制了通安州后,乘胜追击,直抵会理城下,不但巩固了皎平渡渡口的安全,而且为红军主力过江后的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中武山上有三座石峰,当地民众敬为是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中路红军在皎平渡渡江时,中革军委命令红1军团、红3军团迅速赶往皎平渡。红3军团部队首先到达皎平渡,并立即开始渡江。红1军团距离较远,5月5日接到电报后昼夜兼程,行进一百二十多里路,终于在7日赶到了皎平渡渡江。</p><p class="ql-block">红3、红1军团渡江时,毛泽东令红5军团坚决阻击敌军,确保红军主力过江。红5军团在完成阻击任务后,交替掩护,撤出阵地,以急行军赶到皎平渡,迅速组织渡江。5月9日,红5军团全部渡江。单独行动的红9军团则由水城地区西进,在完成牵制敌军任务后,也在东川(今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地区渡过金沙江,并沿金沙江西岸布防,掩护红军主力行动。</p><p class="ql-block">红军渡过金沙江两天之后,国民党军先头别动队方到达皎平渡口,而其他部队则在红军过江七天以后才尾追到江边。此刻渡口已经空无一人一船,红军主力早已在会理地区休整完毕,向西昌而去,敌军只能望江兴叹。</p> <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巧渡金沙江,终于完全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包围圈,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皎平渡四川侧中武山脚原有一排沿路开凿的山洞(称为穿洞),是渡口供过往客商马帮休息的场所,约建于清末民初,红军军委纵队过江后作为渡江指挥部。毛泽东曾在最左边的洞里住过。(此图为网上下载资料)</p> <p class="ql-block">乌东德水库2019年蓄水后,山洞原址已淹没水下80米(淹没的还包括曾经建有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纪念馆),现在原洞上方140米处复建的山洞。</p> <p class="ql-block">这是已经被淹没在水下的朱德,周恩来,刘伯承渡江时住过的穿洞(图为网上下载资料)。</p> <p class="ql-block">复建的朱德,周恩来,刘伯承渡江时住过的穿洞。</p> <p class="ql-block">远眺复建后的穿洞,地势远没有当年的险峻,严重缺少历史沧桑感了。</p> <p class="ql-block">皎平渡云南一侧山上刻有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八个大字“革命胜地,山川增辉”!</p> <p class="ql-block">干部团巧夺皎平渡后,陆续而至的红军部队在渡口附近努力搜寻,又找到了五只木船。由于刚下过大雨,江面宽阔,水流太急,无法架设浮桥,三万多红军全靠七只木船往复七天七夜运渡。当时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有三十七人,皎平渡口刻有船工姓名的石碑,以示共和国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离皎平渡大桥10公里处的中武山顶附近,新建有长征驿站,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巧渡金沙江。</p> <p class="ql-block">长征驿站护栏板上刻的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长征驿站处眺望皎平渡全景。</p> <p class="ql-block">离开皎平渡前往会理途中,填词一首:</p><p class="ql-block"><b>西江月 到皎平渡(2021.10.24)</b></p><p class="ql-block"><b>两岸山岩壁立,当年江水湍急。主席妙计调滇军,巧渡金沙奇迹。</b></p><p class="ql-block"><b>日夜七船抢渡,红军三万奔袭。跳出险地上征程,崖洞留存圣地(注)。</b></p><p class="ql-block"><b>(注)填词时尚以为所见崖洞是翻新过的唯一历史遗存。</b></p> 会理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县城郊铁厂村举行扩大会议,<span style="font-size:18px;">统一认识,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巩固遵义会议的成果。会理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会理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地处攀西腹心地带,古</span>称会无、会川,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会理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会理老县城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图为会理古城区十字大街中心的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会理附近红军长征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红军先头部队于4日渡过金沙江后,由于需要掩护大部队过江,没有及时组织部队占领距皎平渡80多公里外的会理城,致使曾经企图夺回皎平渡但连遭重创的会理守军川军刘元塘部得到喘息机会。待8日中革军委命令红3军团进攻会理时,敌军已得到补充且顽强抵抗,红军又缺少攻城工具,故久攻不破,伤亡较大,不得已撤围北去。