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千山对我们“八会村”全体村民来说就是生命的源泉,每周日领略千山其独特的风韵,令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那连绵起伏的千朵莲花给北国钢城鞍山坦荡的沃野制造了几分迭宕,也给久居城市里的人们带来很多新奇。</p> <p class="ql-block"> 公元2021年12月12日,“八会村”全体村民,在张村長、曲副村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矜持无语的,也甘于淡漠的千山南沟的“慈祥观”。“慈祥观”在现代的千山好像名气不大,因为列入现存宫观名录,所以才没有完全被人们遗忘。其实,只要回忆起千山的前世今生,只要说到“慈祥观”,好像马上就会想起清代在这里出家修行的“慈祥道人”。</p> <p class="ql-block"> 来到“慈祥观”,李高圣道長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谈及到“慈祥观”的前世今生,他说,千山的寺院宫观自古以来确实不少,但是在这里修行,至今名字能回荡在千山沟壑山谷里,能被人时常记起的,也确实不多,这位“慈祥道人”大约就是那些凤毛麟角中的人物之一了。</p><p class="ql-block"> 这位“慈祥道人”,姓吴,名树古,道号教滋,河北人氏。书香门第,聪敏好学,但屡试不第。</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十四年(1834),他在京城游学偶遇千山道士,两人相谈甚欢,遂欣然与千山道士来到了千山“慈祥观”,称“慈祥道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慈祥观”来由如何?何时所建?据李高圣道長介绍,慈祥观是清朝著名玄合道人陈本丹创建。陈本丹出家后潛千山北山山洞中,不与外界往来,自谓洞中仙。后来为了清静避开世人和道友的打扰,在北山与栖身洞相距数百米的峭壁上,凿一仅容一人打坐的小洞,名为玄合洞,作为静室。常常一人在洞中一坐就是几天,虔心修行。因外界传说,他已修成仙体,故有众多道友登山拜师学道,无奈只好收徒十余人同洞修行。因地势窄小,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修建观殿,供奉观音菩萨。至清同治年间,经道士吴教滋等人不断修建重扩至此规模。也就是说从清朝嘉庆年间算起,“慈祥观”至今也已经200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慈祥道人”从北京来到千山出家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清道光十六年(1836)他曾写过隐归千山的诗:“四十余年不自由,脱身从此罢营求;利名似网谁先觉,日月如梭我独愁;愿与青山常面对,免教白发早盈人;悠然遁入慈祥观,一戴黄冠万虑休”。这首诗恰恰说明了他出家的年龄。</p> <p class="ql-block"> 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从耳闻到目睹,从来到千山那天起,就寄情于青山丛林之间。他走遍了千山的沟谷山峰,看遍了千山的四季风光,与奇石为伍,与苍松做伴,刻苦研修道学,畅抒情感,把自己的心声都化作诗篇,赞美千山,讴歌自然,品評人生,开解世事。同时,他还在诗中记录风霜交替,沧海桑田,记载得道多助,大道无形。他把对千山对大自然对世事所感所悟,汇成了一本诗集,而且起了个惊世骇俗的名字《医俗清凉散诗集》。希望通过自己的现身説法,弘扬道法,拯救世人。对于千山来说,这是研究千山文化的旷世文献。</p> <p class="ql-block"> “慈祥道人”给千山留下了一部文化詩集,留下了他跋山涉水的足迹;留下了他对于千山的挚爱和珍惜,也留下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绝世佳话。</p><p class="ql-block"> “慈祥观”静静地卧在深山里,与那些近年来大兴土木的寺院宫观不同,既使这两年修旧如旧,仍保留着深山里的古观风采,保持着秦砖汉瓦的建筑风格,古朴中见幽静,肃穆中显典雅。这里香客稀少,鼓乐诵经声皆无,“翠嶂重重接碧霄,烟岚苍翠滴山房”。虽然看上去朴素些,却像几百年前的深山古寺一样,在千山众多的道观寺院中倒是一处难得的幽静之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听完李高圣道長讲述的“慈祥观的前世今生”,看了“慈祥观”的周围山野,看了稍显简陋的殿宇,看了类似农家的生活区。我们对李道長不由得立刻肃然起敬,感觉到要从底下向上仰视他,这是一位真正意义上追寻理想,潜心修道的智者。</p> <p class="ql-block"> 人生活在世上,要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易,而要做到看破红尘,跳出三界,那将会更难。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渺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想的越多痛苦也就会越多,你看到的东西越清楚内心的无助感就会越强烈,因为你无法改变什么。一个人活着的追求是如何才能更自由更洒脱的活着,如果能用一些真理去影响到一些人那就更好,如果不能也不会影响自己的生命质量。我们其实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想改变世界,知道不可为而为之,人生就很难获得洒脱。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交代就可以了,因为我们来到这世间也是只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没有让我们去改变世界的使命。当我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肯定会有很多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发生,当只有你一个人看清楚这件事情不合理的时候你是无法改变什么的,最终你还是只能装着糊涂跟大家一样随波逐流,虽然是一种痛苦的选择,但也是现实中的无奈之举。