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父亲是67军高炮团的老兵。姐姐刘超联,1955年出生,是刘家长女,“超联”的名字是在苏联“变修”后父亲给新改的,蕴含了“赶超苏联”的时代意愿,也与大跃进年代出生的两个妹妹“超英”“超美”名字的意涵一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的三妹出生,取名庆文。部队大院乃至全国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名字大多与共和国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相呼应,如“计划”“跃进”,如“钢”“铁”等等,寄托了父辈们的家国情怀,也标记了下一代要承载的责任。</p><p class="ql-block">1959年后的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号召城里的干部家属带头回乡,以缓解城市粮食和物资短缺的危机。父亲积极响应号召,让母亲带着我们从部队回到老家。在故乡生活的日子,姐姐是母亲的重要帮手。但农村的粮食也短缺,在挨饿的那段日子里,姐姐带着我们到山里挖野菜、摘野果,担水拾柴,没有被困难的日子压垮。山上的桃花开了,她还会摘几朵放在筐沿,姐弟的采集旅程也有了情趣。那些是我对困难时期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可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1967年,父母决定带着二妹、三妹和我回到山东胶县高炮团部队大院生活,把姐姐和大妹留在唐山老家,与哥哥一起照顾奶奶。</p><p class="ql-block">1970年,父母接姐姐和大妹到淄博南定高炮团临时大院与我们团聚。不久,15岁的姐姐在淄博南定入伍,先到博山67军军部卫生所当卫生员,后转回南定67军高炮团卫生队。那个年代能够入伍的女兵,是令人羡慕的幸运儿。在67军机关的文艺汇演中,姐姐代表军卫生所参加合唱演出,担任《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领唱,高亢的嗓音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姐姐性格率直,能吃苦,做事麻利,生存能力强。她的身边不乏追求者。假如她复员留在淄博工作,也会有平安幸福的一生。</p><p class="ql-block">现在人们经常讨论责任与伦常、个人价值与道义担当。但那时候中国人的家庭忠孝伦理是刻在骨子里的,尽孝尽责是推脱不掉的责任。姐姐知道作为军人的父亲有两个心病:一是留在老家年迈的奶奶,二是因病致哑的妹妹。1975年5月,尊从父母意愿,姐姐复员回唐山老家,被分配到唐遵铁路管理处工作。唐山离老家迁安很近,姐姐既可以经常回去照顾在老家的奶奶,替戍守边关的父亲尽一份孝心,又可以在唐山找一所聋哑学校,把三妹从新疆接来唐山上学,以便尽早受教育学技能,未来能够有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尽管可以调动工作回迁安老家,但姐姐还是选择如父母心愿,在唐山和迁安两地来回奔波,等待父亲解甲归来,希望三妹能够如愿上学。这就是她在唐山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内的忙碌与期待。</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28日凌晨大地震摇颤冀东大地,唐山陷入巨大的灾难之中,242769人罹难。数天之后,前来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友,依据隐现在瓦砾中姐姐穿军装的照片找到了她遇难的位置;在随后的亲属辨识中,哥哥看到了她身边那块爸爸为她买的上海牌手表……</p><p class="ql-block">姐姐的青春生命猝然逝去,21年生如夏花绚烂绽放,女兵绿妆红星身影悠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姐姐是67军子弟,成为高炮团的女兵;兵二代随父从军,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和自然选择。</p><p class="ql-block">父亲刘策,祖籍河北迁安,1928年生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1951年随67军201师601团赴朝参战,1953年在201师炮兵团参加了著名的金城战役。1954年志愿军归国,他所在的67军部队驻防山东青岛一带。从此,父亲与山东结缘,军旅生涯的大部在齐鲁大地,最喜欢的地方是青岛。</p><p class="ql-block">在经历军政干校学习、201师后勤部和军部机关工作后,从1960年代初始,父亲一直在67军高炮部队工作,后任军直高炮团副政委。1970年3月,67军由山东青岛移防淄博,高炮团由胶县转至淄博南定驻防。