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逛胡同•杨梅竹斜街

hu008

<p class="ql-block">  杨梅竹斜街位于前门外西南,在大栅栏街西口往西大约半公里处。街长496米,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明代称“斜街”,因为该街的走向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故得名。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中,标注为“杨媒斜街”。据说这是因为清朝前期这条斜街居住着一位善于说媒的杨媒婆。清朝光绪年间,谐音并雅化为“杨梅竹斜街”。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将喜兴胡同(杨梅竹斜街南侧短小的死胡同)以及一尺大街(位于杨梅竹斜街最西端,桐梓胡同至樱桃胡同北口之间)并入。</p><p class="ql-block"> 杨梅竹斜街与附近的铁树斜街(原名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棕树斜街(原名王广福斜街)都是人走出来的。元朝灭金朝后,元朝政府放弃金中都城,在金中都城东北面另建元大都城。金中都城的施仁门(位于今虎坊桥西侧)内的丁字街(位于今菜市口附近)是一个繁华市场。新建的元大都城的商业尚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大都城内的百姓很多都到中都城购买所需物品。出大都城丽正门(今正阳门)向西南到丁字街,逐渐被百姓们走出一条从东北向西南的道路,便是这些斜街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骑行打卡记录</p> <p class="ql-block">杨梅竹斜街</p> <p class="ql-block">工作日雨后的斜街很清净</p> <p class="ql-block">东升平宾馆</p> <p class="ql-block">胡同东口内路南,原有东升平澡堂,解放前曾是中共北平地下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现为东升平宾馆。</p> <p class="ql-block">杨梅竹斜街青砖墁地,两侧以老旧平房居多。路口北侧是栋二层小楼,透过爬山虎的枯藤,依稀可见“参茸”“批发”等字迹,那是旧时店名剥落后留下的轮廓。由此猜测,以前这里是家药材铺。</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月5日,杨梅竹斜街路面打通整修完成。2013年7月,西城区人民政府对杨梅竹斜街实施腾退改造,这是西城区第一个文保区改造项目。此次改造对原有居民实施自愿腾退政策,杨梅竹斜街1700户居民中有529户选择迁出,1171户选择留下。对留下的原住民,西城区创新性提出“平移试点”,即把分散留在大杂院中的居民合并到一处院落居住,空余出的地方用来建公共厨房、便民菜站、公厕等等生活设施,另有20多座院落引进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商业。首批“平移试点”住户在2013年7月迁至杨梅竹斜街北面的炭儿胡同9号院聚居。西城区还策划恢复北京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1965年被并入杨梅竹斜街)。</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兔儿爷</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兔儿爷的店主张忠强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泥彩塑”的第五代传人。他有6件作品被收藏在首都博物馆中。在这家店里,小朋友可以体验DIY老北京兔爷,68一位。</p> <p class="ql-block">有个性的倔强眼镜店,经营日本手工镜架</p> <p class="ql-block">醉虎伝日本料理</p> <p class="ql-block">网红的铃木食堂:(目前停业装修)</p><p class="ql-block">地址:杨梅竹斜街10-14号</p> <p class="ql-block">据说是一家需要订位的网红日式小食店,环境优美,店里还有一个铃木商店,卖日式杂货的,很好看。可惜目前停业装修,未能进去。</p> <p class="ql-block">TWELVE MOONS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绘画和插画爱好者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TWELVE MOONS 小店有很多插画师的绘本、还会经常举办插画展,每一本画册都有自己的故事。对于喜欢阅读和艺术的人来说,这里就是藏在胡同里的小小天堂。</p> <p class="ql-block">作者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老宅上加盖的小房挺刺眼</p> <p class="ql-block">杨梅竹斜街16号</p> <p class="ql-block">杨梅竹斜街16号据说是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戏楼之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个大杂院。