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12.14 星期二 福州 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在这个快餐时代,到处都充斥着过量的信息,什么事都讲究“快”,焦虑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动手,动脑的机会反而被大量压缩,大多数人都喜欢快捷简便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书,听书模式被更多人接受,而保持纸质阅读习惯的人则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看到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分享的一篇关于现代人阅读的文字,让我特别触动,分享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阅读形势在变化。今天你不一定捧着一本书在读,你也可以读电子书,但书和网上的报道、新闻、娱乐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它更加需要一种投入,和前人、古人、外人、不熟悉的人对话。书籍的载体、阅读形式的变化导致了思维的变化,第一个是“发散”——发散型的思维,已经很难集中在一点了。古人读经,一个月,一年,集中在一点对一部经书,不断地对话,一个字一个字斟酌。现在不行了,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跳跃,好处是具有活跃性,坏处是无法集中精力在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全世界的人都一个样,把记忆力交给电脑了,把所有的知识交给数据库。我们以前必须要记忆很多东西,所谓读书破万卷。我常跟学生说,检索能力是很容易学会的。全世界的图书都在一个“云”里,将来稀缺的是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古人,不盲从于社会。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现在读书不再被认为是严肃的、认真的、必须面对的事情,阅读不像以前那么执着和要紧,就有了毕业多少年还读不读书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书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所取代,只要知道一个书名和人名,检索就行了。而阅读的功能更强调了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我们以前推崇苏东坡的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平常人说的书卷气就出来了。今天我阅读和修养两者不再同步之后,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断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今传诵众多读书的名言,其实大部分是针对特定人群的。针对普通读者、文人、官员、帝王谈读书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王国维借宋词来谈读书的“三境界”,更适合于学者。任何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方法基本上只适合于自己。在《作为一种社会方式的读书》这篇文章里,我推荐了章太炎的思路。章太炎先生再三强调,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也就是说,从老师那儿学到的远远不及从社会阅历以及自己的人生规划里面获得的多,所以我总结了他读书的体会:</p><p class="ql-block">第一,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p><p class="ql-block">第二,实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请教;</p><p class="ql-block">第三,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勾连,才能有真正深入的体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