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传奇

宿凤霞

<p><b>  又要到阖家团聚的日子,在这世纪之初,东方大国以它不可战胜的昂扬姿态实现着全面的复兴,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外交有力、百姓生活幸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张氏一脉的第三代,以求知求学为途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书香门第家族兴旺,即得力于良好的家风又是优秀基因的传承,我的婆婆就是一个传奇,说起聪明睿智胆识过人的婆婆,还是要从外公谈起。</b></p> <p><b>  辽宁铁岭的阿吉镇,地处铁岭西部,土地面积大约120平方公里,其中有一个叫古城子的村子,在18世纪初,一个孟姓的人家从山东逃荒来到这里,因孔子、孟子是中国文化的鼻祖,后人才子众多逐形成大户并与颜、曾两家渊源颇深,四家共同沿用一个家谱,形成中国古时著名的四大家族。</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家昭字辈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孟昭选,他就是我们的外公,外公有4个弟弟1个妹妹,因为家境贫寒,几岁就开始劳动了,年龄太小没多大力气就给人家放牛,一年换几斗高粱。这个村子有一 个私塾,学堂里一个教书先生带着几个富家子弟,望着这个学堂,听着里面朗朗的读书声他该是多么羡慕啊,但是自己不属于这里,他要养家。一天天的情不自禁,一天天的遥望,竟使他鬼使神差的一点点靠近,把牛赶到了山坡自己竟管不住自己的小脚步,云里雾里般竟躲在私塾的窗外,在地上 铺上一层土,手里拿一根棍子,此时的他全然忘却了环境,整个心思溶入了课堂。屋里念他听,屋里写他就在铺平的沙土上用棍子写,先生的一声“下课”他才猛然惊醒,此时才感到恐惧,只能及时逃跑。因此谁都没有发现。日子匆匆过去外公偷听日复一日,一天私塾先生出题考试,屋里的孩子憋得满脸通红答不出来,蹲在窗外的他沉浸其中忘乎所以,“真笨!不就是~~~先生说过好多次啊”情急之下的脱口而出惊动了屋里的老先生,老先生走出来看到这个以黄土当纸,以木棍当笔的少年郎,心里的惊诧不言而喻。从孩子那惊慌的不知所措的眼神中,先生的内心涌起了深深的喜爱,于是,当晚孟家简陋的茅舍里出现了先生,看到这个贫寒的家,先生提出不要交学费,只要让孩子去学习就可以了,可是,这个家需要小孩子的几斗粮来养啊,4个小弟弟还都那么一点大,先生无奈只好答应家长以不耽误孩子养家为前提来读书,他可以把牛放在山坡,自己进屋听课,边听课边照看牛,就是这样一个中国老私塾先生的成全,外公能上学了,在学堂里他是最聪明的一个,先生讲一遍他就会了,在下课后赶紧看管山坡上的牛,就这样他识字了,成为为数不多的识文断字的人而且写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大了一些,因为识字他被一家药铺找去当学徒,其实就是给中医先生抄药方,聪明绝顶、智慧过人的外公,通过抄写中医的药方,他对中草药的名称、功效、中药间的配伍以及剂量很快就掌握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西医,都是通过中医的诊脉来确定病情,用熬中药汁喝来治病,有一天,郎中被邻村请去看病,恰巧药房来了一个急症病人,没有办法他只好对症施治并开出药方,病人症状缓解离开。待中医回来复查后发现,用药准确、药性搭配合理、剂量掌握精准,着实令人吃惊。几日后病者家属也前来致谢,病人快速康复。惜才爱才是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的品质,老中医的赏识,使他从侍者变成了同行,分析病理研究药性,中药配伍剂量增减,渐渐的在老中医的引领下外公已经能独立行医了。当时的中国农村没有人能上医学院,中医靠的全是口授心记。看着医术渐精的小伙子,老中医手捋须颜:“孩儿啊,我这庙对于你已经小了”。这时鞍山有个较大的药铺需要中医,老中医推荐他去坐堂,从此外公有了收入来源,用这些钱他开始为4个弟弟买房子娶媳妇,置办田产。看着弟弟们家家生活圆满。</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待家里富足了他的年龄也大了,十里八村适龄女子都成了妈妈,当时东北女子十六开始相亲十七出阁十八当妈是风俗。尽管媒人跑断了腿才找到了当地的一个哑姑,这哑姑不是生来就哑,是因为小时候嗓子发炎,当时没有消炎药的,都是用银针经火烧过消毒后扎,结果扎坏了音带哑了,可这哑姑却意外的心灵手巧,家里的活样样通,那时绣花是妇女常做的针线活,比如绣鞋底、绣枕头顶等等,别人都要用花样子描好后才能绣的,可她看看就可以绣出奕奕如生的花鸟鱼虫,婚后的哑姑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又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我的婆婆-----孟宪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外公把家财分给弟弟们各自立了门户,将原来的大家变成了四个小家,然后开始带着自己的年迈母亲和哑巴妻子以及一双儿女独立生活。