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人大附中七一届同学

吴老帅

<p class="ql-block">人大附中的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成立的“北京试验速成中学”,1952年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8年更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工农中学”,1960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曾培养出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和劳动模范,如高玉宝,郝建秀等一大批国家建设人才。</p><p class="ql-block">今天我讲的七一届同学大部分是1955年出生的,1968年9月份升入初中,1971年12月初中毕业,今年满66周岁。</p><p class="ql-block">人大附中在“文革”前是为数不多的有高中班的学校,“文革”后撤销了高中班,初中班改为按地域划分招收学生,主要招收人民大学职工子弟,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北京友谊宾馆,海淀镇南大街等区域的小学升初中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图为人大附中前身中国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的大门,1952年至1958年使用这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1962年父母送我上课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职工子弟小学”。1966年一场席卷全国的“文革”动乱打乱了平静的校园,大学校园内在“文攻武卫”的口号下武斗不断升级,刀光剑影,有人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小学彻底停课了,军宣队工宣队的进入大学校园,“复课闹革命”又听到了打铃声,1968年暑假前拿到小学毕业证,等待人大附中的入学通知书。</p><p class="ql-block">图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颁发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2021年是七一届初中生毕业50周年,也是我连续工作满50年,含退休后原单位返聘6年,从1971年清华大学参加工作到中国人民大学一直没有离开教育口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付出那么多的辛苦也获得不少荣誉,所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p><p class="ql-block">图为本人保存的学生证,一个有特殊时代气息的学生证,封皮上印有毛主席语录“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话更适用当今社会教育方针政策,可惜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育应该反思一下,如何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劳动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我本人的学生证。</p><p class="ql-block">1968年第一学期,年级班次一连六排,盖有校长邸文彧方形签名章。1968年暑假的一天,一位叫李影的女老师登门拜访来到家里,自我介绍说是人大附中的老师,吴亚平同学分配到她的班里面,此次到家里了解一下本人和家庭情况,父母热情接待。开学后来自不同小学的同学坐在一个教室,组成一个新的集体将要度过三年的学习时光。在“大革命”年代所有课堂教学都以革命为主,上课时班长要领唱东方红,下课时要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经常在课堂上开展斗私批修活动,除了学习文化课外,我参加过年级的文艺宣传队舞蹈表演,参加班里编排的舞台剧“不忘阶级苦”,“学工”在校办工厂生产汽车转换灯配件,“学农”到西北旺公社唐家岭大队收割麦子,“学军”虽然没赶上负重拉练一天走上90里路程,脚掌磨出血泡连续几天的长途跋涉,但背着行李从上午一直走到满天繁星赶往苏家坨公社为玉米除害虫,吃住都在村里。那时一个大会就把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扭到台上以莫须有的罪名进行批斗,唯恐天下不乱。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冲突,为防止美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对我国突然袭击,大挖特挖防空洞,“深挖洞,广集粮,不称霸”把学校挖了个底朝天,警报铃响起所有同学在15分钟内进入各班的防空洞防空壕掩体内躲避导弹袭击。1969年12月随父母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五七”干校,1971年4月返回人大附中参加毕业分配,分配工作因故推迟,除参军和选调上大学等提前离校,直到12月中下旬份毕业分配工作才正式开始,同学陆续离开学校进入企事业,服务行业等单位工作,据孙继平同学讲全年级只有56名同学到郊区农村插队,扛起铁锹锄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了新一代“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首都中等学校红卫兵代表大会红卫兵证,落款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红卫兵团。