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槟榔谷游

于建

<p class="ql-block">到三亚后,就是这个槟榔谷还没有去过,今天就去参观一下!</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占地面积369亩,地处三亚市与保亭县交界处甘什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因景区两边森林峻峭,中间是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p> <p class="ql-block">黎族风格的房子。</p><p class="ql-block">槟榔谷展现的是海南岛的先民,黎族的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观的第一站,黎族的纺织,这是进了世界纪录的非遗传承。</p> <p class="ql-block">黎族的五大方言分布图。黎族是传说上古时代炎帝时代,其诸侯部落之一的“蚩尤”部落其中的一支古骆越人(后称俚人),从大陆两广和越南北部一带乘独木舟、竹筏登上海南岛,成为海南最早的居民,这就是黎族的祖先。到了南北朝时,大陆两广一带的"俚人"跟随首领冼夫人,大规模迁移海南岛,并归附冼夫人统治。海南岛的"俚人"在宋朝以后始称"黎"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p> <p class="ql-block">见血封喉树,有剧毒,可黎族却用来做树衣。</p> <p class="ql-block">织锦的黎族老人。</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黎族的树皮布。</p> <p class="ql-block">可以做布的树皮主要有构树,这个树在腾冲是用来做宣纸的,用构树皮做的宣纸是画国画很好的纸。</p> <p class="ql-block">厚皮树,海南黎族用来做树皮衣的一种,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服装活化石”。海南岛的黎族树皮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海南黎族先民用楮树等树皮经过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主要用于遮羞、保暖。</p><p class="ql-block">这个厚皮树现在主要用来接骨;解毒。治骨折,河豚鱼,木薯、菠萝中毒等。</p> <p class="ql-block">见血封喉,也是做树皮布的一种。见血封喉,分布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鲜树汁具有强心,催吐,泻下,麻醉之功效,外用治淋巴结结核。种子具有解热之功效,用于治疗痢疾。见血封喉有剧毒,使用宜慎。</p> <p class="ql-block">做树皮布的工具,这是考古发现的。有意思的是,这些工具发现时间是4000年前,可是这种树皮布的制作直到现在还在有着传承!</p> <p class="ql-block">制作树皮布的五道工序:剥树皮,修整,浸泡脱胶,漂洗,拍打,后让其变得柔软后就可以缝制衣服了。</p> <p class="ql-block">黎族的麻纺。</p> <p class="ql-block">苎麻。</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系列操作,变成可以使用的麻线。</p> <p class="ql-block">从原始到后来的染色麻布衣。</p> <p class="ql-block">黎族织锦。黎族也种棉花,自己搓棉线,染色,织锦。</p> <p class="ql-block">龙被王</p><p class="ql-block">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p><p class="ql-block">龙被王之由来</p><p class="ql-block">2006年,时任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职员的王佳东从五指山市毛道乡空办村村民黄景家中收集了一幅龙被,据村民黄景称,这条龙被自爷爷一辈就祖传下来,那时候一直被大家视为五指山市毛道乡最大、最好的龙被,供他们整个家族6户人家一起使用,多用于祈福、祭祀活动,后来村里风俗变化,龙被也被弃置在家里不用,听说民间有人专门收集龙被,考虑到放在家中用处也不大,就卖掉换些钱补贴家用,至于其中一幅是怎么丢失的,由于年代太久,家里已无人记起。同年7月,槟榔谷旅游区董事长程天富得知王佳东收藏一幅大龙被,便四处寻访,几经周折最终以高价收购并珍藏于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该龙被长284厘米,宽129厘米,总面积36636平方厘米;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教授介绍,这幅“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起源于明朝末年,最初为四联幅龙被,龙被图案纹饰内容丰富,以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麒麟呈祥、鲤跃龙门、花开富贵、四季平安、佛家的莲花座等吉祥图案为主题,色彩斑斓,真实的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被王,只剩下的三幅。</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婆婆快90岁了,她手上的这幅织锦非常漂亮,上面的图案,老婆婆说并没有事先的底稿,图案在她的脑子里。</p> <p class="ql-block">放大给各位看看。