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厦门3号地铁第一期的终点站是蔡厝,这里位于大嶝大桥大陆一侧的桥头。</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金门为同安辖地850余年,金门人迁居厦门,从未间断。厦门蔡厝尊金门蔡厝宋代中宪大夫蔡景仁为其始祖。景仁后裔于元末明初由金门琼林迁入大陆沿海开基,仍称蔡厝。</p> <p class="ql-block">蔡厝有着6.7公里的海岸线,从古至今,蔡厝就是整个原同安县的产盐大村。从前,4000亩的盐田上堆满着一座座小盐山,如同皑皑的白雪一般。蔡厝的海盐既可工业用,也可食用。这些海盐每天都从蔡厝直接上船,运往当时的高崎码头,再由那里发往全国各地,甚至是周边国家。后来,退盐转渔,盐田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为了配合退盐转渔的行动,那些原本在盐田工作的居民纷纷转产转业。许多人投身到了泥蛏的养殖之中。蔡厝自古就有小范围养殖泥蛏的传统。蔡厝的泥蛏个大、沙少,肉 质肥美,是泥蛏中的上品。经过村民们的努力,很快蔡厝泥蛏也树起了品牌,远近闻名。不过之后,由于南部新城的建设,许多泥蛏的养殖地已被征走。</p> <p class="ql-block">走进蔡厝村,现在很多村民种起了胡萝卜。胡萝卜成为村里主要的经济作物。</p> <p class="ql-block">在胡萝卜田里发现了一片火龙果园。园主蔡大爷停下手中的活,与我一起聊天。</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不少的古厝。</p> <p class="ql-block">蔡厝的洋楼有一种仿佛可以停滞时光的魔力。这栋一洋楼距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几许斑驳,时光在它的身上刻下了几丝沧桑。</p><p class="ql-block">相传,洋楼始建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由著名的闽南华侨蔡石先生捐资而建的。</p><p class="ql-block">洋楼如今成了一个饭店。那古朴的颜色折射出它历经沧桑的那段岁月,也代表着它在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光辉,成为蔡厝的标志。多少年来,洋楼依然伫立在微风细雨中,体会着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在蔡厝村东的田野上,有一株参天的古榕树,树中间有一座高约 11 米的石塔。茂密的树干、树根,沿着石头间隙生长,牢牢将石塔抱住。据蔡大爷介绍,这就是著名的石笔塔,也叫树包塔。</p> <p class="ql-block">细看之下,榕树主干直径约四五米,高二十多米,占地面积四百多平方米。石笔塔以花岗岩块石块垒成实心圆锥体,下大上小,尖首,残高 11 米,底径3.9 米、周长 11 米,柱体顶端竖立一根长约 1.5 米的锥形石柱,柱上题刻文字数行,顶部隐没在虬枝密叶里,不能辨认。古榕树敞开胸怀,用粗壮的主干将古石塔揽在怀里,用根系紧紧绕住石塔周身,像网一样包住石塔,呈现出古榕与古塔相融相生的奇观。这极为罕见的树包塔,始建年代不祥,清代重修。</p> <p class="ql-block">据蔡大爷说,当时古塔建成后上面堆积了很多鸟粪,不知何时长出一株鸟粪小榕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塔没变,但小榕树却越发挺拔,成了百年古榕,至今古榕已将石塔困住 400 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笔塔有着一段传奇故事。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尚书张文君(翔安大嶝人)回乡祭祖,途径“石笔”所在的古路时,偶然发现这块天然的巨石犹如一支毛笔。在今大嶝一山上,又发现一块形似砚台的大石头,与“石笔”仅相隔几公里,隔海相望,遥相呼应。于是将其立起,形成一支“石笔”。张文君精通天文地理,断定此处附近今后必出大文人。岂知,有人暗中蓄意破坏,将石头变成“断笔”。事后,村中热心人士主动集资,按“石笔”原形用石块重新砌起。</p> <p class="ql-block">此塔也是蔡厝的宝塔,因外观形似文房用笔,俗称“文笔塔”,能汇聚文气。据说建塔目的是希望村里子孙多出人才,金榜题名,独占鳌头。村民们认为“笔”“砚”隔海相望,正是汇聚文气,所以对下一代教育格外重视。近几年来,这里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考上名牌大学,不少考生的分数都在翔安区名列前茅,因此蔡厝也得名为名副其实的“才子村”。</p> <p class="ql-block">在蔡厝村还有一座挡风三角塔座,是起镇煞祈福作用的风水塔。蔡厝挡风三角塔,塔呈三角形,高 4 层,每层约 3 米,上有塔刹,第一、二、三、四层依次收分,总高约 13 米。距蔡厝石笔塔南面二三百米处,“蔡厝南”公交站附近的龙眼林里。据塔下所立《蔡厝村挡风三角塔重建简序》碑记载:“蔡厝村挡风三角塔,乃系本村早先就有的一个石敢当建筑物,此塔原建在蔡厝村后埔头村边后沿的东北角,塔面的前角直指‘莲河缺’……”据碑文介绍,“文革”时期,此塔被视为“四旧”遭到横扫,被夷为平地, 现塔为 2004 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蔡厝水尾宫位于蔡厝南卫生所附近,里面供奉“宫仔祖”,应是早年祭拜海上无主遗体之类的小宫庵。</p> <p class="ql-block">当年水尾宫一带是海边,它应 是古时的镇水塔。塔为石构,实心,三层,塔高约 3 米左右,六角形覆莲盆式底座,各层另有底座,1990 年重建加固。水尾宫塔第一层须弥座,六角形塔身,高约 30 厘米,各面之间雕有竹节状的石棱,六面都有浅浮雕菱形纹饰,纹饰中图案已湮没不清。第二层六角形底座,圆形塔身,高约20 厘米,无纹饰、浮雕、文字。第三层圆形底座,塔身近似杨桃形,高约 40 厘米,似为近年所补。塔顶为六角形攒尖顶,上立塔刹,五层相轮。其建筑风格,应为清代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