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忆旧

熊建军

<p class="ql-block">还认得这张照片上的川硫老朋友们吧?</p> <p class="ql-block">  回忆广播电视大学经历</p><p class="ql-block"> 2003年11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2年秋,我报名上广播电视大学。入学不需考试,不需脱产,专业是汉语言文学。</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年岁最大的是甘科所1957年高中毕业的老吴。甘蔗科研所的陈仲华也有近五十岁了。他1964年高中毕业,因病未参加高考,1965年下乡到西昌当知青。与我同一个企业的陈启厚,梅丛淦和我都是1969年下乡的知青,不同的是我只读了初一就开始革命,下乡,他两是读高二时下乡。还有从泸州化专毕业几年的中专生马芳、以及刚中专毕业的田娅等。</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年岁、学历与人生经历的跨度之大,从二十岁到五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老师很少,三年总共只有3人。</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老师50多岁,据说曾经是内蒙古大学的教师,离开教师岗位已经许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老师开始上课,将“万俟咼”怎样异读详细解说,并且一连举了几例。 </p><p class="ql-block"> 每周上一次课,其余时间都是自习。这个老师教我们写作,却三堂课都讲各种词语异读问题,大家对此感到十分无聊。老同学们议论纷纷:这种讲课,我们耗不起时间。要求辞退他。</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老师姓李,六十多岁,是资中历史教研组组长,已退休。他瘦瘦矮矮的个子,微笑着,很谦虚的介绍自己——很久以前读的大学,从来没有教过大学,可能不会给大家多大帮助。不过看了你们的教材,与目前高中教材距离不大。</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给我们讲中国古代历史。</p><p class="ql-block"> 有了前一个老师的印象,对这个矮矮瘦瘦的老师大家只能姑妄听之,没报多大希望。</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李老师一开始讲课,就让我们大为震撼!</p><p class="ql-block"> 从他那干瘦苍老的嘴里,忽然发出高亢的声音,真是响遏行云。 仿佛他的声带是铜制喇叭。站在讲台上犹如号兵站在高岗上猛然吹响冲锋号,让人精神大振。</p><p class="ql-block"> 他的嗓音不仅高亢,而且持久不衰,从头至尾,丝毫没有减弱或发沙发哑。</p><p class="ql-block"> 他说,学好历史的关键是,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包括时间、地点、意义。而李老师则是一部历史活字典,无论问什么,他不需要看书,立刻说出人物、事件、时间、意义。让我们佩服不已。</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老师,才教得出考一百分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我1965年读初一,1966年开始了文革,不再上课,1969年上山下乡当知青。我这个知识青年其实只能算一个小学毕业生。但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不上课我每天看小说——我家隔壁住着省统计学校图书馆管理员,我可以到图书馆拿各种小说看。很快把眼睛看成近视。开始最喜欢外国长篇小说,后来也看中国现代小说,最后才开始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古代小说。</p><p class="ql-block"> 知青在农村不看书,却受到真实的教育:亲身体会到农民的苦。 </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看到了书上和报纸都没有记载的史实和现实,反思了自己曾经的荒谬,不再无条件相信书上报上和领导讲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考试第一,我还是立刻按照老师的方法快速背熟书上那些关键。</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老师名周丹,是西南师大刚毕业的学生,他只是辅导大家如何应对考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电大学习很自由,考试却很严格。</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电大考试是在内江一个中学内。找到自己的座位,监考老师一脸严肃的讲着考试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已经十几年没参加考试了。我在卷子上填写姓名,只觉得脸发烧,心狂跳,手发紧。</p><p class="ql-block"> 突然,“啪”!一声响。寂静的教室里让人一惊。</p><p class="ql-block"> 四处看看,原来是一个只有一条腿的中年考生的拐杖掉地上了!</p><p class="ql-block">只见他脸涨得通红,烦躁的用一只手扯自己的头发,头上正冒着白气。</p><p class="ql-block"> 这位独腿老兄异常的紧张,却让我的手放松了。仔细看题,觉得题不难,李老师讲的方法确实不错,很顺利的做完考卷,心情轻松。