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母校——翟城中学

上邪

<h3>很多时候我们所钟情的人或事,已经成了一个象征、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符号、一种寄托着某种梦想的情怀,因此,他无论是破旧不堪还是仅存一角,亦或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对我们自己而言,都是天使一般的存在,他早已在不经意间成了我们灵魂的栖息地……</h3> <h3>2021-12-5下午,我们一路向东。</h3> <h3>我们北齐村的韩祖宫,成了行程的第一站。<br>奈何今天既非初一也非十五,韩祖宫大门不开偏门紧锁,在外围逗留片刻,留下一张韩祖宫正面图,回忆有关韩祖的历史传说,感叹古往今来普罗大众敬仰的其实就是个“善”字。</h3> <h3>第二站,当然是我们心心念念了很久的母校——翟城中学。<br>然而看起来依然是铁将军把门。唉!再也没翻爬大门的勇气了。<br><br></h3> <h3>上个三年前的图吧🤩<br>2018-8-4,怎么爬上去的?真是难以想象!现在是望门生畏了!</h3> <h3>沿着外围找入口,看到了一串火红的叶子,算是母校的邻居,先留个纪念。</h3> <h3>突然花花惊呼起来:呀!这棵树长的太神奇了,花纹这么漂亮!<br>我们闻声看过去,“是唉!简直就是一根水墨画!”再一抬头,差点笑地背过气去!原来那是一根电线杆……<br>也许愿意在一起就是这种笑破肚皮的感觉吧😜</h3> <h3>一只狗子跑过,随后看到有人正在开门。这真是意外惊喜,但是那只精瘦的狗对我们怒目而视,赶紧问“它咬人不?”答曰:“不敢保证。”那只狗子突然摇着尾巴围着我们转起圈圈,“你不咬我们吧?我们就进去看看。”狗子“呜呜”了两声。那人却在嘟囔“这破地方看个什么劲儿……”“我们在这儿上过好几年学,就想进去看看。”“你们在这儿上过学?你们才多大!我小时候这儿就没学校了。”我们互看一眼,心里满是得意:哦哦!我们比你还大呢😂但看起来……</h3> <h3>晏阳初先生的塑像迎门而立。<br>目光平和而坚定,嘴角上扬,真是一脸普渡众生的模样。<br>我想,因着他,我们的母校才没消失在时间的洪流里,想祭奠我们青春的时候,永远有这个好去处。老人家对我们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守护了我们的青春岁月。<br>微微颔首,对着老先生的汉白玉塑像表达我们的敬意🙏<br>遥想当年,我们带着铁锹来到学校,用一天的时间为即将到来的晏阳初先生修路,那时我们开始知道有个叫晏阳初的先生,旅居海外多年,想在有生之年回到他曾为之奋斗过的地方看看。<br>整个校园都沸腾了,喇叭里放着歌曲,从学校出发,一直到翟城村再到更远处,所有的老师学生都在修路,尽管是土路,我却感觉有种黄土铺地清水泼街般的隆重。但是第二天一场大雨浇灭了我心中的期盼,因为那时的晏阳初已经八十多岁,后来听说他儿子代他来了一趟,校园里终究没有迎来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的晏阳初,没过几年晏阳初就去世了。<br>现在到来的只能是他一尊雕像了,但也算是圆了一睹老先生风采的少年梦。</h3> <h3>向右转,又是一个惊喜!<br>我们初中的教室竟然那么整齐漂亮起来,门前还装饰起一个红色长廊🎢</h3> <h3>教室前,一只挂在树枝上的土篮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h3> <h3>跑过去,里面竟晒着红薯干。<br>这画面勾起我们多少儿时的记忆!</h3> <h3>抚摸着土篮,拿起一条红薯干,一股小时候的味道勾得我们直咽口水。四周望望,一个人影儿也没有,恋恋的放下,禁不住说起挂在房梁上的篮子以及篮子里藏着的故事……</h3> <h3>这是我们的教室,编码101。<br>透过断桥铝门窗,里面空调、桌椅模样的包装整齐的码放在干净的瓷砖地上。看起来这里又要活起来了😊<br>留个影是必须的😆</h3> <h3>这是小妹的教室,编号102。