会理攻坚战的失利,对当时部队士气影响较大,也是一些人质疑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新领导集体能力的一个诱因。</p> <p class="ql-block">我们于傍晚时分到达会理城郊仙人湖酒店。该酒店正位于当年召开会理会议的铁厂村附近的小山岗脚下。我们放下行李,立即登山瞻仰会议遗址。图为小山岗上的会理会议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红军甩掉数十万敌军的重围,顺利地渡过金沙江后,到达四川会理地区。由于部队连续作战,非常疲劳,而且前阶段有些战斗也没有打好,这就引起基层出现某些怨言,同时也在中央和红军领导层中也有所反映,其中林彪便是较为突出的一个。红军在会理休整期间,林彪给彭德怀打电话,认为红军“走弓背”造成部队劳累,煽动德彭怀“出来指挥”,遭到彭德怀的回绝。林彪又给中央三人小组写信要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12日,中共政治局在会理县城郊铁厂举行扩大会议。张闻天在会上作了有关形势的报告,并作了自我批评。毛泽东总结了红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的胜利,阐明了运动战略正确思想。对林彪的所谓“走了弓背”的意见和他给中央三人小组要彭德怀任前敌指挥的信作了批评。</p><p class="ql-block"> 会理会议针对当时部队的思想情绪,进一步阐明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动作战才能摆脱敌人重兵包围的作战方针。会议总结了遵义会议以来在川滇黔边实行大规模运动战的经验,讨论了渡江后的行动计划,决定立即北进,抢渡大渡河,向红四方面军靠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会理会议会址(当时为临时搭建的草房)。据介绍会议期间会议代表全部吃住在草房子里。目前草房子里陈列有木桌椅,并有对会议介绍的挂板。</p> <p class="ql-block">会理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者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彭德怀、杨尚昆、林彪、聂荣臻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这是草房里墙上挂板对参加会议人员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会议批评了林彪要求撤换毛泽东、朱德军事指挥和反对机动作战的错误,从而统一了认识,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坚持了正确的军事路线。可以说,会理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它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 </p><p class="ql-block"> 会后,根据刘伯承同志在川军中的威望和其对四川风土人情的了解,中央红军组成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的先遣队,为中央红军北上四川开路。</p> <p class="ql-block">草房子外的林间空地上散落摆放一些大石块,据介绍是会理会议在室外的会场,且石块亦为当时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会理会议遗址,夜幕已经降临。同行的好友冷观特填词《念奴娇》两首:</p><p class="ql-block"><b>【念奴娇】二首 冷观</b></p><p class="ql-block"><b>叹从皎平渡到会理会议</b></p><p class="ql-block"><b>其一</b></p><p class="ql-block"><b>山峦高耸,下望金沙岸,银水如线。横断通车途尚难,何况当年征远。崖洞谋出,坚持北进,会理林中辩。草棚临建,两天军幕评点。 力挺领袖英明,疑行弓背,林彪遭批判。认识从来分上下,难比主席识远。仙女湖边,夜阑回看,祖辈何艰险。如无毛帅,中国长夜沉暗。</b></p><p class="ql-block"><b>其二</b></p><p class="ql-block"><b>峰峦耸峙,瞰金沙江水,一脉川藏。横断山高云路险,铭记长征悲怆。石洞筹谋,大军三万,北进船飞桨。 披坚执锐,战旗披靡所向。 </b></p><p class="ql-block"><b>会理城外硝烟,危急关口,谬误多谗谤。扭转乾坤风雨路,怒看惊涛劈浪。夜半沉思,仙人湖畔,往事频回响。伟人足迹,依然辽远奔放。</b></p> 彝海 <p class="ql-block">过会理一路沿安宁河谷北上,过西昌,冕宁,就到了彝海。长征路上,途经四川大凉山的中央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彝族同胞拥护。1935年5月,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以水代酒,“彝海结盟”。此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区,不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彝海位于冕宁县城以北40多公里的羊坪山上,海拔2280米,属高山深水湖泊,当地彝语叫“乌勒苏泊”。1935年5月,中央红军要想跳出国民党军重兵包围圈,必须尽快渡过天险大渡河。而从会理到大渡河,中间隔着彝族聚居的大凉山地区。</p> <p class="ql-block">由于历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民族压迫政策,使彝民对汉人充满猜忌、敌视,彝族区的小路被视为“畏途”,汉人军队要想通过这一地区很难。