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泰顺文士的西湖踪迹(二)

赖立位

<p class="ql-block"> 之二、书院寒灯</p><p class="ql-block"> --杭城四大书院及其泰顺学子</p><p class="ql-block"> 杭州作为浙江省城,其教师水平、教学质量、学习环境较其他十府为高。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出现了四座高等级的书院,闻名全国,享有盛誉,号称四大书院,即敷文、崇文、紫阳、诂经精舍。清中前期,敷文书院当仁不让排第一;清晚期,诂经精舍不遑多让,无出其右者。</p><p class="ql-block"> 清代泰顺文士曾镛、潘自强、潘其祝等,在他们的人生黄金时期,进入上述书院读书,成为杭城著名书院的学子,获得名师指点,在诗文著述、科举功名诸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成为泰顺俊彦。</p><p class="ql-block"> 敷文书院,位于杭州城南万松岭上,其前身是明代创建的万松书院。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名敷文书院。乾隆帝六下江南,六次巡临书院,题字赐诗。一时间风光无限,居杭城书院之首,成为浙江省最高学府。全省各地学子都以能进入敷文书院学习为荣。</p><p class="ql-block"> 曾镛(1748一1822),字在东,号鲸堂,晚号复斋,罗阳镇三洋村人。历任孝丰、云和、金华、汤溪等县教谕。1814年出任湖南东安知县,1822年卒于任上。清同治年间入祀县乡贤祠,是建县后唯一入乡贤祠的学人。</p><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0岁的曾镛中了秀才,被知县推荐到温州中山书院就读。两年后,被知府推荐到省城的敷文书院就读。在敷文期间,多次考试名列第一。1777年成为拔贡,进入太学即国子监就读。他的《复斋制义》书中有一篇《则牛羊何择焉》的八股文,敷文书院杨山长点评“惟熟于法,故文径不平直,结构特空灵”。</p><p class="ql-block"> 崇文书院位于西湖苏堤跨虹桥西侧,初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专为徽商子弟参加科考设立。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为书院题“正学阐教”匾额,并题榜“崇文”,遂更名崇文书院。徽商子弟在浙江登仕者,大都出自崇文书院。</p><p class="ql-block"> 泰顺诗人包涵的诗集《古柏山房吟草》中有一首《夏日偕翁晓青周伯蘅移寓西湖崇文书院》:“一春住武陵,山水穷幽敞。言寻消夏湾,西湖独神往。澄潭豁人眸,幽岩生秋爽。兰臭结同心,共抱冰壶想。便携袱被去,寄栖傍书幌。拟各蜡双屐,朝夕恣清赏”,记载了他与两位泰顺学友到崇文就读的情形。包涵,库村人,咸丰年间岁贡生。同治初曾出任严州府寿昌县学训导。翁晓青,名曙,字晓青,翁山人,咸丰年间岁贡生。周伯蘅,身份不详,应为泰顺老乡。</p><p class="ql-block"> 紫阳书院位于杭州城南紫阳山下太庙巷,是又一所招收徽商子弟的书院。康熙四十二年(1703)创建。紫阳是朱熹的号,清代很多省份都有紫阳书院,最有名的是苏州、杭州两地的紫阳书院。瑞安孙衣言曾于1866年执掌杭州紫阳书院,其时俞樾执掌苏州紫阳书院,两位同科进士、翰林分掌苏杭紫阳,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泰顺科举奇才潘自强(彊)(1842-1880),字师健,号惕吾,别号荻渔,罗阳东外村人。1855年中秀才,1858年中举人,1860年中进士,会试第三名。经查核潘自强的乡试、会试硃卷,潘自强中举后进入紫阳书院,拜姚近宝为师,在此就读一年多。</p><p class="ql-block"> 诂经精舍位于西湖孤山东南,时任浙江巡抚阮元于嘉庆五年(1800)创设,是一所专门博习经史词章的书院。它的创设改变了中国近600年来理学占据书院讲坛的局面,在中国书院史上意义非凡。精舍不供朱熹,供许慎、郑玄两位大学者。初期,阮元亲自担任掌教,延请国内一流名儒主讲。1868-1898,俞樾任山长30年。</p><p class="ql-block"> 潘其祝(1850-1893),原名传砚,字愚孙,一字愚荪,别署娱醺,号蝶榭。潘自强四弟,同治三年(1864)中秀才。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中进士前肄业(学习)于诂经精舍,成为俞樾弟子。他的会试硃卷中写有:“受业师 俞曲园夫子 樾,德清道光庚戌翰林,前任河南学政,诂经精舍掌教”。此前,潘其祝还在崇文、紫阳书院就读过,拜在孙衣言、章鋆(采南)等名师门下。或许,他是泰顺唯一一位曾就读杭城三大名书院的士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