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h1> 1966年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文革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是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我作为这个时期的亲历者,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根据当年的记录结合现在的回忆,还查阅使用了网上一些资料和照片,形成图文,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h1> <h1><b>大串联的由来</b></h1> <h1> 1966年5月,毛主席党中央根据对时局的判断,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六月份全国各大中学校运动已轰轰烈烈展开。八月初北京大中学生中自发建立起叫“红卫兵”的群众组织。毛主席对此给与充分肯定,8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接见了红卫兵,还亲自戴上了红卫兵袖章,一下子点燃了广大学生的热情。</h1>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 <h1> 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红卫兵,有组织地派红卫兵代表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北京的红卫兵则到各地,宣传鼓动搞运动。九月中旬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开展革命大串联,各地要做好串联师生接待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学生去外地交流学习,经世面长见识,地方上组织接待各地来的学生,就是文革中“大串联”的由来。到1967年1月大串联全部结束,历时半年。</h1> <h1> 10月份起,凡在校的大中学生只要凭学校的介绍信,即可去火车站领取去外地的火车票出行。全国各地已建立了接待站,一般都安排在学校、体育馆等处,免费提供食宿和大小交通。一日三餐饭是一定管饱的,菜当然有啥吃啥。睡仅提供一个铺位,草席铺底,学生自带被子,打个背包即可。各公交车辆、公园景点、展览馆(很多已经关闭)均免票开放。</h1><h1> 参加大串联的学生们,一般既去大专院校、党政机关看大字报,参加当地各种大会活动,了解运动情况,去红色景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也去些景点“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纯粹的搞运动或纯粹的游山玩水的应该是少之又少。</h1><h1> 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参加了这次从未有过、从此以后也不会再有的“革命大串联”。</h1><br> <h1><p><b>准备阶段</b></p> 1966年8月底根据区里安排我们班第一批有两个红卫兵名额去北京。参加红卫兵先决条件就是要“红五类”(即父母是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的)家庭出身,我属于职员家庭出身,还没有资格参加,自然不会有机会。班里选了徐炳珍与严荣德二人随同大部队去北京。到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接见后,未安排其他活动就返回上海。<br> 到了十月份,随着毛主席一次次接见红卫兵,外出串联越来越放开。此时同时来了两个消息:一是只要有学校介绍信,即可外出串联;二是学校组织去昆山花桥参加“三秋”劳动。我当即决定参加大串联,毕竟这是不可能有第二次机会的事,何况自打我上小学前去过老家温岭后,就没有离开过上海。<br> 于是我和班里愿意参加大串联的同学包巨武、徐宁、高学龙、陈荣祺、郑敏、宋现生及图书馆的张学恒老师、语文蔡友聪老师共9人一起同行。<br> 首先我们商量了行走路线。北京毫无疑问是首要目的地。至于其他地方则越远越好,即使不能去,路上经过的城市也都能随机选择。于是初定了南京、北京、兰州、成都、重庆、南宁、遵义、长沙等地。我去找到负责开介绍信的林葆瑞老师,他很爽快地取出一本油印的介绍信任由我填写。为了使用方便,我一地填写一张介绍信,填了五、六张,他啪啪盖上师大附中的红印章便大功告成。我们又去北站登记火车票,当时登记去串联的人已经很多,我们只能取到10月24日到南京的票。</h1><h1> <br><br></h1> 当年的介绍信 载有办票、办食宿的信息 爸爸妈妈很支持我去,给了我20元钱,那时的20元可值钱了。妈妈说北方马上入冬了,天气很冷,就把她刚翻制好的爸爸的骆驼毛旧棉袄让我带上。我备了一条小薄被打成背包,一个书包一个水壶,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必不能少,还备了一个笔记本准备记下行程和抄写大字报。(如今我就是靠这个记录写下本文的。)爸爸妈妈除了要我注意安全外还关照我到了北京一定要去看看表叔婆王雪莹。 <h1><b>10月24日</b><br> 这天晚上,大家都早早地来到北站集中候车,按部就班排队上车。我们还算幸运,个个都占到了座位,三人座坐四人。我坐靠窗,夜晚车一开顶头风特别大特别冷,因车上人员拥挤实在太闷,关窗是不行的,只能把棉袄顶在头上,迷迷糊糊过了一夜。这天有传说乘警在车上抓住了六个小偷。<br><br></h1> <h1><b>10月25日</b><br> 清晨5点到达南京,安排我们住在市中心的人民游乐场。</h1><h1> 对南京并不熟悉,只知道有个与上海南京路齐名的新街口,放下背包后我们步行去新街口。清晨雨后的南京城空气清新、街道宽阔整齐,两边绿树成荫,环境整洁安静,给人心情舒畅之感。南京的城墙高大宽阔,公交车辆能轻松从城门通过,到底是六朝古都,显得十分大气,不像上海马路狭小、弯曲凌乱的样子。这是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h1> 南京城门 南京新街口 <h1><br></h1> <h1> 下午我们直奔雨花台,这是个十分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地,我自小就在书本中读过许多有关的革命故事。大家怀着敬仰的心情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当时那里的纪念设施都还比较简陋。当然我们也很想捡一些漂亮的雨花石留作纪念,可连雨花石的影子都没有见到。</h1> 雨花台烈士群雕 烈士纪念碑 <h1><b>10月26日</b><br> 我们的首要目的地是北京,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拿到去北京的火车票。