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揭密尘封半个多世纪“陕军”抗日史的大功臣张君祥

高五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五幸:揭密尘封半个多世纪“陕军”抗日史的大功臣张君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采风爱国将领“孙蔚如旧居”,让我不由得想写一位长我18岁的老兄张君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识这位老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在西大街省文化厅招待所的文学创作会议上。听同去的蒋三荣叔介绍,张君祥是席王南牛寺人,写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加会的人数我年龄小。在这里我结识了张君祥、王韶之、陈忠实、毛建国等兄长。君祥兄性子坦,说话蔫蔫、怏怏,总是喜喝喝的模样。他发言声不高,似拉闲话,但说出的话幽默风趣,让我记住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便有了交往。我记得君祥哥在弄印刷厂的时候,我在路上碰见,到他办的印刷厂谝,知道了君祥哥以前在外县的一家报社当过编辑,回乡后农民娶了个吃商品粮的“纱女”。临分手他送给了我一摞子蓝格格稿纸,我付钱,君祥哥执意不收,到现在,我还欠着君祥哥这个人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因生计、生活累托,中断文学创作,便少了联络,几十年来再没谋面过。而对君祥兄不时的在《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终南”副刋发的文章几乎是篇篇不落的看,他写的民俗风情、史料回忆文章,我感觉朴实无华,接地气,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天意,前年个在十里铺坡下我们邂逅,君祥兄看见我,竟然还能叫出我的名字!一声“五幸”,弥漫着亲切熟悉的味道;“君祥哥,你好!”我近前双手握住老兄的手,问候其家庭和个人身体状况,彼此间没有一点生分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俩人就地择石墩而坐,相叙着别后数十载的生活历程。君祥哥喜喝喝地告诉我,他当年写的剧本,其中《双牛记》、《拣棉籽》等几个戏获奖,被推为全国戏曲会演剧目。从1986年起,用了28年时间,自费上中条山18次,跑遍关中大地,追寻“陕军”抗战足迹,寻访老兵及家属四百余人,撰写了《孙蔚如率部抗日》、《血战永济》、《陌南血战》、《八百壮士蹈黄河》、《血染沙口镇》、《杀出重围》、《古计王大捷》、《望原会战》、《教导团血战娘子关》、《陕西抗日历史沿革》等报告文学约180余万字,拍摄历史、人物照片千余幅,写出四十集电视剧《立马中条》,与徐剑铭、郭义民合著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 ,揭开沉默六十余年“陕军”中条山抗日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祥兄娓娓而谈,语音平缓,似乎在讲别人的故事,没有一点張扬的气味。听到老兄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写稿子依然用的是笔,能完成180多万字如此浩大的工程量,非毅力不可为,没有豪狠心劲和信念支撑是难以为继的。在这位痴迷文学、且取得显箸成就的老兄面前,我羡慕,我敬重,我叹服,我感到形秽,汗颜惭愧,自弗不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咱灞桥弄文学的十大弟兄,走了忠实、韶之、义民、三荣等六个,剩下的只有四人了,十大弟兄中就数陈忠实的成就大,就数我的年龄大。”君祥哥谈吐中流露出自豪和依恋,还有一丝丝淡淡的念旧忧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也算不简单,闹火了半个世纪,苦没白下,也闹出了名堂,是揭开陕军抗日尘封历史秘密的大功臣!”我这样安慰着步入耋耄之年的老人,从君祥哥的身上,我感觉到了一种力量,那就是认准的事情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步一步,久久为功,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次见面告诉我,区政协编辑的《乡党陈忠实》文史资料有稿费,而且还不低,我领过了。我发现书上边上也有你,抽空去把书和稿费领一下,你人不在灞桥,不好通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度上查“張君祥”:生于1936年5月,西安市灞桥区南牛寺村人。从文50余载,热爱文学、戏曲、书法等,涉猎广泛,有“杂家”之称。现为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协会会员、西安事变研究会、杨虎城始暨十七路军军史研究会研究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盖十朝文武地,雄襟八水帝王都”。张君祥网上挂售1600元的这一瓦当拓片字样,印证了君祥兄是作家、书法家、画家、编剧、研究员外,又多了个收藏家的头衔。我想,这副对联恰恰地反映了白鹿原下灞桥文化人的一种气势,一种气质,一种气派,间或含有君祥兄“君子坦荡荡”的胸襟、自强不息死不认卯的拼搏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蔚如旧居”采风,采出了君祥兄告慰忠魂的家国情怀,采来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也给古道灞桥文学创作增添了奋进的精神力量,更是对为抗战流血牺牲先烈和勇士们的深切缅怀。</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爱文学,曾经在新筑公社、乡镇企业、灞桥区土地管理局工作过,现在新城区康复路市管所打工。20岁从写新闻报导开始,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体先后发表新闻稿件数百篇,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被西安晩报,中共灞桥区委评为优秀通讯员。“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话题评论员,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