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日,寒意正浓,却挡不住我们学习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芒棒镇大水塘完小的新老师赵亚楠到芒棒镇中心小学拜师学艺,向她的师傅——杨世晓老师跟岗学习一天。从班级管理、备课、上课、习惯培养等基础工作的观摩学习,到指导备课、指导上课、解惑答疑的“手把手”教学,圆满完成了一天的“师带徒”活动。</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执教的是《鸟的天堂》。两节课的观摩学习收获满满,看到了好多闪光点。</p><p class="ql-block"> 精炼。杨老师教态自然洒脱,语言精炼,问题有效。学生的精神状态亦如此!老师是一个班级的“魂”,老师的思想可以引领学生的思想,老师情绪可以润化学生的情绪。老师精炼有效,学生自然干净利落、积极向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语速正常,节奏适中,让人听起来舒服、自然,不拖拖踏踏、矫揉做作。</p><p class="ql-block"> 有效。杨老师的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课上的每个环节都目标明确、清晰明了,环节之间过度自然,如行云流水。因为我和她们校长的不请自来,成了她的意料之外,她课前谦虚的说:“今天上常规课!”常规课上得如此有效(每个环节都有效),可见她平常对学生上课习惯的培养多么用心用情和坚持。她的生字教学是这样的:她让学生先在预习的时候把生字自学了,有问题的地方做上标记。课上,她让同学“开火车”读生字词,读正确了其他同学跟读,读不正确其他同学纠正;在课文中找喜欢的生字词语,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提醒大家写哪个生字时应该注意什么;有节奏的拍手读生字。高年级的生字教学应该像她一样,可以弱化,可以让学生自学,老师更多的是检查、强化理解和重点提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参与。我一直认为: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活动交流而引发的情感交流,最后达到共思、共识、共鸣的过程。所以,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十分关键。杨老师在教学理解重点词语的时候,并不是常规的传统的把词语与意思对应展示,然后齐读强记。而是把词语与意思打乱,先让同学结合文中语境理解,再让同学连线配对。这样,学生先思考在动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p><p class="ql-block"> 鼓励。鼓励是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源动力。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地区的学生有这样一个共性:低年级时积极发言,越到高年级越是鸦雀无声。其原因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解释,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数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预设问题和答案,学生能回答我们的预设就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就能继续下一个任务。为了让学生能回答我们的预设就敷衍式的鼓励,低年级学生为了满足他自己和老师的虚荣心积极回答,到了高年级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减少了虚荣心,他们就不满足我们了,积极自然降低,回答问题的人自然减少。杨老师班级的学生在整节课中都是踊跃举手,积极发言。五年级了还有如此场景,可见她平常对学生鼓励的方法是有效的,明确的。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是为什么被赞扬,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而得到的赞扬也是为了证明自己,而不是为了老师的预设和彼此的虚荣心。</p> <p class="ql-block"> 扎实的基本功。杨老师在课堂上讲到激情之处用粉笔迅速画出了一课大榕树的简笔画,形象生动,恰如其分,给课堂添了几分色彩!学生也对老师的这项本领赞叹不已。课间,看了杨老师的课本,上面密密麻麻、规规矩矩的批注更是让我们为之一叹。基本功是老师获得学生尊重和敬佩的素养之一,更是一位优秀老师的修养之一。</p> <p class="ql-block"> 课后,我们进行了交流,从如何备课,如何把握一节课的重点,如何培养课堂上的学习习惯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的氛围自然、和谐、有见地,大家各抒己见,真情流露,目的性强。我想,这也应该算是《第五项修炼》里的团队学习的重要方法——深度汇谈。</p> <p class="ql-block"> 课后,我们除了交流还参观了杨老师的教室。她们班的教室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干净、整洁、温馨。教室里,课桌、图书角里的书、储物柜里的书包、摆放的绿植都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窗台、地面、一体机甚至每一块玻璃都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可谓窗明几净。最值得说的是她们班的班级文化。她们班张贴的基本上都是同学们的作品、班规、活动记录。这些才算是正真的班级文化,活的文化。班级文化,不是随便买几张名人字画或题几句口号就叫文化。班级文化,应该是思想和行动的产物,是所有师生成长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实践是内化学习成果最好的方法和途径。</p><p class="ql-block"> 午休时间,杨老师和赵老师一起修改教案,为下午的课做准备。经过两个人的讨论、商讨,一节结合师徒二人思想的教学设计终于成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午,赵老师在另一个班上了《鸟的天堂》。她今天的课一改常态,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读课文,从课文中感悟思想。问题设计明确有效,学生回答时也从容淡定。从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课堂的有效,从“师傅”的笑容中我们看出来对“徒弟”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成长!而学习才是成长路上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p> <p class="ql-block"> 结束时,师徒二人依依不舍的还在讨论工作,我却看到了两个美丽的身影——两个在成长路上携手奔跑的身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