</p> <p class="ql-block">我采访了老婆婆。她说织这一幅锦需五个月时间,儿孙们都不愿意继承,出外打工一个月好几千!织锦得饿肚子。老婆婆手上这幅织锦要卖1.2万元!</p> <p class="ql-block">这都是老人织的锦,用工一个月的锦1500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这是黎族的彩塑馆。</p> <p class="ql-block">这些彩塑作品是海南民间艺术家陈玉湘女士几年来对黎族文化的潜心成果,用自己研发的新型环保雕塑材料(纤维混合粘土)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五指山女神。</p> <p class="ql-block">大力神。</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这些彩塑艺术作品,描绘了黎族的风土人情、图腾崇拜、民故事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雕塑精美,细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黎族的图腾柱。</p> <p class="ql-block">海南岛清朝时候的地理古图。</p> <p class="ql-block">椰子做的乐器。</p> <p class="ql-block">黎族的节庆三月三。</p> <p class="ql-block">这像不像一幅织锦?</p> <p class="ql-block">黎族是一个喜欢纹身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纹身,我在百度上看到的,发给各位看看。</p><p class="ql-block">黎族村寨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老先与荷发兄妹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荷发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这故事与黎族创世纪的歌唱很相似。</p><p class="ql-block">在哈、杞、美孚、润黎少数健在的老年妇女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纹身习俗。纹身是黎族女子人生中的大事,充满庄重神秘的色彩。文身的年龄、地点、日期及文身的传授方式、文身的过程、文身的报酬、文身的纹样、文身的部位等都有一套清规戒律。文身是氏族的标志,是成年的象征,其中包含着对美的追求,也包含着祈福、避邪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这是黎族的百年谷仓群,一直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百年谷仓群 </p><p class="ql-block">黎族谷仓一般都建于村口外面,主要是为了防火,并非防盗。因为黎族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抬道”。在这里您可以数一数,咱们村里有多少个谷仓,便可以知道村里有多少户人家了。而胡主的谷仓比普通人家要多些,三至五个不等。分别用来储存水和、早稻、玉米等精食。显示了胡主的财富和地位。谷仓一般分为三种:一是泥巴谷仓,二是竹片谷仓,三是建适材料最好的木板谷仓。木板谷仓坚固结实,防潮性能好,同时也显示了主人的勤劳、富有和地位。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细细长长的树就是槟榔树。每年三月三,黎族小伙子要比赛谁能最快爬到树顶摘到槟榔。</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我们参观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甘什村。</p> <p class="ql-block">这些房子是不是很有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黎族的制陶区域。</p><p class="ql-block">黎族制陶技艺世代传承,制陶方法基本上继承了古越族几何印纹陶的传统,主要表现是器物成形采用古老的泥条盘筑法。这同母系氏族社会的制陶方法相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黎族古老的制陶方法是母系社会制陶术的残留。</p><p class="ql-block">海南岛考古出土文物就有新石器早期的手制夹砂粗陶。由此推测,黎族先民的手工制陶工艺至少在40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他们把陶土搓成条,按照器物的形状一圈圈磊起来,再把外形抹平。</p> <p class="ql-block">就在地上挖坑点火烧器。</p> <p class="ql-block">然后用调制好的颜色上色。</p> <p class="ql-block">最后吃了一个三色椰子饭,号称是用山栏米做的,不过吃起来是有点糯。山兰米是一种旱稻米,五指山地区盛产山栏稻。黎族在山上以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开发山栏园,种植山栏稻、玉米、薯类和瓜菜。山栏稻,每年四月播种,秋天收割。山栏米质好,营养丰富,煮成米饭,清香扑鼻,是黎家迎宾待客的上品</p> <p class="ql-block">其实,槟榔谷还有很多体验项目,比如制陶,扎染,银器打磨,不过好像一个都没有开。最负盛名的是槟榔古韵大型舞蹈,门票100元一位,我们时间不够没有看。当然还有几个比较刺激的年轻人项目,如漂流,攀岩等,不对老年人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