身无分文的外公一家五口借用了邻居家的草栏子居住,所谓草栏子就是人家装喂牛马草料的棚子,过了一个夏天和秋天才积攒下钱开始盖自己的房子。面对一双儿女,他首先想到的是让他们上学读书,婆婆每每和我谈起这些就由衷的感谢外公,因为二十年代的中国,严重的男尊女卑,尤其在农村女孩子是要嫁出去的人,根本就没有送上学的。我的婆婆在铁岭县西部的这个农村度过了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快乐童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外公给人看病渐渐名气大了,即使是现在,年龄稍大点的人提起孟先生还不陌生,过去看病用马车接送已经是最高待遇了,一次去十多里路的西二台子,认识一张氏人家,张家有二个儿子,家里开粉房生产粉条,家里的二儿子高挑的个头,戴一副近视镜格外斯文有礼,虽然家里开粉房但并不富裕,但外公就是相中了,决定把宝贝千金嫁给他,外公的决定遭到舅舅舅妈的强烈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此时的孟家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妹妹在家肩不担担,手不提篮,吃饭都是要给盛到饭碗里才动筷子的小姐,嫁到这样的家庭会吃苦受罪的。可外公看重的不是门第而是这个青年特有的气质。在外公的主张下,我的婆婆还是嫁给了公公,那时婆婆已经22岁,当时绝对晚婚的年龄。婆婆的嫁妆可真算得上是丰厚,40多年后,我成为了她的小儿媳妇时,还看到当年外公给她的绣花被面,玫瑰红缎面纯手工刺绣的牡丹花依旧鲜艳美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结婚不久,全国解放在即但东北还是国统区,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兵荒马乱,国民党部队到处抓人当兵,当地的年轻人几乎无人幸免,公公和舅舅也在其中,解放军解放东北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对抗,炮火纷飞鸡犬不宁,为躲避战火保全性命,百姓携妻带子投亲靠友。结果解放军大胜。待大家返回家园,舅舅跑了回来,公公却不知去向。有的人说看到他被俘虏后被带走了,有的说当时炮火很猛他已经死了。这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全家老少全都痛不欲生,婆婆不但没有哭哭啼啼而且坚信他一定活着,她在坚定的等待,等待,她在无怨的守候,守候,,,,这一等就是二年多。后来当我听她说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曾经问过她:你为什么那么坚定啊?毕竟音讯全无。她告诉我:直觉,就觉得他一定活着,一定会回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年多的时间里,婆婆经历了人生的孤独,尽管外公还是心疼闺女的,但毕竟是嫁出去的女就似泼出去的水,已经是婆家的人了,再回去那是有时有晌的,是串亲戚。在婆家,我的爷公公喜欢大娘的一大群孩子尤其是六个孙子,婆婆没有孩子,再则精明的婆婆即能守住自己的钱财又能看清他偏袒的小心眼儿,外公给她的钱爷公公总是想以借的名义占有,婆婆就是不借,再多的利息也不借,所以婆婆并没有得到爷公公的照顾。东北农村到了要过年的时候,会做粘火勺,就是把粘高粱米磨成面粉,用豆沙馅做成小饼饼烙熟了可以放外面冻起来,随时都可以在蒸屉上热好了吃,当时这个可是一年中的美味,婆婆在灶台上烙了大半天,下来回屋竟没看到成品,原来大娘的八个孩子,熟一锅吃一锅,吃饱了就拿回自己的房间藏起来了,婆婆自然心中不快,爷爷反过来倒是奚落她不懂事,和小孩子争吃的东西。奶奶是厚道人对婆婆很好,因此婆婆常常感恩她的关照,晚年一直带在身边照顾一直到去世,在去世的那天晚上知道她大限已到不敢睡,天快亮的时候,婆婆就觉得靠着的奶奶有异样,结果真的就去了。公公姊妹三人,唯一的姑姑心地善良,嫁到附近的村子,对婆婆很照顾,经常把婆婆接到家里住,避免了很多尴尬。姑姑和婆婆的友谊保持了一生,我结婚的时候姑姑已经六十多岁了,她对公公关爱有加,即使到了晚年行动不便了,她也尽一切可能来看望瘫痪的公公,姐弟情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年后的一天,突然来了一封信,是公公来信啦!除了告知一切平安外,其它的什么都没说,这封信的到来把婆婆的心搅乱了,他在哪里啊?现在在干什么?什么时候能回家?一团团的问号让婆婆心神不宁,在焦灼的猜测中婆婆毅然决定:去找。可是到哪里去找啊?信封上只有一个部队的番号,看邮戳是上海,对于一个从来没出过远门的东北农村家庭妇女 ,上海太遥远了,去上海找,家里拿不出盘缠啊,这时婆婆带着心里的决定来找外公,外公很支持,拿出60块大洋做费用,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就是这笔钱,婆婆带着它踏上了寻夫的路程。