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岗锣鼓</p><p class="ql-block">天岗锣鼓又名天井锣鼓,是长期活跃于淮河中下游地区及洪泽湖畔的一种锣鼓音乐形式。其发源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今泗洪县天岗湖乡)一带,主要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盱眙县,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等地。天岗锣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经过锣鼓艺人的代代相传,形成了“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满堂锣”等近10个固定曲牌,它以欢畅明快的节奏,热忱奔放的打法,铿锵激越的旋律、磅礴恢弘的阵势,而享誉省内外。</p> <p class="ql-block">天岗锣鼓先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表演特点</p><p class="ql-block">天岗锣鼓有固定的曲牌,音乐性强,乐谱为2/4拍,婉转流畅,悦耳动听,每一个曲牌都是一首动听的歌。在表现方式上还可以配上管弦乐伴奏,乐句间多采用呼应式,一领一扣、一问一答,犹如对唱情歌。曲牌主要有: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凤凰三点头、十八番、满堂锣、雁落沙滩、蛤蟆磕牙等。 天岗锣鼓以集中编队演出为主,演员可多可少,多则百人,少则二、三十人。表演时,场地两边设有战旗12面,旗手可以穿插表演动作,边打边舞;起舞时,器具(大钹)可左右旋、上下旋、转圈旋、场面多变。其打法独特,常以蹦打、跳打、滚打、睡打等来完成曲牌表现的内容,有引领、呼应等表现手法,由松到紧,疏密有致,既清晰流畅,又激越轩昂;亮相时,人员昂首、跨步、张臂,相间怒吼,结尾干净利落。主要作品有:《罗汉盘旋》、《金鸡独立》、《朝天乐》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表演器具</p><p class="ql-block">天岗锣鼓表演道具有帅旗、战旗(数面),大旗为太极图环抱“天岗锣鼓”四字黄底而绿色镶边。太极图有包容天地阴阳万物,象征着盛世其昌,风调雨顺,普天同庆。乐器主要有:大鼓、中鼓、小挎鼓;大筛锣、大锣、小锣、狗咬锣;大钹、小钹。大鼓口面直径1.75-2米;中鼓直径为60-80厘米;小挎鼓直径18-20厘米。 天岗锣鼓演员整套服装以黄、白、红为主要色调,仿古式服饰,叱诧“天鼓”,风云“雷公”,有红、黄相间的雷公帽,后摆披肩,天廷上镶嵌九颗闪光的金珠,犹如“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脚穿云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承状况</p><p class="ql-block">天岗锣鼓的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自清乾隆以前的传承状况已无史料可考,乾隆、嘉庆年间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张文奎、吴遐佑、王其厚等民间锣鼓艺人;咸丰年间有:何家丰、吴昌毕、潘道支等著名民间锣鼓艺人;民国21年出现了吕国厚、吴从进等锣鼓艺人一直传承至上世纪90年代;随后以吴昌銮、王云彦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天岗锣鼓艺人将此项民间锣鼓音乐向更广阔的区域传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吴昌銮,男,江苏省泗洪县四河乡人,退休教师,民间艺人,精通天岗锣鼓曲谱及打法等,能编、导、演。参与组建天岗湖锣鼓队,任指导老师和队长。2001年在四河乡组建天岗锣鼓吴家锣鼓艺术团,现任团长。2007年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民间艺术之星称号。</p><p class="ql-block">王云彦,男,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人,锣鼓队员,从事天岗锣鼓演出多年,现任天岗湖锣鼓艺术团团长。</p> <p class="ql-block">后继有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