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2月12日下午三点,安阳古城传统文化讲习所第五次公益游走圆满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阳古城文化专家齐瑞申老师为文友讲解了西大街的商业。</p> 首先讲到的是西大街的郑家粉坊。<div><br>安阳地方风味食品“三大宝”中,粉浆饭名列首位。</div><div><br>“粉浆饭热三遍,酥肉皮渣都不换”。<br>“粉浆饭酸溜溜,葱姜芫荽不能丢”。</div><div><br>这些都形象地道出了安阳人对粉浆饭的喜爱。</div><div><br>安阳人爱喝粉浆饭出了名,以至于有些外地人说安阳人连说话也带有了粉浆味儿。每天清晨,大街小巷回荡着“粉浆哦——稠粉浆喔”热悉的叫卖声,成为安阳最经典的吆喝。</div> 粉浆是粉坊的产品。<div><br>郑家粉坊在安阳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信誉最好。现在市区有十几家郑家粉坊,占市区粉坊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div><br>郑氏同盛粉坊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生产已祖传十二代。</div><div><br>郑氏粉皮选用优质绿豆,按照祖传配方,手工工艺精制而成、无污染、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是纯天然绿色食品。绿豆粉皮中所含蛋白质、磷脂均有兴奋神经、增进食欲的功能,同时可清热解毒、保护肝脏,减少蛋白分解,从而保护肾脏。</div><div><br>郑家粉坊的郑氏先祖郑本就生活在朝歌和安阳之间的今汤阴县韩庄乡王佐村。据《郑氏家谱》记载,郑本生活在明代中期,不久,他的后代郑科一支迁居安阳县南田村(今龙安区马投涧乡南田村)。郑科很快就在村中开办了粉坊,与原籍南田村郑氏一起成为村中望族。</div></div> 明末清初,战乱平息,中原局势趋于稳定,经济逐渐恢复。郑科的一个儿子不满足于在南田村小打小闹,决心到外面的都市闯一闯,以谋求更大发展,凭借着积累的比较丰富的粉坊经营管理经验和娴熟的制做技术,带领家人迁居到当时的彰德府(今安阳市)西关,成为当今郑家粉坊郑氏的祖上。距今已300多年,传承到第11代。<div><br>郑家粉坊是目前已知的安阳出现最早的粉坊。</div><div><br>清末同治至光绪年间,第七代郑大学给郑家粉坊取“学盛”字号。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郑家粉坊在安阳众多粉坊中脱颖而出,声名鹊起。更有意思的是,光绪年间的一件传闻,更给郑家粉坊锦上添花,名扬彰德府,直至传到京师。<br></div>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回銮,取道开封经安阳回京,从开封刚出发,先遣宫人便飞马赶赴安阳送信,等他们紧赶慢赶到彰德府(今安阳)南大街,已是繁星满天,明月高照了,两旁店铺都已关门。宫人们又饥又渴,连敲几家餐馆门,人家都说对不起,火已封了。正当他们绝望之时,突然发现鼓楼附近有束灯光,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个卖饭摊户正收拾准备回家。宫人们问还有什么吃食。摊主说有火烧、粉浆饭。宫人们饥不择食,等他们风卷残云把粉浆饭喝下后,竟然味口大开,连说“好喝!好喝!”惊得摊主直念叨,怎么宫人们也来喝我的粉浆饭。<div><br>一顿普通的、放在平素宫人们连看也不看的粉浆饭,给这些宫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直至回到宫里还到处宣传彰德府粉浆饭如何好喝。<div><br>其实,当时宫人们喝粉浆饭用的粉浆是不是郑家粉坊的已无从考证,不过由于郑家粉坊名气大,所以人们宁可相信就是郑家粉坊的。</div></div> 接着,齐老师重点讲了西大街的药铺。<div><br>药行、药铺多集中于西大街,以河北省武安人开设居多,所以从城外一进大西门往里走,总能闻到一股淡淡的中药材味儿。<br>药铺都是前店后作坊,临街门面开阔,门匾上镌刻药店字号。店内靠墙一溜中药柜,每个小抽屉上方都写着药材名字。坐堂医生开药方,店员用子称药,里院加工制作。</div><div><br>民国时期,武安药商主要集中于安旧老城内西大街,都是家族式传承。所以字号不是“德”就是“广”,如德聚恒、德聚西、德和庆、广盛恒等。</div><div><br>武安药商沿传统,有着许多严格的规矩。东家伙计都接规矩办事。</div><div><br>武安药商一方面采购经销安阳本地中药材。如安阳县的天花粉、马兜铃、薄荷、款冬花、血见愁,林县的党参、连翘、黄芩、知母等。但更主要是采购经销外地中药材。<br></div> 有名的药铺是徳聚诚。<div><br>徳聚诚药店原位于中山街北段路东、郭朴祠南侧。“德聚诚”坚持只购产地正宗、质量上乘的地道药材。坐东朝西七间门面,1米高台阶,前沿带廊柱,中式花格窗,一色朱红木板门,前厅名医坐诊。中院是炮制作坊和煎药室,后院是职工宿含。<br>坐堂医生医德高尚,医术精良。他们大都是中医世家或御医之后。</div><div><br>孙玉风是最后一位坐堂医师,从1963年至2005年,一直干了40多年。</div><div><br>1966年,“德聚诚”"中药店和“五洲”第一门市部合并为“六二六”门市部。1970年改为中山街医药商店,1987年北大街改建后,又恢复“德聚诚”中药店老字号,以经营中药为主,兼营西药,前堂售药,后堂制作,有坐堂医生。</div> 冬日下午,寒风凛冽,气温很低,但是抵挡不住热爱古城文化的文友的热情。<div><br>齐老师在寒风中热情高涨、毫无倦意地讲解了近两个小时,令人无比感动。</div><div><br>游走结束,大家合影留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