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堂号“四知堂”来源与传承

东方卧龙

<p class="ql-block">无论走到哪里,遇到杨氏同姓,总会询问你的杨门是何堂号,若对方回答是四知堂,就彼此立马产生千里咫尺,亲切倍至之感!因为只要都是四知堂,就是同宗同源,真正的杨氏宗亲!</p> <p class="ql-block">堂号,是同宗族人的共同徽号,是宗祠或家庙的匾额上题写的堂名,即祠堂名号。什么是杨氏四知堂?</p> <p class="ql-block">杨氏堂号“四知堂”,自然是杨氏同宗族人共同祖先宗祠的统一名号,它出自东汉时期杨震拒绝贿赂的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杨氏后人以此为统一堂号,成为告诫子孙恪守持廉守正的家训。</p> <p class="ql-block">陕西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杨震塑像</p> <p class="ql-block">杨震,陕西潼关(古弘农华阴)杨氏的名人,至力兴办教育,成就卓著,世称“关西孔子”,50岁出仕,是东汉第六位皇帝-汉安帝时期的太尉,即军队最高军事长官。当年,杨震在从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属山东潍坊)住宿,当地主政的昌邑县令王密,正是杨震曾经举荐过的一名官员。王密为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趁着深夜给杨震送去10斤黄金。杨震断然拒绝,王密恳切地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请老师务必笑纳学生的一点孝心”。杨震正色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民间流传的俗语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杨震义正言辞,自然使王密羞愧难当,受教非浅。杨震的身正廉能,节节升迁。后来,杨震升任东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执掌全国武装力量。 杨震的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八个字,可谓震古烁今,彰显出杨氏族人光明磊落的胸襟。这样的心胸,是清明廉洁做官的基础,也是堂堂正正做人的基础。千百年来,四知精神不仅成为杨氏族人的文化核心,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清廉,不欺暗室的作为,也为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力量的源泉。 四知精神所体现出的光明磊落,也表现出军人的正直胸怀。四知精神更体现了杨家将精神。北宋杨家将满门忠烈,抗御强敌,成为民族希望的精神支柱。四知文化是杨氏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荣耀,是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 四知文化让杨氏族人代代传承,百世流芳,铸就了杨氏族人文武双全,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栋梁秉赋,更使四知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p> <p class="ql-block">河南开封(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天波杨府</p> <p class="ql-block">河北雄安,杨家将著名将领杨六郎塑像</p> <p class="ql-block">作者 杨化龙 </p><p class="ql-block">2021.12.15于江苏宿迁</p> <p class="ql-block">附件一:</p> <p class="ql-block">附件二:</p> <p class="ql-block">震公14世杨坚,杨家开国皇帝,让我们杨家很自豪称为皇族后裔,。其父亲杨忠墓,今年我们趁着海内外1900世纪大祭祖也立了碑。</p><p class="ql-block">隋,在中国的五千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杨家人去推动。</p><p class="ql-block">隋文帝是唯一能和秦始皇比肩的皇帝,要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那一定非秦始皇莫属,而要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跟秦始皇比肩的皇帝,那一定得是隋文帝杨坚。</p><p class="ql-block">美国的应用物理学家、天文学博士麦克·哈特,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筛选出了人类数千年历史上,有100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名人。入选的标准,就是对人类的历史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且这个影响力必须得是世界性的。在这100位名人中,中国占了八个席位。分别是第五名的孔子,第七名的蔡伦,第17名的秦始皇,第29名的成吉思汗,第73名的老子,第85名的隋文帝,第89名的毛主席,第92名的孟子。在中国古代的408位皇帝中,只有秦始皇和隋文帝上榜了,在西方人的这个历史观里,隋文帝是和千古一帝秦始皇比肩的帝王。隋文帝杨坚的伟大之一,就在于他结束了汉末大乱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隋王朝,而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实现全国统一的帝王,就这一个成就,直接就秒杀了后面的唐宗宋祖。</p><p class="ql-block">你可能会说,隋朝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是个短命王朝而已。隋朝虽然说维持了两代就灭亡了,但是隋文帝的政治遗产却被继承了下来,他建立的这种政治统一,维持了往后的几个世纪,其结果就是中国成了世界上的强国之一。</p><p class="ql-block">在西方,有人把隋文帝和欧洲的查理曼大帝相提并论,其实,隋文帝比查理曼大帝厉害得多,历史功绩上来看,两个人似乎差不多,罗马帝国灭亡后三个世纪,查理曼大帝统一了大半个西欧。</p><p class="ql-block">东汉灭亡之后三个半世纪,隋文帝统一了中国,但是在西欧有很多地方,比如说像英格兰,像西班牙,还有意大利的南部,这些地方是从未被查理曼大地征服过的,而且查理曼帝国不久之后他就分裂了,从此再也没有统一过。而隋文帝开创的这个统一的中国却一直持续了下去。</p><p class="ql-block">他的伟大之二,就在于他去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不分门第高低,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几个世纪里,为国家提供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官员,而且是连续不断的提供。</p><p class="ql-block">从国家的各个地方到各个阶层,直到封建社会结束以后,科举制依然是被沿用了下来,这个曾经被中国人千夫所指万夫痛恨的科举制,被西方的称作是第五大发明。</p><p class="ql-block">从18世纪以后,英国、法国、美国等等,他们纷纷开始关注科举制度,创立了他们自己的文官考试的制度,大大的提高了公务员的素质和行政的效率。他的伟大之三,就在于开凿了沟通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大运河,这项世界性的工程,是在他儿子执政期间最终完成的,从北地的涿郡引出,到东都洛阳,再从洛阳向东南直通余杭,洛阳跟长安之间也有水道相连。</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大运河既沟通了南北,又连接了东西,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性的交通大动脉,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水利工程本身,而是体现了隋朝执政者全局性、整体性的一个战略布局的理念。</p><p class="ql-block">因为隋朝二世就灭亡了,我们看不到大运河的意义,但是它的意义在唐朝得到了体现,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京城长安就是通过大运河的供养得以保全的。</p><p class="ql-block">唐代的皮日休曾经写过一首。之就称赞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说世人都说隋朝是因为修建了大运河,劳民伤财灭亡了,但是大运河至今水流不息,如果当年隋炀帝杨广,没有驾龙舟游江南这样的腐败之举,大运河的历史功绩绝对是可以跟大禹治水等量齐观的,这个评价也是非常公道的。</p><p class="ql-block">他的伟大之四,在于他给后世留下了三省六部制这样的好制度。三省六部是中央官制,指的是在中央设三省。</p><p class="ql-block">分别是内史省(唐代改叫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一个中央政令的发布,要由三省共同商议来决定,还要经过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这样的程序。</p><p class="ql-block">三省制是皇帝集权下的宰相分权制度。他注重权力的程序分工,既分散制衡了各省宰相的权力,也平衡了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比秦汉的那种丞相制度,更合理的一种理性的行政制度。隋文帝杨坚活了64岁,但是在位的时间只有23年,他用了这23年的时间,奠定了中国未来几个世纪的发展模式和统一的政治。</p><p class="ql-block">所以,《剑桥中国隋唐史里面》对隋文帝是这样评价的,说隋朝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这就是隋文帝杨坚的伟大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