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问题”为“话题”,变“问题”为“活动”——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杜雪迎

<p class="ql-block"> 儿童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现代心理学已经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儿童“要是看见人家做事,就要动手,最不愿意旁观。”作为教师,对于儿童要做事的天然欲望,我们应该加以引导和发展。所以我们组开始了变“问题”为“话题”,变“问题”为“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之路。</p> <p class="ql-block"> 变“问题”为“话题”。教师是文本解读的先行者,但不能做文本解读结论的传递者。结论是重要的,但有比结论更重要的东西,那叫“过程”,即探寻和发现结论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有意把“结论”藏掖起来,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论”,他们自己找到的结论,才可能成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个找寻结论的过程,才是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起初,我不太明白,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变“问题”为“话题”,后来在小组探讨中,恍然大悟:“话题”,就是抓住能够让学生有话说的、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寻找“结论”,培养能力,探索语文世界。</p> <p class="ql-block">教学片段1:</p><p class="ql-block">师: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时它在想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生:想办法。</p><p class="ql-block">师:它说了什么?什么表情?什么动作?</p><p class="ql-block">生:它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p><p class="ql-block">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好狐狸的话,声调再提高一点,音量再加大一点,感受关键词语。接着,师生搭配读对话,感受读好对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课文。朗读好了,才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体会出课文中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变“问题”为“活动”。活动,顾名思义,要“活”起来,“动”起来。当课堂“活”起来了,孩子怎么会对课堂不感兴趣呢?活动,可以是辩论会、朗诵会、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学到的、学会的真正能够用起来。当然,我们可以拿出某一节课专门的去做这些活动,更多的是,把活动穿插在教学设计中,让课堂绽放光彩,让学生能够“出彩”!</p> <p class="ql-block">教学片段2:</p><p class="ql-block">师:这幅图就是狐狸领着大老虎在森林里走一圈的样子。谁能来形容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怎样的老虎呢?</p><p class="ql-block">生:这是一只神气活现的狐狸!这是一只摇头摆尾的狐狸!这是一只东张西望的老虎!</p><p class="ql-block">师:那谁能上台来演一演狐狸和老虎呢?</p><p class="ql-block">几乎每个学生都举起小手,迫不及待的想要演一演,这样的课堂就“活”起来了,当他们能够演出来狐狸的“神气活现”“大摇大摆”和老虎的“东张西望”时,不用我们多说,他们自然已经懂得了这些词语的意思。这就是变“问题”为“活动”。</p> <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的课堂中,也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些“问题”放到一个个“话题”“活动”中。</p> <p class="ql-block"> 对待儿童,我们要循循善诱,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去摘跳一跳能够到的桃子;对待自己,我们要做个“文化人”,以“文”化“己”,多读书,多看好课,多学习,多思考!</p>

狐狸

学生

结论

课堂

老虎

教学

活动

话题

问题

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