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值一位老同学成都归来,家住北碚附近的同学商议,决定利用这个少有的机会,约请几位老同学来一次故地重游。 </p><p class="ql-block"> 水岚垭,北川铁路的一个中间站。上世纪五十年代,天府煤矿运销科的所在地,运煤车交会的停靠站,火车添煤加水设备和一般性检修车间设在这里。鼎盛时期,这里的居住人口包括职工家属估计有两千人左右。这里有小学、商店、食店、卫生所、澡堂、俱乐部,一个简简单单的小社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刘家槽一带煤炭资源枯竭,北川铁路退出历史舞台,铁路沿线逐渐衰落,水岚垭也随之冷清了。 </p><p class="ql-block"> 水岚垭,一个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地方,够不上场镇,连一个实在意义的街都没有。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却让这么一群人魂牵梦绕。 </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群人,他们在这里出生,童年在这里度过。心里脑里还时时惦记着那个曾经的水岚垭,那个给他们带来虽不富裕但很快乐童年的水岚垭,那个给他们注入亲情友情同学情而至今念念不忘的水岚垭。 </p> <p class="ql-block"> 踏上故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从前的人和事,浮现脑海,撒落在言谈举止之间。</p> <h3> 在唯一还住在这里的肖同学家,一齐动手,做一顿属于自己的午歺。当然还是有坐享其成的同学,不过,那是因为搭不上手、挨不着边。</h3> <h3> 家常菜、农家菜,堆了一桌。</h3> <h3> 换走山间野路,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馈赠。</h3> <p class="ql-block"> 在老祖捐资兴建的“名至公硚”前留个纪念。</p> <h3> 累了,在农家房前小憩一会。</h3> <p class="ql-block"> 沿着这条布满岁月痕迹的石梯往上,是好几个同学曾经的家。他们说这梯子变小了,变短了。其实“大”,那是儿的感受、儿时的记忆罢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水岚垭的标志性建筑—碉楼,已是残垣断壁。</p> <h3> 这片菜地,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天府煤矿第三子弟小学的教室。他们在这读书写字,嬉笑打闹。一切,仿佛就在昨天。<br></h3> <p class="ql-block"> 茂密竹林下面,是深刻记忆中的木水洞,儿时经常光顾的地方,故地重游的重要“景点”,一个估计有五、六十米高的深潭。 </p><p class="ql-block"> 从后峰岩下来的一条溪流,汇集沿途的数条小溪流到这里,跌下深潭,钻进洞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一个叫干洞子的附近冒出来,流入嘉陵江。 </p> <p class="ql-block"> 一条陡峭的小路蜿蜒通向潭底。顾及身体原因,大家还是放弃了谷底探幽的冲动。小时候,这群人那可是如履平地、上下自如。如今,不得不叹服岁月流逝,承认老了。</p> <h3> 已是冬季,一个少雨的季节,还有涓涓细流。如是雨季,特别是大暴雨,那可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水如雷霆万均,声尤如雷贯耳,可谓惊心动魄,蔚为壮观。</h3> <h3> “人民硚”碑铭,记录着桥的建筑年代、捐建人员名字和金额。据说,碑和桥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名录。</h3> <p class="ql-block"> 人民硚,桥拱上刻的却是“名至公硚”。细心人会发现,碑铭上的“人民硚”是之后刻上的,可能是解放后的事了吧。“人民硚”刻在了原有碑文之上,使原有文字断断续续,靠猜才能读懂原文,有的连猜都很难猜出来。不知道是谁的主意,谁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流经石桥的小溪,是他们夏季的儿童乐园,摸小鱼、捉螃蟹,一个个乐不可支。在小溪边的竹林中攀上爬下,捉笋子虫,那也是一大快事,偶尔的蛇出没,会让你心惊肉跳,吓出一身冷汗。不过,大家还是快乐着,勇敢的面对着,享受着既不象城市,又不完全象农村的童年生活。</p> <h3> 野菊花漫山都是。</h3> <h3> 硕果累累。</h3> <h3> “包包白”,他们都这么叫。</h3> <p class="ql-block"> 故地重游,逛了会水岚垭,去了趟木水洞,到访了冯家湾,本计划再走上学路,到白庙子,体味一下“陡梯子”那段爬坡上坎的童年上学路,一是由于时间局限,二是部分同学比较长距离徒步有困难,故尔作罢。 </p><p class="ql-block"> 个个都已年逾古稀,不方便、有困难,尽在情理之中。 </p><p class="ql-block"> 谢谢辉敬、祥碧同学的筹划协调,肖同学的鼎力支持,同学们以及小雪的热情参与,让大家尝试了一次別开生面的同学聚会。在旧地重游中的激发友情,在相聚中增进感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