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臭棍 】</p><p class="ql-block"> 青海民间有一句俗语,说:“驴乏了怪臭棍哩”。</p><p class="ql-block"> 而陕西、甘肃的一些地方说:“驴儿不行怨臭棍”。说明,这句话流行在西北地区,只是方言不同而有小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臭棍”,应该是“纣棍”的误读。</p><p class="ql-block"> 纣(音“舟zhòu”),因为大家熟知“商纣王”而非常熟悉这个字。但这个字的本义,指驾车马时连接在牲口后部的一条革带。</p><p class="ql-block"> 古代字典里有解释:“纣”指“马緧”,也叫“马缯”。“緧”,读作“秋qiu”,即“鞧”,又作“䋺”。就是青海方言里至今还说的,车马的“后鞧”。</p><p class="ql-block"> 但实际上,“臭棍”,与“纣”,也就是“后鞧”是有区别的。</p> <p class="ql-block"> 后鞧(纣)是车马上的一条什么样的革带呢?</p><p class="ql-block"> 套车的牲畜,一般用马、骡子、毛驴和牛。小的车子一般一匹牲畜,大的车辆,前面或旁边再加一匹或数匹牲口,属于“助力”。</p><p class="ql-block"> 关键是套在车辆两条车檐里的牲口,大马车里的这匹马叫“掌檐马”。为了便于车辆运行自如,把牲畜用绳索,条带固定在车檐把上。这就叫“套车”,青海方言叫“架车”。</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青海民间使用的车都是木轮,蒙语叫“勒勒车”,汉语叫“拉拉车”。五六十年代,偶尔还能看到。后来车轮全部换成了橡胶,车身也有所改进,直到现在还在使用。</p><p class="ql-block"> 民间的木车大概有大、中、小三种。大型畜力车,套数匹马拉,叫“大车”,“大马车”或叫“皮车”(皮车,因橡胶轮胎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中号畜力车,套一头牲畜,又时候两头。</p> <p class="ql-block"> 最常见常用的小型车,就是人们常说的“架子车”,或“人力车”。人可以拉,也可以套上体型小的骡、牛、驴牲畜。通常套上毛驴,因此叫“尕驴车”。</p><p class="ql-block"> 不论那种车,其结构基本一样。前面是两条车檐,又叫“车把”,“檐条”等。后面就是车厢,车厢底下是车轮。</p><p class="ql-block"> 扶住两条车檐移动,就叫拉车。</p><p class="ql-block"> 两个车檐的最前端楔两个小木桩,叫“拉桩”。</p><p class="ql-block"> 牲畜套在车里,就是用绳索把牲畜固定在拉桩和车檐条上。牲畜随人的口令拉着车走,叫“吆车”。大马车有专门的车夫,青海人叫“车呼”。</p> <p class="ql-block"> 套车,就是前后,上下把牲畜固定在车檐条上。</p><p class="ql-block"> 上下固定,用一条绳子从牲畜的背部接在车檐两边。又从牲畜腹部绑一条叫“肚带”的带子,从下面固定车檐条。</p><p class="ql-block"> 牲畜背部安放一只小的鞍子,目的是受力面积大,还可以保护牲畜脊背免受伤害。</p><p class="ql-block"> 前后固定。牲畜拉动车子,从脖颈处发力。用两只略弯曲的木棍连接,套在牲畜脖颈上,用绳子固定在拉桩上。牲畜走,车子也就往前移动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牲畜的身体,脖颈上先套上“围脖”,夹板套上围脖前面。</p><p class="ql-block"> 这个,相当于汽车的前进档。</p><p class="ql-block"> 车子需要停止和后退,特别是下坡路要控制住车速,就需要“后鞧”了。</p><p class="ql-block"> 从车檐拉桩到牲畜屁股后面,围一条绳子,屁股后的一段宜扁、宽。略留有间隙,便于牲畜行走。用牲畜的力气使车子减速或停车,这就是“后鞧”,或者“纣”。</p> <p class="ql-block"> 后鞧相当于汽车的刹车,兼倒档功能。</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纣”,是“稳住”,“控制住”之意。青海方言里说“纣住”,除了这个意思,还有“趾高气扬”,“高高在上”的样子也叫“纣”或“纣吧”。</p><p class="ql-block"> 古代典籍里还说:䋺,车纣,自关而西谓之纣。车纣,自关而东,周、洛、韩、汝、颍而东谓之鞧,或谓之曲绹,或谓之曲纶;自关而西谓之纣。</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说,车马后面的那条绳子,“关”东面的人叫“鞧”,“曲绹”或“曲纶”。“关”西边的人,叫“纣”。</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现在的陕西、甘肃、青海人都叫“鞧”。</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农村,套毛驴车(牛车)的活儿,基本都是我做的。所以,对畜力车的事儿,我最熟悉。</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后鞧”,是用在乘骑时马鞍桥上的。鞍子的后面,一条绸带绕在马尾巴根部。古代典籍里所说的“鞧”,或“曲绹”、“曲纶”,应该指的是这个。因为,“绹”、“纶”、“缯”都是指绸带。马鞍桥上的“后鞧”,都是比较华美材料制作的。这个“后鞧”,只起稳固鞍子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臭棍,是人们乘骑毛驴,骡子时,鞍子上的一个与“后鞧”功能一样的装置。</p><p class="ql-block"> 农村人家的畜力,最实惠的就是饲养毛驴。可以套车、拉磨、拉犁、驮运,还可用来乘骑。</p><p class="ql-block"> 骑高头大马,固然气派,但马本身,还有一套安桥太昂贵。