</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的年龄差距大,思想与阅历差异也不小,没有普通大学的浪漫情愫,更没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只有怎样用最少的时间,达到一个较好的成绩这样一个非常低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陈启厚担任我们班长。他是川硫厂教育科干事,专门负责电大事宜。他拉一手好二胡,是川硫宣传队的第一把二胡。拉二胡时,他总是紧皱眉头,一脸苦相。似乎不管什么曲子都是“江河水”那悲凉凄惨的曲调。他自认是一个“文人”,他说:文章最重要的是“势”,只有“蓄势”文章才有力。决定毕业论文专门研究“文章蓄势”。</p><p class="ql-block"> 梅丛淦也是川硫著名人物,子弟校教师。他的嘴非常有名。差不多每天晚上,都会有一大群人围着他,他是中心,在众人围绕之中绘声绘色的讲各种故事。——“一只绣花鞋”、“少女之心”等等。因为那是70年代,除了很少几部小说,其他所有的书都被禁止。梅丛淦讲的故事都是私下流行没有出版的故事。偶尔他会停下来,似乎在深思。这时,有人会递上一支烟,他点燃深吸一口后,才将最关键的结局慢慢说出。</p><p class="ql-block"> 每次临考之前,他也很活跃。他问:“这次古代文学史重点会考什么?”在大家苦想却无结论之时,他坚定自信的宣布:“肯定考红楼梦,黛玉、宝玉的人物形象及性格悲剧。”李伶俐惊呼:“哎呀,糟了!红楼梦我没有整理没有背,糟了,糟了------”</p><p class="ql-block"> 李伶俐也是子弟校教师,嗓音清脆甜美,是川硫第一女高音,有两个女儿。她学习很认真,但似乎自信不足。有一次考试她坐在我身后,考前悄悄对我说:“这门课我准备不足,你做好卷子摆后面一点,我偷看一下。”我很快做完一张卷子,拿起来装作审阅样子,背仰靠在她桌边上。她小声说:“我看不清。”这时监考老师走过来,用手点点我的桌子,轻声说:“卷子不要拿起来!”吓我一跳。她没偷看我的卷子,但却考得不错。</p><p class="ql-block"> 马芳是厂团委书记,为人极其热心。报名电大时,我出差在外,是她毫不犹豫的替我报的名。电大学习中她也极其刻苦认真,许多时候令人感动。有一次,她刚生了小孩不到一个月,依然坚持参加考试。</p><p class="ql-block"> 马芳也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看书学习,因丈夫在成都,她住在厂单身宿舍,经常是半躺在床上,手拿一本书,聚精会神的看,另一只手拿一个馒头,看一会咬一口。</p><p class="ql-block"> 1984年,我女儿出生,刚满月,我却得了肝炎,大便溏、小便黄,一身发软。医生叫我必须住院治疗。但考试将近,我只能考完之后再住院。这次考试在资中教师进修院,每天乘公交从厂到资中县,到资中公交车站后,距离考场几百米,不算远。但我走的很慢,十分无力,感到考场无比遥远。坚持几科考完,立刻住进医院。</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学期情况太多,妻子生小孩,自己又生重病。幸好我已经掌握如何有效应对考试,在如此多难的期间,很少有安静读书的空闲,但考的古代汉语等各科还是及格过关,唯有文学概论,我连书都没有看过,——不及格!</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没看书,一是因为确实没时间,二是因为我很早就喜欢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以前看过不少大师作品,如:赫尔芩、王朝闻、朱光潜、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等,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不看教科书也能过。 </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看大师的书怎能比得上背教科书?!给了我深刻的一个打击。只好等以后补考这一科了。</p><p class="ql-block"> 补考通过,终于毕业了,要做毕业论文。我拟了二个题目:</p><p class="ql-block">一、李白、杜甫谁更适合当官?</p><p class="ql-block">二、 陈焕生与阿Q</p><p class="ql-block"> 最想写的是第一个主题。我觉得中国文人“学而优则仕”,李白、杜甫诗很伟大,他们的理想和目标却不是做一个伟大的诗人,而是“做一个大官”。唐代以诗取士,天下文人刻苦作诗,都是希望做官,然后“治国平天下”。</p><p class="ql-block">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似乎做一个大官只在俯仰间。</p><p class="ql-block"> 杜甫也很自信,诗歌才能确实没说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诗人,李杜是世界级大师,但是做官,他们合适吗?我发现他们没有任何对国家治理或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分析和判断。</p><p class="ql-block"> 做官是中国文人始终不变的理想,历史上的著名文人,目标都是做官。——这是中国文人的悲哀,这种目标带来的结果,因没有对科学研究的推崇,也没有对独立思考的尊敬,虽然皇帝和官员换了一代又一代,封建专制体系却没有丝毫改变。</p><p class="ql-block"> 想了很多,最后却没有写。因为时间和资料都有限。最后写了“陈奂生与阿Q”。</p><p class="ql-block">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80年代作品,描写当时一个农民。他很穷困,进城卖油绳。辛劳朴实的他,想卖了油绳买一顶帽子。结果因病却坐了县委书记的车,住进了县委招待所。我觉得陈奂生与鲁迅写的阿Q 颇有共同点,论证阿Q精神并没有离开,现在仍在我们身边。</p><p class="ql-block"> 毕业论文毫无悬念地过了关。</p><p class="ql-block"> 直到20年后,想起当初的思考,终于动笔把李白与杜甫的当官问题写了一篇文章,总算不负初心。