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普陀宗乘之庙又称小布达拉宫 “布达拉”梵文音为“普陀”或“普陀罗”庙子占地面积22万平米 是承德庙子里面积最大的 前汉后藏式 原有五孔桥跨狮子沟 1956年考察时 就已经没有了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这是山门 下砌城座 开拱门三孔 有旁门 </b></p> <p class="ql-block"><b>石基栏杆 后面是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的碑亭</b></p> <p class="ql-block"><b>碑亭里有三通碑 均为乾隆36年“御书普陀宗乘庙碑记” 碑亭东西建白台数所 多倒塌</b></p> <p class="ql-block"><b>碑亭之北是一座高大的藏式白台 白台的墙壁上饰有3层盲(假)窗 台下辟3道拱门 台上并列耸立黑 白 黄 绿 红5座喇嘛塔 这就是五塔门</b></p><p class="ql-block"><b>与普宁寺的四个喇嘛塔类似 两侧有腰墙断开前后</b></p><p class="ql-block"><b>普陀宗乘之庙原来还有个汉式的一个大殿 叫无量福海 这在档案里面有记载 当时乾隆朝有一个陈设档 详细的记载每个殿里陈设了什么东西 其中说: 进了小布达拉宫的山门之后 有个五塔门 五塔门后面是无量福海殿 殿里面都陈设什么什么…… 现在这个殿没有了 进入五塔门之后就上山了 </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五塔门前面的两头大象 各2米余 象征佛教的大乘教派 能承担重任 普度众生 </b></p> <p class="ql-block"><b>这是碑亭后面的琉璃楼 “三间四柱七楼”的形式 (乾隆式😄) 两侧有琉璃护臂 前面月台上有一对石狮子 牌楼样式与北海“小西天” 须弥春及香山静宜园牌头相类 应该是乾隆通行样式</b></p> <p class="ql-block"><b>琉璃牌楼的后面</b></p> <p class="ql-block"><b>开始绕行主建筑群 这是东侧偏后 破旧不堪 </b></p> <p class="ql-block"><b>东侧大白台</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主建筑的后面 估计只有施工时候才有人来</b></p> <p class="ql-block"><b>后面的排水沟</b></p> <p class="ql-block"><b>莲台残件</b></p> <p class="ql-block"><b>一腿的鬼针草 好家伙 我的腿成狼牙棒了 某人给烦的 怨我走这里了 下次 我自己来 谁也不带😏</b></p> <p class="ql-block"><b>这个圆形的建筑是仿布达拉宫西大堡西端的半圆形平面的碉楼 没有使用价值 里面空空的 有人说是转经筒 普陀宗乘有个全景图 标着是卫生间 呵呵</b></p> <p class="ql-block"><b>这就是庙子中心建筑大红台了 中间是万法归一殿 及周围楼群 大红台高43米 有盲窗 黄绿相间的琉璃佛龛 强调了中轴线作用 </b></p> <p class="ql-block"><b>巨大的台阶通往红台 高18米</b></p> <p class="ql-block"><b>这就是万法归一殿的殿顶了 重檐攒尖 上面金灿灿的是鎏金铜瓦 屋脊有水纹 宝顶为藏式法玲状 </b></p> <p class="ql-block"><b>现在 我们在避暑山庄就能看到这个金顶 实际在刚竣工时金顶是露不出来的 乾隆朝的小布达拉宫和清末的小布达拉宫已经不同了 普陀宗乘之庙在乾隆36年竣工时是四层 在乾隆40年的时候 有一角儿就塌了 当时还处理了一批人 但也没有恢复 因为马上要上别的工程到了 到了嘉庆时期上面的一层就去掉了 原来是四层 现在是三层 请看下面两张图</b></p> <p class="ql-block"><b>这一张是1793年 