“文革”时期的护身符,我的堂姐人大附中高中生,堂哥初中生,就因出身高没有这个护身符被人煽动遭到无端批斗,下放农村终生受到影响。</p> <p class="ql-block">教学东楼,1950年代末期的建筑作品,该楼呈 U字形,共计三层,两边是教室中间是办公室和卫生间,大门朝东,西侧南北楼各有一个门,教室宽敞明亮条件非常好,1968年9月至1969年12月去江西“五七”干校之前均在这里上课学习,如今该楼早已拆除在原基础上盖起一座比原来面建筑积大一倍的现代化的教学楼,但无论多么现代化信息化,在七一届同学脑海里还是更喜欢那座三层红砖灰瓦木窗的教学楼,因为它留给我们许多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教学东楼一角。</p> <p class="ql-block">1954年俊工的教学西楼,大门向东,门前是中心花园,1971年4月从江西“五七”干校返回北京重新分配在三年级二连三排上课,教室就在二层西侧,赵国均老师任班主任,一个资深教师,留着背头,身穿中山装,写着一手好字,满腹经纶,诗词歌赋,诙谐幽默,在课堂以外还经常和同学吟诗作对,有时又像一个大哥哥关心同学学习生活和同学交朋友,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p> <p class="ql-block">1956年俊工的学生教工食堂,红墙灰瓦,建筑外观与大学校园内的学生中灶一摸一样,南边有两个门洞,东西各有一个门洞,便于从三个方向同时出入,在食堂的西侧有一个简易舞台,可以开大会也可以用于文艺演出,进入附中后不久我便和同学登上舞台展示才艺,如今在此建起一座四层的综合楼,餐厅、礼堂、办公等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二连三排同学的标准照,胸前佩戴一枚特大号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像章,左臂膀上带有首都中学红代会字样的红袖章,手捧一本红宝书,每天早晚“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如今早已光荣退休,儿孙满堂,幸福满满,回忆过去,珍惜当下,这是一张非常珍贵的特出时期历史题材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9年元旦“七一”届刚入学同学在人大附中校门口外拍照留念,照片左边门柱上挂的牌子是“首都中学红代会人大附中红卫兵团”,右边的牌子是“人大附中革命委员会”,学校领导部门被革命委员会所代替,“文革”气息非常浓烈。</span></p> <p class="ql-block">这绝不是摆拍,看读书人的眼神聚精会神的学习一定悟出什么真理。在那个年代人手一本红宝书,“一天不学问题多,两天不学走下坡”,“早请示,晚汇报”,“活学活用,立竿见影”,是雷打不动的,当年这类照片在中国各类报纸上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同学在办公楼门口搭建的彩虹门前合影留念,廊柱左侧是伟大的中的共产党万岁,右侧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横幅是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在彩虹门上方墙上写有伟大领袖*****万万岁。</p> <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修正主义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中远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我国则发出“深挖洞,广集粮,不称霸”的号召,一时间大批国防重点企业转移到三线深山老林,深挖洞,人大附中校园内在挖防空洞,整个北京都在挖防空洞,一时间一场核大战一触即发,学校田径场地下修建战备教室,花园绿地挖防空壕,要求15分钟之内全校师生全部进入防空掩体。</p><p class="ql-block">在劳动之余也出现不少奇葩异事,例如在北一楼前挖沟时有同学打赌一分钟吃下一块蛋糕,结果一分钟内没能吃完蛋糕的同学则在沟里爬行数米。在田径场上挖防空洞时一位同学将另外一位同学的衣服用土掩埋,未做标记,结果劳动结束时,怎么也找不到衣服了,第二天同学家长来学校找老师理论。</p><p class="ql-block">图为二连三排同学在西侧学生宿舍楼前,田径场上挖防空洞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9年12月份人民大学先后有460余户家庭随父母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五七”干校劳动,恶劣的生活学习环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同父母一同度过了艰苦最困难最恐惧的一段日子。</p><p class="ql-block">图为随父母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五七干校七一届同学在驻地锦江镇信江岸边合影留念,他们共同特点是都曾在大学教育部门工作成绩显著。</p> <p class="ql-block">五七干校家属驻地锦江镇有一座不足百米的小山,因山顶有一座国家测量用的三角架基点因而得名,又因是座石头山,山顶光秃秃没有树木也没有建筑很少有人光顾。</p><p class="ql-block">图为七一届同学登上架子山顶游玩俯瞰锦江镇全景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同学登上架子山顶游玩俯瞰锦江镇全景并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1970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国庆节盛大群众游行视频。