因南京长江大桥尚未建成,京沪线是由沪宁线与京浦线衔接而成的。要么火车乘专门的长江火车轮渡过江,要么到南京后乘轮渡到浦口,再乘去北京的火车。故今天一早我们就去浦口取票。其中郑敏等几个有事晚些到。<br></h1> <h1> 乘在渡轮上,看着辽阔的江面上浩浩江水缓缓流淌,十分感叹: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当年百万雄师是乘着木帆船冒着炮火过大江的……远处,一排敦实的桥墩屹立在宽阔的江面上,这就是在建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多么希望大桥已经通车,我们能乘着火车过长江上北京啊。(而如今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了,万里长江上已建起了几十座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早已成了现实。)</h1> 。 在建南京长江大桥桥墩 南京长江大桥<div><br></div><div><h1><br></h1> <h1> 浦口老旧狭小,与南京无法相比。</h1><div><h1> 去时,还能拿到下午2点的票,可是我们人没到齐,只得放弃,取到晚上10点半发往济南的车。</h1><h1> 晚上,浦口火车站广场上人山人海。开始大家排着队,由铁路工作人员引领向站台走去,后面的学生一下子涌上,大家都奔跑起来,我背着背包被人一碰摔倒在地,一骨碌爬起来再跑。等挤上了火车,发现连个立脚之处都没有。这样“立壁角”站到北京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得放弃下了车。</h1><h1> 10点45分发现另一站台上停有一列车,灯没亮门没开空无一人,不知发往何处。但推测浦口发车一定是往北去的,一定会离北京越来越近。试探一下有一扇车窗没有关死,宋现生一下把车窗打开,左右两人抬住我往上一送,我从窗口钻进去(这是过去我们民兵训练时学过的招式,不想现在派上用场了)。高学龙也上来了,下面同学把背包往上传,我们把一个个位置占好,其他同学再一一从窗口上来,全部有了座位。其他边上的学生这才醒悟,纷纷爬窗上车。从此后我们一直采取这种合作分工,占住一个窗口保证全部上车的最有效的“操作法”,得了不少便宜,就再也没有从车门上过车。</h1></div></div> <h1><b>10月27日</b><br> 这列车正好是去天津的,反正离越近越好。凌晨2点27分列车终于开动。车上十分拥挤,连上卫生间都困难,不仅走道上站满人,厕所里也有人。“但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能上北京到毛主席身边怎么都可以”。列车一路北行,黄河、淮河、泰山,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实实在在地展示在眼前,实在令人激动无比。与边上的外地同学混熟了开始聊了起来。后来就是比谁的家乡好,广东学生说广东吃的东西最多,我们反叽广东人吃猴脑,我们说上海环境好,他们说一点不好,冬天冷死,夏天热死……,热闹极了。这一天全在车上度过。<br><br></h1> <h1><b>10月28日</b><br> 清晨,车到天津,第一次见到火车在上面开、行人汽车在下面走的景象,十分新奇。此时有传说车到此结束不去北京了。大家很着急,不知是谁写了一个纸条:“我们一定要上北京”。大家互相传阅表示心愿。火车终于又开动了,一阵欢呼。这时又有纸条传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导弹核武器。大家又是一阵“*****”的欢呼声。(这次写本文时网上查了,此消息得到了印证)</h1> 先农坛体育场 <h1><br> 上午8:45,火车终于到达”世界革命的中心—— 北京”。下车一看,这里并不是北京站,而是北京郊区一个偏僻的小站。车站边一辆辆军车已在等候。卡车把我们送到“先农坛体育场”,分批登记安排,又把我们送到北京郊区“中保(保加利亚)友谊人民公社”一个小学的接待站。这儿远离市区,交通极为不便,每天怎么去串联?我们商量一下,决定另找别处。<br><br><br></h1> 北京天文馆 <div>北京五十六中</div><div><br></div><div> 乘上去市区的公交车,到天文馆站,找到了接待站:北京市五十六中(该学校现还在),这里边上就是北京动物园,有1、2、3路公交车终点站,还有去清华、北大的专车,交通十分方便。于是就在这里住下。<br> 这里每个教室住十多人。统一打地铺,晚上已经开始供暖,是我们从未享受过的,室内十分舒服。早餐一般给两个馒头加青萝卜条,这个青萝卜条有股特殊的清香味,十分爽口,至今记得。我们一般中午不回来吃,为了省钱再要了一份馒头萝卜条做午饭,晚上馒头加大白菜肉片,免费能吃饱就很满足了。徐宁告诉我,北京天气干燥,又开暖气,一定要多吃水果,否则易出鼻血。自己也确有口干舌燥之感。那时北京生梨苹果2角一斤,柿子是最便宜的,一角二分一斤,而且十分甜软可口。于是我们每天吃一个柿子,其他东西都不舍得买。<br> 当晚我们一行首先直奔天安门广场。雄伟的天安门展现在眼前时,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激动!多少次照片、电影中看到的天安门,心中的革命中心、革命圣地、毛主席检阅革命队伍的地方,如今我们已亲临其境!那时还没有灯光工程,除了天安门城楼还有照明,周围很是昏暗,我们走过金水桥,走进城楼大门 到达故宫端门。然后折返回到广场,先后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在昏暗中一一端详。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回去。这一幕至今历历在目。<br></div> 天安门 天安门华表 人民英雄纪念碑 <h1><b>10月29日</b></h1> 昨晚虽到了天安门广场仍意犹未尽,今天上午再次前往,一睹她的风采。仔细端详了每一个细节:天安门前的华表(过去更多是在中华牌烟盒和中华铅笔上看到)、石狮子、金水桥的汉白玉栏杆、厚重红漆大门上九九八十一颗大铜钉……。有不少学生用纸擦城墙上的朱红墙粉,作为到过这里的见证。接着又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远观纪念碑上毛主席亲笔题词金光闪闪,走上台基,环绕纪念碑一周,诵读了毛主席拟撰、周总理题写的碑文,仔细观摩一幅幅浮雕,对先烈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以后多次去北京,再也没有机会走上台阶如此近距离仔细瞻仰了。)<div><br></div><div> 然后,又步行到了著名的王府井大街。但也只是见见场面而已,不可能购物。返程经过中南海,又是一阵激动: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居住工作的地方啊!只能远远地行注目礼以示敬意。<br></div> 王府井大街 中南海 <div> 下午到距驻地不远的北京动物园,其规模、动物品种与上海西郊公园类似。