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3日滨州市地方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进行了传统文化名人教学设计的线上磨课活动,老师们积极踊跃各抒己见,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智慧火花,对于本次研讨做了一些思考,现呈如下:</p><p class="ql-block">1.接纳专家建议,让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与中考相衔接。我们正在研究的地方名人系列按照年级进行划分,充分考虑学情,根据初中生的成长特点,依次为初一教授《走近董永》,初二教授《走近孙武》,初三教授《走近范仲淹》。初一第二学期语文课本中有《孝老敬亲,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因此把董永孝文化放在初一进行教授是对语文课程的有效拓展。初二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中有《身边的文化遗产》,把《走进孙武》放在这个学期教授也是可以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及《渔家傲》都是部编版语文初三教材内容,初三学生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认知水平都适合于学习较为深刻的内容,把范仲淹的儒家思想放在初三进行学习是适合的,对于学生全面认知范仲淹其人以及深入理解《岳阳楼记》是大有裨益的。</p> <p class="ql-block">2.地域传统文化名人课程在上课之前要进行充分准备。一是教师要充分准备,在对课程本身的充分准备之外,要对学情进行充分了解,找准教育契机,要把三节课安排在合适的时间点上;同时要对学生的课下准备进行指导,让学生的准备工作有的放矢还要有效率。二是学生要充分准备,在教师的建议引领下,最好由组长带领组员按部就班进行,组长定时向教师汇报准备的进度和困难,对于每个小组以及成员在准备过程中的工作都要进行过程性评价,纳入最终的课堂评价。</p> <p class="ql-block">3.经过交流讨论,我们又延伸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名人故里归属。这个课题很值得玩味,三位名人故乡有相对明确的,也有很难明确的,这个课题的设置显然不是让学生得到明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动手查找资料、亲身走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提升其实践能力,在与同学老师的辩论过程中提升其思辨能力,在探查的过程中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具体的操作形式还有待于工作室老师们深入研究挖掘。</p> <p class="ql-block"> 一点浅薄思考,抛砖引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