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萋萋菜,满地爬,咬我手,硌你牙”,这是小时候的童谣,讲的是萋萋菜的刺是扎手扎嘴的。尤其恶作剧的是,萋萋菜被虫咬了以后,很快在茎干隆起一个圆圆的疙瘩,小枣一样,里面住着一个蠕动的虫子。便拽下一个捏着柄一样茎梗,藏在手中,扬起胳膊招呼着小伙伴:“快看看,我这怎么啦?”,当热心的小伙伴关心的低头察看时,硬硬的青果,独门暗器般敲在了头上。</p><p class="ql-block"> 萋萋菜是俗称,学名小蓟,盐山老家又叫它青青菜,更大范围的俗称是刺儿菜。为菊科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长长的根茎大于地上部分。茎直立,幼茎披白色丝状绒毛,有棱,高可达80至100公分,上部茎有分枝,花序亦有分枝。叶互生,基生叶花开时脱落,长7至 10公分,宽2公分左右,表面绿色背面淡绿,具疏密不一的白色丝状毛,叶缘有刺针,长者可达3毫米多。头状花序单生茎端,也有多个花序在茎顶排成伞房状花序,紫红色花,少数白色者。淡黄色椭圆状果,花果期5一9月,絮状种子御风传播。</p><p class="ql-block"> 当早春的荠荠菜,开始窜出长长的花葶开花结籽时,青青菜萌发了,看似刺头一样的青青菜,鲜嫩时是美味的野菜,可凉拌可热炒,可熬汤可做馅,盐山老家认为它喜腥,切点白肉末,青青菜的清鲜融进了肉香,包的菜团子十分美味;进入夏季青青菜不再鲜嫩,打家来用水冲掉泥土,剁碎拌点麸皮,猪羊肯吃又长膘;仲夏,青青菜秀出了刺球样的花蕾,青皮小伙般谁也不服的样子,而一旦绽放,立刻温顺鲜艳如待嫁的新娘,紫红色的花瓣,如一朵盛开的菊花一样铺展开来,长长的花丝,金线一样高贵亮丽。儿时我们这些臭小子,对它司空见惯,不懂欣赏更不知怜香惜玉,经常的放在嘴里嚼咬着它的花朵,互相喷吐,彼时,如南方人嚼槟榔一样,满嘴红的泡沫,红的嘴唇,红的牙齿;秋季到了,当高粱玉米们颗粒归仓后,耕耘平整的田野里,绿茵般麦苗出土了,小小的青青菜也钻出了地面,此时的它更是鲜嫩诱人。</p>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青青菜,进入了安徒生的童话,《蓟的经历》讲了一个美丽的苏格兰姑娘,十分偏爱蓟花的故事,把蓟花做为祝福和爱情的象征,别在心仪小伙子胸前的衣扣上。其实这美丽的姑娘,就是苏格兰的象征,因为蓟花是苏格兰的国花,如同我们国旗上神圣的红色五星一样,美丽的蓟花在苏格兰国旗上闪闪发光。而西方基督教认为,蓟的起源是十字架上钉住基督的钉子,圣母玛利亚取下钉子,埋藏在了泥土中,钉子生根发芽变成了蓟。</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第一棵蓟的起源无从考证,沧海桑田,也许有一棵遥远的蓟被压印在了某块页岩上成为化石,等待有缘人发现。但最早记载下蓟的,是三千年前伟大的司马迁,当然他不可能为一棵草作传记,但在《史记》中留下了很重要的信息,武王伐纣胜利后,封召公于“蓟”,又赐名燕国的都城为“蓟”,应该是现在的北京附近。汉末陶弘景《名医别录》中,作为中药的小蓟第一次载入典籍。因其性甘味苦、凉,归心、肝经,用于止血、衄血、外伤出血等。最著名的案例当属《三国演义》中,西蜀军师诸葛亮的同事庞统,阵前被箭射中落下马来,血流不止生命垂危,正是战马脚下遍生的小蓟敷于伤口,止住了血,保住了命。</p><p class="ql-block"> 至此,充饥果腹的野菜,凭借“小蓟”的药理药性,开始扬名立万,连续不断的出现在历代医药典籍中。这里不再一一叨述,只摘录近代我国四大名医、首倡中西结合理论、盐山籍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小蓟”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小蓟,山东俗名萋萋菜(盐山历史上数次为山东辖——本文作者注),萋字当为蓟字转音,奉天俗称枪刀菜(先生于奉天首开中医医院先河——本文作者注),因其多刺如枪刀也。其根与茎皆可用,而根之性尤良。剖取鲜者捣烂,取其自然汁服之。若以入煎剂不可久煎,宜保持其新鲜之性,约煎四、五沸取汤饮之。又其茎中生虫即结成疙瘩,状如小枣,其凉血功效尤胜。若取其鲜者十余枚捣烂,开水冲服,以治吐血、衄血之因热者尤效。用时宜取其生农田间嫩而白者。”,读来如同听先生不厌其详的叙说,字里行间看出仁者大德的慈悲之心。张锡纯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于百余年前,先后刊印一百多次,据老辈人讲,盐山老家很多农民家庭都备有一本,想在民不聊生的旧时代,贫苦的农民,凭这详尽的医案,顺手采来新鲜的草药医治病患,是多大的功德。儿时的我们,在田间打草或给干农活的父母帮忙,手脚被镰刀割破,母亲便扯一把“青青菜”嫩叶,放嘴里嚼烂,糊在伤处,血很快便止住。进入新时代,为发扬传统中医,盐山老家建立了以张锡纯的字号命名的医院——“盐山寿甫中医院”,且敬重地用汉白玉给寿甫先生塑了半身像,中医文化做为盐山文脉的重要一脉,正在深入发掘和发扬广大。</p> <p class="ql-block"> 晁庄寂寞依东山,</p><p class="ql-block"> 王庄负郭容往还。</p><p class="ql-block"> 东山刺蓟深一尺 ,</p><p class="ql-block"> 负郭家近饶盘餐。</p><p class="ql-block"> 穿鞋戴笠随麦陇,</p><p class="ql-block"> 旱日炎炎烟燎颜。</p><p class="ql-block"> 贱贫辛苦事当尔,</p><p class="ql-block"> 君屋鳞鳞三百间。</p><p class="ql-block"> 这是宋朝晁补之的诗句,也是浩渺如海的古诗文中,描写蓟这种刺儿菜为数不多的诗文,可能也是因其独门暗器样的刺头,引不起文人的雅兴。晁补之,和同时代的秦观、黄庭坚、张耒被苏轼称为“苏门四学士”,山东巨野人。想来,晁庄应是诗人的家乡,寂寞的依在东山脚下,而麦收时节东山大片的蓟菜己长到一尺许了,被采摘来做成这“饶盘餐”,联系下文可能好吃不到那儿,只是果腹而已。不过在物质富饶的当下,人们讲究回归自然,鲜嫩味美的萋萋菜,确实是一药食兼用的养生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