</p> <p class="ql-block">为正确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朱德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宣传红军宗旨,揭露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号召彝汉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军阀。</p> <p class="ql-block">5月19日,中央红军派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治委员、萧华为群众工作队长的先遣军,准备借道彝民区,抢先渡过大渡河。同时泸沽分兵,派出一支小部队由越西北上,冒充红军主力,虚张声势,吸引敌军注意力,保证主力行动。</p> <p class="ql-block">彝民区山路崎岖,古树参天,野草丛生。彝民听说军队来了,就将山涧上的独木桥拆毁,把溪水里的石墩搬开隐藏在山林里,不时施放冷箭、冷枪袭击。跟在主力后面约百米远的工兵连,也遭到彝民堵截。官兵严格遵守“不准开枪”的纪律,结果被抢得精光,只好光着身子原路退回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通过耐心地向彝民解说红军的政策,红军首先做通了当地彝民首领小叶丹的四叔的工作,向他说明红军与国民党军不同,是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进入彝民区不是打彝胞,而是借路北上。根据彝人重义气的特点,告知刘伯承率领大批人马也要路过此地,愿与彝民首领结为兄弟。</p><p class="ql-block">很快,红军就得到回话,小叶丹愿与红军结盟。刘伯承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决定亲自去举行结盟仪式。</p> <p class="ql-block">结盟地点定在彝海边。刘伯承到达后,以诚恳的态度向小叶丹和另外几位彝族首领重申红军来意,表示将来红军打败反动派以后,一定帮助彝族人民消除一切外来的欺压,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结盟处尚保留着当年结盟仪式时坐的石块。</p> <p class="ql-block">5月22日,结盟仪式按照彝族的风俗进行。按照彝族礼仪,人们杀了一只大红公鸡,却没有找到酒。但是只要兄弟有诚意,喝什么都是酒,就以水代酒。面对着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水,刘伯承和小叶丹庄重地端着两碗滴过鸡血的水碗,大声发出誓言,然后把鸡血水一饮而尽。图中石碑标明此处即彝海结盟时的取水点。</p> <p class="ql-block">从彝海沿着步道往上走,有一个可以作停车场的小广场。小广场正面便是彝海结盟纪念碑,这座气势宏伟的群雕纪念碑,由刘伯承、聂荣臻、小叶丹和盟誓见证人沙马尔各4人组成。雕塑基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寓意彝海结盟时间1935年5月22日。</p><p class="ql-block">碑座背面用汉、彝、英三种文字刻写了碑文,结束语写道:“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绕过彝海结盟纪念碑,后面为彝海结盟纪念馆。纪念馆由刘华清题字。纪念馆为两层,详细介绍了彝海结盟的历史背景和有关资料,并展示了红军长征路过彝区时的电报等大量珍贵历史文献。</p> <p class="ql-block">彝海结盟展览中对刘伯承和小叶丹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彝海结盟当天晚上,刘伯承请小叶丹叔侄到红军宿营地大桥镇赴晚宴,与他们开怀畅饮。饭后,把一面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赠给小叶丹,并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他的弟弟古基尔拉为副支队长,并当场写下任命状,还向他讲解了革命道理。</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小叶丹亲自带路,引导红军进入彝民区,直到走出沽基家支地盘。红军后续部队也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胜利地通过了敌人认为无法通过的彝区,迅速抢渡大渡河,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p> <p class="ql-block">红军走后,国民党追究小叶丹罪责,捉拿小叶丹,强逼果基家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羊。小叶丹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彝家红军旗。他将旗帜随身携带,叮嘱妻子倮伍伍加嫫:“万一我死了,你一定要保护好红军旗,红军一定会回来,到时把旗交给刘伯承!”</p><p class="ql-block">1942年,小叶丹死于一次伏击。倮伍伍加嫫在丈夫遇难后的艰难岁月里,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保存红军军旗。敌人找不到红旗,时时敲诈勒索,果基家人过得非常艰难。</p><p class="ql-block">1950年,解放军解放冕宁,倮伍伍加嫫取出贴身的彝家红军旗,献给驻冕宁的解放军。后来,这面旗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路过彝区时有部分彝族青年也参加了红军。