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南川溪三村游记

小松鼠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日,晴。今天网友称“对称日”(20211202左右读一致)。早7点50分,我在县城富资河平板桥头农商行路口处乘维忠车前往杞梓里镇,游览官船坑等周围古村落,记录乡愁美景。我们从县城出发,经金三角,从大阜徽杭新线,过霞坑、苏村,而后右拐进入唐里线,在西山下前左侧道上坡傍铁坞汏,过桃树山,到达官船坑村已过9点半,随即游玩官船坑村祠堂、民居、水口、石板巷及村貌后,中午在村口农家乐就餐。</p> <p class="ql-block">  秀水绕外磻</p> <p class="ql-block">水竹坑来龙山山峰似伟人仰卧</p> <p class="ql-block">  官川村,原名官船坑,依地形定名,始自南宋,已有800余年。解放后,1952年,合并桃树山与塘坑坞两个自然村时,改官船坑为官川村,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据传,南宋时期方氏先祖迁住此地,因此村来龙山峰形似官帽,村落山形像船,村居恰似建在船仓里,两边各有一条山坑在村前汇合注入昌源河,尤其雨雾时景,恰似遇水行舟,扬帆远航,定居行运,故名“官船坑”。</p><p class="ql-block"> 该村位于歙南唐里境内昌源河畔的半山腹地,是个一姓一村的徽州典型村落,隶属歙县杞梓里镇唐里行政村。与本镇唐里、六合村、小源村、外磻村及岔口镇毗邻。全村有近240户600余人。村民主要收入源于茶叶、蚕桑、菊花以及外出打工。</p> <p class="ql-block">  明代古祠堂----敦睦堂:明嘉靖年间,该村原有18户方氏族人齐心协力筹资投工,始建方氏宗祠,距今逾400多年。近年又集全村之力,修缮一新,重焕昔日风采。每年春节期间,族人都要在祠堂里举办接天地、挂容像、拜祖宗等祭祀仪式;还有,村中凡婚丧嫁娶等喜事大事,都可在敦睦堂举办,是村民聚会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官船坑村人寿终正寝后,都由子孙背着,撑着伞从祠堂偏门进去,在祠堂里下棺祭奠,而后,从祠堂正门抬出……,这种传统风俗源于明朝,一直延续至今。人死后为什么要进祠堂,这是徽州人的一种习俗,强调人死后,既要进得去祠堂,对得起列祖列宗。否则,不能进宗祠者,是不肖子孙,也是没有资格进入祠堂的。“人老”归宗入祠,更是官船坑人传承了几百年的美好村风。</p> <p class="ql-block">  官船坑村,最先曾有何姓与程姓在此开基,村中曾有“湾里”居何家,及“程家坦”与程家词堂遗址佐证。宋朝后期,方姓始祖三大份的尙义堂、光裕堂、余庆堂族人,从昌源河畔外磻溪迁居至官船坑,至今整个村落仍保留着方氏聚族,只有本族人才可进方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  昌大古道:从前,为了方便族人往来贸易,官川村一位不知其名的先人出资,修建了一条昌(源)大(洲源)古道。古道从官川村出发,经昌源河畔外磻溪直至大洲源流域的岔口村,全长近十千米,作为歙南的主要通道之一,为方便乡民沟通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道以青石板铺就,沿线树木参天,风景秀丽。</p><p class="ql-block"> 这条古道,是一条“红色”古道。据村里老人说,过去“金竹暴动”和“竹筒坦革命”都是通过这条古道进行联络,领导人唐辉曾在这里过往!红色古道,让官船坑多了几分绚丽和悲壮!</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条古道,仍留存原始风貌,是一条原生态的精品徒步线路,不妨可来体验体验……</p> <p class="ql-block">  官船坑村史馆和教师馆:位于方氏宗祠敦睦堂左侧有一幢带院子的二层楼房,楼下为村史馆,主要展示村居历史、砚雕大师及名人等;楼上为村教师馆,这是并不多见的展馆,因这个村文风昌盛,先生辈出,一个将近600人的高山村落,至今已有近50位先生(老师),实属不易,值得传扬。</p> <p class="ql-block">  乡土文脉守护人:在官船坑村方氏宗祠不远处有幢“下堂屋”的古民居,主人叫方信仰,五十开外,干练稳重,耿直爽朗,知苦善学。在他的引领下我进屋参观,传统的三开间堂屋,开边门,进门处有个回廊,右侧是堂屋,左侧是天井,正堂摆着徽州传统的长条桌和交椅八仙桌,正堂上悬挂中堂字画,座钟、屏、镜等,屋檐下二楼廊板处悬“歙州古砚会馆”匾牌,据了解,他擅长古砚鉴赏,古物收藏,可见古董满屋。