为了节省盘缠婆婆把家地里产的粮食用大铁锅炒熟了,装在用白布缝的袋子里,饿了可以充饥。没有车她就步行,遇到赶牛车的就搭一段路,饿了,吃几口袋子里的炒米,渴了,用缸子舀河沟里的水,走到了有火车的铁岭她买了去上海的车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好远啊,坐了好几天的火车,下车后面对繁华的上海,自己就象一片飘落的树叶,到哪里去找啊?幸好她有文化认识字先找个店住下,晚上住店白天就出去打听,冰雪聪明、机敏过人的她找到了一个八路军办事处,因为刚刚全国解放,革命队伍中很多人都和家里失去联系多年,这里设专人负责安排寻亲的家属,当时正是霉雨季节,整天下着小雨好心烦啊,办事处里一个女同志每天都安排黄包车到处寻找,临行前都叮咛婆婆,一定拉到指定地点看到人后再付钱,否者就拉回办事处。那是怕她不熟悉环境走丢了。婆婆每天带着希望出去又带着失望回来,十几天过去了,去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这时婆婆晚上睡不着了,心里没底啊,这么大的上海要找一个人真是大海捞针一般,难道真的找不到这个人了?怎么办回去吗?即使回到东北家里下一步又该怎么走?婆婆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她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早起满嘴都是泡。尽管如此她咬咬牙依然手里攥着那个信封,跟着黄包车夫出去了,这次又是走到了一个部队大院,接待人员看了手里的信封,让她等一下,接着就冲楼上喊:“张参谋,有人找”。婆婆听到楼上答应了声“哎”!她一听,多么熟悉的声音!是,就是他! 就这样他们团聚了。难怪这么难以寻找,现在的公公已经改了名字,原来的张宝言变成了现在的张瑞新。婆婆说起这些时告诉我,那黄包车夫可太辛苦了,拉着她整整跑了一天,天还下着雨,太不容易了。如果找不到还得拉回办事处,否者就得不到钱。公公部队的领导听说婆婆到了,就来探望,问寒问暖的同时询问怎么找来的?精明的婆婆马上意识到,那是领导怀疑公公泄密,一个东北农村的家庭妇女怎么敢凭一个部队番号的信封,就只身一人来上海?所以她就详细的把寻找的具体过程讲给领导听,真实的细节是编造不出来的,部队领导不免对这个个子不高的东北妇女刮目相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原来公公在国民党的部队里,在阿吉与共产党的军队交火,国民党败了,大家都成了俘虏,当时共产党的政策是优待俘虏,愿意回家的给路费,不愿意回家的改编到共产党的部队里,当时有个共产党部队的干部看到公公有文化,就对他说:“我们的部队多是穷苦人家的子弟,识字的都不多,能写东西的人少之又少。全国解放了,建设国家你一定会有好前程的”。公公是个单纯的人,听着有理就选择了跟部队走,于是就随解放大军到了烟台,再从烟台坐火轮(就是船) 来到上海,因为公公口才利落,写的一手好文章,很快得到了提拔,婆婆找到他时已经是团参谋了,待遇也不同,伙食已经吃小灶了,在这里她有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因为她有文化,不像别的家属怕走丢找不到住处不敢出门,每天吃过饭后公公去办公她就自己出去逛街,把上海逛了个遍。尽管已经解放但当时上海依然是满目疮痍,各种势力明争暗斗,部队还是很忙碌,住了大约半年,婆婆回到了东北老家,也就是这次在上海怀上了我们的大姐------向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据婆婆告诉我,大姐是她的第二个孩子,第一胎在公公被抓去充军时不久小产了。在上海时婆婆25岁,26岁生下了大姐,这在那个年代可是少有的晚育了,当时女人17岁结婚18岁生子是常态。从此我的婆婆开始成为了一家的主妇,孩子的妈妈。完成了从富家小姐到农家主妇的转折。大姐四岁的时候,随婆婆来上海第二次探亲,在大姐朦胧的记忆片段里,曾在部队大院和公公婆婆乘三轮摩托出去过,其它的就是什么印象都没有了,次年正月,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公公给这个女儿取名“敏”,这就是我们的二姐-----向敏。</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在建国后并没有走入建设之路,而是进入了内部的运动,严格区分敌我的阵营,公公是在国民党部队收编来的,这是历史问题,因此复员转业到地方任领导职位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他回到东北老家,在铁岭的一个工厂担任领导职务,婆婆带着奶奶、二个姐姐还有大娘的长子向阳来到铁岭,婆婆告诉我,带着向阳是爷爷给出的条件,否则就不允许出来,这时才真正的过起了团圆的日子,这时婆婆的第一个儿子向辉出生了,在重男轻女的时代,一个儿子带给父母莫大的幸福,这个家充满了快乐的笑声,就是这个儿子给了他们晚年很好的生活。