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未完待续

香堂蜜语(陈老师)

那一天,天气晴好,我正到篆新农贸市场往外走,那是我当天第二次返回农贸市场。那个周末,我打算拍点满是人间烟火味的照片,正好表妹请我拍几张照片,就相约在那里。 <p class="ql-block">但她比较内敛,我又不是一个会调动情绪的人,拍了几张,买了点东西就回到她住所附近,拍了些她日常所走的路,我想睡个午觉,就回来了。当骑着车走到阳光下,我又心念一动,返回了篆新,转了好几圈,拍了些想拍的,心满意足,才又准备回家。</p> <p class="ql-block">电话就是我刚刚走到门口时响起来的,打电话的是我同事,她说婆婆今天过生日,90岁,请我过去拍几张照片。九十大寿是喜事,我买了束花,打上车就奔目的地而去。</p> <p class="ql-block">到达时,祝老师已经在妈妈付餐厅门口等我,见过老寿星,就开始拍照。发现来的人很多,餐厅里到处是三三两两的人,都在寒暄和拍照。</p> 高寿的人,必是有福之人,哪怕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也必定是有遮蔽风雨,安享宁静的能力,大家都想跟老寿星合影,沾点福气。把老人当成宝,本身也是一种福份。 他们后来算过,这张照片上的人,加起来年龄超过500岁。 提议拍张大影,看看室内的人,再看看手中50定焦头,建议把合影场地定在室外,因为门口正好有台阶,但需要挪几张车。<div><br><div>夫妻同心,指挥移车,安排人员到位,速度很快。此时,太阳已经下山,不论是肉眼看还是看照片,色调都有点冷,当时想过请人做个后期,调一下色调,但后来放弃了,觉得这样就挺好,祝老师他们也比较满意,就保留原图。</div></div> 合影后大家回到餐厅,各自入座,我才从交谈中,了解了一些这一大家人的情况,老太太兄弟姐妹9人,她排行老六,人称六小姐。也才知道,妈妈付餐厅,是七妹妹在退休之后创办的,这后面有传奇的故事,以后再讲。 后来再了解得多一点,就发现,他们一家人的经历,就是一部波浪壮阔的西南边疆社会变革史,是一个个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孙子致词 老太太起来一桌一桌的敬谢词,并一桌一桌的去唱歌的时候,我只有大大的佩服,和无限的感叹,四五十岁的人,也未必有她这份心和这份激情。 第四代的眼神,清澈而美好,充满希翼,让人舒畅。 最小的妹妹78岁,跟88岁的姐姐,谈论的除了儿孙和日常生活,还有微信和网络购物,在后来的某一天,我听见,她们在劝90岁的姐姐“你没事还是玩玩微信,多有意思,很方便的”。 老寿星要自己切一切蛋糕 照片记录美好,但又不能完全记录,三周后,我终于完成了一本记载着传奇与传承的相册。 这个家庭人才辈出,那一天,我与几位云南省本专业顶级的医生面对面交流。后来,我穿过历史的迷雾,与这个家庭的前辈们,灵魂相遇。 后来,我听李医生和大哥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鼻子发酸,又满满感动。 有些人相遇相知,也许自有天注定,即使兜兜转转,总会转回来。我与祝老师在一个院子里住了10年,她儿子炀炀小时候,还会跟其它小朋友一起来我家玩,我的镜头里记录下不少他们小时候的样子。而真正走近对方,相互了解,还是在同一个办公室呆了一年之后。如今,她开启了退休后自由自在的生活,我还得再奋斗几年。<div><br></div> 后来,当合影出来后,有人惊呼那天去了怎么不在合影里,后来才发现,那时正好上厕所去了,完美错过合影。也有人正好那天有事没来,问我能不能把她P到合影里,可是P人这招,我真不会,即使会,我大概率是不会P的。可以单独拍一张照片放进相册,说明为何不能来,但是搞个不真实的,我还真有点不愿意。<div><br><div>感谢祝老师和李医生的信任和帮助,感谢吴老师一直在背后推着我,让有拖延症的我,如期完成第一阶段工作。</div><div><br><div>我与这个家庭的故事,仅仅开启了一个序章。<br><br><div>故事,未完待续</div></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