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里来包饺子》

三个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千百年来,饺子是北方人挥之不去的味道。它承载着人们太多的记忆、思念和愿望;也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曾经,对于包饺子来说我总是不以为然。随之年龄的增长,慢慢发现,包饺子有许多学问,也能平添许多乐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饺子,古曰“娇耳”。据资料查询,它最初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一副药,是用面皮包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材,煮食后,凡有冻耳者皆可痊愈。此一副药,还有个极好听的名字——“祛寒娇耳汤”。在这位张医圣之后,“娇耳”才慢慢演变成后来的“馄饨”、“角子”、“扁食”、和如今的“饺子”。时至今日,因地域不同,用馅儿不同,成熟方式不同,也可以做成好多种类:锅贴饺、高汤饺、海参饺、虾仁饺、蟹黄饺、煎饺、蒸饺等等,真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而现在人们一般常说的包饺子,是包水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好吃的饺子做起来还真是不容易,它是要讲究“面、馅、包、煮”四大功力兼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面的选择很是关键,其面色要洁白、面质要筋道。和面,要软硬适中;面剂子,要大小合适且均匀;擀皮儿,要中心厚、边缘薄…再说饺子馅儿,或荤或素,或荤素搭配;或鱼或蛋,各种食材,相互兼容…饺子的包法,也有很多种,捏成圆肚的、捏成扁肚的、有拧花边的、也有光秃边的…下饺子,要凉水,大火,煮至开锅水沸,溜入饺子,再次开锅后,赶紧打开锅盖,搭入凉水,几番开锅、搭入凉水…只见一个个饺子腹鼓肚胀,且皮、馅儿两离。接着,用漏勺捞一个,用手指轻点饺子,若按下去的皮儿立马又弹了回来,就差不多已经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看看,热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子,家人们比肩而坐,边吃,边交流:咸了?淡了?不咸不淡?刚刚好?那场面,多有趣、多热闹、多温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想想,这饺子,包的是习俗,包的是开心,包的是希望;它包出了柴米油盐,包出了酸甜苦辣,也包出了我们朴素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周二,恰逢冬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你,包饺子吗?什么馅儿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