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景德镇的百年前街,有它正儿八经的名字“中山路”。有意思的是镇巴佬偏偏喜欢称它“前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了腊月,寒潮步步紧逼。呼呼的北风,摇曳街上的梧桐树,枯黄的叶子经受不了撕扯,随风纷纷飘落。冷啰!不过前街上的人好像喝了自酿的水酒垫底,不怕寒冷,心里反而滚烫:走进腊月,年味愈来愈浓,春天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追寻年味的是前街上卖日历的地摊。一张有色塑料薄膜,铺在水泥人行道上,然后摆着几叠日历。日历的规格小的如新华字典、大的与小学生练习薄一般。一律中国红底色封面。封面印刷了吉祥如意与迎春图案。再就是漂亮醒目的某某年份大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事成双,货卖堆山。日历旁也摆放“历书”,民间作兴叫“通书”。严格讲“通书”是一些分类排列的简明百科全书,提供给一般人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术知识。不过地摊上卖的是民间用来趋吉避凶选择吉日、农业生产和生活出行的“指南”。摊主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身裹绿色军棉大衣,戴着棉帽,坐在小板凳上,目视街上的行人车流。有人买,报个价钱,没人问,不吆唤,耐心等待下一个买主。悠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崽俚盼过年,大人一门心思想挣钱。走进腊月,许多挣钱的机会来了。眼看卖日历的人都上了街摆摊,很久冇做生意的切糖糕的人,自然不甘心落后。他们要么不来,既然来了就有架势:一辆超长大板车,拉着大铁皮油桶改做的煤渣炉,长条凳子,铺板,大铁锅,煤渣,等厨房工具。挑选比较宽阔的人行道上摆开了场面。切糖糕点人有许多往年的老宾主。他们的手艺恰嘎(厉害),可以做好多镇巴佬喜欢吃的东西:冻米糖、芝麻糖、花生糖、沙琪玛、灯芯糕、菱角酥……他们不但手艺好,而且生意做得活,除了卖自己的东西,还可以来料加工,保质保量。让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其中有许宾主是西郊、东郊,慕名赶过来的。为了一张嘴,不惜跑断腿。跑得脚底板不粘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街从北向南贯穿景德镇的老城区,好像上海的南京路,又长又繁华。前街上分布了好多家“日杂土产店”。卖的是锅瓢碗筷、水瓶炉子扫把,还有烟花爆竹。腊月销售烟花爆竹进了鼎盛期, 店店备足了货,规格品种更是五花八门。橱窗里、柜台上堆得重重叠叠。店家唯恐别人不知道它货源充足。晴天里还要在店外放两条木长凳,搭上几块门板,铺垫一块红彤彤的台布,然后摆放烟花爆竹:“广东东莞满地红”“江西金溪鞭炮”“万载花炮”“浏阳礼花”……天空飞的、地上放的,小崽俚玩的。店家拼足了劲,真的是我有你无,你有我更好。如果说前街上是隆重举办迎春烟花爆竹展销会的主场,那么各店就是展销会的分会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趣常常是腊月里前街上的笑点。过年好,除去有漂亮的衣服穿,有好吃的东西,还有好玩的玩具,再就是可以买烟花爆竹。平时得不到的放纵和享乐,过年都能实现。临近年三十夜,家里的长辈就要去前街上买爆竹。腊月三十日“还年”、跨年度“关财门”、新年初一开门“出天方”时都放爆竹。此刻,小崽俚一定会逮住这绝好机会,屁颠屁颠紧跟长辈去前街。到了店里买东又买西,简直就是见货打货,绝不放过。“差不多就可以了,留些钱买恰(吃)咯”长辈轻言细语,拉小崽俚回家。不行,小崽俚不达到目的不罢休。双手抱紧长辈的大腿,赖在店里的地上不肯离开。跟随长辈来前街上许下的诺言,早就抛到了九宵云外。景德镇的小崽俚就是精明。他们还喜欢把烟花称着“雷花”,的确是非常形象而又贴切:一声炸响,如雷贯耳,然后星光灿烂,似繁花盛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理念其实早就被文化人践行。进入了腊月,他也按捺不住怦怦心跳。拣个晴朗天,清晨八早来到前街上,找个十字路口,一根细麻绳从这棵树绑到距离不远的别棵树上。用别针别上红彤彤的对联:“四化蓝图开盛业,万里征途启新春。”“少生优生益母益子,晚婚晚育利国利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接财接福接平安,迎喜迎春迎富贵。”文化人到前街上写对联卖,绝对不同凡响。鼻梁上架副眼镜,头发往后脑梳理根根油亮,中山装上衣口袋别支黑色依金钢笔。出口成联,对仗工稳,十足的文质彬彬的派头。他伏案书写对联,众人围观水泄不通。果然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似行云流水,蛟龙飞天,流转腾挪,含天地乾坤之灵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腊月的前街,不是镇巴佬的特区,乡下人也可以自由买卖。乡下人肩挑车推,把自家农产品拿到前街上卖钱。卖本地白萝卜、卖本地大蒜、卖本地土辣椒、卖红薯粉、卖都昌土花生、卖婺源茶叶、卖瑶里香菇笋、卖鄱阳湖银鱼、卖荸荠。特别说的是乡下人卖甘蔗,不是过年过节时,卖甘蔗论根称重计价;腊月里非同往日,人也似乎财大气粗,卖甘蔗论捆叫价。每捆少则八根,多则十几根,用禾杆搓绳,上捆甘蔗杪,下捆甘蔗蔸,结结实实。日子过得好,甘蔗节节甜。乡下人涌进了腊月里的前街,仿佛带来一支色彩斑斓的画笔,用山峦的叠翠、稻穗的金黄、溪流的秀水、老屋的烟火、乡村的美学,把街景涂抹得多姿多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副食品店永远是前街上的大拇指。民以食为天,何况时值春节前夕,副食品需求的旺季。花色品种也较往日丰富多彩。变了的是洋火(火柴)、洋碱(肥皂)、纸烟(香烟),白糖等等免票敞开供应;不变的是店堂内墙壁上的“为人民服务”、“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字迹清晰,历历在目。新年正月里镇巴佬出方(拜年),绝对不会空手登门,作兴赠送长辈亲友的礼物。比如:蜜枣、云片糕、葡萄干、冰糖、上海糕点、东瓜酥、柿饼、桔饼、凍糖、高级糖、沙琪玛、菱角酥,英雄奶粉、麦片,清华婺、四特酒、景德镇大曲,香烟,等等。店里货源充足,可选可挑。三十年河西,四十年河东。副食品店较往年生意风生水起,顾客络绎不绝。营业员同志笑得合不拢嘴,点着钞票手发酸,有时忙中偷闲,用手轻捶自己的腰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街上有好几家药店,都是赫赫有名的老字号。腊月,药店依然是那几家药店,药依然还是那些药,与往常不同的是大门两边贴了副鲜艳夺目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真不愧为良心商家的心声,它融洽在吉庆祥和的气氛中,更让人倍感温馨。</p><p class="ql-block"> 2021.12.15.初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声明:图片来自网络,非本人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杨秋平,笔名老秋,男,1961年出生,祖籍都昌,景德镇市作协、市网络作协和珠山诗词学会会员。偏爱于本土书写,偶获小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