</p> <p class="ql-block">共产党也信守着当初向彝族同胞许下的民族自治的承诺。1952年,凉山成立彝族自治区,1955年,改成自治州。</p> 安顺场 <p class="ql-block">安顺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越西县(现属石棉县)的大渡河中游南岸,距石棉县城11公里,离彝海结盟处约有80公里。安顺场原名紫打地,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部队全军覆灭的地方,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战役获得胜利的革命纪念地。 </p> <p class="ql-block">安顺场渡口处的水流湍急,据说河面宽度只有红军长征时期的一半了,即使如此,目测宽度也有200多米。</p> <p class="ql-block">1863年4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大军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为了尽快进军成都,选择从西昌北上,经冕宁到大渡河的紫打地渡河,计划经天全、雅安直逼成都。5月14日,石达开率领4万大军到达了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安顺场),但因错过了渡河的良机,恰遇河水暴涨,且为当地彝族土司王应元背叛,清兵围困,致使全军陷于绝地。虽然组织多次渡河,均以失败告终,以致最终兵败被杀,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彝海乘车到达安顺场已是下午。由于不是旅游旺季,游人并不多。安顺场镇沿着大渡河开辟了一个长条形的纪念公园。公园在众多散放的大石上刻有许多革命前辈的题词(题字或题诗)。</p> <p class="ql-block">大渡河安顺场地势险要,两侧高山,中间河谷,无回旋余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四万大军在此全军覆没。蒋介石妄图重演历史,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将中央红军围歼于大渡河畔,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p>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24日至25日,红一军团袭占安顺场渡口,红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等18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冒着敌人密集火力奋勇渡过大渡河,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p><p class="ql-block">强渡大渡河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杨得志(时任红一师一团团长)题字“红军渡”。</p> <p class="ql-block">安顺场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纪念碑,正面是红军战士雕像,背面是邓小平题词。纪念碑后面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我们到时因天已晚闭馆了。</p> <p class="ql-block">纪念广场旁边就是安顺场镇,沿河新建,街面宽阔整洁,门面油漆尚新,全无当年景象。因非旅游旺季,自然也没有人气。按路边导游指示牌寻找毛泽东曾经住过的房子,及到近前则无指示,面对众多新居竟不知如何是好了。</p> <p class="ql-block">安顺场镇上有一座碉堡状三层土楼,注明是指挥楼,据说是当年刘伯承指挥渡河的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沿街新墙上到处可见新刷的红军标语。</p> <p class="ql-block">大概这块石灰墙面上的才是真的红军标语。</p> <p class="ql-block">在红军渡河纪念公园面向大渡河的一角,有孙继先同志骨灰抛撒处。</p><p class="ql-block">孙继先(1911—1990),山东省曹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先遣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夺取并控制了渡口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渡过大渡河。</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参谋长,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鲁中军区三分区司令员。</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省野战军(山东军区)第四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2军军长。</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任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参谋长,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兵团副司令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82年6月离休。