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木里,一个并不为人熟知的地方,2019年3月30日18时,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的一场森林火灾,让31名扑火人员壮烈牺牲。刹那间,三怙主神山低头,木里寺梵钟悲鸣;一时间,平静低调的木里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木里,曾经的土司王国,因为森林覆盖率极高,海拔落差大,地势险峻,地貌复杂,发展滞后,民风纯朴,藏传佛教文化浓厚,被世人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美丽而神秘的木里,她的一草一木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因为那里的山水厉练了父母火热的青春,那里的酥油茶滋养了我们幸福的童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父母的青春岁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父亲叫陈泽光,重庆市永川区人,1935年10月出生,1955年3月参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一团一营三连一排二班,进驻凉山州呷洛县(甘洛县)。解放初期,在大凉山民主改革运动中,少数反动奴隶主、土司、国民党残余仇视新生政权,组织发动了持续三年之久的大规模武装叛乱,向新生政权进行挑衅。解放军多支部队和呷洛民主改革工作团、呷洛县民兵战勤大队的广大官兵迅及参与了甘洛、普雄等地的平息叛乱战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入伍不久,父亲就参加了剿匪行动,他先后于1955年12月参加了普雄县依吾里克战斗、马前门战斗,1956年6月参加坡莫战斗,1957年5月参加了足木井战斗、10月参加玻坡战斗。在战斗中,父亲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立下战功。1958年3月,父亲被任命为班长,同年8月授予中士军衔。由于父亲组织性、纪律性强,多次受到组织奖励,1959年3月被任命为副排长(上士军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位于甘洛县新市坝镇的甘洛县烈士陵园里,安埋着91位烈士遗骸,其中甘洛籍16名,外籍75名。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在民主改革中为平息叛乱而英勇牺牲的烈士。在这场建立新中国的特殊斗争中,一大批优秀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及民兵战勤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有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干部,也有年仅18岁的年轻战士。在这些烈士中,有10名是和父亲同年入伍的永川籍战士,为了新中国,他们把鲜血洒在了凉山大地,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剿匪结束后,1960年2月,父亲调到木里县兵役局,经过两个月的文件学习后,安排到二区白硐乡,主要任务是春耕生产和民兵整顿教育工作。随后又在乡、区、团部、县之间不断往返工作、学习,参加“三反五反”运动,整风整社工作,深入西祅等地。1961年6月父亲任木里县武装部助理员。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同年,父亲与母亲宋世惠结婚,母亲也是重庆市永川区人,结婚后一直过着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1965年到1970年,我们家前面三个姊妹相继出生。母亲一人带着三个女儿辛苦度日,父亲也在遥远的大凉山的艰苦环境中参加建设。由于工作繁忙和交通不变,父亲少有回家探亲,平时只有通过书信往来,相互寄去照片,了解工作生活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70年3月父亲被委派到西南师范学校(重庆梁平),任西师整党系支左组组长,指导西师开展以“两忆三查”运动。1971年经批准母亲随军到西师工作,1973年母亲带着我们三姐妹跟随父亲回到木里县人武部,母亲被安排在木里县粮站工作。1974年父亲任木里县人武部副部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那时候,父亲忙于工作,经常下乡。由于木里崇山峻林,交通不便,上山下乡全靠骑马和步行。记得父亲每次外出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两个月才回来。当时,仅有的木里与盐源相通的公路也是崎岖难行,险情不断,有几次父亲出差都险遇车祸。工作之余,父亲喜欢和同事一起打打球,下下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75年四妹出生,母亲除了粮站工作,还经常参加各种学习、运动。后来,家里几姊妹大的读小学,小的读幼儿园,只有未满周岁的四妹经常被独自一人留在家里床上无人照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儿女的幸福摇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印象中,父亲母亲整天都在忙碌,而我们几姊妹也就自由自在,玩得开心。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木里县,它地处大山深处,偏远闭塞,几乎与世隔绝。说是县城,其实就是一个小镇,由于它是藏彝少数民族集居的特殊地理位置,民风纯朴,佛教文化浓厚。