</p> <p class="ql-block">梁诗正旧居(杨梅竹斜街25号)</p> <p class="ql-block">杨梅竹斜街25号,曾是清朝乾隆帝御赐给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希堂法帖》的总编撰、乾隆皇帝的笔杆子</span>梁诗正的宅邸。</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民居杂院</p> <p class="ql-block">青云阁</p> <p class="ql-block">  青云阁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是一栋被称为轿子楼的砖木建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云阁与劝业场、东安市场、首善第一楼并称老北京四大商场,是个人气极旺的综合型商业娱乐场所。它在京城最早引进了台球运动,其时尚程度可见一斑。除了购物,这里还可以用餐、品茗、听戏、理发,里面还有几家非常好的古籍书店。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先生先后在此登台,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鲁迅、沈从文、徐志摩等民国时期的文人也喜欢来这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他居住在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七年多的时间里,去得最多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琉璃厂,另一处就是青云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span>鲁迅先生一般会从绍兴会馆出发,自西南而来先逛琉璃厂,然后经一尺大街,走杨梅竹斜街,一路东行就到了青云阁的后门。从后门上楼便是茶座,歇脚、会友、品茗、理发、购物等。消遣一番之后,从正门出去,到东边不远处的东升平浴池(今东升平宾馆)洗澡,然后返家。</p><p class="ql-block"> 当年鲁迅先生频繁出没于琉璃厂和杨梅竹斜街的时候,正是先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候。这期间,他首度使用了“鲁迅”笔名,并且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小说。</p><p class="ql-block"> 青云阁还是讨袁斗士——蔡锷将军和侠妓小凤仙最初相见并在此结识的地方。青云阁现在是一家酒店,杨梅竹这侧是它的后门,正门应该在相邻的观音寺街。</p> <p class="ql-block">在SOLOIST咖啡馆二层看对面的青云阁</p> <p class="ql-block">SOLOIST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SOLOIST咖啡馆是一家工业风的专业级精品咖啡屋。据说有“可能是北京最好的手冲咖啡,并且靠上房揭瓦的二层小露台火遍京城,可以在二楼放眼斜街的屋顶群”。</p> <p class="ql-block">工作日顾客不多</p> <p class="ql-block">通往二楼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二楼挺文艺,楼梯口的古董钢琴很吸引人。当时正有一对儿新人在拍婚纱(没敢偷拍)。</p> <p class="ql-block">二楼平台的咖啡座</p> <p class="ql-block">上房揭瓦,俯瞰街景。</p> <p class="ql-block">依旧如旧的设计风格,是杨梅竹斜街上小店与周边景致不突兀的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祈潤香舫</p> <p class="ql-block">一个门脸儿和空间都不大的小店。主要是经营合香的手串,压襟,线香,香丸以及荷包跟放香丸的容器。</p> <p class="ql-block">斜街8号咖啡店</p> <p class="ql-block">采瓷坊</p><p class="ql-block">大门的台阶都镶嵌着瓷片,华丽又别致!</p> <p class="ql-block">  采瓷坊的前身创立于1908年,民国时期就辗转在前门大栅栏地区开店,1982年,创立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艺术品牌“采瓷坊”,经过不断发展,这家店铺不仅创作出大量陶瓷金银首饰和衍生品,还致力于陶瓷文化的传播和展示,为大众提供亲手修复古代瓷器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采瓷坊是杨梅竹斜街里的代表性店铺,在这里可以淘到老瓷片的衬衣袖扣、戒指、项链、耳环、手镯、胸针,及瓷片首饰盒等。镇店之宝是橱窗里的青花瓷旗袍,大约用了1000块大小相似的瓷片。</p> <p class="ql-block">镇店之宝“青花瓷旗袍”</p> <p class="ql-block">瓷片首饰盒</p> <p class="ql-block">老瓷片儿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荣德轩(有历史感的杂货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旧物商店,品类丰富。