随着国家阶级斗争形势的深入,进行三反、五反运动,公公随工作组去铁岭县东部山区的李千户乡,婆婆一个人在家带着三个孩子苦撑着,这样艰辛的日子也有意外的惊喜,喜欢储蓄的婆婆经常把口挪肚攒的一点钱存到银行里,不料赶上储蓄所鼓励居民存款做活动抽奖,婆婆竟然抽到了一台缝纫机,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全家人高兴极了。一年后,也就是1960年,婆婆实在无法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只好也跟着来到农村。这一家六口(三年后最小的儿子出生了)在铁岭东部山区的李千户乡,一呆就是20年。他们在这里渡过了最艰辛的日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初来咋到一个熟人都没有,乡政府的领导考虑再三,决定在乡政府大院腾出一个门房让他们安顿下来,第二年开春,冰封了一个冬天的土地开始渐渐的复苏,婆婆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带着两个勉强能拿动镐头的姐姐去山坡开荒,初春的风咋暖还寒,吹裂了婆婆的手背,吹裂了姐姐的小脸蛋儿,公公看到了她们这样辛苦也利用下班时间来帮忙,他们刨啊、刨啊,一片片杂草丛生的山坡一点点在她们的手下变成了松软的土地,打垄、播种,除草、施肥,经过了一个春夏的生长,高粱出穗了,玉米长棒了,大豆鼓粒了,还有花生、地瓜,,,,,金色的秋天终于来啦,家里迎来了一个丰收年,这对于从没干过农活的婆婆和年幼的姐姐来说,真的是脱胎换骨的考验,解决了吃粮问题。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两个姐姐养成了天生要强的性格,成了家里的小顶梁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3年秋,他们最小的儿子向斌出生在这里,公公看到又一个儿子很高兴,怕屋里冷弄来煤把炉子烧的格外旺,从来不做家务的公公怎么也想不到,太热的炉火把这刚出生的儿子烤坏了,结果是满脑袋都生疮,婆婆抱着这个满脑袋流脓血的孩子,用药棉蘸食盐水不断的擦啊擦啊,几天几夜没有合眼,可能就是这不停的擦,避免了毒火归心。这个孩子居然活了,几岁后长出了一头浓密的黑头发,是婆婆的爱创造了奇迹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都进入到了武斗和派性中,因为公公是参加国民党被俘后参军的,这样的历史污点在当时足以要了人的命,组织上派出专人调查,那按着红手印的厚厚的证实材料,异口同声的证实公公不但没做过任何坏事,而且工作积极,作风正派,为人正直,他的人事档案我至今保存,想留给子孙做纪念,让他们永远记住前辈的高尚品德。加之公公平时对周围的人宽厚仁爱,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历史的人,没挨过批,没挨过斗,简直是不可思议,足以见得公公宽厚正直的为人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程度。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公公的调查组解散了,组员都各奔东西,公公因为文笔很好,口才利落被安排在乡党委做秘书,这时婆婆自然成了农民,姐姐成了知青,在乡政府里,公公60元零5角的工资是最高,因此一到涨工资的时候就轮不到他了,况且一到开资的时候那些人就哄着他请客喝酒,公公又抹不开情面,一来二去这钱就拿回家里的不多了,婆婆是个要强的人,向来对公公不提要求宁愿自己苦干,她的节俭达到生活的极限了。至使姐姐小小年纪竟好多的白头发,面对生活的压力,婆婆一手的好针线和那台中奖的缝纫机帮了大忙,心灵手巧的婆婆就用这台缝纫机给当地农民做衣服,当时农村只有到了年底才能把工分兑换成钱,所以一到年底姐姐就走街串户的收手工钱,这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家里的生活。由于没有自己的房子,几年里婆婆搬了3次家,这搬家的滋味不好受,婆婆下决心自己盖房子,可是哪里有钱啊,无奈中婆婆拿出了外公留给的100元钱,外公病重舅舅舅妈并没有通知婆婆,当外公已经因胃穿孔去世了,才告知婆婆赶到,聪明的哑姥姥悄悄的把100元钱塞给了痛不欲生的婆婆,后来才知道外公留下的钱一直用到孟家娶4个孙媳妇。盖房子可不是容易的事,张罗所有用料,当时物质匮乏只得托人求情,备料的多少要精心计算,多了浪费少了不够。还要求亲靠友安排劳力,在这一个亲戚都没有,全凭素日交往结缘。料备了,人来了,十几口有时是几十口人的一天三顿饭要安排好 。一心在单位的公公根本不回来帮忙,婆婆每天晚上出去求工,安排大大小小的事情,等干活的人忙上了她就开始做这一大帮人的饭,自己家张罗盖房子就是全家齐上阵都会累的脱层皮,况且孩子都小,就婆婆一个人,我是看过农村盖房子的,真的佩服婆婆!当雨季来临前三间房子齐整整盖好了,全家多高兴啊!我们终于不用经常搬家了!