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师老山作战卫勤保障亲历记

《军魂永铸》公众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军魂永铸》系列丛书之(15)</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季振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主编:郑怀盛 韩水霖</b></p> <p class="ql-block">  1985年12月至1987年5月我随部队参加了老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当时我担任六十一师卫生科长兼师医院院长。参战期间,我个人作为在职团干荣立二等战功,师医院荣立集体三等功。在师医院的历史上,第一次荣立集体三等功是在参加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期间,这次参加老山作战是第二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在紧张危险的老山前线,全师卫生人员在军、政及后勤首长的正确领导下,高质量的完成了全师卫勤保障任务。在卫勤组织指挥伤病员救治、卫生防疫及药材保障各方面都做出了一流的成绩,在前指召开的战后总结会议上,成都军区前指评价我们六十一师的卫勤保障工作是“创造了战区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临战受命,担任师卫生科长兼师医院院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5年9月初,中央军委下达了六十一师参加老山作战的预先号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在师医院担任副院长,要尽快做好参战准备工作,压力山大。1985年10月初,根据新的编制,我正式被任命为卫生科长兼院长,原三所所长顾祖荣同志被任命为师医院副院长,原183团郑敏同志担任政治协理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卫生科和师医院的工作性质不同,卫生科长和师医院院长历来都是两个人,现在变成了我一个人。如何当好卫生科长兼院长,临战准备阶段经历了半年多时间,分平转战、机动开进、临战训练三个阶段。作为全师的卫勤领导和师医院的院长,有大量工作要做,不可能事无巨细亲自过问,必须突出重点抓大事。在平转战阶段,正值部队根据新的编制精简整编,既要落实新的编制,又要进行平转战准备工作,各种会议多,工作头绪多。我就重点抓了战备药材的准备和卫生干部的补充配备工作。在我们第一次下部队检查战备药材和管理情况时发现,很多卫勤领导和药工人员连装备标准都不清楚,更谈不上战备药材标准落实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两次召开各级卫勤领导会议,研究和明确了药材携带标准,采购供应办法等。还用了五天时间逐个检查了从连到师各级战备药材准备落实情况。根据装备标准和战区实际需要,除上级拨付的药材外,我们还组织采购了150多个品种六万多元的药品器械下发部队,确保了战备药材准备工作的落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前,卫生干部的缺编状况十分突出,全师(坦克团除外)应编制卫生干部121人,实有卫生干部86人,其中还有7人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实际缺编42人,五个参战的团,有三个团没有卫生队长,从师到团没有x线技术员,团卫生队的化验员、司药有三分之二长期是卫生员兼任,严重影响了临战准备工作的展开。我们在后勤部党委的领导下,配合干部部门,从实战需要出发,配齐了各级卫勤领导班子。同时积极向上级申请,从外单位调进了44名卫生专业技术干部,还与各级政治部门一起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愉快顺从分配,安心到基层工作。由于我们抓了战备药材准备和卫生干部调配补充这两个重点,也兼顾了临战训练、血型鉴定、计划免疫等工作,圆满完成了平转战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机动开进阶段,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把指挥位置挪到师医院,跟随师医院开进,当好名符其实的院长,卫生科留两名助理员负责收集各个梯队开进的卫勤保障情况。师医院有140多名干部战士,其中三分之一是女同志,为了保证“威武雄壮,安全准时”到达集结地域,有大量思想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要做。此时参加师医院院部机动开进,加强了师医院的领导力量,使之能安全顺利到达集结地域,被后勤部评为“机动开进先进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队到达砚山集结地域后,就开始了为期三个多月的临战训练阶段,我把工作重点转到卫生科来,在临战训练全面展开以后,根据训练重点划分若干阶段。战救四大技术训练是部队训练的重点,在师医院及各团卫生队,都建立了四大技术尖子训练班,然后在部队全面推开,重点抓了训练时间和训练质量,在考核验收阶段,师专门下发考核验收标准文件,在师医院和各团卫生队,我们重点抓了军医野战外科训练和卫生员的静脉输液训练,还组织了全师各类卫生人员尖子兵比试。