</p> <p class="ql-block">电大毕业论文</p><p class="ql-block"> 陈焕生与阿Q</p><p class="ql-block"> 写于1985年5月</p><p class="ql-block"> 高晓声创作的陈焕生系列小说,在当今文坛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说陈焕生是“一个少有的天才的艺术典型”,有人说高晓声是“上攀鲁迅”的。</p><p class="ql-block"> 的确,陈焕生是一个在现代农村带有普遍性的人物,可以从很多农民身上看到他的影子。许多评论者指出,陈焕生有点像阿Q,高晓声的笔法有鲁迅风。纵观陈焕生由漏斗户主到进城,包产的种种表现,我们看到陈焕生有着精神胜利,麻木,等阿Q似的缺点。而高晓声清醒,冷峻的创作态度,使作品体现了深邃,博大的社会生活内容,这也让人想起鲁迅先生。</p><p class="ql-block"> 一个具有阿Q似缺点的现代农民形象竟然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很令人玩味。</p><p class="ql-block"> 陈焕生像阿Q,大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精神满足法”了。“漏斗户主”陈焕生,欣逢改革春风,“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悠悠然上城来了。他本想卖了油绳买帽子,哪知一步不慎,受风着凉,因病而逢书记,受到高级关心,住进了招待所。但住招待所一夜用了两顶帽子的钱,却着实肉疼。对于一个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过惯了苦日子的陈焕生,实在太不划算。他觉得吃了亏,吃了亏要弥补,于是一反先前的小心翼翼,大摇大摆的穿上鞋子在房间内乱走,不怕把地板弄脏;一屁股猛坐上太师椅,也不怕弄瘪弹簧;用提花枕巾嚓嘴,——“即使房间弄成猪圈,也不值!”他报复,但心里仍然不乐。</p><p class="ql-block">忽然他转念一想,高兴起来。</p><p class="ql-block"> ——此番进城,有如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的值!他总算有点值得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p><p class="ql-block"> 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哈哈!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p><p class="ql-block"> 陈焕生把肉疼变成精神满足,这种性格特征让人想起阿Q。阿Q被别人捉住辫子,在墙上碰五六个响头,还要强迫他说“人打畜生”,阿Q也只能照办。别人以为他这回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阿Q又高兴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也是第一个,于是刚才的屈辱也与当了状元一样成为可以自豪的事。</p><p class="ql-block"> 陈焕生与阿Q都用精神胜利法让自己满足,不同的是,陈焕生肉疼了很久之后才想出精神满足之法,阿Q只需十秒。但陈焕生以后包产未再用精神胜利法,可见陈焕生是偶尔为之,而阿Q则烂熟于心随时都在用。阿Q在屈辱中生活,他的胜利其实就是屈辱的代名词,所以他的胜利永远只存在于虚幻中。</p><p class="ql-block"> 陈焕生的满足与阿Q的胜利,本质上都一样,是不敢正视现实的表现。阿Q的胜利表现为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其内涵是反抗失败后,无力改变受屈辱的现实,被迫采取的一种自我麻醉。</p><p class="ql-block"> 陈焕生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农村,多年贫困的生活使他为自己漏斗似的家庭自卑。他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也看不到更远的地方,只能在心里羡慕别人的经历,希望自己也能神气一次。他的这种表现是农民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形成的一种“奴性”,是长久的封建社会中早已成型的对“官”的迷信和遵崇。</p><p class="ql-block"> 阿Q进城在举人老爷家帮工,末庄的人们便对他肃然起敬;陈焕生坐了书记的小车,自己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全村农民也敬服不已。这说明几千年的封建等级毒素仍然还有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比较了陈焕生与阿Q精神胜利法的异同,我们再比较一下他们在“性格忍耐”的异同。</p><p class="ql-block"> 忍耐,是中国过去现在都广泛存在的一种性格。这种性格有其积极的一面,如陈焕生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表现出极强的韧性,永远有信心,相信总会好起来。但忍耐发挥到极点,却是保守落后消极的另一面。</p><p class="ql-block"> 陈焕生忍耐的方法是“看着”,他是漏斗户主,长年累月饿肚子,仍咬着牙干,耐着性子等。虽然想不通为啥吃不饱仍然还要卖余粮,但他忍气吞声,“饿一年再看”。终于他等到了改革春风,上面号召包产到户,可是干部怕包产损害自己利益,拖着不搞。陈焕生作为一个深知土地包产对自己的重要性的农民,却不去争取包产,凭以往的认识他觉得包产就是“单干”,就是资本主义,就是反党,他“饿死”也不会唱这台戏。几十年在队长指挥下种田,饿肚子,甚至只有吃榆树叶,他都没乱动,现在他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p><p class="ql-block"> 陈焕生的忍耐甚至到了“只要不是欺负他一人”,就不是欺负。“打了他替他拍拍背,他立刻就不怨恨”的程度。