</div><div><br></div><div> 北京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我都以上海为参照物,比较异同。</div><div> 乘坐公共汽车,其售票员操作流程与上海大有不同:前后两扇车门是驾驶员负责开关的。<br></div><div><br></div> 北京售票员 北京公交车 售票员背着一个布包,一手拿票夹,一手拿一支缠着橡皮筋的红铅笔。买票时用红铅笔一划,橡皮筋一剔,撕下票给乘客,买几张他要重复划剔几次。与上海的票钳操作完全不同。每到一站,售票员就会第一个从后门下车,赶到前门,把上车的乘客推进车门,自己最后一个上车,然后开始边往后门挤边售票,要在到达下一站前挤到后门首先下车,如此循环往复,比上海售票员坐在固定座位上售票开关门辛苦多了。(当然现在都无人售票了,这些神操作也已成了人们的记忆。)车厢上方扶手横杆上吊着一排拉手环,当时上海车上是没有的。行车期间售票员还会给大家读毛主席语录,教唱毛主席语录歌,一路很是热闹。<div><br></div><div> 北京的房子大多是土灰色的四合院平房,不像上海的那样拥挤密杂,路上各种商店稀少,购物很不方便。天气干燥,灰尘不少,但与乘火车一路所见比较,北京的绿化已是好多了。<div><br></div><div><br></div></div> 四合院 道路中央的安全岛 北京的大街十分宽阔。不少主干道上中央设“安全岛”,这是上海从未见过的,不知何用。后才得知,车辆多时过马路往往一下子走不到对面,要先走到安全岛等候保证安全,车辆过去后再过到马路对面。北京的车辆比上海多,特别是轿车、军车速度极快,有几次看到外地农村来的女学生在安全岛上过不去,害怕得哭起来。 <h1><b>10月30日</b><br>上午去中宣部看大字报。主要内容多是揭发陆定一、刘少奇的,包括文革初期向学校派工作组,在天津与王光英的春节谈话,给黄炎培的信等等。<br><br></h1><h1> 下午去了驻地附近的天文馆,中国古代的天浑仪、地动仪、指南针等赫然在列,最吸人眼球的是显示地球转动的仪器:在室内一根长长的金属杆高悬穹顶,底端一个硕大的金属球在无动力状态下不停地摆动。</h1> 北京天文馆 <h1><br></h1> <h1><b>10月31日</b><br> 上午去了颐和园。这是为数不多还开放着的皇家园林。(其他不少为“破四旧”遭损坏而关闭。)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耳熟能详的各个景点一一呈现眼前。万寿山上有座铜亭令人印象深刻,全部建筑及内部物品全是黄铜制作,极为精致。</h1>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万寿山铜亭 十七孔桥 下午去香山,时间有限没有上山,在下面走了一圈,仅对两个池塘间连起一座小桥的“眼镜湖”的别致造型留下印象。<br><br> 香山眼镜湖 回到五十六中驻地,听到近日毛主席要接见我们的消息,个个无比兴奋,这是盼了多时的愿望啊!都希望这个幸福时刻早点到来。 <h1><b>11月1日、2日</b><br> 为了迎接毛主席接见,接待同志通知今天全部不要外出,留下做接受检阅的准备。来了几个解放军同志为我们编组、列队、练步伐。同学们虽来自五湖四海互不认识,却都十分认真参加训练,要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这些解放军同志个个能歌善舞,间隙休息就为大家表演歌舞《解放军是个革命大学校》等,教唱革命歌曲,宣传毛泽东思想,气氛十分活跃。两天的训练很快过去了。解放军关照,一定要早点睡,明天要赶早。<br></h1> 11月3日毛主席第六次接见红卫兵 <h1><b>11月3日</b><br> 这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一天,终于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br> 大约清晨4点,一阵急促的呼叫声把我们唤醒。大家带了两个馒头,一些萝卜干,还加了一个鸡蛋、一个水果,整队出发。天还完全漆黑,解放军一再关照,认清前后左右的人,跟紧队伍,接着就是急行军。开始四周静悄悄,就我们一支队伍在夜色中行进;不一会儿,又一支队伍与我们并行;再一会儿前后左右都是排着队行色匆匆的学生队伍,越接近天安门广场队伍越多,大家从四面八方向天安门汇聚。无人讲话,无人东张西望,全是以一脸严肃神圣的表情去迎接最幸福时刻的到来。<br> 天渐渐放亮,我们走到天安门东侧500多米处,正好有个牌楼,上书“南池子”三字,再也无法往前挪了才停下脚步。(后来知道从五十六中步行到天安门最短距离是8·5公里,我们这天绕道走还不止于此。)<br></h1> 南池子 金光闪闪的天安门城楼就在右前方举目可见。大家席地而坐,不断挥动小红书,高声朗读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歌曲,呼喊革命口号,阵阵声浪似排山倒海,气氛热烈。此时,整个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山人海,一片红色的海洋。 天安门广场红色的海洋 10点整《东方红》的乐曲奏响,这是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信号,大家都霍地站起来,手中挥动毛主席语录,不断高呼“*****”!大会开始,林彪讲话,由于广场扩音器的回声和林彪浓重的方言口音,实在没听清几句,大家的注意力全集中在什么时候年见到毛主席上面。<div> 检阅游行开始,大家都为了见毛主席,前面的停着不愿离开,我们后面的急着往前挤,尽管广播里一再要求队伍走起来,在城楼上的周总理也亲自反复动员,可是队伍始终如同蜗牛般缓慢前行,仅500多米的距离,我们走了近两个小时,12点多才到达天安门前。终于远远地见到毛主席啦,他老人家身材魁梧,穿着绿军装,不时地向大家招手。由于距离较远,总觉得看不清楚,再睁大眼睛想多看清他老人家也无济于事。期间毛主席进去过,过一会又返回。在后面队伍的拥簇推挤下,我们很不情愿地挪动步子,缓缓离开了广场。</div><div> 这是毛主席第六次接见红卫兵,人数达200万。<div><br></div></div> 当年报纸的报道 <h1> 同学们回来一是兴奋,见毛主席的最大愿望终于实现了!二是不足,感到还没有看清,都希望再等下一次能够弥补这个缺憾。</h1> <h1><b>11月4日</b><br> 这天去参观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br> 雄伟的建筑,耸立尖顶上熠熠生辉的军徽,高悬的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令人对四十年人民军队来走过光辉历程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排着长队,穿过宽阔的广场进入博物馆,巨实厚重的铜制大门(后来才知道这是用58年炮击金门时的炮弹壳铸就的)、超高超大的大厅,立刻感觉我们人有多么渺小。大厅正前方巨大的汉白玉毛主席雕像栩栩如生。