<br>拂去门口的枯叶,小妹直接倚坐在台阶上,跟阔别几十年的门口来个亲密接触,我们脑子里回响着悠远的钟声、笑闹声、读书声……</h3> <h3>目力所及,是穿透岁月的记忆……</h3> <h3>这个长廊应该是为以后的游人预备的休憩地。<br>我一向不喜欢太牵强附会的东西,却很喜欢这个木制的长廊,感觉有琴弦一样的韵味,朗日下和着光影,就成了一首悠长的歌🎼</h3> <h3>我们先做一回故地的游人,花花在这廊下踢起了顺撇的正步,又是一阵爆笑……👻</h3> <h3>一连串的往日岁月像珠子一样从我们脑子里跳出来,目之所至尽是曾经闪亮的日子</h3> <h3>留影!</h3> <h3>斑驳的不仅是老旧的砖墙,还有老去的岁月</h3> <h3>忽然说起小时候爬树,四小妹兴致勃勃地攀住廊柱,贴贴实实地缠在上边,真是童心未泯,禁不住喝一声彩👏</h3> <h3>无论眺望天空还是环顾四周,空气中都飘荡着来自三十多年前的呢喃低语💫</h3> <h3>本来要回眸一笑,花花抓起我的辫子捣乱😜</h3> <h3>昔日操场东边一排小白杨,如今已成苍劲之势</h3> <h3>触摸老树皮,我们的岁月都深深刻进这凹凸的勾痕里</h3> <h3>我们三个在树后应该也会被藏的严严实实,这根深叶茂威风凛凛的白杨树,也和长风流云彼此嬉戏了三十多个年头🌧🌪</h3> <h3>张开手臂我们才把它围拢起来</h3> <h3>昔日的运动场,请允许我们再笑闹一场</h3> <h3>脚下的乱草限制了我们的脚步,不然这里又可以追逐一番,就像捡拾我们遗落的梦</h3> <h3>像不像蝙蝠侠🦇</h3> <h3>哈哈……寂寞了这么久的操场,我们让它热闹起来</h3> <h3>又一个舞动的大侠来啦🧚</h3> <h3>这只狗子🐕也来探听发生了什么事</h3> <h3>满地枯叶也被我们搅闹的“哗啦啦”吵起来🍂</h3> <h3>这面墙上的语录,依稀是当年写上去的,大红的字体已经变成斑驳的白,但是字字可见</h3> <h3>模仿当年读书的调子,认真地、傻傻地扯开嗓子读起来🤯连我们一向温柔娴静的公主也放开来疯魔了一把<br>似乎找回了那固有的学生腔,就会回到青春飞扬的年代……</h3> <h3>笑闹过后,听见还有别人在说话,这才发现我们教室的北边有一个高高的大棚,说话声是那两个气窗里传出来的</h3> <h3>绕到大棚西边,发现一个很“阔气”的门洞斜斜的铺展进去,原来这是个一半地上一半地下的阔大的暖房,三间教室长,宽有二十米,高十米上下,我们从略显凛冽的寒风中走进来,仿佛一下子进入春天,湿润润的空气、敞亮的空间,七八个人边说话边摘辣椒,她们身边随意堆放着一些大白菜、北瓜、玉米,她们用农村人特有的敦厚慷慨地说:“想吃你们就拿着走,多着呢!”问她们才知道这是前两年翟城村民搭的一个跳舞场,是专门供冬天跳舞用的,这真是个聪明之举!</h3> <h3>看到玉米我们立马又想起三十多年前秋收的忙碌景象,累到不行的繁重劳动却成了那么亲切的怀念</h3> <h3>这条语录有点意思,但是翻遍脑子🧠里的子曰诗云也没有“仁者,二人也”的印象,只知道子曾曰过“仁者人也”</h3> <h3>一路向北……</h3> <h3>发现这排房子似乎年代没那么久远,显得整齐很多,似乎被翻修过,尽头显然有座近期才建的小楼</h3> <h3>很中式的新二层</h3> <h3>村里人告诉我们靠西墙的这个小泥屋,是前两年几个大学生来这里搭建的</h3> <h3>和着麦秸抹就的泥墙,让泥屋古朴地像一个世外桃源</h3> <h3>高中教室也幸存下来,却没有初中教室那么好运,它门窗破败不堪,当年作为我们的教室可是新房子啊。<br>阿弥陀佛🙏但愿能借晏阳初先生的威名也被重新修缮一下</h3> <h3>这满地的薅草丛生的乱树,每一棵都挂满了曾经的欢声笑语,那群年轻的生命曾那样鲜活地来来往往,怀揣着热烈向往在这里做过最义无反顾的梦,追求过、努力过,痛苦过、失落过……现在想来却都那样美好<br></h3> <h3>教室门口这个弧形台阶,是我们毕业之后砌的。