马嘎尔尼来承德觐见乾隆时 带了画师 其中一位叫威廉·亚历山大的画师将普陀宗乘之庙画了下来 大家看看 看得见金顶吗😄</b></p> <p class="ql-block"><b>这张图是1843年 一个叫托马斯·阿罗姆的人 根据亚历山大的水彩画重新绘制了一副普陀宗乘之庙 大家是不是看到画面前面有手拿弓箭的兵兵 还有马 貌似在打仗 😄 那是因为 这个托马斯把图上的普陀宗乘之庙当成是西藏布达拉宫了 因为 这个庙子又叫小布达拉宫嘛 他把清军平定廓尔喀的场面+上去了 他还挺懂😃</b></p> <p class="ql-block"><b> 1933年的世博会 斯文赫定想要展出这个殿 当时他们想把这个殿搬走 但是中国人努力不让他搬走 他就请一个中国建筑师叫梁卫华 做了一个测会 到美国重新复制一个 所以 为什么营造学社少有有关承德建筑的资料 是因为 当时热河沦陷 承德一直在日本人手里 方便了日本人 同时期的关野帧在1934年去调查了承德 还出版了旅行记叫《热河风景》</b></p> <p class="ql-block"><b>当年参与复制的工匠及相关人员合影</b></p> <p class="ql-block"><b>以上是建筑顶部女儿墙上装饰的佛教八宝 </b></p> <p class="ql-block"><b>喇嘛塔</b></p> <p class="ql-block"><b>洛伽胜境殿 </b></p> <p class="ql-block"><b>从洛伽胜境殿可达东北角的权衡三界亭 该亭为重檐八角形亭 顶覆鎏金鱼鳞铜瓦 亭内原有的吉祥天母像 已迁移到西罡子殿展出 二层正面外檐下悬挂“权衡三界”匾额 亭内有匾额“精严具足” 条幅“法界现神威即空即色 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 </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位于西北角的慈航普渡 </b></p><p class="ql-block"><b>三界权衡 和慈海普渡都有鎏金铜瓦顶</b></p> <p class="ql-block"><b>近看千佛塔 复制 在金顶前面 两边各一个 是后来建的 四层不是塌了吗 塔露出来了 怕风吹雨淋 就建了亭子 道光时候顶子就露出来了 </b></p> <p class="ql-block"><b>琉璃壁龛 龛内供黄绿相间的无量寿佛 </b></p> <p class="ql-block"><b>西罡殿 平面呈曲尺形的封闭院落 北房五间为两层楼 硬山布瓦顶 内有吉祥天母像 以前是经堂 还有东罡殿和中罡殿 </b></p> <p class="ql-block"><b>喇嘛塔</b></p> <p class="ql-block"><b>位于山门西北侧 水道的碉楼 筑有三座白色喇嘛塔 俗称“三塔水门”</b></p> <p class="ql-block"><b>这里还有恐龙足迹</b></p> <p class="ql-block"><b>虽说小布达拉宫的外观是模仿的布达拉宫 实际上它内部也做了变化 最本质的区别是一个是宫 一个是庙 碑文里说是祝寿 也许是借口 重要的用意是乾隆希望能够把蒙古族对于藏传佛教信仰的中心 从拉萨转移到承德 实际上从康熙朝就进行过这样的尝试 因为当时蒙古族是信仰藏传佛教 虽然蒙古在军事政治上臣服于清帝 但是他们的信仰核心还是在拉萨 在康熙30年的时候进行了多伦会盟 召集各个部落的蒙古王公进行会盟 建汇宗寺 希望汇宗寺能够成为蒙古人藏传佛教信仰的中心 而乾隆还是不满足 因为离北京还是远 多伦汇宗寺兴建了76年之后,到乾隆32年的时候 他又在承德模仿的一座小布达拉宫 他在碑文里面强调说:山庄以北普陀宗乘之庙之建仿西藏而非仿南海也 他说 小布达拉宫仿的西藏而不是南海 这里的南海指的是普陀山</b></p><p class="ql-block"><b>这次去承德 就是为了好好看看清代遗存的这些古建 通过建筑能够深入的了解清代的历史 </b></p><p class="ql-block"><b>终于完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