在卫勤组织指挥训练中,我们重点抓了师医院、团卫生队的分组训练以及营连的火线抢救训练,为了提高一线战伤救治水平,我们还在182团一营抓了个点,主要研究出击拔点作战中,营救护所及连抢救组如何开展战伤救治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准备,在182团召开了“出击拔点作战营连救护所(组)卫勤保障工作”现场研讨会,集团军后勤首长、师首长、师后勤首长以及各级卫生部门及各卫生队领导观看及参加了现场研讨会。在演练中,突出了营连救护所(组)的编组分工,着眼于如何使伤员尽快得到正确的救治又快速后送,受到了参会领导的高度赞扬。为了提高一线战伤救治水平,明确救治范围,我们还制定下发了《连营战时卫勤工作内容(试行)》等文件。我还根据我师一线阵地点多线长,一线连队往往有多个阵地,为了保证每个阵地有一名卫生员或兼职卫生员的要求,一到集结地域,我们就在师医院及各团卫生队分别成立了卫生员训练队,脱产3个月,突击训练了240名卫生员,在接防前,分配到各连队,提高了一线卫勤保障能力。由于全师卫勤工作展开比较活跃,在临战训练阶段总结时,卫生科被评为机关“先进科”。根据临战准备阶段工作开展情况,我写的《谈临战准备阶段的卫生科兼院长》一文发表于1986年《人民军医》杂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突出重点,做好坚固阵地防御作战伤员救治工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山战区防御作战,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场特殊战争,如何结合战区特点,合理编组是卫勤保障的一个首要问题。此次对越防御作战卫勤保障的主要特点:一是由于战区气候多变、地形复杂、伤员后送困难、防病任务重、药材需求量大、不易储存保管。二是在正常防御阶段,伤员发生相对均匀、数量不大,有利于扩大救治范围,提高救治质量,由于战术后方比较稳定,有利于我救治机构靠前配置,争取伤员救治时间。三是从全师卫勤力量分布来看,我师有22个一线连队,每个一线连队必须配一名军医,所以团卫生队的主要力量大多分散到了各个一线连队,各团卫生队战伤救治力量相对比较薄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上述战区特点,我们提出了坚固阵地防御作战师卫勤力量加强“两头”的指导思想。一是加强一线阵地卫勤力量,保证连有军医,各阵地有卫生员或兼职卫生员,这样,一线阵地救护力量得到了加强,根据一年全师伤员统计,阵地伤员卫救率高达72.79%。还普遍扩大了营连的救治范围,对中、重度伤员普遍从营连开始输液,使用抗菌及止痛药物等预防休克措施,有的连队还在阵地成功施行了气管切开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阵地救治水平。我部阵亡与伤员之比为1:9.19,被击中者阵亡率仅10.27%;二是加强师救护所救治力量,根据战区特点,我们把师救护所分成前进救护所和基本救护所两个部分。前进救护所以半个医疗所为主,加强化验员一名,救护车一台,配置在距前沿仅1.5公里的芭蕉坪。主要负责重伤员的紧急救命处理,是伤员的“急救站”,并随时通报伤员的伤情、血型、血需要量等,又是基本救护所的“信息站”。师医院其他人员组成基本救护所,配置在距前沿15公里的坪塞,我们还把基本救护所的主要医疗力量放在手术抗休克组,突出重点,保证了危重伤员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突出重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优先重点抢救危重伤员,这是降低伤死率的首要措施。一年中,我们抢救危重伤员84名,全部获得成功,无一伤死。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抗休克措施,减少伤员早期死亡,快速扩容是纠正休克的根本措施,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快速足量,先快后慢,注意晶胶比例“的扩容原则,还强调了早期输入全血以提高血液的胶体渗透压和携氧能力。二是强调早期施行紧急救命手术,尤其是气管切开、气胸封闭、胸腔封闭引流等手术,一般在师前进救护所就给予早期实施。战伤休克的关键是失血,对危重伤员在抗休克同时必须抓紧时机进行手术,尤其是腹部内脏伤合并大出血的伤员往往比较凶险,必须争分夺秒,尽快手术。三是加强信息交流,提前做好救治准备,我们还十分重视师基本救护所与前进救护所、师救护所与各团救护所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危重伤员在后送时一定要与下一级救治机构提前联系通报伤情,为下一站救护所准备争取了抢救时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是集中主要技术力量和战救药材,保证危重伤员得到优先救治。尤其在大批伤员到达时,必须强调“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抢救次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突出重点还必须不断加强师救护所的业务建设,扩大救治范围。师医院有较好的医疗设备和较强的技术力量,展开地幅较大,环境稳定,加之老山防御作战的特定条件下,日战斗减员率低,师救护所有条件适当扩大救治范围,提高手术率和伤员留治率。根据一年伤员统计,通过我师救护所的伤员手术率达95.5%,除了做好清创外,还开展了开颅、开胸、开腹、截肢、血管吻合修补等手术,伤员留住率达69.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突出重点,还必须领导带头,以身作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伤员救治中,检伤分类十分重要,必须院所领导亲自把关,迅速检出急需救命手术和抗休克的伤员。