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岭古道行

吴葛葛

<p class="ql-block">苍岭古道,是古代婺州、处州通往台州的交通要道,史称“婺括孔道”。苍岭古道西起缙云县壶镇镇的苍岭脚村,经过黄秧树、槐花树、冷水、黄泥岭和南田等村,出风门后,下岭五里多,直到仙居县的苍岭坑村,全长约50里。古道两侧大山夹峙,山岭峻险,山道蜿蜒,被誉为“浙江西南第一岭”。1958年,仙居至缙云公路建成通车,昔日的辉煌通途已变成了一条古道。</p> <p class="ql-block">我慕苍岭古道久矣,今值国庆假期,遂与长官驱车前往,领略古道风情。</p><p class="ql-block">车停坎下村,坎下是一个原居民200多人的小村,是古道必经之处。保留多处旧民房,一块“苍岭古道"的牌子,竖在一间简陋的棚尞外。</p> <p class="ql-block">坎下村边的太平桥,是一条精致的石拱桥,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下修了公路,把这一段古道尽毁,直至龙王庙约3公里多都是水泥路,称之丹枫路。</p> <p class="ql-block">我们原定是走小环线,在路上碰到一支团队,我询问他们领队,领队告诉我,先走山路到马林街、岩背村,再绕回来。因我们对地形地理不熟,就听从领队意见,便往马林街、东坑、岩背方向走去。这是一条山道,平时有户外活动者走动,全是山路,走起来确实费劲。</p> <p class="ql-block">走了1个多小时,才到马林街。马林街是在深山里的一个小村,看到5座大小不一的旧土屋,不见一个人影,是个废弃的山村。有一座房子稍大,但柴门紧锁,通过门缝观察,应该有主人经常回来走动,我们稍作停留,沿着户外标志,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到了岩背村,已经下午1点45分,走了近3小时,赶快准备补给。</p><p class="ql-block">岩背村点状聚落。处于缙云、仙居、磐安三县高山交界处,全村700多人。早在唐代初年,就有智威和尚踏着石级过此村去了天台。他是岭脚金竹村人,后来成为佛教天台宗六祖。当年谭震林、张鼎丞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是革命家老区。村口的“百丈岩”。其形犹如雄狮,高踞村口,威猛异常。百丈岩顶有座小庙供奉的是“朱相公”,也就是朱熹,相传他可是岩背村人的保护神。直到今天,村人每年都还要为朱相公举办农历“六月六”庙会,盛况比过年热闹,外出人员基本回来参加庙会。</p> <p class="ql-block">岩背村很多房子,用石头砌成,长长的小巷,很有特点。</p> <p class="ql-block">雄居村口的百丈岩,山下有个村叫岩下村,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现在已经开发旅游,民宿发展较好。</p> <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们决定岩背到南田村这段,约10公里的路程,找个车子送我们过去。我第一个搭讪的村民,说这里没车,连摩托车也没有。问了第2个人,他热心地打电话,为我们叫车,只是车费有点高,要我们120元。开车的老金,居然和我同龄,他外甥都4岁了,到了南田村下车后还和他合影。</p> <p class="ql-block">南田村的点将台。</p><p class="ql-block">南田村口的小山岗,新砌了一个方正轩昂的“点将台”。明朝中叶,倭寇犯浙,四处劫掠。浙江巡抚阮鄂率军屯兵于此,嘉靖35年,出兵追杀倭寇,大败敌军。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曾经过南田。2005年,壶镇人民重修了南田点将台,为苍岭古道增添了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从南田村口,走上真正的“苍岭古道"。</p> <p class="ql-block">二里半的那座茶亭已经塌了。</p> <p class="ql-block">找了半天,没有看到石刻。</p> <p class="ql-block">出了风门口,才真正一睹古道的风采,芳草萋萋,山风阵阵,天高云淡,飞瀑掩掩隐隐。大山峰峦迭嶂,山势雄拔陡绝,古道蜿蜒曲折。</p> <p class="ql-block">火烧桥与茶亭的遗址,成为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龙王殿前的香炉</p> <p class="ql-block">子夫桥</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坐在太平桥上休息。</p> <p class="ql-block">回到坎下村,己往5点半,当地一位老人滔滔不绝为我们介绍村里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苍岭村口,一位老人坐在门口吃饭。</p> <p class="ql-block">苍岭古道仙居方向的起点,是苍岭坑村。该村百分之九十姓戴,是村里的望族大姓。因苍岭古道经此,历史上曾繁华一时。如果一个外来旅行者,定会惊讶,很难想象在一个深山的村弄里,居然会有村中一条商业小街,百十步长,用溪石铺嵌而成,街两旁一间间高透的排门店面,可拆卸的木窗、摆放货物的石台,依稀保留着当年开店的基本构造。但现在有的已成危房,当地居民也很无奈。村里还有四合院式的古民居,都出现大面积的崩塌!</p> <p class="ql-block">天很快暗下来,村民还热心介绍,也感慨古村保护不力,修缮艰难,惋惜之情不由言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