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共助成长

江北嘴实验学校家长学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江北嘴实验学校家长学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二期</b></p> 家长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一年级1班李东璘爸爸</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精神生活上,而精神生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很匮乏的,即使是第一代富起来的人。现在物质条件充裕的10后教育中屡屡出现问题,有很大的成分不在于物质,而恰恰是因为精神生活的匮乏,这个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更加严重。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心理学的发展不可估量。</p><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说这本书。也许是因为前十几本心理学书籍的阅读和前面对自己心理的分析。读了这本书,突然感觉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似的,对于怎样更好地处理好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感悟。生活中自己和孩子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为,我都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了。这也是心理学的魅力之处,看似毫无规律的生活,心理学总能给你一个解释,而且你细细的思考起来,还真是那样的。而且它可以为我们揭开长期困扰自己的难题,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孩子,以及友好相处。</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另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作者阿德勒明确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整本书都倡导对别人发生兴趣,采取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自己的自卑问题,这种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我目前生活中的一些处理家庭教育过程中矛盾的实践经验是相符的,因此读起来特别有同感,庆幸让我在这个时间读了到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强烈向大家推荐这本心理学书籍,它可以引起你很多的思考,解释你们家庭成员生活中的每个行为,更让你认识自己,认识孩子,互相接纳、包容,从而超越自卑,过好人生!</p><p class="ql-block"><br></p> 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年级1班赵佳琪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br></p> 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年级1班秦子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阿德勒指出了三种儿童易加重自卑感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生理缺陷</span>。生理有缺陷的儿童心灵负担大,内心敏感,很容易产生痛苦陷入对自我的过度关注当中,从而丢失了去发现自己与常人无异甚至优于常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过度溺爱</span>。被溺爱的孩子多会期待别人对自己唯命是从,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困难时习惯于企求别人帮助,丧失独立性。长大后会容易认为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对的,只要当他们后来不再收到同等的照顾和对待以后,就觉得遭受到巨大的失落感,感觉全世界都在背叛自己,而不是与他人平等协作。</p><p class="ql-block"> 3、<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被忽视</span>。没有被关爱过也就不知道什么是爱与合作,总是会高估困难的程度,而且低估自己获得他人帮助与善意的能力,认为社会是冷漠的,也就不会对社会及他人产生兴趣,因而活得孤单、狭隘。</p><p class="ql-block"> 创造性的去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想法,就有了改变自己行为、超越自我的可能性。<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要设立目标,决定自己的不是经历,而是目标,想要改变行为,先改变自己的目标,通过树立一个目标,让自己的行为为目标服务,就能激发自己改变行为,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对一个人提出的最高要求和给予的最高荣誉就是:在工作中,是一位好员工;在朋友中,是一个好伙伴;在爱情和婚姻中,是一个好伴侣。总之一个人应该证明自己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这个人有良好的</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合作</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精神。</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感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作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生命之处感受到爱和信任、学会合作;最好以平等的朋友、合作伙伴角色与孩子相处,避免以管理者、给予者的角色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避免出现溺爱、忽视等情况的出现,做孩子的倾听者,鼓励、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发掘其自身具有优势的特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3、生活中刻意加强对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技巧的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4、学校应淡化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刻意加强孩子们“合作”意识以及“合作”技巧的锻炼。</span></p> 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年级1班牟俊逸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br></p> 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年级1班王烁宇家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儿童只要度过了婴儿期,便足以证明他已经收到了某些照顾和关爱。一个六岁的小朋友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趋近目标的方式、情绪和倾向等等都已逐渐固定,以后虽然可能有所改变,但在改变之前,必须先从幼年期人格固定成型时所犯的错误中脱离出来。</p><p class="ql-block"> 初为家长,在严厉管理下,在以爱之名下,也有过咆哮和打骂,换来孩子的战战兢兢,从而有着不同的程度的自卑,或者是心里逃避,往往使得自己陷入某种状态来逃避竞争,并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抗来取得优越感。