</p><p class="ql-block"> 一匹马的价格,往往可以买好几头毛驴。再说“配置”,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仅仅一副马鞍子,就目前而言,最便宜的也得花几万元。青海方言里,管这个叫:“马买起哩,鞍子鞴不起”。所以,一般人家置办不起的。</p> <p class="ql-block"> 从安全来说,骑马风险很大,古今中外马上摔下来伤亡的例子不胜枚举。但从驴背上掉下来,就不会造成身体伤害的。</p><p class="ql-block"> 骑骡子,仅次于骑马的派头。古代成吉思汗为什么所向无敌呢,就是拥有一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骑兵部队。但是,历史上在某个朝代的一位将军训练了一支极富战斗力的“骡子部队”。但,骡子毕竟比马弱点多,训练难度大,成本高。后来,骡子只充当运输粮草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骡子耐力超常,最适合长途驮运东西或坐骑。因此,青海方言里有“骑马赶骡子”的说法。但,骡子天生胆小,且不容易培养。</p> <p class="ql-block"> 牛,也可以骑,但是,青海人的概念里,骑牛可是一种戏弄。比如,娶儿媳妇时,酒席宴上把公公婆婆的脸抹上“锅煤”(锅底灰),用蔬菜树枝做成简单器具装扮取笑。公公还要骑在牛上,背一树枝为“枪”,大伙儿拉着院子内外游走。十分滑稽可笑,大有不敬的意味。因此,骑牛并不是什么好事。</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就足以说明,骑毛驴安全方便,舒适稳当,是乘骑出行的最佳选择。</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时候,假期回家我依旧是农民。和生产队的社员们一起去田间地头干活,我还带一本书。回家的时候,坐在尕驴车上翻几页。毛驴是认识回家的路的,不用任何的吆喝,它会把你安全拉回家的。</p><p class="ql-block"> “坐着驴车看唱本”,这个我有体会。</p> <p class="ql-block"> 正规骑驴,也会鞴上鞍子,这样骑在驴背上舒服点。驴鞍子,相对马鞍子来说,小许多,也很廉价,可以自制。</p><p class="ql-block"> 鞍子放在驴背上,从驴胸部绑一条绳子固定,就是马鞍子上的“肚带”。再从毛驴屁股后大腿处拉一条绳子牵住鞍子两边,防止前后移动。这条绳子原来叫“后緧”。</p><p class="ql-block"> 毛驴走路时,两条后腿交替摆动,绳子也会来回摩擦,往往把驴大腿磨破受伤。于是,人们想出一折,毛驴屁股后面横一木棍,再用绳子牵住鞍子,不但稳固,而且不会伤害毛驴。</p><p class="ql-block"> 这根棍子和擀面杖几乎一样,因放置在毛驴屁股后面,往往粘上驴粪便,看起来脏,闻起来臭。故得名“臭棍”,也叫“臭杆”。</p> <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杆”和“棍”细分,还是有区别的。“杆”比“棍”细一点,短一点。举例说:擀面杖叫“杆”,铁掀把叫“棍”。农作物秸秆细且长,都叫“杆”。</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爷爷每次骑驴出门,一回来,就先检修鞍子。洗臭棍的事儿,都是我做的。因此,我对臭棍还是比较熟悉的 。</p><p class="ql-block"> 青海民间俗语“驴乏了怪臭棍”的“臭棍”就指这个装置。这与马鞍桥上的“緧”,畜力车上的“鞧”(纣)虽功能一样,但外形、材质、受力原理完全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据说,某人骑驴出门,走到半道上,驴疲乏得走不动了。他便查找“驴乏”了的原因,发现屁股后面的“臭棍”是个多余的东西,就拆卸下来扔了。结果,鞍子松动,他从驴背上一跟头栽了下去,摔了个鼻青脸肿。</p> <p class="ql-block"> “驴乏了怪臭棍”,比喻,不能客观地查找自身存在问题的根源,且出了问题自己不担当,推脱责任。</p><p class="ql-block"> “驴儿不行怪臭棍”的说法在青海也有,这种语言习惯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湟源。因为,只有湟源一个地方把毛驴叫“尕驴儿”(驴,发“鱼”音)。</p><p class="ql-block"> 湟源人还喜欢说“书面语”,人们讽刺“酸溜溜”,就戏谑为“湟源的尕鱼儿”。意思是说,你那书面语太“土”了。</p><p class="ql-block"> 我娘舅家在湟源,这个我也略知一二。</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其他地方都叫“驴”,或“尕驴”。</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乘骑骡马,特别是比赛时的鞍子有了大的改进。</p><p class="ql-block"> 自古至今,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裸骑”。就是没有鞍子,随便找一片垫子搭在牲畜背上骑着走。</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鞍子,骑着非常颠簸。慢慢地人们就找到了裸骑的技巧,叫“马骑前胛,骡骑腰,骑上尕驴的沟蛋摇一摇”。</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说,骑马要骑在马背靠墙的位置,骑骡子要骑在腰部,骑驴要骑在臀部。</p><p class="ql-block"> 不仅仅是乘骑,驮东西也遵守这个法则。据说这样不但稳,而且不累牲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上世纪六十几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原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