据说老板从建国时期开始收藏老物件,退休后开店。店里卖的虽是旧物,但是多数都还能正常使用,听老板讲解各种藏品会有很多惊喜。</p> <p class="ql-block">将将堂(一家篆刻体验店)</p> <p class="ql-block">  走进小店,仿佛把我带回了大学和刚参加工作的年代。当时的我也很喜欢篆刻,业余爱好的时间很多都用来刻章了。每月都要去几趟琉璃厂买宣纸、笔墨,尤其喜欢淘点儿便宜的印章石料。父亲每次去杭州出差,都会去西冷印社给我带回一些青田石、寿山石印料和西冷印报。记得后来同学和朋友结婚,我的贺礼都要送上一对亲手刻的龙凤对章。现在已经快30年没动刻刀了,床下还有一箱收集的几十块印章石料,想着退休后能重拾此爱好,但现在老眼昏花的,不知还能否捡的起来。</p> <p class="ql-block">各类印章石料</p> <p class="ql-block">各种篆刻工具</p> <p class="ql-block">与店主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草间庭</p> <p class="ql-block">草间庭是一家集庭院设计,茶室,手工杂货的新店,设计特别日式风格,适合拍照。二楼的区域像一个小型的庭院,在这里可以休息、品茶,学习一些庭院设计的知识,还可以和老板聊聊日本的瓷器风格。</p> <p class="ql-block">在日式庭院中歇歇脚</p> <p class="ql-block">雨后天晴,让逛街的心情更加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中国联通的loge是否受此影响?</p> <p class="ql-block">这家杂货铺的兰花种的不错,老板娘说:花开之际,慕名赏花的人不少。</p> <p class="ql-block">刚炒好的山药豆不知如何吃?</p> <p class="ql-block">老物件儿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普通居民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杨梅竹斜街还以书局扎堆儿著称。民国初年,中国的出版业得到极大的发展。杨梅竹斜街成为商业街旁边的文化走廊:书局、报社鳞次栉比建了一大批,号称“出版社一条街”。短短不到500米长的街上就有:世界、正中、开明、广益、环球、大东、大众、中华共8家书局。这些书局承担起出版文学、地理、科技、外文等图书的编纂和出版的重任。如今,这些书局外观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只有75号的世界书局了。</p> <p class="ql-block">模范书局(<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梅竹斜街31号)</span></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民国时期的生报社、彝宝斋南文具店旧址,如今改成书局,既保留了当年浓厚的文人气息,又成为一个新旧文化书籍交流的地方。一栋两层高的民国式灰砖楼,可见“模范书局”四个规整大字镌刻在建筑的正中。走进书店,复古老房梁,深木色旧书架,古朴的线装书,让人恍惚间穿越到了民国。书局由诗人、设计师、古籍和古雕版收藏家姜寻设计改造。建筑保留了民国风情,空间设计很有质感。店内不仅有各种民国初版书和老海报,还收藏了许多古雕版,不定期举办主题展,推荐书局的文创产品。模范一词,源自古代的活字印刷术,活字为“模”,盛器为“范”。</p> <p class="ql-block">模范书局在北京共有四家店,位于佟麟阁路中华圣公会教堂旧址的模范书局+诗空间,被评为2019年度最美书店。而眼前这家,是模范书局的第一家店,主打民国范儿,只有一层营业,二层不开放。由老建筑改造的“模范书局”,也算是对于传统的继承吧。</p> <p class="ql-block">世界书局旧址(杨梅竹斜街75号)</p> <p class="ql-block">  世界书局旧址位于杨梅竹斜街75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世界书局,原为民国时期一家民营出版发行企业,<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民国时期民营出版发行的龙头企业。</span>1917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沈知方</span>在上海创办。1921年改为股份公司,设有编辑所、发行所和印刷厂,在各大城市设分局30余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销售渠道建设完备。初期,以出版小说为主。从1924年起,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span>形成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足鼎立的局面。1950年2月,世界书局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正中书局旧址(杨梅竹斜街98号)</p> <p class="ql-block">  斜街98号为正中书局旧址,1931年由陈立夫创立于南京,是一家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的国民党党营出版机构。