</span></p><p class="ql-block">七一届同学在校期间经历了三次庆祝国庆节群众游行活动,1969年10月建国20周年游行活动,因本届学生岁数偏小,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没能参加。1970年10月建国21周年,人大附中接受了游行政治任务,游行任务落在七一届同学的头上,他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组成的“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大型彩车和首都民兵师的方队顺利通过天安门广场。</span>1971年国庆游行庆祝活动,七一届同学参加训练半年有余,但因LB“9.13”事件而停止,所以说七一届同学在校三年参加了两次国家大型活动,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0年10月1日建国21周年之际,“文革”动乱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逐步走向正轨,中央政府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盛大游行的国庆节群众游行,游行的主题口号为“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这是1969年4月1日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口号,人大附中接受了国庆游行任务,重大任务落在“七一”届同学身上,一部分同学在游行彩车上做出各种造型表演,一部分同学则参加民兵方队的正步走,在巨大的彩车上表演的人员除人大附中同学外还有中央民族学院(大学)人员组成,主要是反映全国56个民族和工农兵学商等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巨大的红旗彩车长20余米,高10余米,三层平台供表演者展示各种造型,红旗中央写有“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文革”后期余毒犹在,派性未清,团结起来是党和国家的当前重要任务,红旗下方还有“认真学习九届二中全会公报”,“认真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认真贯彻两个决议”等重要口号,所以红旗彩车排在重要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参加红旗彩车上表演的“七一”届女生梁惠燕同学回忆,当时的选拔参加人员的标准是非常高的,一政治面貌好,二要身体健康,女生身高158cm以上,男生身高162cm以上,一些表现积极的同学因家庭等原因而落榜,选上的同学则高兴不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梁惠燕同学说:老师宣布名单的那天,我的心忐忑不安,生怕落选没有自己,而当听到老师念自己的名字时兴奋的不得了!而另一些同学却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据梁惠燕同学回忆,被选拔上的100多名同学住进了中央民族学院,与老师同吃、同住、同训练,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学校停办,没有学生,她们被安排住进4人一间的学生宿舍,每天8小时的训练,非常辛苦劳累,训练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一些基本的舞蹈元素,第二阶段是分组练习30分钟内不许眨眼睛,通不过的同学就要被淘汰。在操场上,头顶着太阳,站成一排盯住前方,身体一动不动,双眼一眨不眨,老师用手表计算时间,只要眨了眼睛,就要重新计时,通不过的同学就要被淘汰,第三阶段是分组造型,穿上民族服装,站在车身两侧,摆出规定造型。经过5个月的刻苦训练,顺利通过了学校的检查,9月下旬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的两次国庆预演。随着国庆的临近,时常激动的睡不好觉,那毕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经历重大任务呀,梁惠燕同学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红旗彩车上的分组造型。梁惠燕同学回忆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长长的游行队伍,我们的方阵启动了,由建国门沿长安街向西行进,车内发动机轰鸣,方阵中不断传出欢呼口号,灿烂幸福的笑容由心底发出,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彩车过了南河沿,按照指令,我们一眨不眨,一动不动,以这样的高度、这样的速度、这样非同寻常的时刻经过了东华表、东观礼台、天安门城楼、西观礼台、西华表,队伍一直向前行进。在经过庄严的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望着门楼上方的国徽,望着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和国家领导人,望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两行气壮山河的标语,我的脑海里油然浮现出开国大典那一天,震撼世界的28声礼炮,毛泽东主席那石破天惊的伟大宣言,而眼前这红旗漫卷,举国沸腾的庆祝场面就是当年的再现啊”。