参战一年所有伤员没有发生一例漏诊。有一例背部盲管伤伤员,致伤物不明,伤口很小,伤员一般情况好,胸部拍片未见异物,给行清创术后送回病房。我参加院查房时,检查该伤员,伤口小而规则,不能除外枪弹盲管伤,要求再次拍片,仍未见异物,就亲自带伤员到x光室全身透视,终于在盆腔底部发现了子弹头,果断施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肾脏破裂,给修补了肾脏,挽救了伤员生命。院领导在把好分类关的同时还要把好后送关,严格后送指征,建立后送护送制度,保证了伤员在后送途中的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突出重点,也要建立健全好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医护质量,不断提高伤员救治水平。我们在师医院先后多次开展了“医疗质量月”和“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坚持请示报告制度、查对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三级检诊制度、医疗文书书写制度、门诊制度等,医院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医疗救护工作上,坚持五、十为院查房日;四、九为护理查房日;主管医生早晚二次查房,危重伤病员随时查房。在“10.19”出击作战中,基本救护所处置完全部伤员已是凌晨四时,还组织全院医生对所有伤员进行了一次大查房,对伤情和处置情况进行了一次检查,提高了救治质量。医院还三次组织全院性医疗护理质量检查评比,提高了医护质量,一年来没有发生一例漏诊、误诊,无一差错事故。一年中经我师抢救手术的数百位伤病员还没有发生一例伤口感染。军区前指后勤部在一年工作总结中称是创造了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抓好师、团救护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也建立健全了阵地伤员救治工作制度。比如橡皮止血带的施用,我们认真研究历次战争中止血带施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止血管使用规范,下发部队,规定四肢伤口用加压止血包扎为主,非必要,不提倡使用止血带,凡使用止血带者必需要有明显标志,到营救护所一级,最迟到团救护所一级,必须去除止血带,改用止血钳止血或加压包扎止血的方法。因此一年中没有发生一例使用止血带不当造成的肢体坏死等不良并发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周密计划,充分准备,做好出击拔点作战卫勤保障工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6年10月19日,我部182团发动了一次对越出击拔点作战,取得了歼敌160人的辉煌战果,打了个干净利落的歼灭战。我师卫生人员发扬红军医院的光荣传统,一切为了伤员,一切为了胜利。火线抢救及时准确,伤员后送迅速安全,各级救治机构密切协同、精心救治,圆满完成了卫勤保障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击拔点作战伤员救治的基本情况。这次出击分队246名,减员38人,均为战斗减员,战斗减员率15.45%,其中伤员发生率13%,阵亡率2.44%,被击中者阵亡率15.79%,阵亡与伤员比1:5.3。伤员中炸伤89.18%,枪伤5.41%,毒气伤5.41%。伤员阵地救护卫救率78.38%,自救互救率21.62%。危重伤员抢救:师团救护所共通过危重伤员11人次,救护成功率100%。伤员留转情况,师基本救护所留治35人,后转2人,留治率94.59%。、了解敌情、我情,周密制定卫勤保障计划,开展针对性训练,提高战伤救治能力。在战前根据师首长作战意图和卫勤首长保障决心,先后6次参加师、团协同作战会议,4次到34号、30号、41号等一线前沿阵地实地勘察。及时准确掌握敌情、我情,选择好伤员前接后送道路,确定连抢救组、营团各包扎所位置,卫勤保障人员组成及各级卫勤保障组织的主要救治任务。拟定下发了《34-1号工程卫勤保障计划》、《关于34-1号工程卫勤保障几个问题的通知》。我们还根据作战实际需要,制定了各级各类人员战救药材携带标准,包括参战个人携带标准,连跟进卫生员携带标准,连抢救组携带标准,各包扎所携带标准等。为此,我们4次召开各级、各类卫生人员座谈会,普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考虑到连抢救组有三名军医等8人组成,保障能力较强,我们给增配了大型输液、抗菌素、止痛剂,还给配发了气管切开器,及气管套管。结果在实战那天,有一名伤员头颈部炸伤,呼吸困难,连队军医在一线给紧急施行了气管切开,保证了呼吸道的通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击拔点作战哪天是中午12时战斗打响的,在下午三时许,出击分队的伤员还没有下来,炮阵地的伤员已经陆续下来了。突然炮兵团卫生队贺栓友队长给我来电话说,122榴炮营有一门榴炮发生镗炸,有一名伤员怀疑是颈动脉损伤,有大量出血。我让他们用手压迫颈部出血点,尽快送来医院,炮团卫生队离我医院最近,不到10分钟,伤员就送到了。只见伤员浑身都是血,一名军医用纱布压着伤口,我赶快让直接上了手术台,紧急麻醉后,探查伤口,发现伤员右侧颈肩部大块皮肤肌肉缺损,已被炸飞,伤口外露大量出血,而且右侧锁骨及第一肋骨开放性骨折,大部分被炸飞缺损,右侧肺尖外露,多处血管破裂出血。