</h1>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毛主席手书馆名 军博的大铜门 毛主席雕像 先后参观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厅、抗日战争厅、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厅、抗美援朝厅、民兵厅及武器厅等。开始还看得耐心仔细,不想展厅如此之大,内容如此之丰富,全部看一遍几天都看不过来,只能走马观花了。其中,毛主席众多亲笔起草的文稿、朱德使用过的手枪、蒋介石手书的委任状、邱少云被烧焦的军衣、缴获的美军白虎团军旗、抗美援朝时我空军的战机、击落的U-2型飞机残骸等等,令人印象深刻,至今历历在目。 <h1><br></h1> 朱德的手枪 抗美援朝时的战机 <h1><b>11月6日</b><br> 上午我们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有不少照相馆在此设摄影服务点。来串联的同学哪个不想在天安门前留个影,于是纷纷排队拍照。我也加入了拍照队列。手捧毛主席语录放于胸前,站立端正,是当时的标准姿势。只是遗憾我没有像其他红卫兵一样,身穿绿军装、腰系武装带、臂佩红袖章的最帅气最时髦的装束,穿的是唯一一件骆驼毛老棉袄,有些与众不同的是:我胸前除了佩戴毛主席像章外还戴着共青团团徽和我校的校徽,照上了大串联中唯一的,也是一生中最珍贵的一张照片。</h1><h1> 等结束大串联回到上海后这张照片才寄到我家。</h1> 后来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在前一阵破四旧中,如故宫、天坛等都已关闭,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宫宇殿堂也如此,只有一个大殿开着,里面是“阶级教育展览——泥塑收租院”。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泥塑收租院 泥塑人物栩栩如生 <h1> 展览以一比一的比例塑造出一百多个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生动地再现了解放前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剥削压迫贫苦农民的场景。这是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不朽作品,塑造人物生动形象,北京红卫兵讲解员的介绍慷慨激昂,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此后我再也没有看过规模如此大、艺术水平如此高、观后如此令人震撼的泥塑展览了。</h1><h1> 下午,去清华大学看大字报。原师大附中体操队的老队长沈文龙毕业后考入了清华,正好借机去看看他。好不容易找到他的宿舍,门口有他的名字,可屋内空无一人。向人打听,他也出去大串联了,只得无功而返。</h1> <h1><b>11月8日</b><br>去北京航空学院看大字报,出现了批判陶铸的内容。下午未外出,整理大字报。<br><br></h1><h1><b>11月9日</b></h1> 上午去北京电影学院,看到王震揭发肖克、陈漫远的大字报。抄录了《毛主席与毛远新的谈话》。<br> 下午去北京市委,看到批判邓小平、李雪峰等人的大字报。<br><br> <h1><b>11月10日</b><br> 一早就接到通知:“毛主席第七次接见革命小将了”。因为是分批接见,这天没有挨上,要求我们一律不要外出,在学校观看电视实况转播。<br></h1><h1> 由于上次采用游行的方式无法控制队伍,这次改为让学生乘军车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如果我们也能如此,既能看清毛主席,又不必拥挤就好了 。(后来知道,这样虽然有其好处,但又出现新问题,军车过多互相拥堵,还是无法让几十万人通过)</h1> 毛主席第七次接见红卫兵 <h1> 晚上,去看望表叔婆王雪莹。事先我有个考虑:不知她是否受到冲击,看望她是否方便,先看她家周围是否有大字报,如大字报很多,分量很重,就不便进去了。根据地址乘公交车来到北京郊区永定门外的化工部宿舍,周围黑灯瞎火的根本没有大字报,顺利地找到她家。</h1><h1> 她家外观与周围其他宿舍楼并无二致,进房后是个内套间,在那时住套间也算蛮高档了,所用家具也很普通。这天她老人家不在,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与我聊了一会,(后来爸爸猜测她是王雪莹的侄子也是继子才杰的女儿)王雪莹今晚参加学习,一下子回不来,约好让我三天后再来。聊天中她还告诉我,11月2日有人把一名警察杀害抢走了手枪和三发子弹,因此3日这天毛主席接见形势很紧张,管的很严。</h1><h1> 回来路上四周静悄悄的不见行人,车辆稀少,只听得不远处哗哗的河水流淌声,不知是不是永定河。</h1> 毛主席纪念堂 <h1><b>11月11日</b><br> 早晨6点钟,解放军突然告诉我们,今天毛主席要接见我们了。消息传来我们高兴极了!赶紧吃了早饭,带好干点,整队出发。宽阔的长安街两侧大家席地而坐,前排全是解放军,我们学生坐在后面,中间留下宽宽的车道。带队的解放军一再关照,一定要坐着不准站起来,毛主席要乘检阅车过来接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这次能离主席更近些,看得更清些。<br>下午2点45分左右,突然左边响起“*****”的口号声,一下子大家都站了起来。意识到毛主席要到了,我们这里也霍地站了起来。一辆先导车快速通过,就在我起身过程中,毛主席的敞篷车已经到我们面前,前面站起来的人正好把我视线挡住,等车到达我右前方时,我终于看到了毛主席的侧影,特别高大魁梧的身材,穿着军大衣站在车上向人们招手,又立即消失在人群之中。后面一串小轿车鱼贯而过。这次距离只有二、三十米,终于比较清楚地看到毛主席了,这一个侧影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br> 这是毛主席第七次接见红卫兵,而以后再举行了一次就结束了。据报道,1966年8月至11月,毛主席先后八次接见全国各地学生共110万人。我也为自己是其中之一而感到幸运和骄傲!<br> (以后再次见到他老人家,是在多年后的毛主席纪念堂。我每次去北京,都一定要去瞻仰毛主席遗容。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四月与炳珍一起带佳佳去毛主席纪念堂,还向毛主席献上一束鲜花。他是我一生中最崇敬最信仰的第一伟人!)<br></h1> 碧云寺 孙中山像 苏联赠送的水晶棺 <h1><b>11月12日</b><br> 上午去了香山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展出多幅孙中山参与革命活动的资料照片以及当年苏联赠送的水晶棺,墙上镌刻着“孙中山致苏联遗书”。由于种种原因,孙中山葬于南京中山陵时未使用这口水晶棺。虽正值文革,但这里没有受到波及,继续对外开放。<br>后去了天坛,但那时这些都属于“封、资、修”的,大门已封,无法一见祈年殿的尊容,只得无功而返。<br></h1> <h1> 晚上,我再次来到表叔婆王雪莹家。</h1> 表叔婆王雪莹 <h1><p>只见她慈眉善目、精神矍铄、说话爽朗,一口温岭话十分亲切。