</p><p class="ql-block"> 他18岁时便离家拜师学习砚雕手艺,而后在屯溪开砚店,在外打拼了30多年,毅然回乡,带头筹资捐款,铺路修祠堂、砌水塘、开发乡村旅游等公益事业,引领村民做好乡村振兴,四处宣传推介家乡,重整乡村面貌,默默奉献,回馈乡邻。</p> <p class="ql-block">  千年梨漆树(白花檵木):在徽州传统村落中几乎都栽植有水口林。官船坑村遍布着百年以上的檵木、银杏、香樟、翠柏、苦株、沙糖等名贵树木,见证着村落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尤其,在村中山湾处生长着一株千年古树——梨漆树(白花檵木),树围达一点五米,枝繁叶茂,可谓是徽州最大的白花檵木树。一到春季,白花盛开,远远望去,洁白如雪,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官川村老水塘:饮水思源 勿忘桑梓。村中垅脊下有一口数百年的水窖,故名“塘边山泉”。这口山塘是村民昔日日常生活生产的重要水源地之一,由于引水到户工程的开通,人们对原有水塘、水窖缺乏维护管理,石塝坍塌,垃圾乱堆,杂草丛生,枯叶满地,衰落凄凉,严重影响村民用水安全。见此情景,方信仰再次慷慨捐资16000多元对塘边山泉进行全面整修,塘边建起了简易洗刷台,美化了村居环境,方便村民就近用水,成了村中的靓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  是日午饭过后,我们一行5人从官船坑驱车下山,到昌源河畔“官船坑村”路标口,决定到外磻溪去看看那里的风景,沿着昌源河乡村公路顺流而下约三公里就到了外磻溪村(又名下磻溪),外磻村头有座单孔水泥大桥,对岸便是对溪自然村。从外磻村沿着昌源河公路顺水而下,经车田村、大龙湾村、淙头村到昌溪村,旁定潭村、至深渡河口注入新安江。现在的乡村公路真是四通八达,出行便捷,游览顺畅,这就是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巨变。</p> <p class="ql-block">  外磻村,又名外磻溪、下磻溪。其村居沿昌源河旁溪而居故名。距杞梓里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p><p class="ql-block"> 外磻村共有400余户近700人。该村东邻本镇唐里村、六和村,南连岔口镇,西接霞坑镇,西南连昌溪乡,北靠本镇长川村和唐里村。2018年被国家批准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外磻溪方氏宗祠一一光裕堂,祠堂前是个祠堂坦,但很杂乱。祠堂现依就是村民举办大型红白喜事的主要场所,依然是村族议事办事的最佳去处。该祠三进两天井建制,堂匾已无存。祠堂八字门墙上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住房建设部监制的"中国传统村落一一外磻村"铜牌,但也名不副实。</p><p class="ql-block"> 在歙南昌源河中游唐里上下有磻溪、上(里)磻溪和下(外)磻溪三个相似的村名,其三村村民多为方氏族人,均为方氏分枝。磻溪,原名“劳溪”,取勤劳耕种之意。隋末唐初有人在此始居。南宋时,有位名士隐居于此,因羡慕周初姜太公于陕西渭水之滨磻溪垂钓,遂改村名用“磻溪”。元末,方氏迁入,逐繁衍为村族主干,方氏族人向昌源河上下游等周边延展。</p> <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匆匆游览完外磻村中心村居后,接着驱车经唐里村、长川村、磻溪村,到苏村头接杭徽公路右转,从齐武村左拐过横坑洞,横溪桥,往西村村、铜山村,到达华源河上游的水竹坑林场前方,走过“得月廊桥”,观其容貌,而后踩着石板路从三座贞节石坊下穿过,继续上车前往竹溪村,车停在村委会前(水竹坑柯氏祠堂广场),抓紧在告别夕阳西下时分,看看村落水口古树林等。傍晚5点,起程回到霞坑吃晚饭后,返城到家已8点半多,顺畅地结束了歙南杞梓里境内古村落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  水竹坑得月廊桥:横跨华源河上有座单拱石桥,桥上建长廊。桥长十余丈,宽三丈,单孔径达五丈,势若长虹。远望班驳的花岗石桥身缠满了爬藤,初冬藤叶泛红。桥碑记载“此桥建于明隆年间……为歙绩津要”,“同治丙寅(1866年)五月十一日,被洪水冲毁,光绪丙子(1876年)八月初四”动工重建,“光绪四年(1878年)三月十六日建成”。碑文落款为光绪四年三月中浣。</p><p class="ql-block"> 古诗云:“长虹一道势峥嵘,徐步登临眼界明。近水自然先得月,不辞玩赏到三更。”