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朵朵开 ——我的中师

虚月映泉

<p class="ql-block"><b>  贾少华,1960年7月生,浙江义乌人。1976年7月毕业于上溪中学。1982年7月杭州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士学位。分配在义乌师范学校工作,曾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和省教研大组副组长1998年4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任义乌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副院长,主持党政日常工作,副教授职称,特级教师。兼任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b></p><p class="ql-block"><b> 下文是贾少华老师原创的回忆义师的文章《棉花朵朵开 ——我的中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棉花朵朵开 ——我的中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贾少华</b></p><p class="ql-block"><b> 大学毕业到中师任教,后读研离开中师进高校工作。岁月如梭,转眼间离开中师已20周年了。</b></p><p class="ql-block"><b> 我任教的是义乌师范学校,在我离开后的第二年学校被撤并至其他城市的高职院校。学校不复存在了,除了大安寺塔,学校周边的建筑也早已不复存在了。校友们回义乌,只能靠大安寺塔来辨别当年学校的大体方位。记忆中的绣湖,在旧城改造中也向东位移了,这也就容易让故地重游的校友们产生错觉,一时不能判断当年的校园位于何处。找不到母校,这多多少少会让校友们有几分失落。</b></p><p class="ql-block"><b> 我来学校任教时,学校的主体建筑是宋代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后裔的祠堂,二井三进的结构,分布着校长室、行政办公室、实验室、琴房、画室、学生寝室。奇怪的是,想到当年的简陋破败和拥挤不堪却有几分温馨和留恋。我居住在祠堂东面的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门外面是“主干道”,是老师学生上教室到食堂的必经之处。今天我已记不得,川流不息的人流给我造成了多大的困扰,给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是门前那棵无花果,尤其是冬天雪后,整个一棵树就像是造型奇特的太湖石。</b></p><p class="ql-block"><b> 到学校报到的那天,李邦荣校长接待了我。刚到学校,就受到领导重视,倍受鼓舞的。改革开放所营造的解放思想、百家争鸣的教学氛围也让老师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直到今日,没有过寒暑假、双休日的习惯都是那个时候养成的;今天自己的教学在不同的高校之所以受欢迎,基本功都是那个时候打下来的。自己获得的荣誉,比如省级教坛新秀、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特级教师,都是在师范工作期间获得的。自己三十出头,就获得了高级职称,据说,我是全省中专系统惟一一个破格晋升的老师。一个艰苦的环境,却是成长的沃土。每每提及义乌师范,心里总是充满感激。李邦荣校长今年初过世了,生前吩咐丧事从简,不可告诉当年的同事、学生。自己没能为李邦荣校长送上最后一程,心中的亏欠挥之不去。</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师任教,条件艰苦,但学生是最优秀的。开始的民师生,是文革10年被耽搁的人才,没有文革,他们中的很多人老早完成大学学业了。后来的普师生,录取分数超过当地重点高中录取线,如果进了重点高中,他们都会是重点大学的料。他们的高智商给我很大的压力,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后来离开中师了,才深切体会到了为何“得天下英才教育之”是件无比快乐的事。他们乐学,读书是自动化的行为;他们能学,琴棋书画一点就通。作为老师,没有督促的劳累,没有教不会的烦恼。凭他们的素质,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不是件难事。但他们到了农村,到了最基层,到了最艰苦的学校,当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如果允许他们选择,他们一定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我也有一些学生,阴错阳差,离开了基层学校,都成了业界名人,或企业家,或房地产老总,或律师,或官员,或教授。中国基础教育为什么会迅速崛起,是一批能当企业家、房地产老总、律师、官员、教授的人在当老师!</b></p><p class="ql-block"><b> 最聪明的人做着最基础的事,不后悔,无怨言,有的学生当面临有机会选择的时候还痴心不改,嫁给了中师就一定要嫁给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我学生Judy(她不让我写出她的中文名字),是我的关门弟子,是我在中师最后一年任教的《心理学》的课代表,是幼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杭州当幼儿园教师,同学们很羡慕,自己也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边工作边进修,先后获得了杭师院的专科和南京政治学院的本科。随着杭州下沙的开发,人口的快速增长,基础教育没能同步跟进,孩子的照顾和教育成了问题。Judy毅然决然辞去职务,到下沙开办幼儿园。自己的工资奖金由于已经全部用于专科和本科的学习,辞职的时候几乎两手空空。没有资金、没有房子、没有老师,只有理想、情怀和激情。无奈之下只能开淘宝店,Judy成了当时全国最早的淘宝卖家。通过淘宝赚了一些钱,然后举债,把幼儿园办起来了。为了节省开支,买的是二手家具,然后再刷油漆。这对油漆工可能不算什么,对一个年轻女教师来讲可是一个挑战,她自己硬生生给刷完了。刷完了家具,刷墙壁,一个崭新的幼儿园落成了。又拿出最后的一点钱买了一架二手钢琴。当钢琴声萦绕教室的时候,自己已经没有能力把自己肚皮填饱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那就是招生。自己一人顶着刺骨寒风在马路边设摊苦口婆心宣传招生,一天下来颗粒无收,夜色渐渐黑了,到菜市场买了个瓜,踩着自行车,塑料袋突然破了,掉落的瓜滚到路中间被大卡车碾了个粉碎,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讲起此事,她的声音还是有些哽咽。第二天还是上街,也许是自己满手的冻疮和一个馒头一杯水的早餐,取得了家长的信任,100多个学生渐渐招满了。如期开学,成功的喜悦又让自己流泪了。开园后尽管有过孩子跑丢的恐慌,总体上进展顺利,口碑声誉越来越好,正想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城市改造,幼儿园所在的区域要全部拆迁。开了一年半的幼儿园被迫关门,一腔热血换来的是自己的下岗,只能再次走上求职的路。凭借中师的基础和人生的经历,到了联通,最后到了阿里巴巴。随着阿里巴巴的迅速崛起自己的职业越来越让人羡慕,阿里巴巴的文化和人际关系也让自己倍感舒心。在自己特别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时候,她又辞职了,告别了工作了9年的阿里,重操旧业,回归教育。为什么?“听从内心的召唤。”组建了杭州欧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当下在杭州有了两家属于她自己的早教中心,取名为“棉花朵朵”。由于孩子的成长、家长的认可、管理的创新,再加上个人的魅力,“棉花朵朵”已成为中国早教领域的一个自创品牌,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认可。说到未来,Judy说,要让“棉花朵朵”在更多的地方绽放。她的意思不是说要开更多连锁“棉花朵朵”早教中心,而是要让“棉花朵朵”的理念、实践和经验能为中国的早教事业做出一分贡献。</b></p><p class="ql-block"><b> 中师生就如此傻,认定的事总是痴心不改,Judy只是众多中师生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梦想、激情和执着,让自己像棉花朵朵绽放在大地,给人间美丽和温暖。</b></p><p class="ql-block"><b> 离开中师20年之际,Judy来看我,给我莫大的欣喜。中师的经历给了我太多,中师是我一生的财富,让我终身感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