父亲在武装部,母亲在粮站,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对于我们几姊妹的来说算是相当优越了,尽管当时整个生活条件并不好,但我们的童年时代还算衣食无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前几天,当几姊妹通过视频聊天,说起木里,大家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你一言,我一语,那些童年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老大说,记得木里那时经常发生地震,白天学校有时把课桌搬到操场上去上课,晚上睡觉有时也睡在帐蓬里。还有那时候,木里容易发生小型森林火灾,经常看到县中队和武装部组织人员参与救火,听父亲说多数是老乡打着火把走夜路引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老二说,那时父亲不在家,母亲晚上要参加学习,几个大的姐姐帮着照看最小的四妹,由于大家都小,背小妹比较困难,经常摔倒,有一次不小心把小妹摔倒了火盆上,母亲回家后,大家不敢声张,但后来还是被细心的母亲发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老三说,记得有一次随母亲一路到当地老乡家去作客,出于好奇,喝了些米酒,醉得不醒人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还有,每到冬天一家人经常会围着火盆打酥油茶。遇到下雪,晚上喜欢在室外装上一碗水,加一些糖,再放一根线,第二天早上,就成了一碗冰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谈起在木里这些童年的往事,大家笑声一片,充满了幸福。而正是这些快乐的点点滴滴,伴随着我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1978年父亲从木里县武装部转业,我们全家人恋恋不舍离开了养育我们的故土木里回到重庆永川。</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再回木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回到地方之后,父亲先后在供销系统的土产、果品、日杂等公司任经理。在工作生活中,父亲依然保持着部队军人的作风,他勤劳实干,为人正值谦和,每到职级晋升,他总是谦让给别人;在负责单位房屋基建项目中不幸触电伤到大腿股骨留下残疾。父亲于1993年12月退休。母亲回到永川后一直在粮站工作,1993年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平时生活中,父亲总爱用在木里工作时的一些事例来教育子女和孙辈,母亲总是说还是木里那些人纯朴些,即便夜不闭户,也没得哪个来偷东西。那些年,父母忙于工作家庭,我们也在忙各自的学习、工作、生活,曾经想过回木里去看一看,由于多种因素总是难以成行。一晃时间三十年过去 ,直到母亲2007年因病去世,也没有陪她重回故土,想来有些愧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随着年龄增长,父亲在平时的言谈中,更是经常提起木里,总想回去看看。2013年,阔别三十五年之后,我们三姊妹(四妹因事未去)陪同父亲终于踏上回乡之路。此时,父亲的身体状态其实并不是很好,但一路上他精神抖擞,兴奋得睡不着觉,到了木里,见到老战友,激动得热泪盈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父亲仿佛回到了火热的青春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次木里之行,让父亲非常开心,回到永川也总是念念不忘,还说好久再去一次,遗憾的是,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难以承受长途劳顿,2018年,83岁的父亲因病去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父亲母亲一生都是正直善良的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木里的建设事业。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他们对待工作总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生活中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他们言传身教告诉子女要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父亲母亲是我们一生做人的榜样,是我们永远最爱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据悉,近年来,木里县在州委州政府和州交通运输局的关心支持下,聚焦“脱贫攻坚,交通先行”,深入实施“交通活县”战略,全力推进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客运站点、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X形三纵两横加水运”交通主骨架,昔日“人不能并肩,马不能双行”的羊肠小道如今已变成通途。“现在,坐车围绕木里县一圈,大概只需十多个小时,一日看尽沿途美景,领略格桑花美,已经成为现实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岁月催人老,风定落花香,青春几何时,唯有心长盛”。曾经在木里还是孩童的我们如今已不再年轻,而骨子里的木里情结随着年岁的增长变得越发浓烈,今天,曾经记忆中的木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已实现了脱贫目标。身为二代木里人,也许,我们真该回去看一看她今日的风采。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陈其容四姐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二0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