正中书局以编辑中学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为主,后来逐渐扩大到学术专著、民众读物、儿童读物、字典等。据说该书局外形和世界书局旧址类似,现已被拆改得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这个当年的儿童书店的字迹影影绰绰还能看出来</p> <p class="ql-block">好土瓷</p><p class="ql-block">一家喜欢狗狗的瓷器店</p> <p class="ql-block">全是狗狗造型的瓷偶</p> <p class="ql-block">店家的狗狗很友好并聪明,可以听懂我的口令,只是不知狗狗的品种。</p> <p class="ql-block">杨梅竹斜街61号(酉西会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酉西会馆是清代湘西人出钱修建的,取“酉水之西”之意,专为当时湘西十三县读书人入京应试或候补知县落脚准备的,相当于现在的驻京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百度文摘)有关酉西会馆的故事,文学大师沈从文曾与之有过一段难解之缘。1922年,20岁的沈从文从湖南湘西跑到北京,就曾在酉西会馆住过半年之久。据说是一位叫张世準的管事,因与他有点远方表亲关系,免费为他提供了住宿和吃饭,使他得以不花租金入住于此,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半年后,沈从文在大舅舅,也就是画家黄永玉的祖父帮助下,听了表弟黄林生的建议,搬到了沙滩附近(北大校址),以便更多地接触‘五四’新文学……今人印象中有关酉西会馆和沈从文的旧事,大多源自于黄永玉的散文《太阳下的风景》。在那里面,郁达夫到酉西会馆看望沈从文的故事被记录得细节丰沛:从文表叔据说就住在城里的湖南酉西会馆的一间十分潮湿常年有霉味的小亭子间里,到冬天,那当然是更加凉快透顶的了。下着大雪,没有炉子,身上只两件夹衣,正用旧棉絮裹住双腿,双手发肿,流着鼻血在写他的小说。敲门进来的是一位清瘦个子而穿着不十分讲究的、下巴略尖而眯缝着眼睛的中年人。‘找谁?’‘请问,沈从文先生住在哪里?’‘我就是。’‘哎呀……你就是沈从文?你原来这么小。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的文章,好好地写下去,我还会再来看你……’听到公寓大厨房炒菜打锅边,知道快开饭了。‘你可吃饱饭?’‘不。’邀去吃了顿饭,内有葱炒羊肉片,结账时,一共约一元七角多,饭后两人又回到那个小小住处谈谈。郁达夫走了,留下他的一条淡灰色羊毛围巾和吃饭后五元钞票找回的三元二毛几分钱。表叔俯在桌上哭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清晰地记述了当年沈从文在酉西会馆的生活和创作情形。</p> <p class="ql-block">济安斋咖啡书吧(济安堂旧址)</p><p class="ql-block">地址:杨梅竹斜街66-70号</p> <p class="ql-block">一家有400多年历史的“老店”,从大名鼎鼎卖狗皮膏药的济安堂药店,到后来的济安堂书店,到如今的咖啡书吧。</p><p class="ql-block">这间休闲书吧的主人,是拥有400年历史的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第21代传人王秀仁。如今这里还是保存展示济安堂历史的家庭博物馆,可以看到药臼、铡药刀等老物件。书吧有露台,有露天位,是泛着书香的咖啡馆,也是北京第一家家庭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济安堂旧址介绍</p> <p class="ql-block">老药铺画像</p> <p class="ql-block">很有历史感的87号查无所知</p> <p class="ql-block">本然造物</p> <p class="ql-block">本然造物是一家掐丝珐琅画传习馆,由非遗手工艺金丝彩釉画传承人郭巍主理。馆内提供DIY教学,普通人也有机会体验景泰蓝的高级工艺。</p> <p class="ql-block">Beijing Postcards</p> <p class="ql-block">这家小店的物品均与北京地图有关,像什么老北京的地图、照片和用这些做成的抱枕、图章、明信片等。但老板却不是北京人,甚至不是中国人,是一个在北京住了10多年的丹麦人,中文名叫“吴三桂”。这里的物件都是天南海北的老外们用他们的视角绘制的北京地图,从1829年到现在,这里都有收录。从这些记录中你可以看到北京胡同的别样风情,还有很多有趣的地图拼图,很适合作为礼物送人。</p> <p class="ql-block">关于北京的文创产品</p> <p class="ql-block">各种北京地图</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店铺幌子图</p> <p class="ql-block">关于老北京的记录片</p> <p class="ql-block">老板拍的杨梅竹斜街夜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杨梅竹斜街96号,银钱业公会旧址。银钱业公会类似今天的行业协会。