</span></p> <p class="ql-block">据张于枢同学回忆,当时国庆游行是政治任务,人员选送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一看政治表演,二看身高,三看精神面貌,他参加的“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彩车分组造型反应工农兵形象,该照片拍摄于地面分组排练,有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老师和人大附中同学一起表演,上面三人身穿工农兵服装,手拿钢枪,钢钎和稻穗,下面的身穿工农兵服装的人手握毛主席语录,做出内含“忠”字舞的元素的造型,这是一组当年最常见的造型。他们要在彩车上做到“眼不眨,心不跳,动作不变形”的通过天安门全靠平时一点一滴的训练的结果,他说,他的位置是在彩车的南边,看不到天安门城楼,只能看到广场的人群和许多记者和摄影机,优点容易被抓拍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彩车上的一组女生手捧丰收的麦穗表演的分组造型,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要保持身体平稳不变形,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从这些“农民”的脸上表情看出来今年农业又是一个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人民解放军练兵强军,提高警惕准备打仗的分组造型,战士们身穿国防绿,手拿各种武器,显示解放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保卫国家的坚强决心。</p> <p class="ql-block">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全民皆兵”的号召下,在游行队伍中“首都民兵师”方队更加显抢眼,七一届同学赵树洁参加了国庆游行民兵方队,据赵树洁同学回忆挑选队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首先从政治表现,其次身高,长相严格把关,可以说参加人员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她们分列式练习主要是在附中校园内进行,最累最紧张的时候是在暑假,她们住进学校的教室,睡上了二层床,吃住在学校,训练在学校,有家不能回实在是辛苦,既然选择了锻炼自己就要坚持下去,经过半年的努力,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天安门顺利的完成了国庆游行任务,把七一届学生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参加训练民兵方阵的女同学手拿带刺刀的制式半自动步枪穿便装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人大附中七一届学生参加国庆游行民兵方队的部分男队员,身穿统一的白上衣蓝裤子,肩背子弹带,手持制式半自动步枪在训练之余拍照留念。从照片上看人人长着一副稚嫩的脸庞,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不过才是一个15岁的毛孩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人大附中七一届学生参加国庆游行民兵方队的部分女同学,身穿统一的白上衣蓝裤子,身背子弹带,手持制式半自动步枪在训练之余拍照留念。在此送上毛主席诗词一首:</p><p class="ql-block">飒爽英姿五尺枪,</p><p class="ql-block">曙光初照演兵场,</p><p class="ql-block">中华儿女多奇志,</p><p class="ql-block">不爱红装爱武装。</p> <p class="ql-block">图为参加民兵方阵的男同学穿便装,手拿带刺刀的制式半自动步枪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掀起了保家卫国的当兵热潮,七一届也有不少同学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穿上国防绿实现了当兵的梦想来到大熔炉里锻炼,随时为保卫祖国上战场,也有的同学成为部队大比武的标兵模范。</p><p class="ql-block">图为部分七一届同学当兵时身穿绿军装时留下纪念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为部分七一届同学当兵时留下的纪念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69年12月“文革”动乱期间,随父母下放江西省余江县“五七”干校,就读于锦江”五七”中小学,师资环境等条件无法与北京相比,好似换了一个世界。“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劳动课一人一担两桶大粪水送往五七中小学农场,半天来回10公里的路程成为家常便饭,干校为解决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在艾家(村名)成立了人大五七干校附属中学,课本教材均为北京同步,七一届的学生率先从锦江镇五七中小学搬到了人大“五七”中学学习,采取吃住学一体的寄宿制,原人民大学教务长江农任校长,李志坚(国家体委主任,书记)董永俊(教授)等一批优秀大学教师做班主任,可称上全国师资最牛的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图为1971年4月我们将返回北京参加毕业分配工作,临行前部分老师同学合影留念。前排左起赵亚平、王满、杨光、秦荣鹰。后排左起康勇、江农校长、董永俊老师、吴亚平(本文作者)、陈健、张大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五七中学盖在一个丘陵的山坡上就是个大仓库,男生宿舍在西侧一间房间住10多个人,夜晚天气好时一眼可以望去几十里外余江县城的点点灯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宿舍西边有一个水塘经常可以看到白鹭,白鹳等大型鸟类,我曾用别针做鱼钩想钩住大鸟但都失败。