我们有自己的房子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么些年过去了,哥哥很小,二个姐姐渐渐的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她们带大了二个弟弟,帮助婆婆忙里忙外,大姐很小就做饭了,炉子里需要添煤了但她太小挪不开炉子上面的锅,就用炉钩子撬开一个缝,把煤块塞进去,就这样家里人能吃上热乎乎的饭,她带大了小7岁的大弟弟,又带大了小11岁的小弟弟,她不但用爱护卫弟弟妹妹,还事事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即使在父母作古以后,这个家依然恩恩爱爱。在那艰苦是岁月里,姐姐幸运的遇到了为人正直的姐夫,他和姐姐共同代替父母承担家庭责任,和我们休戚与共同甘共苦。二姐比大姐小5岁,她当之无愧这“敏”字瘦小的她干起笨重的农活,比男人都利落,秋收割庄稼是最累的,那是男人的活,可是二姐从来都是在最前面,真的令男子汗颜,农村的收入另一个来源是山货,采榛子、蘑菇、刺玫花,谁都没她弄得多,刚开始妇女们乐意带这个小姑娘一起上山,有说有笑的,可是当山上可采的东西很少,人们都采不到多少时,她却总是满满的一大筐,弄的以后人家再也不愿意带她了,现在她远在英国,有一个幸福的家,她非常爱家里的人,经常电话来问候,最近也用上了微信。哥哥向辉,从小就胖乎乎的一副福相,他的生肖是憨态可掬的猪,想想他宽厚仁爱、不计较得失,倒真的具备这个动物的优点诶,不过他可是最难得的哥哥了,长大成人后,他给这个家的付出真的令人感动,他从来不计较谁应该做什么,这个家他总认为就是他自己该承担一切,把自己定位在家长去担当责任,照顾重病中的公公,让公公享受住房、医疗等等方便,几十年如一日,爱护姐姐弟弟,默默的奉献着他憨憨的爱,最难得的是半个世纪的生活中,他总是默默的认真的做着,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表露,人们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哥哥给我们娶了一位善良贤惠,勤劳质朴,极富爱心的嫂子,就是因为这个内心通透的嫂子给婆婆生一个聪明的孙子,成为这个家庭荣耀之本,就是这个贤德的嫂子使这个家格外的凝聚。试问,谁家有这样的姊妹不团结?谁家有这样的兄弟不恩爱?这样家庭氛围的形成,无疑是公公婆婆平时的为人与教导的结果。</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伴随着新的进程文化大革命结束。“四人帮”退出历史舞台,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由于武斗带来的不公平待遇得到恢复,20年过去了,子女们都长大了,婆婆开始考虑儿女的就业和未来的安排,不能让孩子都务农啊,婆婆想啊想啊找谁去疏通?公公是不会求人办自己的私事的,无奈中婆婆只好亲自出面,找到曾经和公公共事,后来抽到铁岭法院工作的付姓同事帮忙,可能是到了这个家时来运转的时候,全家人顺利的回到了铁岭城,公公到银州区的一个企业做领导。从此这个家结束了漫长的农村生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婆婆对我说过,她早年遇到一个占卜的人,这个人说公公晚年时运不佳,婆婆问:会怎么不好法?没钱?这个人说:不是,他啥都不缺。婆婆反复问:那是怎么不好啊?可是那人就是不说,只是告诉婆婆,到时候就知道了。公公婆婆在子女成人后衣食无忧家庭和美,但刚刚47岁的公公竟得了脑血栓,从这时起,婆婆就成了专职的护理员,刚开始得病恢复后还是挺好的,还能骑着自行车去上班,但犯一次就重一次,我认识这一家人的时候,公公已经无法说出完整的话,行动严重受限,吃饭和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了,全家人在婆婆的带领下对他倾注了所有的爱心,用绝不放弃的决心同病魔展开决斗,哥哥是小车司机经常外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能医治脑血栓的药或偏方,他都会想方设法弄回家,婆婆说过大连一家医院刚刚开始用蛇毒医治血栓,哥哥就送公公去昌图的定点医院住院,全家人轮番护理,因为离家远顾不上回家,嫂子生下小凯没人照顾,那可是大孙子啊,家里只剩下上学的向斌,这叔嫂二人对付着弄点吃的。整整28年,每年都要住院,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公公的毅力和婆婆的爱心,因为这病需要多活动,公公每天上班一样准时出发,走出去很远很远的路,既使天气不好也不中断,好几次看到要下雨,家里人都会拿着雨具跑出去,因为公公没回到家,怕雨淋了他,已经是步履瞒姗了还在坚持,无奈婆婆只好带着方便凳子陪着,时常会坐下来歇歇。眼看公公渐渐的不能行走了,哥哥把单位分的楼房腾出来,主要是楼房冬天有暖气,为了让他有好的环境。公公不能出门了,渐渐的语言功能也丧失了,只能发出啊啊的声音,婆婆就是凭着这个音节的长短高低来判断他的感觉,给他喂药,长期卧床会加重病情,也会产生褥疮,于是婆婆每天定时的帮助公公起来坐下,那一米七五的个头身宽体胖,可婆婆矮小,可想而之每天的劳累,在公公住院的时候,婆婆依然按时喂药,就连资深的大夫都惊讶,婆婆这个不懂医的人居然能这样内行,因为即使是大夫也无法读懂失语人的眼神,可婆婆能。