</p> <p class="ql-block">O3 Design Studio</p> <p class="ql-block">O3 Design StudioS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原创设计品牌。从事纸雕城市地图的设计和开发。是将传统的手工剪纸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的系列产品。目前已有世界150个城市的纸雕城市地图产品</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纸雕城市地图</p> <p class="ql-block">价格是228元/幅</p> <p class="ql-block">已经关门停业的“茶聊记”</p> <p class="ql-block">薄荷公社(一家看不出所以然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comedy shop 喜剧商店</p> <p class="ql-block">商店的含义取自字面意思,“生活会有许多意外,但是依然希望可以贩卖快乐给每一个人。”小小的一间咖啡店,却既有阁楼也有可爱的后院,装潢也很别致。</p> <p class="ql-block">子安藏书票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家老藏书票馆,门口摆放的老海报,足以吸引人怀着好奇心走进店里看看。这家店面积不大,一位老者在店里一角坐着忙手头的创作。四周墙壁、桌子上、搁架上,满是画框,内有老旧海报、招贴画、复古风格的画作等,也有老旧明信片、书签、画册等。</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家店的主人子安早年在国外留学工作,收藏了大量西方藏书票,并撰写了好几本相关书籍,回国后开设了这家藏书票馆。疫情以来,子安一直在波兰,目前店内是子安的父亲在打理生意。</p> <p class="ql-block">(百度文摘)藏书票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是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带有藏书者姓名的小版画。藏书票艺术起源于15世纪下半叶的欧洲,至20世纪发展为繁盛时期,日前已逐步扩展到亚洲、澳洲、北美洲等地区。欧洲最早的藏书票是用木板刻制的,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版画家都参与过藏书票的设计、创作。所以,藏书票可说是版画创作的一个分支,因为它是与版画艺术共同发展的。藏书票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从30年代开始,中国也有许多版画家投身于藏书票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杂货铺</p> <p class="ql-block">小店不大,里边堆砌着店主从各地收集来的老货。“杂”货铺名副其实,各种物件密密麻麻无序摆放,落脚地儿都紧紧张张。</p> <p class="ql-block">尼岔(土家菜馆)</p> <p class="ql-block">尼岔”在土家语中意为“你好”,这家以土家族美食为特色的餐厅设计风格天然质朴,装修融入民族传统艺术元素。餐厅坐落在杨梅竹斜街的西口,即原来的一尺大街上。设计师运用原民宅墙体的红砖,使其在周遭灰色的民国时期修建群中让人眼前一亮,却又不显得突兀。</p> <p class="ql-block">樱桃胡同北口</p> <p class="ql-block">北京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p> <p class="ql-block">“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不同于人山人海的南锣鼓巷,也不像紧小狭窄的五道营,杨梅竹斜街的文艺在于文化创作上的寂静之美,更适合去慢悠悠地品味和发现。</p> <p class="ql-block">网摘图片</p> <p class="ql-block">因要去东南园四合院办事,所以逛完杨梅竹斜街,根据地图导航,经过琉璃厂东街走东南园胡同去找东南园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琉璃厂东街</p> <p class="ql-block">从杨梅竹斜街的尽头(一尺大街)右转,顺着延寿街走不了几步,再左转,就进入了琉璃厂东街。琉璃厂是晚清民国北京乃至全国最著名的书街,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路北有个青砖门楼,门楣上刻着“敕建火神廟”。这是琉璃厂商铺供奉火神的场所,书店怕火,所以供奉火神。</p> <p class="ql-block">琉璃厂火神庙</p> <p class="ql-block">去往东南园胡同</p> <p class="ql-block">东南园胡同邢宅</p> <p class="ql-block">东南园胡同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东南园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从东南园四合院出来,看到地图导航上在铁树斜街上有一个展示非遗的93号博物馆,而且也想去走走有名的八大胡同,所以,穿过小安澜营胡同和樱桃斜街后去往铁树斜街。