有一次晚上起夜开门看见一只似狗似狼的东西从眼前跑过吓得我再也不敢晚间上茅房了只能出门就地解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照片为同学在五七中学合影留念,摄于1971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来到干校学习和劳动基本上是各占一半,在“双抢”看的中,抢收水稻,抢种秧苗,挑粪,采茶,挖渠,所以劳动的活我们都干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终于盼到了回北京的日子,在离开五七中学前同学在五七中学宿舍门前合影留念,照片上的一位同学现在国外定居,一位成为社科院知名专家学者。照片摄于1971年4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1970年后人民大学部分子弟随父母下放江西五七干校,部队子女入伍参军等原因,使学生自然减员,学校采取调整撤连并排措施,我原在的一连六排撤销,同学被分配到其它排里,1971年4月从干校返回人大附中,重新分配到二连三排。</p><p class="ql-block">图为七一届二年级一连六排部分女生合影,不久同学便调整到其它排学习。</p> <p class="ql-block">1970年七一届一连六排男同学合影留念,不久学校年级调整“撤连并排”五位同学分别被分到其它排里学习,旁白落款写的“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照片应该是69年3月以后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人大附中七一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夕相一同相邀来到北京颐和园游园合影留念,将同学情用照片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71年。</p> <p class="ql-block">50年前,七一届女同学在国庆节假期相约来到北京颐和园用黑白照片记录难忘的同学情谊,一张方寸照片里不知收藏着多少故事。</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二连三排班主任赵国均老师和学生崔保金二人合影,背景是游泳池和东教学楼,请注意赵老师的手搭在学生的肩膀上师生关系亲密如兄弟一般。</p><p class="ql-block">照片右一为赵国均老师。</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二连三排部分同学和赵国均老师在游泳池旁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二位赵国均老师。</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同学在学校游泳池边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二连三排的同学在附中中心花园南侧马路上,背景是西教学楼,楼顶上立有*****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同学在学校大操场西侧学生宿舍楼前合影留念。可以看出学生宿舍楼南侧和南侧食堂平房。</p><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摄于1971年11月20日。</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同学在学校大操场西侧学生宿舍楼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摄于1971年11月20日。</p> <p class="ql-block">1971年4月份最后一批七一届初中毕业生40余人从江西“五七”干校集体返回北京等待7月份毕业分配,返京后大学统一安排我们住在原幼儿园小楼里,寄宿制管理,女生住在一层大教室,男生则住在二层,并分别委派大学老师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父母不在身边全由老师操心,直至第二年毕业同学分配完毕寄宿班解散。</p><p class="ql-block">图为1971年底毕业之前,住在集体宿舍的部分女生在幼儿园北楼西侧合影留念,背景一层就是女生宿舍,墙上涂有“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分住在集体宿舍的女同学,在幼儿园南楼前合影留念,背景墙上涂写“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标语。</span></p> <p class="ql-block">住在幼儿园集体宿舍的女同学来到人大附中门口拍照留念,北侧大门柱子上挂着“人大附中革命委员会”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1971年4月返回北京“七一”届初中毕业生等待7月份毕业分配工作,回到北京后大学统一安排我们住在原幼儿园集体宿舍,并安排孙占升、王善臻、王志刚三位大学老师负责日常生活管理,谁知学校毕业分配工作推迟到了12月份,父母不在身边全由三位老师操劳,直至第二年毕业同学分配完毕。</p><p class="ql-block">图为1971年住在集体宿舍的部分男生与二位老师合影留念。