<br>走进它,我们的座位分布还历历在目,仅我们四个,就曾两两同桌过,我们画过的画、唱过的歌、做过的游戏、偷偷说过的小秘密、教过我们的老师,都一一还原回当初,陈旧空旷铺满尘土和杂物的教室里仿佛又人头攒动、书声琅琅、笑语喧哗……</h3> <h3>辨认着其他教室、教师宿舍,有的清晰如昨,有的模糊不清,又扯出一大堆尘封的记忆……</h3> <h3>看看这些幸存的房屋吧,也许再过一两年,这里的某些房子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我们记忆深处也永远抹去了它们的印记,就像三年前我们翻进这个荒凉的园子,跟眼前的景象对比,已经不记得新出现的那几座房子的位置,原来曾是什么样子了……</h3> <h3>这个高仅一米左右的小门洞记忆里不曾留下它的影子</h3> <h3>这个六边形的月亮门也没在脑海里找到印记</h3> <h3>这一墙爬山虎倒是劲头十足</h3> <h3>来到最北边,原来的食堂还在。<br>似乎又听到放学的钟声响起,住宿生们飞奔而去的脚步声和呼喊声、敲着饭盆的起哄声……又看到淫雨霏霏的泥泞和躲在窄窄的房檐下被淋得湿漉漉的情景……</h3> <h3>洗碗池也在,打饭口似乎继我们之后改到了屋里</h3> <h3>回到大门口,再看一眼静静地吊在树枝上的土篮子,跟红薯干说声再也不见👀</h3> <h3>从校园里往外看,大门口虽老旧却透着庄严<br>当然,这已经不是我们上学时无遮无拦的大门口了,这个铁栅栏的存在,好像是专门为我们的探视设置障碍的,也许是想让我们经历踏破铁鞋的不易,就倍加珍视觉每一次探望吧</h3> <h3>再见晏阳初先生,我们去翟城村里拜访您的文化街🖐</h3> <h3>翟城村晏阳初历史文化街区,是为纪念晏阳初先生以翟城村为试点推行平民教育而修建的。<br>他们利用空心村闲置的房子,打造了这个有文化内涵的街区,它面积不大,座落在翟城村村委会对面</h3> <h3>这里处处呈现出年代感。<br>石磨——想起了喷喷香的捻捻转儿🤤</h3> <h3>糊着雪白窗纸的窗户——想起了过年时贴的红红窗花</h3> <h3>炕头柜——老奶奶专门藏好东西的神秘魔盒</h3> <h3>水缸、灶台风箱——想起冬天冻的手脚生疼的早晨,享受不到多少灶堂里的温度,却要忍着风箱里窜出的冷风,呲牙咧嘴地拽着风箱烧火</h3> <h3>织布机——几家主妇合作,经过繁复的几道工序才把棉纱安装到织布机上,然后就是长达几个月的织布梭子声在漫漫长夜里不紧不慢的响着</h3> <h3>纺车——老奶奶、妈妈和姐姐们没日没夜见缝插针整年都不间断地摇着它,长长的纱线如春蚕吐丝,才积攒出几匹布的纱线,织布机才能织出一家人身上的衣服</h3> <h3>我们都曾是纺线人</h3> <h3>嗡嗡的纺车声伴着我们入梦,那是一个漫长而烦人的消耗过程,如今也成了我们兴味盎然的记忆</h3> <h3>曾经不可或缺的农具——从左往右:<br>柳斗子——从井里汲水的工具<br>斗——量粮食工具<br>种式——播种工具<br>独轮车架(手推车)——运输工具<br>车轮(花轱辘车轮子)——交通工具<br><br></h3> <h3>木掀——铲土工具<br>模子和夯——打土坯工具</h3> <h3>木桶、坛子、瓦罐</h3> <h3>浅子、升子、木头砸蒜罐、四耳罐子、酱油瓶子、<br>(桌下)坛子、罐子</h3> <h3>土坯炕,高粱杆篾席<br>炕上的是条案</h3> <h3>老式立柜,迎门桌</h3> <h3>平教会教室</h3> <h3>再当回老师🤓</h3> <h3>哈哈!整整齐齐背着手坐好,跟我一起学数数:1、2、3……</h3> <h3>平教会活动图片挂满了室内各处墙壁</h3> <h3>一口老水井(真实的老井,从井壁老旧的砌砖就能判断),一把辘轳,玩儿起来🤡</h3> <h3>光芒四射的小院儿💥</h3> <h3>一棵国槐,这样体量的国槐已经不多见了</h3> <h3>这个大大的“平”字,是还未完工的小广场主角,村民正在给它做装饰。<br>远处的粉墙上,正在等市文化局领导批示内容。<br><br>再见小小的文化街</h3> <h3>返回途中弯进了东盛公园<br>直奔这个大大的人工坡道,应该是滑雪滑草的游乐场吧,现在它寂寂地沉默着,我们来搅动它的安静,让它热闹一下🤠</h3> <h3>比赛开始——跑!<br>尽管跑起来已是慢慢腾腾,却丝毫不缺快如风的心情🏃☄</h3> <h3>上到高处眺望一下脚下的土地,还是蛮有成就感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