站在桥廊上从别趣风生的花窗前眺望,群山环抱,清流映带,皓月高悬,在此赏月,妙趣横生,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竹溪村,亦名水竹坑,因村居周边多水竹而得名,柯姓聚族居而成村。宋绍定四年(1231年),柯氏正三公始迁竹溪,有近800年历史。历代以来,英才辈出,望著新安,是建国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南京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国务院副总理柯庆施的故乡,载入《歙县志》。</p><p class="ql-block"> 该村地处歙县东南(习称歙县南乡)的山涧沟谷中,距县城45公里。行政村建罝,隶属歙县杞梓里镇。村民主姓柯氏,近300户千余人口。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  竹溪村,东有湖田山,南有香炉山,西有吴楚山,北有七姑山。华源河与蔡水河在村口处交汇,形成“二水夹龙”的村居环境。</p><p class="ql-block"> 从“得月廊桥”中走过,左侧下是通往竹溪村的石板古道,一式三座“贞节”石牌坊矗立在古道上。此石坊由曾国藩和安徽巡抚裕禄奏请,为旌表华国公妻吴氏,华辅公妻王氏和鈵公妻周氏而立,分别建于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从牌坊下穿过,放眼四望良田成片,阡陌纵横。跨过竹溪石桥不远,林荫蔽日的古水口,巨樟虬柏护佑古亭,古道从亭中穿过进入村庄,进村古道沿河边装有花岗岩石护栏,这是村落的"门户"和"灵魂"。村居依河沿建,背靠来龙,面临蔡水。</p><p class="ql-block"> 村中分中街、后街两条主道,巷巷相通,砖木结构的民居古楼,粉墙黛瓦,砖雕门楼,马头墙,无不透出徽居古韵。傍晚时分,守望乡民,有的在烧饭、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聊天、有的端着碗在街巷口吃饭,生活过得安逸如常。</p> <p class="ql-block">  竹溪村,柯氏宗祠——中和堂,始建于明嘉靖23年(1544年),规模宏大,三进三天井,一进高一进,匾额楹联,名家所书。古枫水口林:始祖其子柯六禄,承其父志,在水竹坑这片风水宝地上耕耘生息,栽枫松以塞水口,建花桥以壮山川,浚河铺路,始建村庄。数百年来,水口林默默地护卫着村庄,造福于百姓,也见证着历史。村后有天然屏障——七姑尖(又称七姑娘山),此山七峰如栉,山上白沙似海,俗传仙女群栖其上而得名。远眺此山峰,酷似一尊卧佛,又如伟人卧像。七姑山与清凉峰山脉相连,山的背后就是绩溪龙川。</p> <p class="ql-block">  【后记】古村焕新颜,遗韵醉乡愁。在皖南歙县,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遗迹,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很多古村落布局奇异,砖木结构的民居依山或傍水而建,错落有致。粉墙黛瓦,高墙深院,亭榭廊槛,雕梁画栋,砖木石雕,栩栩如生,行走其中,仿佛捕捉到数百年前先祖的生活意韵,唤起多少游子乡愁记忆。</p><p class="ql-block"> 这次一日游,走霞坑,过唐里,到官川,下磻溪,进竹溪,时间虽短,匆匆一游,深受启示,尤其看到许多古村落都挂上了"中国传统村落"的金字招牌,但却没能发挥起传统村落的作用,如今守望家乡的只剩下老弱孤寡残,有心无力重整家园,且有着厚重历史的古民居大多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日渐衰败,失去昔日风采。</p><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时,游子当尽责。希望村组干部及乡贤能人等要同心同力,切合地域实际,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时机,规划好,修复好,建设好,传承好有属地特色的祠堂、民居、古建、遗址、民俗文化等,保持村落环境的整体统一,把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保护好、开发好,为乡民服务,促乡民增收,充分挖掘和发挥青山绿水,古村特色的特殊作用。</p><p class="ql-block"> 粗浅一谈,吾为记之。</p><p class="ql-block"> 20211215于园艺新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