世间的真真假假不必过于较真,人生的洒脱是“难得糊涂”。一个人活着未必就要做很大的事情才能算有意义,不辜负生命活得洒脱自在的人生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在“慈祥观”的“客堂”里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感触却颇深,对人生,对世事,对同样也是出家人,对千山看到过的那些寺院宫观……想得很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 在“慈祥观”周围的山上,还有不少天然和人文的景观,观之附近有狮子石、象头崖、探松峰、嵌松崖、扫帚松、如醴泉、玄合洞、老仙洞、朝阳松、蝙蝠洞、海螺峰十一个风景名胜,人称慈祥观十一景。</p> <p class="ql-block"> 最著名的是慈祥观的南山坡上那株奇松,高约15米,冠幅17米,不随季节变化,四季苍翠,枝丫纵横,叶密无隙。因该树无主干,而枝干繁多,看上去很像一个巨大的扫帚,所以被命名“扫帚松”,又因为是油松演化而成,也叫“扫帚油松”。这颗扫帚松是稀有品种,树龄约为400年,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清咸丰道人吴教滋在《扫帚松》一诗中写道:“如针似栉满山中,只此团松迥不同。簇干栉枝形若帚,化生异种托神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嵌松崖 位于慈祥观东配殿后山。高十余米。近顶处有一松,像人工嵌上似的,高不满1米。树冠虽小,树龄却在200年以上,为千山最小的古松之一。因其奇特,遂得名“嵌松崖”。有诗写道:“广生万物土为先,异性虬松独不然。根托石中诚叵测,干横崖下实堪怜。”另有诗称道: “一尘不染毫无土,只影相亲但有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象头崖 位于慈祥观西山。一崖突出,南端稍高,半掩林中,从庙中看去,宛如象头。如诗所描绘:“瑞气重蒸毓秀灵,崖前顽石亦成形。宛如象首谁陶铸?巧出天工胜范型。”另如:“苍痕为鼻白为牙,耳目兼全貌不差。侵晓分明瞳日映,有时暖睐淡烟遮。”</p> <p class="ql-block"> 庙宇易建,古树难求,古树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默默地为人类展示漫长岁月中气候的变化、生态人文和人类活动的变迁,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极其宝贵的财富。 </p> <p class="ql-block"> 千山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古树名木保存了珍贵的物种资源,记录了大自然的历史变迁,传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自然绝美的生态奇观,也承载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p> <p class="ql-block">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我们欣赏扫帚松的优美奇特时,不能忘记它正默默承受着岁月的风霜和磨砺。一棵古树,就是活着的画,凝固的诗,保护古树,让它们的树冠继续支撑起我们生活中的一段段真实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三块巨石垒成的“海螺石”,留有古代人工痕迹的“玄合洞”“风朝阳松”,在“慈祥观”的身前身后,装点着这一带山体,形成系列的山野景观。就冲着“慈祥观”的这份古,这份幽,常来走走,必然常有所悟。</p> <p class="ql-block"> 要下山离开“慈祥观”了,青幽的千山被晚霞涂上一抹亮色,既深邃又朗润,既浑然又澄澈,我想这就是千山丰富意蕴一部分吧。山崖上葱郁的松树根系扎入岩隙,昭示出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如果我们都能拥有山的观念,从现实的土地里汲取,自强自立,艰苦拼搏,那么也会像苍松一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吗?作为一名登山爱好者只能把脚印留给千山,而把千山的精神实质带走,经过自我苦心竭虑的酝酿和升华,转化成直面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那便是“八会村”全体村民的最丰厚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3日于耕读斋)</p> <p class="ql-block"> 总编:张振举</p><p class="ql-block"> 副总编:曲德家、刘明忱、</p><p class="ql-block"> 总监: 孙冶</p><p class="ql-block"> 主编: 孙飞</p><p class="ql-block"> 编审:聂金萍</p><p class="ql-block"> 执行编辑:孟文英</p><p class="ql-block"> 责任编辑:聂金萍</p><p class="ql-block"> 美术编辑:丹青</p><p class="ql-block"> 摄影:陈红梅、李素宏、聂金萍、何玉敏、郭亚芬</p><p class="ql-block"> 校对:金萍</p><p class="ql-block"> 音乐:云飞</p><p class="ql-block"> 撰文:耕读斋</p><p class="ql-block"> 版式设计: 慎思</p><p class="ql-block"> 后期制作:辽河</p><p class="ql-block"> 地点:千山慈祥观</p><p class="ql-block"> 时间:2021年12月10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