摄于1971年12月双榆树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三年级一连一排同学毕业前夕来到照相馆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三年级一连二排部分女生在毕业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三年级二连一排女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三年级二连二排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三年级二连三排女生毕业前合影,她们的誓言写在了照片上“中华儿女 志在四方”,多么响亮的时代口号。</p> <p class="ql-block">毕业分配前在原幼儿园集体宿舍的二层露天活动平台上和同学合影。</p><p class="ql-block">该照片摄于1971年12月。</p> <p class="ql-block">学校请来海淀镇红艺照相馆的师傅来学校为毕业班拍摄毕业合影,当时的革命委员会负责人,驻校军代表,年级组长,各科老师班主任等参加了毕业合影。</p><p class="ql-block">图为左上为七一届三年级一连一排合影。右上为一连二排合影。左下为一连三排合影。右下为一连四排同学合影,拍摄时间为1971年11月27日。</p> <p class="ql-block">图为左上为七一届三年级二连一排同学合影。右上为二连二排合影。左下为二连三排合影。右下为二连四排合影。</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为1971年11月27日。</p> <p class="ql-block">曾任教于七一届二连的部分老师他们是,左上一朱迪生化学老师(校长),右上一赵国均语文老师,右中张玉云数学老师,左下周启欣英语老师,右下陈开明体育老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本人保存完好的报到通知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71年12月23日在班主任赵老师的推荐下我拿到了保密工厂的报到通知书,上面清楚的写到“你已分配到我单位工作”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820工程处”,报到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单位两个牌子,实际是清华大学核能基地200号,现如今的清华大学新能源设计研究院。回想那一年两辆解放牌绿色军用卡车从人大附中拉走了15位同学,同年在北京市其它中学共招收七一届同学共计120余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进厂后第一堂课是厂里负责保卫工作的干部讲授题目为“保守机密,慎之又慎”的专题报告,这是毛主席对保密工作做的指示,讲到阶级斗争非常复杂,不时有敌特分子在厂子周边活动并在夜间发射信号弹。厂子分三个区域,北边是60年代初期建设的老生活区有食堂,医院,锅炉房,职工宿舍楼,招待所。东边是70年代初建设的新生活区,有单身职工宿舍楼4栋,锅炉房,浴室,运动场,还有一个近百亩的苹果园。南边的是厂区,主要建筑有5兆瓦核反应堆的101大厅以及其它实验室,办公楼,高压变电站,供水泵房。70年代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科研行政人员达到1600余人,全厂占地总面积大约有1000余亩地左右,至今北京WJ总队负责厂区的站岗执勤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同学在学校是文艺宣传积极分子能歌善舞样样拿手,毕业后走向社会进入企业仍是文艺骨干,据同学回忆,参加工作后为提高自身素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舞蹈培训班,在学习班演出之余与学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进入附中后不久,我被老师挑选上参加年级联欢会舞蹈演出,舞曲是一首语录歌,歌词大意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食堂的舞台上演出,当然水平一般,无表扬之处,但自我表现还是满意的,不久又参加了班里演出的舞台剧“不忘阶级苦”,现在看来很搞笑。</p><p class="ql-block">图为七一届同学上高中时在学校演出活动结束后在食堂外西侧合影。</p> <p class="ql-block">人大附中七一届初中同学经老师推荐进入“文革”后首届高中实验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昌平县(区)沙河公社大洼大队插队务农,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抱着与天斗与地斗,改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一颗红心开始了农村生活。</p><p class="ql-block">图为插队学生新农民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两位女同学分配到大队农机站负责驾驶手扶拖拉机,并选送的温泉公社学习,很快掌握了驾驶技术并取得驾驶证,担负大队的运输任务。</p><p class="ql-block">据王卓同学回忆,那时手扶拖拉机的质量有问题,经常熄火,一次二人开着手扶拖拉机行驶到原北京航空学院门口突然熄火趴窝了,她们求助北航的修理机械的师傅帮忙修理,一会儿的功夫便把手扶拖拉机修好,并主动给她俩讲授柴油机机械原理和维修知识并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两位女知青开着牌号为01-16167的手扶拖拉机奔驰在农村的黄土路上,不怕颠簸,噪音污染,酷暑严寒,为生产队运送农业生产物资。她们曾到石景山县(区)运送过农业物资,也曾到昌平县(区)南口公社运送物资,一次拖拉机半路抛锚,她们借助微弱的路灯,将拖拉机修好安全到达驻地。