见我来了,立即热情地与我打招呼,询问我爸爸妈妈的近况。</p> 聊天中提及一些与我家有过交集的往事: “你爸爸的爷爷过去是开私塾的,我小时候就在你家读私塾。你家院里有个女的(是什么人就没记住),两个奶奶很大,我们人还小蛮调皮的,经常伸手去摸她奶,然后哈哈笑着逃走了…….”<br> 一谈及国家大事,话就更多了,又是邓颖超、康克清如何,又是宋庆龄、何香凝如何,尽是中央高层的信息,俨然一位革命老太太的神情。她数次提到周总理,说周总理实在太忙了,每天日夜工作,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大家都让邓颖超劝劝他,可邓说他是革命工作需要,无法休息。<br> 谈到这次大串联,她笑着对我说,你们要趁这次机会,外面多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br> 这是我第一次与表叔婆见面,她的热情、乐观、豁达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br><br></h1> 八宝山革命公墓大门 <h1><b>11月13日</b><br>上午去八宝山革命公墓。走进仿古式大门,青松翠柏遍布四处。平时应该是庄严肃穆之地,如今大量革命师生串联到此,顿时热闹起来。</h1> 任弼时墓 瞿秋白墓 张澜墓 <h1> 公墓分两大部分。一是墓地,建在一座缓坡上,中间走道,两侧一排排墓穴。最高一排中间是开国中共五大领袖之一的任弼时墓,这是八宝山中级别、规格最高,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高大的汉白玉墓碑上镌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任弼时同志之墓”。左侧是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墓,规格比任弼时墓略低。当时已有流传瞿秋白《多余的话》一文,说他是“李秀成式的人物”,其墓可能要被损,但我见到时还比较正常。(以后被损坏严重,后修复。)右侧是开国时的国家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张澜的墓穴,汉白玉墓碑上刻有“张澜主席之墓”,其规格与瞿秋白墓相齐,墓碑已被人敲击污损过。</h1> <br><br><h1> 二是骨灰堂。中间最高规格的骨灰堂里,正面中间安放着罗荣桓元帅的骨灰盒。边上是柯庆施骨灰盒。(后听说被迁来上海)。其他人不认识。由于党中央提倡火葬,以后去世的人逐步增加,骨灰堂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有了好多个室,又建了骨灰墙。许多党的高级领导人安眠于此。</h1><h1> 下午去了国务院,他们不接待,只是在外面看大字报。其中有刘少奇女儿揭发父亲曾有过几次婚姻的大字报;有反映乔冠华与龚澎关系的大字报。</h1> 表叔婆 王雪莹 <h1> 应表叔婆之邀,今晚我又去了她家吃晚饭。这次她家来了几个我不认识的年轻人,只有那个姑娘我上次见过,王雪莹正与他们用温岭话谈笑风生,好不热闹。吃饭时,坐下五六个人。她家有个专为她烧饭做家务的老保姆,也许平时吃饭人少,烧饭的大锅都没有,用的是热牛奶的小锅,于是保姆忙着把锅端上来,盛了一二碗饭就没了再去烧。这位高知、高干老太太,除了住房大一些,其生活与常人也无二致。表叔婆是很喜欢与年轻人在一起的,尽管她自己没有子女。</h1><h1> 临走时我告诉她,我将离开北京去别处串联了,让她有机会来上海,爸爸妈妈都十分想念她。她拿出20元钱一定要给我,让我路上可用用。我推辞不掉收下了。我出来串联时,妈妈给了我20元,现在她又给了我20元,我一路省吃俭用,很多又是免费的,因而转了中国一大圈回到上海还有近30元,钱多出来了。</h1> <h1><b>11月14日</b><br></h1><h1> 在北京不觉已有半个多月,准备启程赶往下一站西安。上午到北京火车站办票。下午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瞻仰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向北京告别。</h1><br><h1><b>11月15日</b></h1> 就要离开北京了。一早起来,打好背包,早餐时还多要了好几个馒头、青萝卜条作路上干粮,作好出发准备。可蔡友聪出去还没回来,只得等他,直到10点多回来,吃了午饭去北京火车站。<br> 顺利地上了开往成都的列车,下午3:36离开北京。<br><br> <h1><b>11月16日</b><br><br> 一天都在车上度过。初次领略北方初冬的景色,沿途一片土黄,植被越来越稀,十分单调,房屋人口远比南方的稀少。沿途遇有车站停车,我们就赶紧下车灌上开水,有时没开水就灌些冷水了事。饿了就啃馒头、嚼萝卜条喝开水。外出的新鲜感和革命的热情,都不觉有什么苦。</h1> 西安火车站 <h1><p><br></p> 下午5点到达西安。安排我们住西安市体育场。偌大的体育馆内一排排全部通铺,场面甚是壮观。晚上也有暖气,我与高学龙都是小个子,于是合在一起,一条被子铺,一条盖,更舒服些了。<br> 这里三餐也是馒头大白菜为主。北京带来的馒头还没有吃完,晚饭时带上吃掉。打饭师傅见我的馒头与他们的形状不同,好奇地问哪里来的。我说是北京带过来的,他要过去仔细看了看,很骄傲地和同事说,这是北京的,没有我们做的好。<br><br></h1> <h1><b>11月17</b><br> 上午,正逢西安大专院校学生在体育场召开“与刘澜涛、霍士廉答辩会”。与北京上海不同,西安主要街道全部装上连线的高音喇叭,这个大会通过大喇叭让人们走到哪里都能听见,我们边走边听。这天答辩主要围绕与安子文“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有关的事进行的,学生的火力很猛。</h1> 西安钟楼 <h1><b>11月18日</b><br> 听说西安最热闹的地方是钟楼,上午与包巨武等一起去钟楼买毛主席诗词照片。沿街商店里卖的最多的是核桃肉,只有一元一斤。在上海核桃非常少且比较贵,是高级滋补品。想到妈妈每年要核桃桂圆浸阿胶,我就5角钱买了半斤,放在茶杯里带给妈妈。<br> 近日宋现生病了,中午与郑敏等陪他去医院看病。经透视、验血,医生诊断是支气管淋巴结核,开了药。<br> 下午看了电影“我国三次原子弹爆炸”和“跟踪追击”</h1> <h1><b>11元19日</b><br> 今天决定离开西安继续前行,办到了去成都的票。下午一点去火车站,可上成都的车怎么都挤不上去 ,不少人就站在车门外,甚至有人挤在火车头的煤堆上。我们又跑到车库里,有一列去成都的,才挤上去,可已经没有座位,只能席地而坐。因为是加班车,而且大串联已使铁路运行打乱,原来晚上7点10分的车却迟迟不动。<br></h1> <h1><b>11月20日</b><br> 直至凌晨2点钟火车终于开动。这次是慢车,每经一个小站都要停车,还多次让其他车,一停半小时,甚至2小时。出西安不久火车一直在爬坡,蒸汽车头已换成电气车头。有人告诉,火车正在翻越秦岭,电气车头爬坡能力更强。近中午,车窗外雪花飘飘,地上也出现积雪。车至秦岭小站,我们下车体验一下,果然天气寒冷,四处积雪,赶紧逃上了车。