搞清了伤情,在输血、输液、抗休克同时,马上给彻底清创,切除坏死组织,彻底止血,并用肩胸部残存肌肉覆盖肺尖,保持右侧胸腔密闭状态,休克基本纠正后送病房进一步治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下午5时左右,参战部队,出击分队伤员陆续抵达,医院同时开设了五张手术台,其中3张专门用于重伤抢救手术,另二张主要给轻伤员进行清创手术,我一直坚持在重伤员室参加抢救或手术,五张手术台同时展开手术,直到晚上12时,伤员全部到达师基本救护所,当天共接收伤员37名,全部治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午5时30分左右,我正在重伤员室组织抢救重伤员,突然接到182团电话报告,说我出击分队在回撤过程中越军施放毒气弹,已致多人中毒受伤。此后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接到数十个电话,有报告情况的,有询问情况的,电话来自多个部门,毒气弹的信息只是只言片语,混乱而且矛盾。对于这种突发的情况,我想不可能有准确的信息,作为领导,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马上做出三条决定:一是立即通知182团卫生队,要求所有参战官兵必须佩带防毒面具,凡接触毒气,出现症状的要马上注射解毒针,已中毒的伤员立即加快后送;二是师医院药房派一名司药带解毒药及三防器材带一台车,冒着炮火立即送至182团前进救护所,并分发到各阵地;三是及时向军区前指卫生部汇报和向防化部门通报情况,请求技术支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约到晚上七八点钟,两名毒气中毒的伤员送到了师救护所,最重的是连抢救组的军医吴平。我对吴平的印象还是很深的,这位上海籍的年轻军医,大学毕业时间不长,参战前夕,保持了多年恋爱关系的女朋友和他吹了灯,但他失恋不失志,怀着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把痛苦埋在心里,积极报名参加最危险的连抢救组。战斗打响后,他克服困难,连续抢救了十多名伤员,后撤时,他还主动要求留在最后,在敌施放化学毒气后,他把自己的防毒面具给尚未后撤的一个伤员戴上,造成自己中毒负伤,充分体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怀。记得参战前夕,我逐个与参加连抢救组的人员谈心,当问到他有什么要求时,他只提了一条,他说,如果我光荣了,希望组织上能派一名干部到他家里,给父母做好工作,使他们得到安慰,就这么一个要求,我们的军医有多么宽阔的胸怀。我们马上对中毒伤员进行了会诊,拟定救治方案。经过一昼夜不间断地抢救,终于使伤情转危为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出击拔点作战那一天,还有二名伤员的救治印象深刻,其中一个伤员就是参加出击拔点作战182团9连的通讯员,胸部被炮弹炸伤,在阵地已经进行了封闭加压包扎。到师救护所后X光片发现伤员一侧胸腔大量血气胸,胸腔内还有一块约3×4厘米大小的巨大弹片,有重度创伤性休克。我们一面给抗休克治疗,一面商量下一步治疗方案。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马上开胸止血,取出弹片,另一种意见是进行保守治疗,待伤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取弹片。我仔细检查了伤员,再次阅读X光片,弹片虽大,但距纵膈还有一段距离,而且伤员有重度创伤性休克,因救护所存血量少,贸然手术可能危及伤员生命。决定先采用保守治疗,先封闭胸部伤口,将开放性血气胸纠正为闭合性血气胸。安置胸腔闭式引流,改善伤员呼吸,也可及时观察胸腔出血情况。后来伤员伤情稳定后送至北京301医院开胸取出弹片,以后伤员恢复良好,正常参加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182团卫生队的卫生员也让我印象深刻,姓李,大个子,身高1米85左右,原在182团卫生队工作,出击拔点作战前,主动报名参加连抢救组,分工作为第二突击群的跟进卫生员,刚发起冲锋,他左小腿就被炮弹击中,造成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他刚把自己包扎好,另一名战士也负伤了,带领突击群的排长大声叫卫生员来包扎,他不知道卫生员也负伤了,动作慢了一点,受到了该排长的训斥,可这名卫生员忍着伤痛和委屈,积极抢救自己的战友。回撤之前,由于伤员较多,加上道路崎岖狭窄,抬一个伤员需要好几个战士。他把睡担架的机会主动让给了战友,自己则扶着一个战士的肩膀,忍着伤痛,一瘸一拐的在山路上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自己的阵地,被抬回来。在师救护所,当我看到他睡在担架上,等待处理就上前和他握手,他紧紧的抱着我,泪流满面,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因为事前卫生队于国兵队长电话给我讲了他的事迹,我知道这是他完成任务喜悦的泪水,也有被人误解委屈的泪水,作为卫生部门的领导,我为这样的部下感到骄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183团团长李其安与政委张凤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发挥个人特长,始终把伤员救治工作放在卫勤保障工作的首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军医大学正规毕业生,毕业后18年主要从事临床外科工作,