我们姊妹轮番去住,在陪伴的日子里,我发现夜里婆婆没有睡踏实的时候,她即使在睡也是在听着公公的动静,什么时候该接尿,什么时候该翻身都是有数的。婆婆看我也睡不着就说,看来这算命的还真说的准啊,到了这个时候终于知道是怎么不好了。要给公公换个位子,需要三个人喊着号子,儿女在跟前的日子毕竟有限,人生的岁月太漫长了,而陪伴公公的就是忠贞的婆婆,如果不是拥有这样的妈妈,我们就不能全力以赴的忙着自己的工作,她使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个世间少有的坚强的妈妈。他们到最后已经完全超越了夫妻关系,在婆婆眼里公公是一个啥都不懂的孩子,离开她的呵护就不能生存,在公公眼里婆婆就是他的家长,有她在心里就踏实,这就是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吧,从公公婆婆身上我看到了。公公的病情愈加严重了,向来胃口很好的他渐渐对姐姐花样翻新的美食不感兴趣了,到了后期已经没有了吞咽功能,用汤勺已经喂不进去了,但婆婆不放弃,为了能让公公增加一点点营养多支撑几天,她就用一根吸管把一头放进公公的嘴里,自己用嘴含一口牛奶含住另一头,一点点的缓缓的通过吸管送入公公的嘴里,可是牛奶缓缓的进去又缓缓的从公公的嘴角流出,每每回想这个情景我的眼泪就不听话的往下掉,苍天啊,你难道看不见吗?婆婆的深情感天动地,你难道就这样的铁石心肠吗?难道你忍心看到她停止喂送,拿走吸管那一刹那的绝望和心碎吗?你让他再留下几天,就几天,,,,,,1999年农历7月15,公公顽强的生命终于抵挡不住万恶的病魔,静静的走了。享年74岁,主治医生感叹,这是家庭护理史上的奇迹,其实这是婆婆的真爱感动上帝,上帝赐福给我们。从20几岁的悲欢离合到如今的阴阳两隔,半个世纪的相濡以沫,我的婆婆赢得了儿女特殊的尊重。我的妈妈啊,你是我们心中的太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公公刚刚离开我们的日子,婆婆常常处于幻想的状态,她常常在儿子的身上寻找公公的影子,对我说:“你看那小斌,身挺儿,走道的样儿啊,那举动行为跟你爹一样一样的”“你爹每到星期六啊就回家了,从大门口进来,拎一个兜子,总是笑呵呵的”。为了不让她总是沉浸在对公公的思念中,我就提醒:“妈啊,我爹太遭罪了,你擦屎接尿30来年受了多少苦啊,别想了”,婆婆回答:“那你说,我怎么把那些遭罪的事都忘了呢,就好像没有过一样,一想啊就是他年轻时的样子”。婆婆说的是真心话,是她这时的真实心理状态,我明白了,公公当年英姿飒爽的身影已经牢牢的嵌入了婆婆的心灵深处,真的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深,那并不长的岁月竟然足以抵消28年半植物人状态的尴尬,这是什么?这就是忠贞不二,无怨无悔</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谁见过这样的女人,谁拥有这样的妻子,我的公公啊,你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最幸福的人,最幸运的人。可不能让婆婆总是生活在以往的幻境中啊,要让她开始新的生活体味幸福的晚年,怎么才能做到呢?淡化?让儿子少在她眼前出现避免她的幻想?不行,那太残酷了。我想啊想啊,最后还是觉得让她说出来,所有的病都是郁结而成的,于是我就动员旋儿,让她和奶奶粘一起,要奶奶给她讲爷爷的故事,于是婆婆就开始给孩子讲当年,当讲到“你爷爷啊,在那么多人的大会上讲话,那声音可好听了,说话从来不拿稿子,下面的人都爱听”,不料旋儿惊讶的反问“我爷爷吗?他还会说话呢啊”?逗的大家忍俊不住,可孩子还是一脸的疑问,是啊,在她出生后爷爷就不会说话,最多能冒出一个字“旋”,看到孙女进屋了常常伸出颤巍巍的手摸摸她的脸蛋,根本就是没说过话啊。我可怜的孩子,在她的思维里爷爷是需要呵护的对象,她怎么也想不出爷爷的伟岸。就这样她讲了一段时间渐渐的可以和邻居的老太太去附近的公园了,我们回家还吃闭门羹,好啊,这一关她过了。我在长出一口气的同时,从心底佩服婆婆,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不仅敬重婆婆对感情的坚守和忠贞,更在她的阳光下享受爱的滋养,照顾卧床不起的公公且丝毫没有影响她对孙辈的疼爱,从八十年代开始,我们的孩子相继到来,芳芳、陈宇、凯儿、旋儿,这四个孩子陈宇是最省事听话的,其余三位都是魔人的“超级明星”,不知道是怀胎十月的营养不足还是孩子的精力过剩,那种少见的磨人技巧,让我们打不得骂不得还哄不得,每个孩子的故事都能编成集锦。一边是行动不便公公,一边是牙牙学语的孩子,其中哪一个足以占据一个人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她在这两者间显得那样游刃有余,真是一个天才的管理者。四个孩子都是婆婆带大的,尤其是凯儿和旋儿,婆婆的开明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十分难得的,她宠爱孩子但不放任,她管教孩子但从不斥责,总是能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你在这个氛围里守着规矩。