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厦门青礁慈济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名为“青礁龙湫庙”;南宋孝宗乾道丙戍年(1166年),赐庙额为慈济,称“青礁慈济庙”;南宋理宗淳祐辛丑年(1241年)下诏“改庙为宫”,由此称青礁慈济宫。</p> <p class="ql-block">青礁慈济祖宫</p> <p class="ql-block"> 宫中供奉保生大帝,是北宋名医吴真人,名吴本(亦说夲 )(979-1036),字华基,号云冲。吴本生于白礁村(今龙海角美),羽化在青礁,一生行医,普济众生,事迹广为颂扬,民间奉为“医灵真人”。自南宋以来历朝十余次赐封,明永乐七年被赐封为“保生大帝”。</p> <p class="ql-block">石伏狮</p><p class="ql-block">石伏狮,亦称门臼狮,因狮身有槽、背上有卯而得名,系宋代绍兴始建或淳熙扩建之遗物,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左边石狮高0.78,米,长1.42米,底宽0.6米,左足抓球,右足压带,平视张口、神态温顺。</p> <p class="ql-block"> 右边的石狮高0.83米,长1.42米,底宽0.6米,双足捧球,两眼怒视,威猛雄壮。</p> <p class="ql-block"> 中医长廊共有811级台阶,长廊中间排列着扁鹊、华佗、孙思邈等等历代著名中医的塑像,包括山顶的保生大帝雕像在内共有33尊。</p> <p class="ql-block"> 吴尚先(公元1806-1866年)</p><p class="ql-block"> 吴尚先,名樽,字杖仙,又名安业,字师机,浙江钱塘人,为清代外治大师。所著《理论骈文》是中国最早记录外治法的专著,包括药帖、温热、水疗、蜡疗等等。</p> <p class="ql-block"> 吴有性(公元1587-1657年)</p><p class="ql-block"> 吴有性,字又可,吴县东山(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清初传染病学家。著有《温疫论》二卷,次提出“坊气”是从“ロ泉传入体内”,一种房气只与“一种疾病”有关。</p> <p class="ql-block"> 叶天士(公元1667-1746年)</p><p class="ql-block">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医学家。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的人。著有《温热论》,认为渔病是“湿邪上受,内入于肺”是瘟病学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宋慈(约公元1186-1249年)</p><p class="ql-block"> 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多司刑狱之职。认为检验乃关系案件“死生出入”、“幽在曲坤”的大事,对于狱案皆“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1247年总结前法医经验及本人四任法官心得,写成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洗冤集录》。</p> <p class="ql-block"> 李果(公元1180-1251年)</p><p class="ql-block"> 李果,字明之,号东坦老人,元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用药不拘于方,主张“人以胃气为本”,是“补土派”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 张子和(约公元151-1231年)</p><p class="ql-block"> 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号戴雎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的开山。强调病因多为外邪伤正,疾病分风、寒、暑、湿、燥、火六门。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著有《佛门事亲》15卷、《三复指迷》,《张氏经验方》等。</p> <p class="ql-block">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p><p class="ql-block"> 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故又称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代表人物。看病重五运六气,强调火热治病,用药多主寒凉,人称“寒凉派”。</p> <p class="ql-block"> 钱乙(约公元1032—1113年)</p><p class="ql-block"> 字仲阳,宋代著名儿科专家,被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其《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儿童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p> <p class="ql-block"> 刘禹锡(公元72-842年)</p><p class="ql-block"> 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及医学家,对医药颇有研究。治病用药,讲求实效,不固于古法,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预防思想。治病善用单方、验方,并重视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p> <p class="ql-block">宇陀宁玛,元丹贡布(公元708—833年)</p><p class="ql-block"> 曾先后三次求学天竺,返回吐蕃后,行医授徒,成绩卓著。四十五岁时,以早期吐蕃医学为基础,吸收汉地、天竺及各方的医学,撰成医学巨著《四部医典》。被藏族人民尊称为“医圣”和“药王”。</p> <p class="ql-block"> 王冰(约公元710—805年)</p><p class="ql-block"> 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历时12年注成《素问》24卷。对运气学说颇有研究,其理论见解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对辨证论治理论亦有所发挥。</p> <p class="ql-block"> 鉴真(公元688—764年)</p><p class="ql-block"> 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通晓医学,精通本草,将中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双、应用子技术带至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被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p> <p class="ql-block"> 王焘( 约公元670—755年)</p><p class="ql-block"> 王焘,唐岐州眉县眉(今陕西眉县)人,任职于弘文馆长达ニ十余载,在此期间博览古代医学文献数千卷,逐条采摘记录,积累了大量资料。著有《外台秘要》40卷,被历代医家称为“世宝”。</p> <p class="ql-block"> 张文仲(约公元620~700年)</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光宅元年(681)为侍御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完,撰有《随身音是方》三卷,《法来论》一卷。《小儿五疳二十四候论》一卷、《口唐书本传》等。</p> <p class="ql-block"> 扁鹊(约前407一前301年)</p><p class="ql-block"> 姓秦,名越人,战时医学家,中国传统医学之鼻祖。由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尊称为“扁鹊”。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道总结出望、闻、间、幻四诊法,擅长望诊和切诊。</p> <p class="ql-block">保生大帝神尊</p> <p class="ql-block">远处是厦漳大桥</p> <p class="ql-block"> 下山如果<span style="font-size:18px;">按原路返回,下台阶时间更省,先生担心我的体力不支,结果我们</span>走另一条坡度更平缓的环山简易公路,整整走🚶了将近50分钟,这条路山里乡村味十足,我们回味了年轻时去农村的感觉,还是挺亲切的。</p> <p class="ql-block">山凹地的百香果研究基地</p> <p class="ql-block">“情人树”</p> <p class="ql-block">回首望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 山脚下慈济宫边有个味友餐厅,我们在里面吃了午饭,休息一会儿,乘车返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