这种逆来顺受,不分好歹的畸形心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奴役导致的,也是历朝历代时常有人们饥寒交迫大量饿死,真正敢站起来说不的人却很少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阿Q用精神胜利法来忍耐,赵太爷打了他,他便想“儿子打老子”,由此联想到有权有势的赵太爷如今是自己儿子,于是被打竟然值得高兴。阿Q的痛苦生活,他的屈辱,都被自己化为胜利,唯有他败在地位似乎在他之下的王胡手上时,才感到平生的屈辱。</p><p class="ql-block"> 对于阿Q来说,赵太爷打自己,自己帮工饿肚子,都是从来如此,天经地义。陈焕生习惯“有饭就吃。没饭就饿”,干部比爹娘大,包产就是单干,等等,都是多年教育形成传统习惯,不管对自己有害或有利,都予以崇拜。相反,对于新东西,他们则惊惶,疑虑。阿Q看不惯假洋鬼子没有辫子,陈焕生对包产疑虑,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在陈焕生的忍耐里,有性格忠厚的原因,也有忠恕宽容的传统道德因素。</p><p class="ql-block"> 导致阿Q这种性格的社会原因是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在漆黑如墨的封建统治下,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只好以自我麻醉来忍耐。陈焕生继承了祖辈安分守己的传统,也是我国近几十年坎坷曲折的社会发展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从解放以来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始终没有处理好,路线不断向左。生活富不起来,生产水平低下,导致陈焕生眼光狭窄。频繁的斗争令人不解也令人畏惧,还是“看看”稳当。</p><p class="ql-block"> 解放了,陈焕生已经成为国家主人,但他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地位,更缺少主人的知识,从未实行过主人的权利。他仍然只能听命于人。</p><p class="ql-block"> 高晓声通过陈焕生性格的剖析,揭示出的问题很深刻。陈焕生的形象告诉我们,没有农民的觉悟,中国的革命就不会最后成功。要使农民(也包括每一个普通人)真正成为国家主人,还有艰巨复杂的路要走,这既包括政治经济的,党的干部的,还有旧的封建传统习惯等方面的问题。陈焕生这个形象,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作家楚良说:“当代的许多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好像仍伏在阿Q的卵翼下,飞不出来,------我为此深感不平。”</p><p class="ql-block"> 楚良要求塑造农民新人,脱离了阿Q的种种缺点的新农民形象,这无可非议。在当前农村改革中,确实出现了许多精明强干的农民能人。但是,旧的痕迹是很深的,即使在这些新能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存在旧的痕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化集中反映,在社会中还广泛存在种种落后旧习惯时,轻易要求人不要重视它,只塑造与此无关的新形象,我认为是不妥当的。</p><p class="ql-block"> 陈焕生这个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并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陈焕生像阿Q,又不是新时代的阿Q,即使在他糊涂时也仍然可以看到他性格中光明的一面,他的这种性格,是特定的生活环境下的时代产物。</p><p class="ql-block"> 阿Q具有极其深远的典型意义,概括了广泛的阶层不同的人们身上的“劣根性”。陈焕生也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不仅在当代农民中广泛存在这种性格,在工人,干部以及其他人中也存在“陈焕生性格”,这种性格提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只有在经济上得到解放,才能在政治上得到解放,只有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才能摆脱愚昧,麻木。只有放手让他做自己的主人,敢于独立思考,他才能做国家的主人。陈焕生的形象,说明建国以来一系列极左路线压制禁锢了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他们祖传的劣根不但未能根除,在新形势下,又有了新的表现。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也必须让他们在经济上真正翻身。</p><p class="ql-block"> 当前的改革无疑是从根本上改变陈焕生面貌的最有力手段。</p><p class="ql-block">陈焕生虽然糊涂,但淳朴的农民本性使他有一种本能的正义感,他为自己采购获奖600元一直心中不安,没再去找吴书记。他打消了对包产的疑虑,准备学习做自己包产地上的主人,他也会学习做国家的主人。</p><p class="ql-block">时代给与了陈焕生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动力,作家精当地汲取了最能看到陈焕生灵魂的场面,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真实生活在当代农村的农民,正一步步随着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断前进。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陈焕生必将彻底脱离阿Q。</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