</p><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爆发,8月祖国西北边陲塔城边防一线发生了“铁列克提事件”,中国边防军人死伤数十人;农九师职工孙龙珍被苏联边防军杀害。中苏边境骤然紧张。为了加强西北边防武装力量,中央军委决定由各野战部队抽调干部,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现役边防部队。1970年,67军负责抽调干部组建兵团农九师边防团(现役团),番号为疆字911部队(现新疆军区边防第五团),高炮团抽调父亲和后勤处长李云峰赴疆就职。</p><p class="ql-block">1970年底,在去新疆塔城地区之前,父亲让刚刚从老家来部队团聚不久的姐姐留在67军当兵。父亲走后,团首长用心良苦,把她从军部卫生所调到高炮团卫生队。这些一同从浴血奋斗的战场上走过来的战友,想尽可能地为远赴西北边疆的老同事照顾孩子,分担他们不放心女儿的忧愁吧!</p><p class="ql-block">1974年,部队医院用针灸治疗聋哑儿童的事迹广为流传,山东老部队也有成功病例的报道。于是与老战友、曾任高炮团副政委的刘文叔叔联系,父母到刘文叔叔任职的601团驻地给三妹治病,顺道淄博与姐姐在高炮团短暂相聚。没想到这却是父母与女儿的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底,姐姐已经请好假要去新疆探亲,与父母约定在八一建军节的时候相聚……</p> <p class="ql-block">1982年,父亲放弃离休,选择转业到秦皇岛工作。这样一则是让三妹有聋哑学校可上,另外是离老家的母亲更近了。他可以回唐山工作,但是终于放弃了。</p><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31日,父亲81岁时去世。在给父亲整理遗物时发现,他贴身内衣的口袋里有一张奶奶的照片,在他随身携带的皮夹里层放着姐姐刚参军时照片。父亲是以这种方式表达,要与其一生最心疼有亏欠的辞世亲人绵绵思念刻刻同在吧!</p><p class="ql-block">那一刻,似乎透穿到了父亲内心最难触碰的情感地带,那里从不平静。在他作为军人为国尽忠恪尽职守和坚韧隐忍的家国情怀背后,还有作为母与子、父与女情感波澜和心绪郁结的内心世界。父亲性格内向,很少表达。他带着姐姐留下的那块手表,每天定点上弦,直到去世。</p><p class="ql-block">父亲是家里的独子。小叔幼夭,父亲5岁时祖父病逝,奶奶25岁守寡终生在故乡生活,可以想见奶奶一人孤苦生存不易。自1947年参军之后,父亲与奶奶长久分离。作为长子的哥哥正在读初中高中,长期在外住校生活。作为长女的姐姐自然承担起照顾奶奶和弟弟妹妹的职责。细想一下,在姐姐21岁的青春生涯中,与父亲团聚的时光也就五年左右,其余的时间都与奶奶和弟弟妹妹生活在一起,也担负着替父尽孝尽职的责任。这些都装在父亲心里。</p><p class="ql-block">1979年大学放假期间,我重回南定高炮团大院。见到父亲的老战友,叔叔们都谈到了姐姐,对她遇难表示痛心和惋惜。在交谈中,我感觉到那一代军人內心都有着与父亲同样的儿子与母亲、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波澜和心绪郁结,只是感受程度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吧!作为军人,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又有多少军人,是把父母子女放在心中以为思念,而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唐山是67军的重要起源地,我见过许多67军的老兵。在老家迁安最熟悉的是父亲的老战友宁文德和赵连福两位叔叔。他们两位曾经是67军军部机关的处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处理回了家乡。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原67军军长时任一机部部长的李水清来迁安矿山视察时,没有忘记冀东根据地和这些一同战斗过的老部下,老军长请他们喝酒吃饭。这些被政治冷落的叔叔们感到无比欣慰,对未来前途又萌生了希望。1975年前后,这两位叔叔被落实政策恢复工作后,把唐山作为工作去处,也当作军人家庭的最后港湾。但是,在大地震中,宁叔叔失去了正在读高中的爱女,赵叔叔夫妇双双遇难。</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军人服装的色调是绿色,领章帽徽为红旗红星。这一形象简洁生动,与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融为一体。而在我眼中,姐姐军帽上的红星已然化作天上的星星,一直在默默陪伴着我们。</p><p class="ql-block">让我们铭记那个年代的军人,向他们致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