不管是当临床一线军医,还是当所长、副院长、卫生科长兼院长,始终没有脱离临床一线,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一名卫勤领导,必须把伤员救治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务,在一年作战中,我师医院救治伤员300多名,收治病人近500名,凡有危重伤员的抢救,疑难复杂手术,我多亲自参加,一年中参加抢救危重伤病员80多人次,亲自上台手术50多例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1986年4月25日,我们刚从138师医院接替防务第一天,晚上7点30分左右,我正在后勤部参加办公会议,芭蕉坪前进救护所来电话报告,182团发生一名重伤员,失血量多,准备马上送过来。会后我匆匆赶回医院做准备,没几分钟伤员就送到,是炮弹炸伤,全身多处伤,上腹部发现有贯通伤口,肯定有内脏损伤,查血色素仅5.0克,有明显休克症状。我们在加快输液、输血同时,果断行剖腹探查术,发现腹腔内有大量血液,仔细探查发现伤员肝破裂、脾破裂、胃破裂,马上给行脾切除术、肝修补术及胃修补术。再次反复冲洗腹腔,进一步探查,发现左侧膈肌破裂,而且有鲜血从胸腔流出,适当扩大膈肌裂口发现左肺下叶裂伤有活动性出血,又行肺修补术、膈肌修补术,同时做了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从半夜2点左右一直做到凌晨5点30分,伤员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后来这名伤员恢复良好。刚接防就遇到这样重的伤员,实实在在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参战一年中,我还处理了4例大血管损伤的伤员,其中3例为股动静脉损伤完全断裂,1例为腋动静脉损伤完全断裂,这4例伤员均进行了血管吻合术,我都亲自上台主刀,不但挽救了伤员生命,还保住了肢体完整。1986年5月1日晚8时许,某团方向送来3名重伤员,手术室三张手术台同时开展手术救治。其中一名伤员,腹股沟部一侧炮弹炸伤,用三角巾加压包扎。我一看部位,怀疑股动静脉有损伤,关照马上麻醉,先不打开包扎,麻醉稳定后一面消毒一面打开包扎,刚把三角形去掉,只见大量血液从伤口溢出,我一面用纱布压迫,消毒后快速扩大伤口,先找到股动脉,是股动脉破裂,仅有约少许血管壁相连,出血很多,给用血管夹止血后再找股静脉,先找到股静脉近端,用血管夹止血后,出血仍很汹涌,再找到股静远端用血管夹止血后,局部还有大量出血,原来股静脉有一大的分支断裂后缩在肌肉内造成大量出血,给找到后结扎断端。止血后给修补吻合破裂的股动脉,恢复了肢体血液循环,但股静脉断裂缺损有4厘米多,无法进行吻合,好在大隐静脉完好,给结扎股静脉断端。手术一直进行到早晨六时,通过大量输血输液,伤员休克已纠正,脱离了危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名伤员的抢救过程记忆犹新,这名伤员就是战后被评为“战斗英雄”的181团战士牛先民。1986年7月25日上午11时左右,芭蕉坪救护所报告,181团-17号阵地发生一名伤员,-17号阵地在今日凌晨0时左右遭越军偷袭,该名伤员被手榴弹炸伤腹部,肠子破裂脱出体外,坚持战斗到天亮,由181团卫生队送来芭蕉坪救护所,现在有创伤性休克症状,脱出的肠子已经污染,必须马上手术。可从师司令部及183团得知,由于连日大雨,洪水爆发,白石岩大桥昨晚已彻底冲毁,人已无法通行,交通已完全中断,本应送师医院基本救护所手术已无法实现,只能在芭蕉坪救护所就地手术抢救。当时在芭蕉坪救护所执行任务的是医疗三所所长张猛豹和正准备接班的副所长茅志平同志。我在电话中和他们仔细研究了手术方案及麻醉方法。还给183团李其安团长打了电话,请他们抽调几名战士到芭蕉坪救护所献血,李其安团长十分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晚上张所长打电话告诉我,下午顺利进行了手术,切除了破裂外伤的小肠40多公分,伤员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后第二天,就是7月27日,上午我到183团卫生队调查了解卫生队在洪灾中受到泥石流冲击后的损失情况。但心中老挂念着那个滞留在芭蕉坪的腹部外伤伤员的情况,在183团了解到,经过连日抢修,今天上午白石岩大桥已部分修复,人员可以通行。我当即决定步行前往看一下,顺便勘察一下道路,经过两个多小时步行,到达了芭蕉坪救护所。马上去看望那名伤员牛先民,经过检查,伤员伤情稳定,可以用担架后送,虽然白石岩大桥只是部分修复,抬担架有一定危险,但只要组织得当,问题不大。当即决定接力后送,由芭蕉坪救护所及181团卫生队抽调十多人抬担架后送,让师医院组织十多名干部战士前接,我一直从芭蕉坪随担架到坪寨。刚走过白石岩大桥不远,两支队伍就相遇交接了伤员,经过两个多小时步行及半个小时车运,下午六时安全到达师医院基本救护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战斗英雄牛先民</b></p> <p class="ql-block">  在一年参战中,我还救治了2名直肠损伤破裂的伤员。1986年11月23日晚上10时左右,师医院三所左步先军医给我打电话说:下午他处理了一个伤员,是大腿根部后侧有一约3公分直径的炮弹炸伤伤口,给作了清创术。晚上发现病人从肛门拉出鲜红血便,问我什么原因。我在电话中说:可能是直肠有损伤。我到医院马上给伤员作了肛门指诊,发现距肛门口约7-8cm处,用指尖可摸到一弹片约3公分大小,就嵌在直肠壁内,一半在直肠腔内。是直肠破裂无疑,因位置较深,必须马上行剖腹探查术。