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四姑娘山记

幽兰

<p class="ql-block">  去年的现在(秋天)我和驴友自驾在去四姑娘山的路上。每每想起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内心都充满了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四姑娘山是爱旅者的梦,8人成队从成都租车一路往西行。川西是除西藏,新疆外又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圣地。有幸遇上这些敢于冒险爱自助游的年轻人,忘却了自己的年龄,一路追随他们,成就自己的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二次跟他们自驾游了。</p><p class="ql-block"> 一走出机场,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火锅香味,成都的第一顿自然是火锅开启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领队还是2019年第一次带队游川西的刺晓,一个典型的川西女子,工厂开在越南,疫情期间回国多有不易,踏入国门漫长的隔离,在微信里一直等待她。我的另一位同行是一位福建的新友,在驴友群里相识,感觉挺合拍。两位小我不少的友友都有多年的自驾出游经验,感觉有的聊。现在看来芸芸众生能聊到一起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  11月5号,来自上海等地的同行者都抵达了成都。从成都到泸定,上路见山,山是旅行的陪伴。隧道条条,桥桥高架,平坦的高速随着蜿蜒的山峦蜿蜒,深壑变通途,秋季的彩林从眼前飞过。经过了著名的二郎山、大渡河......,从阴雨绵绵的成都到天朗云清的泸定,两重天。红军长征飞夺泸定,这里是今天的红色之旅。</p> <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红军长征到泸定,大渡桥横铁索寒;看今朝,泸定成为人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红色之地,也是人们旅游打卡的网红之地。站上泸定桥,河水咆哮滚滚东流,带走了光阴留下了记忆。登上山顶俯瞰全城,泸定是一座崭新的城市,高楼林立,灯火阑珊,处处都是新面貌。</p> <p class="ql-block">  晚上,跟着熟识的藏民驱车上到山上,竟有一座美丽的小山落,群山环绕,山山相望,深秋的远山层林尽染;脚下曲径通幽,浅水碧潭,鲜花盛开;农家小院里鸡鸣狗叫,炊烟缭绕,现代版的桃花渊,山民们生活的宁静和谐。就着夜色,我们在农家小院里享食了美味佳肴,“大锅土灶柴火鸡”,中间炖着鸡和土豆,锅边贴着玉米饼,香气四溢。</p> <p class="ql-block">  11月6号,今天的目的地是丹巴的中路村,2019年,还是我们这些人第一次来这里,中路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故地重游,还住莫都山庄。</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贡嘎山脉、大渡河,从泸定到丹巴,道路崎岖不平,塌方的山体不断出现在我们的前方,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湍急的河流。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在投资修建隧道,我们在施工的道路上缓慢的通行,一会钻进隧道,一会又见悬崖,施工已接近三分之二,工程是巨大的,令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  登上了公嘎山脉,俯视大渡河第一湾,海拔2155,山路崎岖险峻,这里远离世外,游人终年稀少,但是山上还是修建了完善的景观步道、景观台一应俱全,虽然游人不多,但是国家还是很重视这里的建设,居住在这里的藏民获益良多,有了路这里的人们就可以走出去,外面的游人会慢慢多起来,大山里外面的气息就会慢慢多起来。</p><p class="ql-block"> 山脉之巅,云海茫茫,花与云对望,我们在村庄古朴的气息中游观,山坡中座座土司城威严着,里面还有土司老爷吗?!