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于霎那间处读论语之六五四,公冶长第五第十一章臆补(一)"总653+1。211211】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g。”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p><p class="ql-block"> “无欲则刚”的成语直接来自《论语》此章。而《尚书•君陈》曰:“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于是,大义凛然的林则徐查禁鸦片,在府衙上写了一幅千古对联,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有了此联,中国人的风骨、中国的山海魂魄浑然一体,挺立东方。</p><p class="ql-block"> 《史记》里记载:老聃告诫问道之三十多岁孔丘:“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所以,我们不仿理解,传统之“欲”者,从来不是仅限于“欲望”一意也,不能明辨是非一味和他人争执、总想胜过他人的私心更可算是“欲”。孔子的境界里,“无欲”更以“克己、知止”的内涵为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附】【于霎那间处读论语之一零三(191205) 【公冶长第五5•11"总103】</p><p class="ql-block"> ——胜物为刚,故常能申于万物之上。物掩为欲,故常屈于万物之下。《公冶长第五》第十一章,孔子评价申枨,阐明“君子之“刚”德实在难以成就。申枨字周,有说是孔子弟子“申续”,还有记载说是申党,但很长一段时期又认为申枨、申党为两人,且曾作为孔子的弟子分别予以加封陪祀。如唐玄宗时,即封申党召陵伯,申枨鲁伯。宋真宗时,封申枨为文登侯,申党淄川侯。一直到明朝嘉靖时,才把申党去掉而归于申枨一人。</p><p class="ql-block"> 无欲则刚是大义,绝对化境。但刚本乎性,欲出乎情,两者并非水火之取舍。儒家气质偏于乾德天德,故近“仁”,有至大至刚,日新日进,积健为雄的气概。刚与强有相近义,故“刚谓强志不屈挠”,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不为五斗米折腰”;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欲多腰不好。夫子以点触面,赞成寡欲则刚,而不是无欲则刚。寡欲即养心,养心即可守收心节欲,刚即可生焉。心在物之上,心在名利之外,不易乎世,即可自胜,自胜者强也。在十一章,夫子说:“到目前为止,我还真没有见过那么刚正不阿的人啊。”有人就回答:申枨天不怕地不怕,争论起来也不让步,应该算得上一个吧。孔子否定道:“申枨这个人欲望过多,必有谄人之处,怎么可能逼近刚正的境界呢。”谄人或私或佞或媚,则难以中立守正, 难以和而不同,其志其德则不可持久牢固,终至于绥也。</p><p class="ql-block"> 孔子认为做君子难在立定脚跟,内心之坚定不移,质直根骨在气象之内。国外诗人说,“欲望可拖着你到处流浪,把你灌醉,但不解渴。”爱欲不重不生婆娑,欲本为生生之根本,但纵世情之系恋,有求乞于人;而寡欲才可知止不殆,养其刚大矣。”刚”字,以刀割网也,网是俗世态之纠结,是无知之掩盖,是据为己有之念,割开这些,大局面可成矣。夫子言刚之难得一见,在于感叹时风柔佞,正直循理之人事鲜见,正气亏匮也。那谁有刚毅之德才呢?又只有颜渊来抵挡了,其潜龙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