<br></h1> 秦岭上的小站 <h1>1<b>1月21日</b><br> 0点45分列车到达四川成都。宋现生病未愈,郑敏等4人决定留在成都,我们其他人转乘去重庆的车。当时选择去重庆的主要原因就是受了小说《红岩》的感染,非常想去看看当年重庆的地下党是如何与反动派作艰苦卓绝的斗争的,看看渣滓洞白公馆这些魔窟究竟是多么阴森残暴。<br><br></h1> <br><br><br><br> 著名小说《红岩》 <h1> 同样 这班车没有座位,只能席地而坐,同样经常停车,但比前一列好些。列车在崇山峻岭中行驶,景色自然很吸引人,但坐在地上看不到,只能听到有人说了起身看一下。</h1> <h1><b>11月22日</b><br> 入夜,火车仍在群山间穿行。渐渐地两侧山上出现了灯光且越来越密,似乎火车是在高楼群中穿梭,煞是好看。要知道,那个年代高楼是极其罕见的,更何况多如繁星的灯光更是前所未闻。火车开始进入重庆市区了,我们都站着观看这难得一见的夜景。<br> 火车缓缓驶入重庆火车站。那时照明普遍使用黄昏暗的白炽灯,而火车站四排长长的月台使用雪白的日光灯显得格外醒目。<br> 接我们的卡车要把我们送到地处山上的重庆市外语学校,而火车站在山脚下,卡车沿着盘山路向山顶开去。到了高处回头往下看四条白色灯带的火车站台远远地在我们脚下、越来越小,而沿途马路灯光一色行距一致的路灯却似一条柔和的飘带从山上飘至山下,真的太美了!<br> 到了外语学校,这里灯光昏暗,走过上上下下的台阶来到住宿的教室。此时已是23日凌晨了。<br></h1> <h1><b>11月23日</b><br> 放下背包,肚子饿极了。吃完饭,打开铺盖睡觉已是凌晨2点15分。一觉睡到中午12点30分起来。吃饭后去洗了个澡,然后给妈妈写了封信报平安。<br> 白天看了才知道,我们所处的学校地处山顶上,整个校区分成三、四个台阶。最高处一块平地是教学楼,下来几十格阶梯的平地是运动场,又下几十级阶梯是食堂等生活区。真是地无三尺平啊。这里食堂吃饭也与众不同。用的全是粗瓷大海碗,且是先洗碗后吃饭。食堂外空地上到处是用过的碗,吃饭了随手捡一个洗一下就用,吃完了碗筷一搁走人。这里的伙食比北京、西安要好,吃的全是大米饭,菜则是以豆腐为主,都是豆腐烧菜烧肉,很符合我们的胃口,到底是天府之国!<br></h1> <h1><b>11月24日</b><br> 开始设想得很好:从重庆乘船回上海,一路上可观赏长江三峡,还可以去武汉、九江等处。今天去重庆朝天门码头可早些登记,可去了才知道已经登记到12月22日了,要等一个月根本不可能,只得放弃。原来长江轮不比火车,是不能超载的。<br></h1> 重庆朝天门码头 <h1> 朝天门码头确是过目难忘:市区在山上,而码头在山脚下,站在山上俯瞰,只见嘉陵江与长江在此汇合,江面开阔,江水湍急。码头依山傍水,众多客货船只停靠于此,一片繁忙景象。</h1> 朝天门码头缆车 轨道呈眼睛状 <h1> 从市区去码头要走下去百把级台阶,而这里有中国独一无二的的交通工具:缆车。只见近40度角倾斜的山坡上铺有两端单轨、中间双轨,整体似眼睛状,山上与山下码头两头各有一辆极似老式有轨电车的车厢,只是车厢斜卧于铁轨上,车厢内呈阶梯状,进入车厢可向上或向下走,走道两侧是一排排座位。上下两辆车厢以缆索与卷扬机连接,一经起动,便同步相向而行,继而互相擦肩而过驶向对方。不几分钟山上的人就到了山下,而山下的同时到了山上。为去客运站登记船票,我们乘这缆车体验了一把,倍觉新鲜。(前些年得知,缆车已经拆除,成了老重庆人的记忆。也有说要重建,但一直无动静。很是可惜。)</h1> <h1> 接着去沙坪坝等处。沙坪坝是小说《红岩》中经常提到的地方,当年地下党就在此处开的书店,如今是比较热闹的商业中心。</h1><h1> 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还是这里的市容,其建筑、道路、交通等无不凸显出山城的特点和当地人民“靠山吃山”的智慧。</h1> 房屋层层叠叠依山而建 <h1> 重庆整个城市全部建在群山之上,所有建筑都是依山而建,市内道路绕山而筑。道路两侧,一边是劈开山石,紧贴着山体建房,二层、三层……,当高出上层马路路面时开出的门就成了上面的沿街门面房了。房屋层层叠叠依山而建,远看好似群山披上一件房屋建筑的外装。</h1> 重庆的小巷子 <h1> 当时重庆有不少类似于上海棚户区的成片板房。在道路外沿一侧一排街面房屋,两幢房子间隙向里望去,只见一条窄窄的石板台阶小巷子自上往下直通下去,沿着台阶往下走,两侧一排排板房向左右延伸,与上海弄堂结构相似,只是上海是建在平面上,而重庆是立体的,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一直走到底,出去便是下面一条马路了,如此层层叠叠形成了重庆成片的居民区。</h1> <h1> 重庆的交通也因山城道路的高低起伏而极具特色:市内公交以电车为主,少有汽车,因为电车的爬坡能力好于汽车;自行车是这里的珍稀物品,不断的上下坡骑自行车是根本受不了的。偶有一次见到有位解放军同志推着自行车走上坡,边上四五个孩子跟着边走边看稀奇,就像我们上海小孩子看马车似的;</h1> 重庆的劳动车 <h1> 最令人惊讶的是拉劳动(人力)车的。其车的特点除了两端把杆比较长外,还有在车后部肚子下安装一根粗大的树干。一般两三人拉一辆车,而且几辆车一起跑,坡陡时互相帮助,一个把车,几个人帮着推上去,回头再来推下一辆。下坡时,把车的把把杆使劲往上抬,推车的则用身体压在车后端,使车肚子下的树干紧压地面起到刹车作用,即使如此,满载车的巨大惯性还是令车飞速下行,让人看了胆战心惊。他们(其中还有不少中年妇女)就是这样一程一程推过去的。重庆的人力车工人太不容易了!而名气很大的“重庆棒棒”(挑夫)那时倒没有看见。</h1><h1> 这些都是其他城市未能见到的奇景。 </h1> 解放碑 <h1><b>11月25日</b><br> 原计划去渣滓洞,可不巧我们乘错了车,只能改去解放碑。解放碑位于重庆市中心,当时看上去已比较老旧。中午就在边上一家小面馆自费吃了一碗面条。下午还想去渣滓洞,但还是人太多而放弃。<br> 过去歌剧《江姐》中唱道:“今日告别雾重庆”,果然毫不夸张,重庆的天气总是雾气重重、阴沉沉、湿嗒嗒的。三天前洗的衣服,至今仍毫无起干的迹象。我们突发奇想,用火烤干。四处找了些传单纸张,堆在一起点上火,不料用嘴一吹,火起来了,烟灰也随风飘荡起来,全都沾到湿衣服上,赶紧用手掸,却越掸越黑,得不偿失,只得作罢,赶紧再次洗衣,最后还是带着半湿的衣服离开。<br></h1> 重庆歌乐山 <h1><b>11月26日</b><br>这天去了重庆歌乐山“美蒋罪行展览馆”即“中美合作所”。<br></h1> 杨虎城遇难处 杨虎城遗骸挖掘现场 <h1> 先到杨家山的秘密囚室,杨虎城将军曾被长期关押在此;后到杨虎城殉难处,在杨家山到戴笠住处的松林坡,特务用匕首刺死了杨虎城及其儿子女儿和他的秘书宋绮云夫妇及儿子小萝卜头。茂密的绿树丛中出现一座西式的别墅。从侧门进入小院通道,靠墙边一个不大的花坛,这就是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杨虎城将军一家后,用硫酸对其毁容,并将尸体埋入花坛之处。解放后人们在这里寻找到了烈士们的遗体。当年人们发掘现场的照片看了仍令人震惊。步云桥则是黄显声将军遇难处。</h1> 白公馆 白公馆监房 监房内 刑讯室 院内岗楼 <h1> 沿着幽静的山间小路前行便到了白公馆。白公馆外观完全是一座山间别墅,外人根本看不出这里是人间魔窟。