1990年4月病逝。</p> <p class="ql-block">大渡河边,迎着阵阵江风,眼望滔滔河水和满是卵石的河滩,遥想当年红军英雄伟业,填词一首“踏莎行”:</p><p class="ql-block"><b>踏莎行 安顺场(2021.10.25)</b></p><p class="ql-block"><b>依旧涛声,断横去路。江风总把英雄顾。</b></p><p class="ql-block"><b>翼王折戟恨难消,忽听飞将曾强渡。</b></p><p class="ql-block"><b>弥漫硝烟,浪舟起处。长征功业千秋诉。</b></p><p class="ql-block"><b>豪情壮志干云天,旌旗漫卷凌空舞。</b></p> 泸定桥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当急之下,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于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飞夺泸定桥就此发生。</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西岸桥头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桥名“泸定桥”。其实大渡河古时并不是称作“泸水”,而是被称作“北江”或“沫水”,泸定县原是“大渡县”。但康熙皇帝地理课上的不够认真,题字时误把大渡河认作“诸葛亮五月渡泸”的“泸水”,故书“泸定(泸水安定之意)”,“大渡县”因此也就改名为“泸定县”了。</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西岸桥头观音阁是控制泸定桥的制高点,在观音阁上可看泸定桥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又名大渡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底下并排九根铁链用以铺木制桥板,两边各两根作扶手)。泸定桥因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是一座悬索桥,全桥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多条平行的粗碗链条组成,桥栏杆由链条直接架设,底部并排的链条用木板铺成桥面,扶手与底部链条由小链条连接,链条相互联锁;桥台位于桥体两端,铁桩固定在桥台内,铁链固定在两侧桥台的铁桩内。桥两侧的桥头城堡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古代汉式木结构建筑。泸定桥的横板间隔铺设,就像窗户一样。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减轻桥梁重量,还可以降低风阻。扶手链与底链每隔5米连接的设计,使桥梁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p><p class="ql-block">(以上下载于网上资料)</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铁链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铁链每节上都有造链铁匠的标记,以示对工程质量的负责。</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头柱石介绍。</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面与下面大渡河水大约相距20~30米,下面河水咆哮,上面铁索摇晃,即使现在和平年代从上面走,也是需要有点胆量的。</p>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22名突击勇士不怕牺牲,冒着枪林弹雨,在被撤去桥板的光铁索上攀爬前进,终于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p> <p class="ql-block">现在泸定桥已经不是泸定县群众大渡河两岸往来的必须通道了,而是作为历史文物和旅游设施保留下来,过往泸定桥是要收过桥费的。</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东岸桥头为康熙皇帝题字错误辩白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东桥头及售票处。</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上看泸定桥全景。这里也曾经是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时红军大部队掩护过桥的集中火力点。</p> <p class="ql-block"><b>水调歌头 吊泸定桥英雄</b></p><p class="ql-block"><b>(2021.10.26)</b></p><p class="ql-block"><b>少时也曾问,英烈在人间?</b></p><p class="ql-block"><b>长征故事如烟,泸定数靓篇。</b></p><p class="ql-block"><b>铁索横牵两岸,桥下惊涛翻滚,飞渡若登天。</b></p><p class="ql-block"><b>烟火烁寒链,无畏克艰险!</b></p><p class="ql-block"><b>桥依在,山川变,换家园。</b></p><p class="ql-block"><b>鲜花遍地,有万千烈士长眠。</b></p><p class="ql-block"><b>一扫阶级压迫,二祷中华崛起,此我誓词言。</b></p><p class="ql-block"><b>重走长征路,当奋进直前!