</p> <p class="ql-block">  又到丹巴中路,又到莫都山庄,与一年不见的庄主相见喜悦。庄主军人出身,参加过维和部队,云游四海落户中路,经营自己的庄园。在路上遇到过一次,再见时就如老朋友,我们到地里自己采摘蔬菜,晚上,庄主用牦牛肉招待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莫尔多神山、雅拉雪山环抱着美丽的丹巴寨子。一夜雨雪,清晨好惊喜,白雪冠顶,云雾缭绕,我们寻找着最佳时机捕捉时隐时现的山峰。登上观景台,雕楼、村落、秋林尽收眼底,蓝天白云变幻无穷。</p> <p class="ql-block">  11月7日,前方的目标是四姑娘山镇。</p><p class="ql-block"> 与莫都山庄再见,沿318中国熊猫大道行驶。</p><p class="ql-block"> 318是自驾者的向往。318的美丽有口皆碑,318的危险有目共睹,美丽与危险常常并存。</p><p class="ql-block"> 塌方令我们惊愕,前方的路因泥石流塌方满目疮痍,让人瞠目结舌,不身临其境难以想象它的危险,几公里的塌方地带,满是巨大的山体横亘在路上,桥墩插在泥石流里,沿着被清理出来的泥路,曲里拐弯,颠颠簸簸,地盘擦着路面,沿路被泥石流摧残的房屋在路边躺着,我们战战兢兢,车与车互帮互让,走出来了,留下了惊叹。对那地那人的忧心,对筑路人的敬佩油然而生,还留下了表达不清的感受........!深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这一生的不易,他们赖以生存之地,竟是危机四伏,胆战心惊。</p> <p class="ql-block">  抵达四姑娘镇,那里的驴友用火锅招待我们,新鲜的牦牛肉,新鲜的菌子,热热闹闹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很小的一个镇,因四姑娘山而闻名,一条街从这头可以望到那头,街上走着的人都是奔四姑娘山而来的。四姑娘山以四个山峰排列而命名,海拔5026米。明天我们骑马抵达四千多米的大本营,次日凌晨徒步登峰。一切都是未知,考验自己的勇气,挑战自己的毅力!</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八个人四个徒步,我们几个选择了骑马,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徒步的,保存体力,目标是四峰。</p><p class="ql-block"> 甭说徒步,就是骑马也非易事。骑上马背,坐上马鞍,立即觉着自己被摇晃着悬在半空,怕怕的。双手紧拽马缰一步一颠,渐渐的习惯,被两边的风景抓住了注意力,秋天的山野五彩斑斓,坐在马背上忍不住松开一只手拍着,渐渐我与彩林平行了,我与山峰平视了;渐渐我比山峰还高,可以俯视彩林了,阳光、蓝天、白云就在我的头顶,美的亮眼。大自然常常给人带来无声的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骑在马背上的感觉越来越不舒服,紧绷着的身体觉着很累,时不时要下马走一段。越往上路越难走,马队贴着山崖边一走一颠,真是担心一个不小心马蹄一崴就可能藏身崖底的,牵马的藏民若无其事的说:放心,没有事情的。路是越来越难走,坐在马背上细数着马蹄下的“路”,这哪是路,就是马蹄常年踏出的沟壑,马蹄深一脚浅一脚择路而踏,甚至是跳跃的,泥泞、坑洼在它们的脚下蹚过,越往上的路除了“马路”就没有人可以通行的,所谓路就是马走的多了就成了“马路”,氧气越来越稀薄,我在担心着那几个徒步的同伴。</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风景不时把我的注意力拽了出去,对面的雪峰离我好近,海拔越来越高,温度越来越低,越来越大的风贴着耳边呼呼的刮。</p><p class="ql-block"> 终于到达海拔4379米的大峰保护站,回身看看来时的路,大大地喘了一口气,徒步的队友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抵达。</p> <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们就在保护站这里安营,等歇过来,气温越来越低,寒冷开始袭来。队友中有几个高反了,有两个因为出汗着凉感冒了。</p> <p class="ql-block">  保护站设在4379米的一块平地上,一栋及其简陋的砖平房,两间房子大概能宿十来个人,对面一栋更简陋的房子,那里面有点亮光,那是马队的人落脚的地方,他们在里面为我们准备晚饭,食材是随着马队驮上来的。