</p> <p class="ql-block">铁树斜街93号院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93号院博物馆位于西城区铁树斜街93号,由一个小型老北京四合院改造组成,是一家以展示、体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手工艺品为主的博物馆。 别看这只是一座“小微博物馆”,它传递的却是“大文化” 。</p> <p class="ql-block">  进入93号院门,影壁上、回廊里,浓浓京味儿扑面。这里展示的物件,涵盖北京非遗及民俗工艺的诸多门类,毛猴、兔爷、面人、绒鸟、风筝、草编、木雕、金漆镶嵌、宫廷补绣等,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无一不是精工细作。</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是民间艺术传播和体验的基地。博物馆会定期举办非遗展览,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并与观众互动,从而达到交流、传播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风筝</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民俗图画</p> <p class="ql-block">北京毛猴</p> <p class="ql-block">毛猴起源:</p><p class="ql-block">相传道光年间,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某日,店中一配药的小伙计因没伺候好账房先生而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到了晚上,他在烦闷中无聊地摆弄着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账房先生"。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拿给师兄们一看,也都说极象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小伙计觉得很开心,算是出了一口气。就这样,在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流传到社会后又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纪晓岚故居</p> <p class="ql-block">  纪晓岚故居,位于现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岳飞二十一代孙、雍正时权臣、兵部尚书陕甘总督岳钟琪的住宅。纪晓岚在这里住了两个阶段,分别是从11岁到39岁,和从48岁到82岁,前后共计62年。纪晓岚于1805年去世后,因在珠巢街还有宅院,其子孙便将此宅“割半赁”与黄安涛,此后屡易主人,至1958年10月1日,晋阳饭庄在此开业,后来晋阳饭庄搬出,2003年重修后改为纪念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晋阳饭庄</p> <p class="ql-block">  晋阳饭庄,现址是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编纂官纪晓岚的故居,它是由古老的庭院式建筑改建而成,饭庄就餐环境幽静典雅,古朴大方,院中仍保留有“阅微草堂旧址”、“海棠情思”、“紫藤幽香”等胜景。</p><p class="ql-block"> 晋阳饭庄在1959年开业,是北京市最早一家以经营山西风味菜肴为主,兼营客房及纪晓岚文化展览的大型饭庄,在京城餐饮业享有盛誉,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国家级特级酒家、北京市旅游局四星级餐馆、“全国绿色餐饮企业”等称号,堪称“正宗山西味,京城第一家”,不仅可承办各种酒席宴会,还可承做山珍海味等各种中式大菜。拿手名菜之一的“香酥鸭”曾荣获原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尤其是白案厨师精心制做的闻喜饼、什锦炒猫耳朵、肉丝炒拨鱼等名点堪称一绝。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生前多次光顾晋阳,品晋风,赏紫藤,曾留七绝一首“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杨梅竹斜街是当时的风雅之地,而观音寺街以南的八大胡同却是著名的风尘之地,仅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街之隔,一字之差,文化和娱乐的对比,造就了前门地区胡同历史独特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原计划逛完杨梅竹斜街后再去看看八大胡同和纪晓岚故居,但时间有些不够。所以,匆匆走过铁树斜街、陕西巷、百顺胡同、胭脂胡同,就赶往纪晓岚故居,怎奈已经关门,只能拍两张照片,到此一游了。八大胡同有待专门找时间细细的慢慢逛一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