</b></p> 夹金山下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夹金山。夹金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与阿坝州小金县交界处,最高峰海拔4930米,红军翻越的垭口小地名叫王母寨海拔4114米。山上终年积雪、<span style="font-size:18px;">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变幻无常,</span>翻越十分困难。面对雪山天险,红军将士没有退缩,1935 年6月9 日中央红军先遣团首先登山,6月12日下午,中央红军先遣团在夹金山北边的小金县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6月17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也从这里成功翻越夹金山。6月18日,中央红军大部队也成功翻越了夹金山。爬雪山过草地从此成为艰苦革命岁月的标志性事件。</p> <p class="ql-block">翻越夹金山是非常艰险的。《朱德传》中记载:部队迎着风雪,向直插云天的陡峭冰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陡越滑,空气越稀薄,越觉得喘不过气,头晕脑胀、四肢无力。到山顶时已是中午,但太阳完全被遮住,加上风雪弥漫,就像傍晚一样昏暗。接着便是漫漫长夜,狂风雪浪一阵阵袭来,不少战士被暴风雪吞噬。除了雪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外,饥饿和寒冷也给红军带来严峻考验。一是红军经过长途行军和作战,体力消耗很大。二是缺乏御寒的装备。红军战士从南方一路转战而来,衣着单薄,在雪山上只好靠吃辣椒、生姜御寒,许多战士被冻伤甚至牺牲。但是在英勇无畏的红军面前夹金山终于被战胜了。(参考网上下载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出发地是硗碛。硗碛位于四川省宝兴县境内,属于藏乡,坐落在夹金雪山南,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 硗碛因修建一座水电站,原硗碛街现在已经成为库区,硗碛街搬迁至硗碛乡朝霞组,距离原硗碛5公里。现取名为“澎措”,藏语意思为“林海”。硗碛也是我们重走长征路的最后一站,再往前进就是白雪皑皑的夹金山了。</p> <p class="ql-block">硗碛藏寨和附近的神木垒地处宝兴北部硗碛藏族乡境内,现在是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和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有高山草甸、原始森林、雪山湖泊、高山钙化池、红叶彩林等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在硗碛藏乡的入口,有一小块小场院,里面有两座藏式实木青瓦锅庄楼,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在翻越夹金山前在硗碛住过的斗底、迴贡锅庄楼。由于原址已被水库淹没,故整体迁建于此。不过据同行的原雅安邮政局杜小波局长介绍,迁建工作完全是对原建筑构件编号后整体拆除,再原石原瓦地对号复建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小场院全景。院中石碑刻“毛泽东 朱德长征旧居”。</p> <p class="ql-block">碑背说明。这两座锅庄楼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捐资迁建的。落款日期是2007年6月。</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长征旧居。</p> <p class="ql-block">朱德长征旧居</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长征旧居内景,室内地当中是一张旧狗皮睡垫。</p> <p class="ql-block">室内有当时红军长征留下的宣传标语。</p> <p class="ql-block">当年红军长征初到此地,当地藏民因不了解红军而躲避到周边山上,只留下五个老人在寨子里摆摊查看情况。经红军先遣团作宣传工作,打消了藏民的顾虑。红军翻越夹金山需要的各种御寒物品和干粮辣椒等,都是在当地藏民的帮助下准备的。</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共三次翻越夹金山。第一次是1935年6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翻越。第二次是张国焘拒绝中央北上方针,反而让红四方面军南下,王树声,李先念部于1935年10月27日翻越夹金山进入宝兴境内。第三次是红四方面军南下作战失利,损失过半,不得已北撤,1936年2月28日撤离硗碛,第三次翻越夹金山。</p> <p class="ql-block">今日硗碛藏乡景色。小山坡上有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同行好友冷观,曾经登上过夹金山。此次旧地重游,倍感亲切。特填词一首“念奴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念奴娇】瞻夹金山朱毛旧居</b></p><p class="ql-block"><b>夹金山下,访朱毛旧宿,硗碛崖畔。缓步誓师坪小路,顷刻遐思无限。简舍崇楼,当年存迹,一任端详遍。见闻如诉,感怀雄略赤胆。 </b></p><p class="ql-block"><b>险处风扫残云,碧霄飞雪,踏破鹰愁堑。将士争先甘赴死,何惧衣薄炊断。患难同心,官兵一致,唯我红军敢。 艰辛跋涉,从容铺就宏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