内部建筑保存完好,上下两层住房都被当成囚室,防空洞改成刑讯室。这里曾关押、审讯、残害过罗思文、车耀先等许多我党干部。重庆解放前夕,只有韩子栋(《红岩》中的华子良的原型)等个别越狱逃脱,大多数遇难。</h1> 渣滓洞 岗哨林立 上下两层监房 监房内阴暗潮湿 <h1> 又到了渣滓洞。渣滓洞四周高墙电网,转角处是高高的岗楼。围墙内一排二层楼房就是牢房,有女牢3间,男牢16间。用脚步量一下,每间牢房长不足10米(用脚步量23足),宽约4米多(13足),门宽约0·6米(3·5足)后墙上方2扇宽0·5米小小的气窗。囚室内阴暗潮湿。</h1> 刑讯室 刑讯室阴森恐怖,各种铁制、木制的刑具名目繁多,其用刑手段及过程听闻后都会毛骨悚然。 牢房前一个不大的院子,是囚犯们放风的场所,<br><br> 被推倒的围墙 院子围墙左侧自上而下斜划有一道长长的黑线,这是重庆解放前夕开始大屠杀,革命志士们就从这里推翻了部分围墙越狱,但多数人还是在此壮烈牺牲的遗迹。那次大屠杀绝大部分都惨遭毒手,甚至有人躲进厕所粪池中都未能幸免。幸存者寥寥。 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展览馆,各类照片、原始档案、实物,多的实在来不及观看。烈士殉难处、烈士墓、烈士纪念碑、中美合作所的其他建筑等分布于歌乐山的各处。观看这些实景实物,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 <h1><b>11月27日</b><br> 极为巧合的是:这天正好是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烈士遇难17周年纪念日。就在1949年11月27日重庆即将解放,解放军的炮声已能听到之时,国民党特务开始疯狂屠杀狱中的共产党人。重庆市的红卫兵在大田湾体育场召开纪念大会,还邀请了当年从渣滓洞越狱成功的英雄、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参加大会作报告。<br> 我们原定去红岩村参观,得知召开纪念大会的消息后,立即赶赴大田湾体育场参加大会。体育场人山人海,红卫兵个个发言慷慨激昂,重头戏自然是聆听罗广斌精彩的演讲。由于距离过远,只见一个小小的身影,讲话听得还是很清楚的。<br></h1> <h1><b>11月28日</b><div><b></b>上午去红岩村革命纪念馆。</div></h1> 红岩村 <h1> 这里是当年中共中央驻西南地区办事处。周恩来、邓颖超、林彪、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许多同志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h1> 毛主席的住房 <h1> 1945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时就居住在这里,还在此手书了著名的《沁园春 .雪》赠送给柳亚子。</h1><h1> 红岩村是一座三层的小楼,一层是警卫人员和工作人员使用,二层是周恩来等领导居住工作之处。毛主席当年居住在二楼一个位置最好稍有凸出的房间,现在保存完好。三楼是机要人员工作居住。各个房内还陈列有毛主席等当年的照片,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题词,当年出版的“新华日报”,如何与国民党斗智斗勇的事迹等。小楼外还有礼堂、水井、防空洞等。</h1> 黄桷树 <h1> 离红岩村不远处的三岔路口长着一株黄桷树,从山下上来走大树茂密的一边就到红岩村;走稀疏的另一边,那里是国民党特务机关,来红岩村寻找党组织的人稍有不慎走错路就会落入敌特手中。故人们就称这是棵“阴阳树”。可见当时周恩来等中共领导斗争环境之残酷。 </h1><h1> 在那里我还买了“红岩日记簿”和红岩村照片,并直接寄回家。(以后这个日记本送给他人作纪念了,照片仍保存着。)</h1> <h1><b>11月29日</b><br> 在重庆已有数日,中央已发出结束大串联的通知。上午去重庆火车站看情况,顺便买些东西。下午4点离开外国语学校。蔡友聪还有事留下。预订的311次车要2号发车还要到贵阳转车,且是慢车,就改乘25次直达上海的快车。晚上进站后就在月台上等候。</h1> 重庆返沪车票 <h1><br><br></h1><h1><b>11月30日</b></h1> 凌晨2点钟火车来了,而且是硬卧。我最后一个挤上车,铺位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行李架,赶快占领下来,不然行李架都没有了。这个行李架与上铺等高,是仅约50厘米宽的一块木板,躺下还有部分肩膀露在外面。 睡到半夜滚落下来可不是玩的。好在上方正好有个换气孔,便将皮带穿在孔上,晚上睡时脸朝外侧卧皮带套在手臂上以防翻下去。车上形成不成文规定:下铺坐3人,中铺睡2人,上铺睡一人。我这个铺还不算最坏,加之天气已冷不开窗,空气混浊,我上方有换气孔,空气新鲜。这次比前几次都算好多了。<br><h1> 直到中午11点钟开车离开重庆。(以后的日子,南京、北京、西安、杭州等地我都去过多次,唯独重庆再也没有去过。直到如今我还感到此次出行,重庆是除北京之外最有特色、令人印象最深刻、最值得去的地方。)</h1><br><b>12月1日、2日</b><br> 这两天在车上度过。车子开开停停。因我在上面看不到外景,下面无立足之地,一般不太下来。中央关于停止串联的通知已开始发生作用,车上要查票,不是上海方向的学生往下赶,更不让上,车厢人员开始减少。路过贵阳、遵义、长沙等地真想下去看看遵义会议会址,瞻仰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但一是已开始停止串联,二是出来也有一个多月,还是忍痛割爱没有下去,一路“孔雀东南飞”。<br><br> <h1><b>12月3日</b></h1><h1> 下午4点45分到达大串联最后一站杭州。</h1><h1> 先来到林司后接待站。这里饭菜比较好了,饭尽吃但菜要付点费。我们有头子活络的,两人合买一份菜,省了一半钱。晚上出去理了个发。</h1><br> <h1><b>12月4日</b><br> 上午就去找秀菊表姐。先找到杭州市公安局,附近桂林里就是秀菊姐家了。与秀菊善兴夫妇相见非常高兴,他们立即要我搬到她家住。力钢带路与我一起去林司后把行李搬了过来。<br> <br></h1> 杭州城隍山 西湖 <h1><p> 下午秀菊姐带了力钢、小钢陪我去城隍山、西山公园、湖滨玩,还乘小船游了西湖。</p> 力钢、小钢过去都来我家住过,与我很熟了。晚上,小哥俩跳到床上拉起床单当幕布为我表演节目。</h1> 钱江大桥 钱江大桥桥面 <h1><b>12月5日</b><br><p> 上午秀菊姐陪我骑自行车出去玩。</p> 首先来到钱塘江大桥。这在当时还是我国最大的大桥之一。大桥上下两层,上面开汽车下面跑火车,桥身特别高,桥上静悄悄,偶有汽车开过。我大着胆骑自行车上桥,坡度还不算很陡,上去不太费力。到正桥后只见桥面宽阔,桥身悠长,钱塘江水从桥下缓缓流过,六和塔耸立桥旁。我边骑车边欣赏周边景色,不一会已到了正桥尽头。从那边下去就是萧山,那时对萧山除了知道萧山萝卜干很有名外就一无所知了。只见一大片庄稼地,并无他物,想到姐姐还在那边等我,就决定返回。回到引桥处,斗胆直冲下去,车速越来越快,风在耳边呼呼作响,骑的又是那种很不习惯的老式的脚刹车,很有些惊险。