现代人子女教育的突出矛盾是两代人的态度不同,祖辈的溺爱常常造成父母管教的失败,我的婆婆却不然,她懂得怎么和子女沟通达成共识,在旋面前,我从来就是“黑脸包公”使用强制手段,婆婆心疼孙女但从不当孩子的面和我争,当事情过后她会入情入理和颜悦色的提出她的建议,尽管话语不多但我是言听计从的。记得是旋儿刚刚会走路时,公公常年排便困难,我就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给买一些香蕉,那时钱少,多了买不起啊,回到家就背着孩子偷偷的交给了婆婆,婆婆明白我是专门给公公的,怕孩子看见要吃,于是就放到了写字台的下面的柜子里,平时家里婆婆养鸡下蛋去市场买,还有个不小的园子种菜,公公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孩子刚会走跌跌撞撞的,可以想象婆婆多么忙,她竟把香蕉的事忘了,香蕉在柜子里由硬变软,味道渐渐的散发出来,还没有柜子高的小旋走近时闻到了味儿,就大叫“香蕉”“香蕉”,婆婆闻声猛然想起,拿出来给祖孙俩吃了,我下班回来她对我说:咱俩不对啊,那么小的孩子都不让吃,这是老天爷给咱俩的警告,以后可不能这么干了。我不认同,有另一番道理:公公风烛残年,孩子以后有时间,我现在收入少,先让公公吃不留遗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如穿梭,转眼孩子们都大了,婆婆老了,眼睛都花了,但她对孩子的爱愈加深沉,公公去世后孩子是她全部的精神寄托,凯儿考上了重点高中,旋儿在上初中,为了给孩子做饭,她既使在公园玩的正酣也立即回家,保证旋走进家门前把饭菜摆在桌上,每天她做好了就把头伸到窗外,看马路上孙女走进她的视线,接着会在旋儿上楼的时间准时的打开房门,迎接孙女。婆婆一生简朴,尽管手里不缺钱,但她舍不得,年龄大了看不清米里的东西,饭菜可能单调,旋儿向我提出不去奶奶家了,我告诉旋儿,奶奶老了但她爱你胜过一切,哥哥高中了,就你在初中,如果你每天去奶奶家,那就是给了奶奶快乐,旋儿懂事的答应了,我也尽量买东西送到婆婆手里。她还一再埋怨我花钱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婆婆的晚年一直陶醉在孩子的成绩单里,班级第一、学校第一~~~这些第一是她最大的快乐。从来不想个人享受的她,孩子是她心灵的全部寄托,一生注重教育的婆婆,把快乐融进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中,芳考上了大学,宇自立懂事,出色的凯儿轻松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重点专业,旋儿也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尤其是英语频获国家级金奖。那时的婆婆整天沉浸在孩子的幸福里,说话的题目离不开孩子,夏天老人都睡的晚,在楼下纳凉,谈起孩子骄傲和自豪溢于言表,我们都反复提醒注意,但不行啊,她忍不住,时间久了家里孩子学习不好的老太太们都躲着她。那时的婆婆太幸福了,她常常和我展望家的未来,由于我对旋儿总是表现出不满意,总是要求她再优秀,她和我谈心,批评我对孩子要求过高,“你怎么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啥样啊”?我喜欢凯的聪明,断定他必成大器,婆婆谈出她对两个孩子的评价:凯,绝顶聪明,学习效率极高,思维活跃,但太贪玩了。旋儿,虽聪明不及哥哥,但出奇的踏实,不浪费一点时间,嘴里嚼着饭眼睛还在书上呢,这样的孩子不会不出息。想不到年近八旬的婆婆居然能对孩子做出如此精确的判断,是啊,凯儿以优异成绩完成研究生学业,回到辽宁,进入国家电力部门,是高收入一族。旋儿保送湖北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大二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大三公派日本,毕业后以全额奖学金赴日完成研究生学业,现在是加拿大UBC的在读医学博士。如果婆婆健在,她该多高兴啊!如果坐在楼下和人家比孩子她可是绝对的冠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公公去世三年的时候,对于如何安排老人的后事,我们和婆婆产生了分歧,家里的祖坟在老家西二台子,那里远离市区,婆婆打心眼里不愿意回去,我们想买一块交通方便的墓地来安葬父母,可是婆婆却道出了一个隐情,当年一个风水先生路过老家的坟地,指着我家祖坟问:这是谁家的?人们问:怎么?有什么说道吗?风水先生说:这家人共俩支(是的,公公是哥俩个)但只能旺一支,这旺的一支出文人,另一支也不缺钱。大伯家八个孩子,两女六男,是人丁兴旺。我家两男两女。这十二个后人都是平常人,倒看不出什么端倪。我家两代晚育,凯儿是长孙85年才出生,四年后旋儿出世是个女娃,在我进产房的时候,公公在家对婆婆断断续续的说,要是生个孙子吧还缺孙女,要是生个孙女吧孙子还少。