露天撑着一个大大的透明帐篷,我们在里面用餐休息。天完全黑下来了,开始下雪了,应该有零度了,高反的人都躺下了,感冒的人喝水吃药吸氧,我担心今晚怎么过,明天临晨还能登顶吗?还好晚些时候都渐渐好转,至于明早登顶的事只能顺其自然吧。</p> <p class="ql-block">  晚上住的环境有点恶劣,如果不是难耐寒冷,我们宁愿就待在帐篷里。大家无奈和衣躺进睡袋里,挤得满满的通铺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于是把房门打开,外面的雪很大,这样屋里舒服些。有人躺下就缺氧了,我两次起来拿氧气瓶给她吸上。</p><p class="ql-block"> 明晨的登峰大多都不能去了,我也打着退堂鼓。临晨两点多,向导来叫我们了,我在纠结中起身装备登山,于是四个人穿戴好头灯、防滑靴爪、两个登山杖出发了。由于穿戴的厚重,加上缺氧,帽灯照着脚下的路,我们缓慢地爬行。登山的艰难是无法想象的,这是我第一次面临这样的户外活动,这最后的几百米登山路要用多大的毅力才能征服啊!昨晚一夜下雪,脚下都是冰碴和石块,根本没有路,我们用防滑杖支撑挪着小步,趔趄的爬着,喘气声吁吁。太累了,太难了,脚下坚硬且冰滑,这一身行头缺了哪样都寸步难行。多少次我都觉得不行了,前面是黑乎乎的,到底还有多难不知道,缺氧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此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因无路可退,“此时华山一条路”,除了攀登已是别无选择!</p> <p class="ql-block">  经过四个小时的艰难爬行,于七点多终于登峰,站上峰顶的刹那我们惊叫,既有征服的喜悦,又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震撼。太阳刚刚升起,眼前的四姑娘山金光冠顶,熠熠生辉,光芒万丈!风呼呼的刮,云气在山峰之间瞬息万变,“不经历风雨难见彩虹”,登峰的艰辛和挣扎一扫而空,只为这短暂的获得就都值得。</p><p class="ql-block"> 四姑娘山,你的美令人窒息,让人词穷!</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来说,在六十多岁的年龄能够完成一次非凡的旅行,即挑战了毅力,也挑战了体力。还要感谢同行的小伙伴,是他们让我信心满满,他们鼓励着我完成了一次独自不能完成的征服!!!</p> <p class="ql-block">  下到大本营就准备下山了。此时大本营只有我们八个人。</p><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在对面的小土房走廊上坐着一位老人,远远地朝我们有人的地方张望着,我走近了老人,他是大本营的守营人,因为常年有人登山来这里住宿,需要有人值守。老人和政府签了三年的协议,此情此景,守山人的用三年的时间面对孤独和寂寞,那种委屈是无法形容的,三年的日日夜夜,没有电、没有水、没有人、没有声,只有漫长的等待。他一个人孤伶伶的守在山上,吃的是靠上来的马队带点上来,冷一口热一口,有时是登山的人剩下来的,有的没的。登山的旺季还好,他远远的看,打发着时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热闹永远不属于他,他只有远远地蹭一点山下带来的温暖。他说他每年只能下山一次,年二十九下去和家人团圆,初二就要上来......。看的出来老人很委屈,眼里开始有泪,我无以安慰,掏出了身上不多的现金(都在微信里)塞到老人手上,老人推辞着接纳了,把没吃完的零食留给了老人,老人情绪有些失控,起身回到屋里,再也没有出来。当我们骑上马准备下山时,我看到老人从屋里探出头来看着我们离去......!</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老人孤独的目送来的走的。一年多过去了,我时不时会想起四姑娘山大本营那位守山老人,他还好吗?他应该期满下山和家人团圆了吧。还会有另一个老人在那守着,日日夜夜,心存感念!</p> <p class="ql-block">  登完四姑娘山,八个队友分别返程,我和福建的友友继续我俩的自驾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12、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