夜12时多,手术开始了,通过下腹部正中切口,进入腹腔后,探查腹腔内脏器没有损伤,但可以看到直肠后骶前有淤血,分离直肠直到破损处,发现直肠后壁有一约3公分大小裂口,有少量出血,但污染不严重,给裂口行修补缝合后,本想作乙状结肠造瘘术,但考虑到污染较轻,而且是个年轻人,就不做造瘘术了,行上下充分引流,向上引流经腹部引出,向下引流给切除尾骨尖后从直肠后方引出,以保证充分引流。这样就避免了伤员肠造瘘带来的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例伤员是某连连部文书,该连部在一天然溶洞内,文书就住在洞口附近,为了防止越军偷袭,他把2颗拧开了盖的手榴弹放在床下面。半夜床下突然发生爆炸,他被炸伤臀部直肠送来师医院。同样我给经剖腹手术修补了损伤的直肠。连里分析爆炸原因,当夜没有越军偷袭,可能是被洞内老鼠拖拉手榴弹拉环造成爆炸致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老山前线,做的最多的手术是清创术,其次是地雷伤的截肢手术,也有数十例开腹、开胸、开颅的手术,胸、腹部伤的伤情一般都比较重,尤其是枪伤,由于动能大,穿透力强,伤情比较复杂,必须争分夺秒快速输血、输液、抗休克,尽早手术,才能挽救伤员生命。在伤员救治过程中,也有一些有趣的伤员伤情。1986年5月8日,181团发生一起被越军直瞄火力击中伤情,我一名战士当场阵亡,一名战士受伤后送来医院,据护送人员反映:可能是越军使用反坦克导弹击中,是炮弹伤还是导弹伤,我也很好奇,直接上台参加手术,结果在伤员伤口内取出螺钉一枚,炮弹上是没有螺钉的,是被导弹击中无疑。后来我到该伤员所在阵地调研,果然发现树枝上挂着很多有线制导的导线,由于该团吸取了第一次被导弹击中的教训,对该阵地进行改造、伪装,虽然以后越军又发射数十发导弹,均没有造成我阵地人员伤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例伤员也是181团的,1986年7月1日下午送到师医院,伤员是右手外伤,伤情比较轻,据这名战士讲,早饭后他正在阵地上看风景,用手指正挖着耳朵,突然挖耳朵的右手被一子弹击中,没有出来,子弹被他握在手内。我们都说不可能,高速的子弹怎么可能被握住。结果在清创时果然发现右手伤口内有一子弹头,卡在第二、第三掌骨之间,估计是一枚流弹,距离较远,动能已经不足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千方百计做好阵地卫生防病工作,减少非战斗减员,保持部队战斗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山战区气候炎热多变,有害昆虫、有害动植物多,自然疫源地广,再加上部队阵地居住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卫生设施差,战斗频繁,体力消耗大,非战斗减员可能会明显升高。如何做好卫生防病工作,保障广大指战员身体健康,减少非战斗减员,提高部队战斗力,是参战期间摆在我们卫生部门面前的一道大难题,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伤员救治工作。怎样做好战区卫生防病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搞好战区流行学调查,确定卫生防病工作重点。在接防前,我们多次组织卫勤领导和防疫部门到友军对口见学,了解情况,吸取友军卫生防病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还到地方防疫部门调查驻地流行病学情况。接防后经常深入一线阵地,对阵地卫生情况,水源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认真研究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作战发病的特点。确定“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中心,以预防疟疾为重点,以抓好阵地卫生建设和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卫生防病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师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全师范围内多次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以野战条件下“两管五改”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有力促进了阵地卫生建设。落实饮食、饮水卫生制度,强调了食品的采购、保管、烹调三关,加强简易伙房的卫生建设,土法上马制作了各种防蝇设施,改善了伙房卫生。对各阵地水源分别进行卫生监测,普遍施用软塑料管密闭输送水的形式,保证了生活用水卫生洁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加强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及时发现和推广典型,促进正规化阵地卫生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是卫生防病工作的重要措施。我们以师医院防疫所牵头,各团卫生队和各营卫生所,始终把卫生防病工作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来抓,医务人员经常深入一线阵地哨位,利用上卫生课、办黑板报、张贴卫生宣传标语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师卫生科还办了《战地卫生》小报,坚持半月一期,共出27期,以卫生防病为主要内容,油印后下发各连队,深受部队卫生人员的欢迎。