在独生子女是国策的时代真的是不能两全了。但这俩个娃娃到初中就“小荷才露尖尖角”。到凯儿上大学时,婆婆已经确定风水先生的预言,旺的这支出文人指的就是我们。为了后人的兴旺,婆婆尽管极不情愿死后魂归故里,但她还是决定和公公将来长眠此地来保佑她的后代长盛不衰。我们力劝婆婆改变主意,但她意已决我们只能听命。这就是我们的妈妈,她把一生的智慧仁爱交给了子孙,又用灵魂为后代守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2005年,婆婆的健康突然急剧变化,姐姐带着她去金秋医院做全面检查,但那些使用高科技设备的医务人员居然什么都没查出来,一生都刚强的她给了我们一个假象,那就是总以为公公是重点,婆婆很好很健康。既使在病中婆婆的精明依然明察秋毫,为了不给我们增加负担,夜里好好睡觉,她用塑料袋垫在便盆里,夜里小便后包起来,省的喊醒熟睡的我们,不料她身子已经不灵便了,反而把便盆弄翻了,我掀走铺在床上的垫子来洗,她坐在床上居然哭了,她说:我没曾想啊,你洗我的尿垫子居然一点都不嫌。我安慰她:其实我是为了自己不闻尿味才洗的,如果不洗那屋里的空气能好吗?你尿吧,我多洗几回,将来写小说用。我故意轻松幽默想让她宽心,可是哪里混的过去精明的婆婆。“你就是怕我上火啊,故意这么说,我还不明白谁会愿意洗老人的尿垫子”?复查后发现了万恶的肿瘤长在了肾盂上,发现后婆婆就陷入了深度昏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守候着,守候着,盼望妈妈能慢慢的睁开眼睛,给我们一个甜甜的微笑,我们守候着,守候着,盼望妈妈能轻轻的抬起她的手臂,用那柔软的手抚摸我们的面颊,我们守候着,守候着,妈妈你疼吗?给我们哼一声吧!妈妈你渴吗?喝一点点果汁吧,最后,姐姐搂着我们说:妈妈累了,让妈妈歇歇!就这样,2005年8月28日,她安详地走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中有很多琐碎的事,但每每静下来我都会回味和婆婆渡过的日子,我知道她并不羡慕后人拥有多少物资财富,最盼望孙子们拥有成就。十几年了,一切谜底渐渐的揭开,妈妈你如愿了!你绝佳的基因造就了你的后代,你醇厚的品德恩泽子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2014年8月20日我踏上飞往日本的班机去看望旋儿,临行前,我久久的不能平静,我想象着如果妈妈健在还不到90岁,以她的硬朗完全可以和我随行。其实最有资格这次日本之行的不是我这个妈妈,而是她这个奶奶。人生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无奈!苦思冥想,有了,我一直保留了一块妈妈年轻时用自己种的棉花纺成线,亲手织的粗布,尽管现在看来粗但当年可是精品,那是白色和兰色交织的格子布,我精心的剪了四条,去时带着它上飞机,回来时用它栓提箱成为这个世界不二的标志。登机时我紧紧的攥在手里,就像拉着妈妈的手,心里在说:妈妈,跟我走,去日本看你的孙女。飞机起飞了,我打开窗板往外看,祥云朵朵,霞光万道,我心里说:妈,你看看那,这太空多美啊!你喜欢吧。我来到日本的最南端----冲绳,这里真的不愧是东方夏威夷,碧海蓝天轻风微拂,好一个人间仙境,坐在海边看着旋儿在海里嘻戏,我在心里说:妈,看这里好吗,快看看你孙女多快乐啊!就这样我就是觉得带着婆婆去了一次日本,心里很幸福、很宽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每年的清明,哥哥嫂子都带着我们来看望爸爸妈妈,把他们的家打扮的花团锦簇,每一次都带给他们好消息:芳,去了美丽的南方,有一个和美的家,事业发展很好,宇,娶了一个贤惠的妻子,在当地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凯,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回到辽宁,娶回来一个高学历的孙媳妇,再过几天你的重孙就要来报到了,你孙女旋,就读加拿大的世界名校,是博士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妈妈啊,我们的家多好啊!看看你的孩子们,他们恩爱如初,现在携手白头。你的担心逐渐被验证,我们可能会象星星一样分布到不同的地方甚至在地球的另一端,大姐随芳定居南方,二姐已经定居英国,哥哥随凯定居沈阳,我随旋儿来到加拿大。但无论我们随着孩子走到什么地方,姊妹情深血脉相连,只要一个信息我们就会牢牢的凝聚在一起同舟共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妈妈啊,不管过去多少年,你都在我们的心里,一刻都不曾离去。人们说一个好女人会造福三代,我们是你的子孙,要象你一样不断的积累自己的品行,用高尚的情操造就后代。 妈妈啊,你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太阳!!!太阳。。。。。。。</b></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