</p> <p class="ql-block">令人羡慕的女知青拖拉机手,驰逞在京郊大地,在短暂的农村劳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克服困难,在人生道路上迈出坚强的一步。</p> <p class="ql-block">两位身高不足1.65米的女知青扛起了相当于自身重量的麻包,这不是表演,而是劳动中的真实表现,谁说女子不如男。</p> <p class="ql-block">三位肩扛锹把子的男生,走在农村的黄土路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锻炼意志磨炼品质,他们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手上磨出厚厚的老茧,起早贪黑的劳动挣的工分不足养活自己,但从他们的精神面貌上看的出来,乐观向上,热爱生活,面对未来充满信心,如今一位是社科院知名学者,一位是企业高管,一位是北大教授。</p> <p class="ql-block">男知青劳动之余在地头上合影留念,几年后他们又共同走携手进大学校园,走进教室,成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p> <p class="ql-block">据王卓同学回忆,几位女知青围着生产队知青会计查看自己挣到多少工分,据王卓同学回忆一人一天挣10个工分合一毛五分钱,不够一天的饭钱还得靠家里贴补,相信历史不会重演。</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帅气的人大附中七一届同学,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荣获得各种头衔一箩筐,含金量最高的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教授称号。</p><p class="ql-block">图为在学校门口牌匾前留影记录了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91年五一期间在院领导和在院里工作的同事的精心安排组织了第一次进厂20周年联谊活动,为表达71年参加工作的“小青工”们对清华大学核研院及领导的教育培养感恩之心特制作了一块牌匾”摇篮”,院领导班子多名成员也在百忙之中参加了活动,大家团聚在一起交流传递友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第三排中间位置为院党委班子领导成员和在培训队时任教的老师受邀参加联谊会活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参会人员在101大厅前合影留念,第六排左起第七位为本文作者。照片摄于1991年5月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本人在101大厅前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下图全体七一届男士“小青工”与院领导在101大厅前合影留念,照片摄于1991年5月2日。</p> <p class="ql-block">2000年10月5日人大附中50周年校庆与周启欣老师在西教室楼内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0年10月5日人大附中校庆许多同学来到学校参加学校举办的系列活动,在大操场草坪上搭起了舞台,学校管乐队演出精彩节目,校友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主持大会。</p><p class="ql-block">图为在活动中遇到多年未见过的同学,也是一同分配到清华核能研究院工作的同事,同学同事相见在大会现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毕业阔别三十年,人大附中二连三排的同学欢聚在颐和园参观游览,在颐和园负责古建修复工作的王敏英同学精心安排下,颐和园派出专业摄影师跟随拍摄,参观了文昌院 ,乘坐大型游船画舫荡漾在昆明湖面上欣赏山水风光,畅谈这些年工作生活的那些事,情感交流心情愉悦感受满满。</p><p class="ql-block">图为2001年5月26日二连三排同学在颐和园门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02年2月2日部分同学老师欢聚在九头鹰餐厅。</p> <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7日人大附中60年校庆活动中我与同学合影,身后为七一届同学签名背板,左边图案为抓革命、促生产,右边为备战备荒、反帝反修,反映出七一届学生当时的处在国内外环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大附中60周年活动中同学与周启欣老师在科研楼前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26日二连三排同学在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2011年10月七一届部分同学重回江西省余江县“五七”干校,重温我们父母那一辈人在那里生活学习劳动的景象,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与天斗与地斗”的那段历史,无限感慨今天的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优越性。</p><p class="ql-block">图为同学们在锦江镇锦江小学与校领导老师合影,召开座谈会,参观当年用过的劳动工具,在老师的陪同下参观寻找我们曾居住过的房屋建筑,回忆50年前那段不寻常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2012年2月11日七一届同学毕业40周年返校,举办主题为“感恩、感动、创新、迎新”师生联谊活动,请来了当年为我们付出辛劳的十余位老师和现任的学校领导刘彭芝校长与同学欢聚一堂,大会筹备组制作了大型幻灯片,表演了女生小合唱,父子二人的快板书以及诗朗诵等节目,图为活动现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活动现场合影(局部)。