我们还经常组织有关卫生人员到一线阵地调研,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推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是结合行政管理,抓好卫生制度落实。部队卫生制度在平时多年来是靠卫生部门宣传、督促、检查来落实的。但在参战期间,由于一线阵地及人员高度分散,多数一线阵地班自为炊,加上生活条件差,作战任务重,单靠卫生部门难以落实各项卫生制度。我们就把卫生制度落实和部队行政管理、作战任务结合起来,经常和司令部门一起制定落实措施,我们先后与司令部一起联合制定了《阵地卫生管理细则》、《模范阵地卫生标准》、《开展卫生好、病员少活动的通知》印发到连。由军务部门、卫生部门共同下达阵地卫生建设任务,收到较好效果。还联合组织评比,对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接防后全师组织营以上卫生评比30余次,评出五个模范卫生阵地,联合颁发卫生阵地流动红旗,促进卫生制度的落实。我们还加强机关部门之间的横向协作,先后与军需部门一起在全师五个供应点建立卫生监督岗,共同把好部队主副食采购供应卫生检查关。和营房部门一起调查水源、厕所、伙房,研究改建办法,一起组织施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是发挥卫生人员的骨干作用,做好卫生防病工作。发挥卫生员在卫生防病中的骨干作用十分重要。我师有22个一线连队分散在一线阵地,每一个一线连队均配有一名军医,一线连队军医多数兵龄长,在连队有威信。军医配到一线连队不但加强了基层战救力量,也有利于抓好卫生防病工作,下到营连的卫生干部经常与军政干部一起检查、督促、评比卫生防病工作,对促进落实卫生防病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师五种疫苗注射率,防疟药服药率均达到百分之百,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个人作为全师卫勤工作第一责任人,也十分重视卫生防病工作,把卫生防病工作作为日常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为了掌握作战阶段部队发病规律,减少非战斗减员,在1986年8月份对我师进阵地前后各100天的全师非战斗减员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查阅或借阅各团卫生队,师医院及有关各上级医院及野战医疗所的住院登记本及病历;还调查、检查了全师所有营连阵地哨位以及师、团机关部队,二线营地的卫生管理和防疫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发病情况和原因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基本掌握了部队非战斗减员的基本情况和发病情况的主要特点,对部队作战阶段卫生防病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这次调查分析所写的文章《我师进阵地前后非战斗减员情况调查分析》发表于1986年年底的《人民军医》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战一年中,据统计,全师一年共发生非战斗减员856人,年非战斗减员率7.53%。非战斗减员856人中,病人751人,非战斗外伤105人,病人中普通病632人,传染病119人,全年因病减员率5.56%,传染病因病减员率1.05%。全师昼夜因病减员率0.18‰。由于我们重视参战部队卫生防病工作,大大减低了部队非战斗减员,也没有发生传染病流行及食物中毒事件,有力保证了部队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发扬传统优势,组建战地女子救护队,充分发挥女同志在卫勤保障中的作用,为红军医院争光添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十一师医院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军医院,1929年5月创建于鄂豫皖根据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均出色的完成了卫勤保障任务,为保障部队战斗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赴滇参战期间如何更好的发扬医院优良的革命传统,续写红军医院的光辉历程,在做好参战期间各项卫勤保障工作同时,加强师医院的全面建设,是摆在我们医院党委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作为师医院的院长兼党委书记,必须认真考虑,直接面对。在接防前集结地域,医院党委多次分析研究医院全面建设情况及医院各类人员的现实思想和工作表现。总的感觉是干部比战士强,男兵比女兵强。医院女同志参战近40名,其中一半以上是刚入伍的新兵,女兵中,干部子女较多。如何加强这些女同志的教育,发挥女同志的作用,对于促进医院全面建设十分重要。经医院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女子救护队”,充分发挥女同志自立、自强、自我教育作用,与师准备成立“女子三队”的要求不谋而合。1986年3月8日,由师医院参战的全体女同志参加的“女子救护队”正式成立, 1986年3月底,正在前线慰问的总政治部歌舞团著名作家乔羽同志还专门为女子救护队题词“峨眉不让须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同志中,大部分是分管护理工作的护士和卫生员,要发挥“女子救护队”的作用,首先要干好护理本职工作。