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初冬的北京晴暖静怡,卧龙区档案馆来京负责征集革命版画家杨廷宾珍贵遗存的同志,来不及吃午饭就匆匆来到杨廷宾女儿杨菲女士居住的寓所南沙沟小区,杨廷宾女儿杨菲、杨葳葳已在客厅迎候,春天的约定在这个温暖的冬日终于成行。</h3> <h3>卧龙区档案馆同志和杨菲、杨葳葳老师一道整理杨廷宾遗存物品</h3> <h3>杨迋宾和夫人李洋</h3> <h3> 杨廷宾,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党组书记,老一辈革命版画家,这位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奔赴延安,为革命奋斗一生,分别于1953年、1962年两次回乡探亲,至2001年4月23日去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再也无缘回故乡。杨老珍贵遗存回赠故里,也是另一种意义的回家,身为报国,心系乡梓,家珍回馈故里,国珍又赋新意。</h3> <h3>青年时期的杨廷宾</h3> <h3>杨廷宾和家人</h3> <h3>学历证</h3> <h3>杨菲老师小心翼翼把杨老遗存物品一一展放在书桌上,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的毕业证、速写本、水粉画、鲁迅搜集南阳汉画拓片集书本、延安时期在中央出版发行部创作木刻作品复印件、木刻工具、印章、墨盒、眼镜、中国革命博物馆捐赠证书、信件、华君武悼念杨老的信件、范迪安题写的《杨廷宾评传》手迹、老照片等,睹物思人,穿过旧时光,仿佛看到那个立志兴邦的翩翩少年,16岁经同班同学王冶秋、王正朔介绍入党,从事革命活动。1935年受鲁迅之托,和王正朔一道,近一年时间,在南阳拓印汉画拓片240余幅,实现了鲁迅生前夙愿,为国家贡献了珍贵资料。1936年6月12日,参与安阳殷墟第13次发掘工作。1937年冬赶赴延安,先在陕北公学短期学习后,又到延安鲁迅文学院美术系学习,分配到安吴堡青训班工作,后由李富春选中,选拔到中央出版社发行部做美术工作,延安八年,造就了一位业绩卓著的木刻版画家——杨廷宾。</h3> <h3>范迪安题字</h3> <h3>印章</h3> <h3>在西山上学时在碧云寺留影</h3> <h3>王冶秋寄给杨廷宾的贺卡</h3> <h3>去延安前寄往家里的物品包裹皮</h3> <h3>延安时期与战友合影</h3> <h3> 延安期间创作的多数作品发表在《解放日报》《前线画报》《中国妇女》《中国青年》等报刊。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配合毛主席《论联合政府》和朱德总司令《论解放区战场》两篇报告,创作了毛主席、朱总司令两幅木刻肖像画刊登在《解放日报》上,中央党校为赠给“七大”代表纪念品,请杨廷宾设计绘制有毛主席肖像的火柴盒,这三幅作品,于1992年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博物馆)永久收藏。东北地区解放后,杨廷宾转战东北,为战后东北建设尽心竭力做出了贡献,1964年春调任中国美术馆任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1983年离休。</h3> <h3>延安时期刻板毛主席肖像原拓片</h3> <h3>延安时期刻板用的工具</h3> <h3>创作的朱德肖像</h3> <h3>中国革命博物馆颁发的捐赠证书</h3> <h3>延安时期刻板用的圆规</h3> <h3>和哥哥杨廷宝等家人合影</h3> <h3>杨廷宝与家人</h3> <h3>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锷为杨廷宾刻的印章</h3> <h3>作品</h3> <h3>生前的眼镜</h3> <h3>写生作品</h3> <h3>生前的速写本</h3> <h3>延安时期速描作品</h3> <h3>生前用的毛笔和画笔</h3> <h3>生前金石制印作品</h3> <h3>生前用的墨盒</h3> <h3>生前自制台灯,直止去世前一直在用</h3> <h3>生前用的字典</h3> <h3>生前用的地图册</h3> <h3>杨廷宾父亲杨鹤汀</h3> <h3>1931年与父亲杨鹤汀、杨廷宝家人合影</h3> <h3>摄于南京杨廷宝设计的音乐台前</h3> <h3>杨廷宾和夫人李洋女士</h3> <h3>杨廷宾与王冶秋合影</h3> <h3>鲁迅写给王正朔的信件复印件</h3> <h3>鲁迅写给王冶秋信件复制件</h3> <h3>晚年的杨廷宾</h3> <h3>朱家华写给李济信件复印件</h3> <h3>杨士莪院士和杨廷宾全家</h3> <h3>建筑学家杨廷宝夫妇和杨廷寊家人合影</h3> <h3>杨廷宾侄子杨士莪院士和家人</h3> <h3> 杨老的珍贵遗存,使我们仰望到他革命的一生,他奋斗的足迹踏实坚定,历历往事鲜活生动,老一辈革命艺术家的事迹激励泽被后人。一个人跌宕起伏的一生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屈辱、抗争、奋斗的小缩影,正是这些平凡人的人生,方才汇聚成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br> 遗存回归故里,精神照耀千秋,历史的记忆也许是一瞬,价值的力量却穿透岁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