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东水关遗址公园,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座古朴的《秦淮胜境》牌坊,其上镌有朱元璋与岳晨曦所撰楹联;余怀草亭立在东水关侧,亭中有明末文化韵味浓郁的石刻长卷《秦淮灯船歌》,其大段的华彩文字将秦淮夜景刻画得让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 十里秦淮是从这里开始,流入古都南京最繁华之地区,其历史之悠久、商肆之繁盛、文化之荟萃,历千年而不衰。</p> <p class="ql-block"> 漫步遗址公园,我听到可爱的鸟儿在清脆歌唱,野花的香气扑鼻而来。穿过小树林,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在尽情嬉戏,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距南京夫子庙仅半里之距,却丝毫没有喧嚣的市井之噪。</p> <p class="ql-block"> 自古文人骚客游于东水关都要留下墨迹,1923年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这里保留二人的雕塑像。他俩以同一题目《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作散文一篇。以不同风格各有千秋的文章传世,为现代文学史上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流到东水关后被一分为二,一部分沿着城墙流,成为南京古城的护城河。另一部分穿关入城,成为十里秦淮。</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遗址公园占地面积4.15公顷,其中陆地面积2.6公顷,水域面积1.55公顷。</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遗址公园集“古”寓于一体,具有“古桥、古河、古墙、古闸”四古之称。</p> <p class="ql-block"> “古桥”指的是古九龙桥,九龙桥建于明朝初期,桥长84米,宽13米,古时是从通济门进行南京城的咽喉要道。</p> <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明朝和繁荣明朝的经济,在从通济门进入南京城的要道上建造了一座桥,因其地处内、外秦淮河的交汇处,朱元璋为“锁”住大明朝的“风水”,给此桥起名为"九龙桥",希望以此永保大明朝的宏伟基业代代的相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康熙、乾隆巡访江南时,均从九龙桥进入南京城。</p> <p class="ql-block"> 桥上大块的青石铺面,桥的两边镶上了80个莲花彩云雕石栏杆。桥的两端4个雕花石鼓,由此可见古人造桥技术之精湛。</p> <p class="ql-block"> 现今的古九龙桥已超越了历史的风貌,每当傍晚时分阳照在古桥上,古桥如同披上了五彩霞衣,给人以吉祥瑞丽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古河”指的是秦淮河,它记录了南京城千年的世事沧桑,见证了历史朝代的变迁,物尽人移,只有秦淮河水依旧流淌着。</p> <p class="ql-block"> 向前走看到一块文化石,上面写着“东水关码头”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码头现在是中国第一历史明河,十里秦淮画舫游船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 河岸边一座造型优美放船亭,游客到达这里等待船儿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河里画舫游船从这里开始,驶向桃叶渡、科举博物馆、夫子庙……每天中外游客乘着游船欣赏着秦淮河两岸古老优美的景色,了解古老的秦淮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是内、外秦淮河的交汇之处,东水关的一大作用就是保持内秦淮河的水位高于外秦淮河。</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为了控制十里秦淮河的水位,建起两座漂亮河闸建筑,原来的东水关建筑作为历史遗存,供人们参观。</p> <p class="ql-block"> “古墙”指的是南京明城墙,其距今已有了六、七百年的历史,站在东水关遗址城墙的最高处,鸟瞰水关全景,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东水关雄伟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远眺南京城今日的繁华与东水关磅礴的气势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高大雄伟的明城墙,古朴中透着沧桑。登上城墙向西看去,夫子庙繁华景象尽收眼底。城墙脚下,蜿蜒流动着的河水,轻轻的讲述着风雅繁华的千古秦淮。</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明城墙上用于排水的构件,体现了古代人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是南京明城墙的两座明代京城水关之一,与西水关相对,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龙蟠中路通济门大桥西侧,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是古代南京保存的一座最大的水关。</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是古秦淮重要的交通枢纽,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明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因此东水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十里秦淮的“龙头”。</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在此处开挖,用于引水入城的水渠。</p> <p class="ql-block"> 杨吴太和四年(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诰下令扩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为"高坚甲于天下"的一座大城,东水关就是在这次扩建中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经过精心设置,带有大闸,被称为“通心水坝”。</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东水关虽已不见往日的繁华、往日的人声鼎沸,但是却以其雄的气势屹立于十里内秦淮河的东端。</p> <p class="ql-block"> 建筑遗迹由水闸、桥道、藏兵洞、明城墙四部分组成,修复工程充分体现了秦淮的古都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设置藏兵洞是南京城墙的独创,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屯粮之用,军事防御能力极高。</p> <p class="ql-block"> “古闸”指的是上首闸与下首闸,下首闸建于清朝,主要是用于调节内外秦淮河的水位差,到了民国,为了便于楫运输,又建了上首闸,虽然已没有船只由此运输,但两座白色的闸门以其独特的景致矗立于内、外秦淮河的交汇之处,给人以异样的怀旧感。</p> <p class="ql-block"> “古闸”是指水闸。“东水关这个地方的水闸,是朱元璋修南京城墙时同时建成的,用来调节都城内外的水位。”邵磊说,东水关也称“上水关”“通济门水关闸”,是南京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水关。</p><p class="ql-block"> “这东水关建造得十分巧妙,下面是有很多孔的水闸,上面除修建正常的城墙外,也像中华门那样,修了很多藏兵洞,非常实用,特别是战时。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也鲜见,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东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三层,每层有11券,共33券,券又被称为“偃月洞”,在古代,上面二层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最下面一层调节内秦淮河水位和防洪,中间的铁栅栏防止敌军从水路偷袭。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鲜为一见,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秦淮有十代繁华之地。秦淮河被人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如今,漫步在东水关,景观秦淮河,她不施粉黛、不着妆扮、古朴典雅,丰富着南京城的历史和文化,并给人以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遗址公园,充分体现了秦淮的古都特色,展现了秦淮园林的个性风采,形成了一幅由秦淮石舫、石船流芳、临水平台、石桥照、船闸遗址、石川流铭组成的美丽画卷,公园内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各色花卉争奇斗艳,河岸边"一柳一桃一桂花"的景致,给人以流连忘返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人们来到这里,登高望远,站在明城墙上遥看远方,俯瞰着古老的秦淮河美丽宜人景色。</p> <p class="ql-block"> 这里空气新鲜,枝繁叶茂,人们来到这里跳起了欢快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具有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孕育了十里秦淮繁华的内秦淮河就是从东水关开始的。此河经东水关,流淌过了历朝历代,也留下了无数的诗词歌赋与历史典故,这一切又无不丰富着南京古城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倘佯在东水关遗址公园,欣赏着古老的东水关遗址,流淌着秦淮河水,九龙桥莲花彩云雕石栏杆,青石板路,河闸,明城墙,让人思绪万千,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