好在周边没有任何车辆,就一冲到底、直到很远。刺激极了、爽极了!姐姐看着也为我捏了一把汗。(此后我再也没有过如此的体验了。以现在的交通流量也根本不可能骑自行车上下大桥了。这也算是绝无仅有吧。)<br></h1> 蔡永祥牺牲处 六和塔 钱塘江 <h1> 接着又上了六和塔,登上最高层,浩浩荡荡流淌的钱塘江水连接到天际线,刚骑车跨越过的钱江大桥横亘于眼前,正好一列火车通过大桥,与上层的汽车、水面的帆船同框呈现,蔚为壮观。顺道又观看了蔡永祥烈士牺牲处纪念碑。</h1><h1> 中午姐姐带我去力钢奶奶家吃饭。饭后姐姐又带上力钢小钢与我一起到西湖附近散步,观看于子三烈士墓。此时善兴哥哥骑车赶来通知姐姐回去听报告,我带力着钢小钢去儿童公园玩后回家。</h1><div><h1> 晚上去了一次林司后,回来路上感觉肚子痛去医院配些药回家。心想肯定是多日在外缺荤少油,到秀菊姐家吃的太多太油又受了冷才生病的。</h1><h1> 躺到床上就感觉不对劲,腹痛阵阵,老是反胃,又实在不好意思打扰姐姐,想熬过去,但实在熬不住了,一下子呕吐了出来,弄得身上床上都是脏污,这下惊动了姐姐。她起来一再安慰我没关系,为我换了衣服被子。呕吐后舒服些了才睡去。</h1><h1> 第二天,秀菊姐姐为我洗衣服时,惊讶地发现里面尽是“老白虱”。在重庆时我就感觉身上痒,后仔细看了 衣服贴边上一个个芝麻大的小白点,不知为何物,仔细看了还会动,才猜测一定是在西安或重庆染上了虱子了。过去从未见过,如今在外更无法对付,于是把衣服浸泡于水中想把它淹死,不料毫无作用。于是姐姐大费周折用开水泡用刷子刷,但我身上衣服里还是有。来杭州如此麻烦姐姐真过意不去。之后还是回到上海,妈妈让我换去全部衣裤用脸盆在炉子上煮,这才彻底消灭了虱子。</h1><br></div> <h1><b>12月6日</b><div> 今天去了依菊大表姐家。她家住在拱宸桥浙江麻纺厂边一个典型的五十年代工人新村。过去依菊带女儿卫境、儿子卫国来上海看望我妈妈几次,故也熟悉。<br></div></h1> 拱宸桥 浙江麻纺厂 <h1> 她母亲是我妈的嫡亲姐姐,与我妈妈长得很像,又早年去世,故她见到我妈妈就会流泪。这次见我去了她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问长问短的。</h1><h1> 唯一未曾谋面的姐夫成友哥哥上完夜班正在睡觉。醒来后见我来了就坐在床上与我聊得很热络。我知道曾在几年前发生过一事:在杭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工作的善兴哥哥(是他连襟)放在家中的手枪遭窃,公安局一时无法破案,把成友哥哥(他因“有海外关系”)当怀疑对象,暗中监视了不少日子,直到后来破案为止。这次见到他性格开朗,为人热情,真是冤枉他了,但从情绪上看不出有一点影响。</h1><h1> 中午在依菊姐姐吃了饭后才回去。</h1> 灵隐飞来峰 <h1><b>12月7日</b><br> 儒泱表哥今天休息,得知我到杭州特意赶来陪我出去玩。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过去只是从秀菊姐姐口中得知他是靠姐姐的资助读完大学,刚工作不久,大概还没结婚。他与我一见如故。<br> 这次带着我一口气游了少年宫、三公园、玉泉、黄龙洞、灵隐和动物园等多个景点。玉泉硕大的锦鲤鱼、灵隐奇秀的飞来峰让我印象深刻。<br> 中午他又请我在西湖边一家很好的饭店吃饭,点了很多菜,还要了啤酒,如同请大客人一般地招待我,与我边吃边聊。我肠胃刚病了不久,不敢贪吃,各种菜只能浅尝辄止,唯对芹菜干丝情有独钟,感到从来没有吃到过这么美味的芹菜干丝。至今仍还清楚记得。<br><br></h1> <h1><b>12月8日</b><br> 清晨,善兴哥哥带我骑自行车去玉皇山。观看了紫来洞,又登上山顶观看八卦田。虽说八卦属“封、资、修”的, 不兴再搞了,但整体造型依然保存完好。然后进入茶室,服务员与哥哥热情地打招呼交谈,又沏来一壶茶。我和哥哥喝茶聊天,望着窗外似云里雾里的山景。此时哥哥才告诉我,这个茶室是公安局开的,刚才那个服务员是公安局派的,他有这方面的任务。我这才恍然大悟,公安工作还有这等神秘之事。<br> 出来串联已有一个多月了,中央也一再动员全国的大串联活动宣告结束,该回家了。上午去火车站办票,只有临时加班的棚车,反正时间不长熬一下就过去了,整日在外兴奋不已,但一想到家就有要立即回家的冲动,于是就拿下车票。接着去闹市区看大字报。下午去力钢奶奶家把力钢、小钢接回来。<br></h1> <h1><b>12月9日</b><br> 结束了杭州之行,告别了秀菊姐姐一家,去火车站登上回沪的列车。所谓棚车,实际上就是临时载人的闷罐子货车。踏上晃动的跳板走进车厢,里面黑洞洞的,无任何照明,车门关上更是一片黑暗, 只有两侧高处开有小方形的气窗透进几丝光线。在车厢角落放着一个便桶,臭味丝丝传入鼻腔;车厢两侧铺着草包,大家进来后席地而坐,我坐在背包上,这就是我的座位了。<br> 开车后,车轮与铁轨撞击声、呼啸的风声,加上偶尔发出的高亢的汽笛声震耳欲聋,我是一人回来,也没有无法聊天之忧,靠着不断颤抖的车厢壁熬时间。不知经过几个小时,火车终于到达了上海。<br></h1> <h1><p> 回到家,哥哥也早已大串联来到了上海,全家团聚,分外亲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所有的衣服由妈妈彻底消杀,不让虱子传播。洗澡理发换上干净衣服感到极其轻松,回家的一切感觉都好,真是出门一时难、在家千日好啊。</p> 哥哥马上又要返校回武汉了,我回沪十来天后全家人一起到四川路蝶花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h1> <h1><p> 要感谢妹妹当时还书写下一段非常值得纪念的文字:</p><p>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哥哥自武汉至上海串联,回校前夕,国定串联到南京、北京、西安、重庆、杭州回上海,妹妹下乡劳动回来,妈妈在里弄里接待红卫兵,爸爸工作一人顶三人。</p>这是我家文化大革命中的情况。<br>特此拍照留念”<br> 这是我家为数不多的全家福照片之一,前一张是大约在1958年前后哥哥刚入初中我和妹妹还在读小学时照的,后一张则在1978年岗岗诞生后照的。约十年照一张,弥足珍贵!<br><br></h1> <h1> 大串联距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留给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17岁的我独自一人走过了大半个中国,经风雨见世面,尤其是两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形成崇敬毛主席、信仰毛泽东思想这辈子不再改变的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在这特殊的年代出现这样特殊的运动,以至于以后文革被否定,那是另一回事。</h1><br><br><h1> 二零二一年十一月一日 搁笔</h1><br><br> 。<br><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