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学生时代

陈智权

<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是在快乐幸福中度过的,但很短暂。高小还未毕业,文革就开始了。这以后,不不安安惶惶恐恐,初中在学校仅呆了一年有余,16岁就远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了,这一去就是十年。回城后,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到如今,已白发垂垂賦闲居家了。</p><p class="ql-block">但儿时的过往,儿时的同窗趣事,怎能忘却,反而越呈越清欲罢不能。</p><p class="ql-block">(我是北京东城区人氏,1969届初中毕业生,家住北京著名的街巷南罗鼓巷的菊儿胡同里,特此说明。)</p> <p class="ql-block">作者照于浙江南浔古镇</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陈宝柱同学家,就住在我家院儿斜对面的15号后院儿北屋三间。</p><p class="ql-block">他长得壮壮实实的,尤其到了夏天。背心儿裤衩更显结实。他的脚又大又扁,走起路来晃晃悠悠一撇一撇的,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儿,叫瘪鸭子。</p><p class="ql-block">去他家玩儿,我只见过妈妈一个人。她长得个子很高,瘦朗朗的戴副眼镜,不苟言笑,对我们小孩儿大眼都不抬一下,冷漠之极。</p><p class="ql-block">我曾经偷偷的进过他家的一间屋,里面空无一物。只有靠北墙有个条案,上蒙一块黄锻子布,直垂桌腿儿,两边一对儿青花瓷瓶,上插塑料花儿,中间是一尊50公分高低的铜铸释迦牟尼像。窗户透过一缕金色的夕阳。照在了神像上,我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神圣,佛祖的眼睛直视着我,我莫名其妙的被他感召降服了,佛祖也仿佛衬着五彩的祥云在慢慢的变大升起。我呆望了一会儿,才悄无声息地退了出来,就像从另一个世界走了一遭一样。</p><p class="ql-block">陈宝柱同学文革前转学走了再无联系,后来慢慢才得知,他家原来是内蒙古有名的大活佛。</p><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宝住同学,你可能早就修成正果吧?!</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王大威是我小学学友,他也是半途转学来的,家住在东城区交道口儿。秦老胡同儿东口儿路北第一个院。</p><p class="ql-block">大威同学中等个子壮实,一道浓眉格外显眼。他性格内向,从不多说少道。腰板儿也总是挺得直直的,上每堂课都是如此,神情威严不可侵犯。</p><p class="ql-block">大威学习不错,尤其钢笔字写得好。写的字和他人一样,横平竖直顿挫有力,一丝不苟。一时间,技压群雄,我不服气,暗暗和他较劲。但他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并不在意。时间一长,大威写字依然夺魁首,和我关系依然平和亲近,我倍感无趣,也卸空了妒忌的劲头儿。</p><p class="ql-block">小学毕业前,我找他去玩儿,大威一本正经少年老成的跟我讲:“我的志向是去学医,成为名垂千古的华佗!”他说话时,浓眉中射出了坚毅的目光。</p><p class="ql-block">王大威同学,现在我若是找你去看疑难杂症,你不会不认识我吧?(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就像我的同学国栋所说的,文化大革命确实给社会引起了混乱,很多的家庭由此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张智敏是我们小学班里的大队长,三道杠每年的三好学生,大家学习的标杆儿。</p><p class="ql-block">他长得高高大大,双眼皮大眼睛。伯母更是慈悲心肠,像宋庆龄国母般的高贵慈祥和和温暖。</p><p class="ql-block">到他家上学习小组和玩儿,大家都特别的放松。伯母并不像一般家长那样对孩子们不理不采横眉冷对,她看到我们时,永远是笑眯眯的。儿子和妈妈那脾气一样,和他在一起,无论是学习还是玩儿总能尽兴。因为他总是让着你,跟大哥哥相仿。在学习上,你则会无条件地拜倒在他的门下,心悦诚服。但就是这么一家子好人。文革时给他们家折腾的好惨。伯母被批斗,头发也被剪家里洗劫一空。</p><p class="ql-block">文革后我们再无联系,近来得知,智敏,你上山下乡后去上学了,毕业完一直在大兴安岭工作。退休返京后,深居简出很难再见到你。</p><p class="ql-block">在此我希望志敏同学身体珍重,在我的心中,你永远是我人生的标杆,伯父伯母及全家人的正直、善良和博学,你们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会一直照耀着我,鞭策着我,这种精神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融入到血液中的。想污污不了,想抹也抹不掉。</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正如发小儿三木所说,陈某同学之事确如此。</p><p class="ql-block">近来几年,我路过菊儿胡同,也见过他几次。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变化不大,还是白白净净的,但冷漠低垂的眼睛拒人于千里,和儿时判若两人。</p><p class="ql-block">文革时对他的打击确实太大,我能理解。每一次抄家和在他家中开的的批斗会,让他的亲生母亲和继母互相揭短,把伯母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哪个当儿子的看着不心疼啊!