</p> <p class="ql-block">原校长朱迪生(蓝衣服)老师,孙凯飞老师与二连三排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联谊会上七一届校友合唱团的同学演唱歌曲“老师我想你”,她们动情的演唱打动每一位校友心。</p> <p class="ql-block">2012年9月22号部分七一届同学返回江西省余江县锦江小学参加建校100年庆祝活动,并带去同学向母校的捐款,表示我们虽然在北京但没有忘记千里以外的锦江小学,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它们接收了我们使我们可以继续在教室里上课。</p> <p class="ql-block">我手中拿的龙旗是二连三排同学到河北省沙城户外登山李宝省同学特制了一面班旗,旗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一条腾空而起的中国龙,一部分印有人大附中二连三排校友会的字样。</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2012年10月13日。</p> <p class="ql-block">人大附中七一届校友祝王老师健康长寿谢师宴。</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同学人才济济,这是北京海淀评剧团,在梅兰芳大剧院里演出评剧《宋庆龄》时在剧院工作的张于枢邀请同学到剧院观看,该剧深受广大观众喜欢,剧场内多次响起热烈掌声,同学在剧中饰演一位外国友人。</p><p class="ql-block">图为剧终演员谢幕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七一届同学来到圆明园遗址公园,在大水法遗址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摄于2014年5月25日。</p> <p class="ql-block">一连四排同学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连四排同学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梭,六十个风风雨雨,六十年生活沧桑,不知不觉迎来了六十大寿,记得六十大寿同学举杯庆贺歌舞情怀,心要年轻,岁月不老,如今我们所有的感悟汇成一句话,“与天再借六十春”。</p><p class="ql-block">图为2015年6月6日二连三排同学举办60大寿联谊活动时的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2年春节前夕七一届二连三排同学聚会,同学专门制作了一幅纪念会标以示烘托节日气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5年1月24日七一届同学举办60大寿庆祝活动,活动中放映了同学制作的大型幻灯片,同学们踊跃发言,回顾几十年前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并以照片里的人重新组合拍照留念,会场上热闹非凡,会后大家来到幼儿园,和小学旧址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到会同学在幼儿园楼旧址西侧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2015年1月24日到会同学来到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原人大附小学教学楼旧址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22日七一届同学聚会在人民大学1958西餐厅。</p> <p class="ql-block">K歌2017年10月8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8年7月3日人大附小毕业的七一届初中同学相聚在原人大附小东楼,举办纪念1968年小学毕业50周年,活动请来两位原附小的老师,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同学们踊跃发言讲述了在附小,附中学习期间的经历和故事,必经我们的友谊是从人大西保育院开始的。</span></p> <p class="ql-block">2018年七一届二连三排同学入校50周年暨周启欣老师70岁生日聚会,前排左五为周启欣老师,右五为王传业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大附中七一届二连四排主办《寻找青春岁月》联欢会到会同学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七一届初中同学离开学校已经整整50个年头了,虽然在校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但对母校的思念,对老师的思念,对同学的思念永远不能忘却,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七一届这个烙印印记在我们心中,祝同学健康平安,阖家幸福,生活充满阳光,让我借用二连三排同学60大寿活动的主题语“与天再借六十春”。</p><p class="ql-block">感谢同学提供宝贵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吴亚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