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岗实验小学“教师讲传统文化”之二十二:国画

马岗实验小学 潘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民族自信之花尽情绽放,马岗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我是今天的讲述人潘老师。</p> 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画这个说法起源于汉朝,当时的古人认为汉朝在天地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因此中国的绘画叫“中国画”,简称“国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古代,国画也称作“丹青”。“丹”(红色的朱砂)和“青”(蓝色的石青)是古人画画最常用的颜色。因为“丹”和“青”被认为是最暖和最冷的色彩,在画面上能够产生最鲜明的对比,所以,古人就用“丹青”来泛指图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在画画的时候要用“笔墨纸砚”,主要的绘画工具就是毛笔。国画的内容主要有三种,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被人们叫做“画分三科"。其实,这种分法有很深的含义,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代表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由艺术升华而来的哲学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画可以画在很多东西上,比较常见的有纸、绢、帛、扇子、屏风、陶瓷、器皿、墙壁等,画在纸和绢帛上的一般都要装裱起来,做成卷轴。卷轴是中国书画比较常见的装裱形式,两头装一个“轴杆”,可以卷起来收藏,方便保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画的画法有两种:工笔画,又叫“细笔画",注重写实,追求形似,要求用细致的笔法还原要画的对象,一丝不苟;写意画,重视画的意境和心灵感受,不重视形似,比工笔画生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余穉《花鸟册(第12页)》(工笔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齐白石《牡丹》(写意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画家的不同,国画又可以分成士大夫画的文人画和民间的风俗画。文人画以花草树木、梅兰竹菊、山水之间为题材,是古代文人为了消遣或者抒发自己的内心抱负所绘。画时讲究神韵、笔墨之间的情趣,以及笔法的表现都更为写意,如苏轼的《古木怪石图》,其画面虽然简单,但是写意感极强。风俗画主要是记录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所以绘画风格要求写实,真实地记录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以及人物的形象特征,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五米的画卷里各色人物、牲畜、房屋等都绘画精细,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苏轼《古木怪石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动态版)</p> 起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开始中国画起源于古代象形文字,文字与画在那时候就是一个意思,都是人们为了记录和传递信息发明的,所以中国一直有“书画同源”这一说法。而且众多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都是书画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伏羲画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仓颉造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5000到1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就开始制作陶器,这些陶器有黑色、白色和彩色三种,上面有很多符号和绘画。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一件彩陶上就画着互相追逐的鱼,还有跳跃的斑鹿,以及很多其他特殊的符号和纹饰,如绳纹、指甲纹、锥刺纹等,最有趣的是一种把人脸和鱼组合在一起的人面鱼纹,这些都是最早的画。还有甘肃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拟船形的陶壶,使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文物,也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鹿纹彩陶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面鱼纹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船形彩陶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彩绘舞蹈纹盆</p> 发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商朝,青铜器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君主和贵族们喜欢制作巨大的青铜器在祭祀的时候使用,显示自己的尊贵。这些青铜器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花纹,用饕餮纹代表鬼怪和神明,用夔龙纹代表祖先,凤鸟纹代表守护他们的图腾,比较常见的花纹还有兽面纹、龙纹、云雷纹、虎纹、蚕纹、牛纹等,都有自己的含义。除纹饰之外,青铜器上还有很多装饰画,一种是表现贵族的日常生活和礼仪活动的,如赵固出土的《刻纹铜鉴》,集中表现了贵族生活的仪礼活动;另一种是表现战争场面的,以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为代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上也有战争场面的绘画。这些画幅中,有水陆交战、坚壁防守、云梯攻地等情节。还有在描绘水战、陆战的阵势中,表现了冲锋击杀攻坚的细节,形象生动。这些艺术手法,给汉画石刻、砖刻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刻纹铜鉴残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国时代,出现了帛画,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帛画的内容主要是天地、山川、神灵和古代的贤人等,使用朱砂、石青和石绿等矿物颜料,色彩鲜艳。长沙市陈家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帛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汉朝,帛画的内容更加丰富,构图更加复杂,还出现了画像石和画像砖。汉朝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还生活在地下,所以皇帝死后也要在地下再建造一座宫殿。工匠们在建造陵墓的时候,就在砖和石头上刻上复杂精美的画,内容非常丰富,有描绘日常生活的,有历史故事,还有神仙和想象中的仙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1700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开始兴起,这个时期的绘画大部分都是神仙和神话故事,山水画和花鸟画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出现了。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唐朝的时候,经济繁荣,社会也比较稳定,文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作,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画家和作品。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都非常有名。因为唐朝的皇帝信奉道教和佛教,还有很多其他宗教,如景教、伊斯兰教等,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在中国传播,所以宗教画非常繁荣。但到了宋朝,人物画已经开始描绘平常生活,宗教画慢慢变少,山水画和花鸟画成了主流。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维《江干雪霁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明朝,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了主流,还产生了很多流派,人物画越来越少。明代的画家们强调画里的主观感情,注重绘画的意境,产生了很多固定风格的派别。明代绘画前期,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由戴进、吴伟创立的“浙派”绘画。明代绘画中期,苏州崛起“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形成声势煊赫的“吴门画派”,弘扬文人画传统,唐寅、仇英兼取“院体”、文人画之长,形成新的面貌。明代绘画后期,山水画成为主流,文人写意花鸟画也迅猛发展,画坛尊吴门画派为首。吴门画派中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唐寅,也就是唐伯虎,他出生在苏州吴县,三十岁到京城赶考,因为泄露试题案没有考中,妻子也离开他改嫁了别人,唐伯虎非常难过,一生游山玩水,靠卖字画生活。他擅长山水、花鸟和人物画,以写意画为主,代表作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等,现在被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徴明《横塘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寅《山路松声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文人画主要是山水画,写意画法也比较盛行,民俗画主要是年画和版画。这个时期出现了髡残、石涛、朱耷、弘仁“四僧”和“金陵八家”“新安派”等画家。中期,又有追求个性解放,笔墨风格鲜明的“扬州画派”;后期,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如太平天国美术,上海画派,岭南画派和新式学校美术教育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欣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画的传承不仅是艺术的传承,还是历史的传承。徐悲鸿说:“西方画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乃东方之文明物”。告诉了我们,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而中国画作为中国本土艺术的代表,作为中国的国粹,经历了来自外部的塑造与源自内部的蜕变,亦在历经千年之“大传统”与际遇百年之“小传统”的共同约定和影响下,逐步走向了发展的新时代。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西方文化或者西方艺术的同时,真的应该好好地,用心地去感受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这些灿烂文化都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既舍不去也割不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