</p><p class="ql-block">他拒人于千里的眼神事出有因,陈同学的一举一动是要向世人传达,任何社会都要有严明的纪律和法制的约束,人人是平等的并享有人权。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p><p class="ql-block">陈同学的冷漠代表着它应有的做人气节,虽然他长得单薄和柔弱,但我觉得他很高大,也是有骨气的,是真正的男子汉。</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国栋是我的发小儿,也是小学,中学,下乡十年的挚友。</p><p class="ql-block">记得上小学时,他爱玩儿更会玩儿。养小动物是他的一绝。他养的麻雀只要一打开鸟笼,小鸟就嗖的一声不知了去向,但只要国栋呼哨三声,不一会儿,鸟儿们定会妙飞回到他的手中。</p><p class="ql-block">养金鱼则要放到大泥盆儿中,配以假山石绿水草,盆中的水要阳光晾晒半天,方可注入。不出半年,两条小鱼儿就会变成一大盆金鱼子孙了。</p><p class="ql-block">他养的蟋蟀打斗起来更厉害,国栋养的鸽子总会时不常地带一些女眷回来,鸽群,越扩越大。他摸蛤蜊、钓鱼、粘知了儿、养花儿,养鸡养兔子样样在行。</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开春儿的时候,他送给了我一只小兔子,并鼓励我说很好养。以后他经常来指导我看护它。转眼间,半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兔子也长到了三四斤重。果栋讲兔肉和鸡肉一块儿炖,味道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星期天他如约来了,和我要了一个小铁锤,把兔子的耳朵提起来,在耳根后轻轻的那么一敲,兔子马上就垂下了头。</p><p class="ql-block">那一顿饭,鸡肉兔肉炖了,满满一大锅呀,吃起来满嘴都是香喷喷的鸡肉浓香。在60年代物资匮乏的饭桌儿上,真是不可想象的大餐。几十年了,这种味道我都不曾忘掉。挚友的好说也说不完,我要珍惜这份厚重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小学同学王又华家住在南锣鼓巷沙井胡同西口,和侯天赐家住前后院,虽然是一墙之隔,但可谓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又华家黑黝黝的,破旧的条案,八仙桌,没几样像样的家具,黄黄的窗户纸零落的挂在窗帘上。</p><p class="ql-block">50年代的时候,同学很多家庭条件都不太好。而且当时北方地区吃饭有个约定成俗的习惯,就是每餐只做一个菜,量比较大,主食在握,全家团团围住,一盆菜吃干净为止,无论够否只此一盆。</p><p class="ql-block">当时又华家兄弟七八个,大小伙子都是吃饭的能手。父亲一人工作,养活一大家人确实吃力。</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找他去玩儿,正赶上他家吃饭,让我吃惊不已。只见桌上摆着个大铁锅,锅腿儿架好,菜是大路菜,而且是饭和菜和在一起的,满满的好像要溢出来。只见七八个秃脑袋团团盖在锅上,只听到稀里哗啦的咀嚼声,可怜伯母拿着碗转来转去,想进去盛碗饭都很难,等轮到她盛饭时,大锅早已见了底儿。</p><p class="ql-block">回想五六十年代,这些事让现在的孩子们听了肯定都不会信,这也太匪夷所思了!但这却是我们小的时候,发生在身边的实事儿啊。</p> <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兆明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家住在北京南锣鼓巷菊儿胡同15号。15号原来是个大庙,山门,围墙早已拆掉了,只留下了大殿,东西,排房和后院的三面排房。</p><p class="ql-block">50年代,很多北京的机关,学校和社会单位都占用一些庙宇工作和生活。赵明家就住在正殿隔成的两间屋内。</p><p class="ql-block">前院两排房后是一个木材加工厂,儿时,我们小伙伴们常常站在高高的木材堆上往下跳,比谁的胆子大。</p><p class="ql-block">但最吸引我的还是玩儿翻泥模子。翻模子实际上是走街串巷的乡间艺人,手推独轮车,车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用泥烧出来的陶土玩具和小摆件。像什么陶娃娃,陶公鸡,小羊小狗小猪等等很多钟,还有陶的兎爷儿,观音菩萨和说不上名的各路神仙,五花八门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乡间艺人还会卖很多种陶的玩具阴模。何为阴模呢?</p><p class="ql-block">陶阴模是手艺人在这些陶玩具外再糊上胶泥,阴干到半干时分为二半,也烧制成陶质,然后再把二半合在一起用细绳捆牢,用它就能翻制出无数个相同的泥制小玩具了,当然,翻出的泥玩具不经过烧制,永远也只是个泥的,干后也可以变得比较坚硬,但一遇水就漏馅儿,会秒变成一个滩烂泥,但这对小孩子来说,已经足够吸引人了。</p><p class="ql-block">兆明同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翻制出来的泥4玩具晃动时能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我始终百思不解。抱着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我有意阿腴奉承讨好他,兆明同学见我精诚所至,终于秘密的告诉我其中的奥秘。</p><p class="ql-block">俗话说,窗户纸一捅就破。原来在做泥玩具时一定不能做成实心儿的,要先用泥做成一个片,贴到阴模上,合模后略干后不能着急,再把干燥的小泥球儿放到空的阳模内,然后小心地用湿的泥片封好阳模的底,等彻底干后晃动起来,清脆的叮当声自然就产生了。</p><p class="ql-block">王兆明同学后来因病休学一年又蹲了一班,慢慢的和他的交集也越来越少了,但这段经历我是不会忘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