干部、战士负伤后,离开了血与火的战场,离开了生死与共、朝夕相伴的战友,住进了远离连队生活单调的医院,加上伤痛难熬,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他们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关心,特别是那些因伤致残,生活不方便的伤员,更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体贴照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医护人员和伤病员中开展了“亲同兄弟姐妹,和如家人战友”活动,教育医护人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体贴、关怀伤员,使伤员一到医院,就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兄弟姐妹一样的深情。伤员一到病房,医护人员就帮助他们一件一件脱下血衣,给擦身、洗脸、洗脚,炊事班将提前准备好的热菜、热汤、开水送到伤员床头,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重伤员,吃饭时,护士一勺一勺的喂饭,帮他们端水服药、端屎端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医护人员把全部热情倾注到伤员身上,我们还在女子救护队中开展了“伤员为祖国洒热血,我们为伤员献热心”的活动,组织女子救护队学习战斗功臣的英雄事迹,从英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增强了做好医护工作的责任感。在女子救护队带动下,在医护人员中迅速出现了为伤病员做好事的风气,给伤病员洗衣服、理发、代写家书,为重伤员洗脸、洗脚、洗头,蔚然成风。战士牛先民,腹部被炸伤,肠子被炸断,手术后又患肠炎,大便次数增加,一天,女卫生员廖晓给他换液体时,闻到臭味,就问小牛,“是不是拉大便了”,小牛脸刷的一下红了,我们的女兵廖晓像大姐姐一样,掀开被子,一点一点帮助小牛擦去床上、身上的大便,接着又端来热水给小牛擦身,给换上干净的衣服、床单、被套,小牛感动得含着泪说,“你比我的姐姐还好,我一定好好养伤,用实际行动感谢你对我的关怀”。战士李怀亮,被炸弹炸伤,右小腿胫骨骨折,腿上打了石膏,住院时间较长,行动不便。看见别人在外面蹦蹦跳跳,心里很难受,也很着急,担心自己成为残废,情绪变化无常。女子救护队副队长军医吴琳发现后,多次坐在他床边给他讲伤情,讲伤口恢复过程,鼓励他安静休养,积极配合治疗,加快伤口愈合时间。经吴琳军医耐心解释,反复做工作,终于使小李放下了思想包袱,脸上开始露出了笑容。</p> <p class="ql-block">  女子救护队还经常编排一些小节目,每周到病房慰问演出、开联欢会、开演讲会、诗歌朗诵会等,还利用空闲时间和伤病员一起打扑克、下棋等娱乐活动,使伤病员从娱乐中吸取营养,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定期组织女子救护队成员到一线阵地送医送药,为一线阵地官兵服务。第一次带女子救护队下阵地,是在1986年5月下旬,接防后一个月,战场态势已比较稳定,我亲自带队带领五名女同志到相对安全的某团五连阵地。在去的路上静悄悄的,没人说话,这个连队阵地山高坡陡,分散在多个山头。我带领她们跑遍该连所有阵地哨位,在阵地上,女子救护队开展七个一活动,即看一次病,发一次药,讲一次卫生知识,送一本书(或杂志),谈一次心,唱一支歌,跳一个舞。她们的活动很受连队官兵的欢迎,密切了医院和部队的关系,也鼓舞了官兵士气。在天黑返回医院的路上,救护车内热闹异常,一路上歌声不断,女兵们个个情绪高涨,和早晨静悄悄的情况判若两人。我问她们为什么,她们告诉我说:第一次上阵地,很紧张,怕遇到越军特工,怕踩上地雷,有人还甚至写了遗书。这一天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完成了任务,经受了考验,都感到很高兴,很愉快。女子救护队到一线阵地,一方面可以教育锻炼这些女同志,一方面也可以鼓舞部队士气。医院党委研究决定以后每周一次,女子救护队员可以轮换,由医院领导轮流带队,形成制度。以后在一年多时间内,女子救护队在院领导带领下,先后四十多次到一线阵地送医送药,慰问联欢。在参战部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鼓舞部队士气,对教育锻炼这些女同志,对师医院全面建设起到巨大的作用。当然,在下阵地过程中,我们也十分注意她们的安全问题。在战场态势比较紧张的时间不去,也不允许他们到太前沿的位于暴露地段或常受到炮击的阵地,同时还严格规定了她们下阵地应该遵守的纪律,在一年中没有发生任何安全问题。在女子救护队,也没有发生任何不良现象或事故苗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战一年来,全师卫生人员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牢记使命任务,充分发扬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涌现出了大量英雄模范人物,很多医务人员立功授奖。据统计,全师卫生人员中,被授予二级英模“模范军医”荣誉称号1人(183团2连军医高华);荣立一等战功4人;荣立二等战功36人;荣立三等战功146人。师医院及181团、183团卫生队荣立集体三等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