<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每个人都多少存在问题,但每个小朋友都渴望肯定,通过不断自我修缮来实现超越,从而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b></p><p class="ql-block"> 改变了自己,最后还要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也说明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形成对世界人生的积极的认知的方法和途径。作为家长和老师,该用什么态度和心境去对待孩子成长过程的各种问题,可能我们的处理方式会影响他们的一身,育人育己,共同成长。</p> 认真阅读的家长真棒 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年级7班苏航妈妈</span></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每时每刻都是幸福与崩溃的边缘徘徊着</b>,非常幸运的是学校每个月推荐的书籍,非常适合家长去学习,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成长。</p><p class="ql-block"> 孩子从小时候开始,爸爸妈妈以及家庭成员都对孩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觉得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希望自己能做好孩子前行的领路人。<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孩子的童年在学校以及家里都应该有学会与人合作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希望多读几次慢慢的教会给孩子们。</p><p class="ql-block"> 当无法解决问题时会很容易自卑,但是我想告诉自己跟孩子,自卑并不可怕,关键是在于认识以及克服然后超越自我。其实看完书我才发现,这种情绪生活中存在很多很多,<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只有不断的把自己融入社会集体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b>。 </p><p class="ql-block"> 看完真的释然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督促我,超越自卑,树立自信。希望自己以身作则然后影响教育给孩子们。</p> 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年级1班陈昱如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因为早年间对心理学的好奇及热情,对这本由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与弗洛伊德齐名的阿德勒在思想最成熟时期的著作《自卑与超越》有过翻阅。然而彼时,收获甚微。总觉得阿德勒有些偏激——认为他过于强调从自卑感到安全感、优越感的追求主宰着一切行为,太过绝对;认为他过分强调合作的价值,却忽略了孤独的意义,太过单一……</p><p class="ql-block"> 而今重新翻开此书,竟感觉有了新的收获。此前在书中未曾注意到的东西如今却映入眼帘。那就是对儿童时期对个体成年后影响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派,他们对个体的发展都有这样一个共识:<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童年时期的社会经验已经决定了个体成年人的行为</b>。</p><p class="ql-block"> 所以,对眼下的我们而言,家庭和学校,对我们的孩子,至关重要。因为现在(或者说更早一些),是他们构建自己“生活意义”的“打底筑基”期,是“系统启动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意义非同小可。</p><p class="ql-block"> 如何让他们实现超越?在书中,阿德勒给出了他的答案,即“合作”,也特别强调了<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母亲在养育孩子的关键作用,以及教师(学校)引导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家校合作的“操作手册”),而今读来,感觉操作性、指导性很强。</b></p><p class="ql-block"> 下面要做的,就是尝试着能够“理论指导实践”,<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合作,学会关爱别人,学会和他人之间建立连接和关系,进而实现真正的成长</b>,这就是为人父母的“必交作业”吧。</p> 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二年级1班张胤瀚妈妈</span></p> 张胤瀚妈妈详细的阅读批注 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年级1班邹美行、二年级5班邹景行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积极参与家长学校的活动。精心编辑自己的阅读心得,有这份心,小事也必将造就一个伟大的妈妈。</p> 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年级7班侯喆睿家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亲子手抄报)</span></p> 读后感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年级1班徐逸轩爸爸</span></p> <p class="ql-block">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自卑感和优越感的相辅相成、一体两面,书中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同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操空间,对我今后如何正确引导10岁儿子的学习、生活能够起到指导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儿子徐逸轩是一个热爱学习,乐于助人,同时又有一点敏感脆弱,有时对自己能力的估计不足的普通小男孩。他优越感和自卑感并存,使我自然而然的将书中的例子投射在我儿子身上。</p><p class="ql-block"> 他热爱学习,在学习时主动、认真,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用了很多课余时间在阅读课外书籍上,丰富了许多课内课外的知识。他乐于助人,在学校喜欢当老师的小助手,为老师分担一些杂务,在同学没有带学习用品时,愿意借出自己多余的学习用具。在家里经常为婆婆爷爷打下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基于这两点,他的学习成绩和内外口碑都不错,家长、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认可他,使他从中体会到了优越感。我会在他需要的时候,帮助他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感,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去超越,探索人生的意义这条神秘的路。</p><p class="ql-block"> 有时就像书中的案例一样,他敏感脆弱、认知不足,说话做事不容置疑,哪怕你提出一点点反对意见,立刻就翻脸了,因为心虚,经不起质疑,外强中干,内心自卑。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按照书中的说法,有自卑感是好事,说明他对自身状态不满,有想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冲动。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鼓励他正视这种自卑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将短板变为强项,不但解决问题,还将这种自卑感转变为优越感。</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通过老师、家人的引导和孩子的自身努力,让自卑感成为他身后提供推力的发动机,让优越感成为牵引他前行的火车头,让这两种感情共同为他提供超越自我的动力,让他在“成为你自己”的轨道上飞驰。</p><p class="ql-block"> </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或多或少。自卑可能让人一蹶不振,放弃自己;自卑也能变成更好的原动力,请带给孩子们更多超越自卑的“勇气”,超越自卑的强大内心,任何时刻都能成为他人生新的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