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出洋传奇

乡野牧歌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一)引子</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和记出洋记,一段旧知识分子弃学经商的历史,一段青田人出国的历史,一段鼓励后人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科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从隋唐开始,为历代政权贡献出了具有高度知识的官僚和优秀人才,还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给中华民族带来重视教育、崇文尚学的风气。</p><p class="ql-block"> 阜山济南郡破岩堂的私塾老师们,世代耕读传家,教私塾种田,岁月静好。清朝人口大涨,田地贫瘠缺少,开始有人走向温州教私塾,清未在西郊太师码道和东门涨潮头等青田人聚集的地方办起了私塾,传授先秦文化和诗词文化。</p><p class="ql-block"> 从1853年开始了五子出洋的故事, 1905彻底废除科举,破岩堂的林子才,没有书教,没有田种,被迫出洋。五子分期分路出洋,是破岩堂文化走向灭亡的开始,一段漂洋的故事,他们约好在太师码道重逢,回来的只有林子才,之前的五人成了悲惨的”五子出洋”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二)温州东门外(上)</p><p class="ql-block"> 咸丰七年,在中国正在太平天国大乱,江西蝗灾,入秋后,南昌、南康、九江、袁州四府灾情加重,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西方,横跨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告成。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答。</p><p class="ql-block"> 咸丰七年,温州。在温州西郊太师码道,在多年前已经是青田人走出大山,走向全球的据点,他们和衷共济,以同乡会形式办了“和宜斋”(和记)。</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青田人的据点在温州东门,温州古城城墙外均有护城河,东城门外护城河的河水,绕积谷、华盖、海坛诸山,从东陡门注入瓯江。这一片区被称为东门外,东城门也叫镇海门,位于华盖山北麓、康乐坊东端。出了城门,就是东门外。</p><p class="ql-block"> 瓯江流淌在温州北面,形成不少江浦。其中从涨潮头到瓯江交汇处一带,被称为东门浦。涨潮头地处东城门外,当时瓯江长中流如青田、龙泉等地汇集的船只均停泊于此。这些船上装的大都是山货,木炭、茶叶,木耳之类。山里人卖完山货,再运回洋布、洋油等日用品。因此东门浦形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人间烟火味的所在。在西陡门头,有一个回字形江浦,比东门浦要小一些,当时成了从大溪,小溪放下来的木材木排会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沿着东门浦的两岸建起房子,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土产海产品交易集市。店铺从浦边码头一直到镇海门外的涨潮头,是当时浙南地区商货集散中心之一。当年的温州虽然没有正式向西方开埠,但是茶叶,青瓷等等经广州商团,已经走向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阜山济南郡林怀魁在咸丰七年(1857年),诗写涨潮头: 货通南北涨潮头,茶叶青瓷到广州。心系族公船远渡,难寻踪影泪无休。诗中提到的南北应该是涨潮头南北货行大仓库,传说1853广州有位姓叶的商人采购了茶叶青瓷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而族公,应该是济南郡林氏同年,但是大二辈,因为上房破岩堂在宗族中是长子长孙,所以辈分特别小。据说这位族公1853年随着东印度公司和南北货行,带着茶叶和青瓷去了南洋和印度,一去音讯全无。</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三)温州东门外(下)</p><p class="ql-block"> 温州东门浦,咸丰七年(1857年)。</p><p class="ql-block">登上东门浦的上岸山,站在山巅,瓯江潮汐尽在眼底,山上古迹颇多,有晋代“郭仙庵”、梁代“悟真道院”、唐代“嘉福寺”“海神庙”等等。山上有亭叫“上岸亭”,山下有街被叫做上岸街。上岸街护城河往南,就是的江西会馆,会所位于华盖山护城河东边。</p><p class="ql-block"> 江西会馆的来源,因为当时江西从到温州贩卖瓷器的商家很多,为方便这些出门在外的乡亲,江西商帮就在涨潮头往南的地方,建起一座会馆。在江西会馆附近,有一个小小的私塾破岩堂,林怀魁的”杀鸡”诗曰:一间陋室近江西,后院悠闲几只鸡。救济蝗灾生计策,我开杀戒凑钱齐。从这首小诗中可以得知: 一,当年在温州东门江西会馆附近的破岩堂规模很小,只有一间房,最多也只有十几个学生,为了生计还养了鸡。二,江西蝗灾,卖鸡凑钱救灾,推测当年的学生有江西人。</p><p class="ql-block"> 林怀魁是来温州接族公的班的,当年这个同龄人族公,还兼职在一大商佬家中教私塾,温州人是一位航运商,生意做得很大,在上海、广州等地都开有商行,经商的对象是洋人,1853年族公出洋之后,林怀魁接了班,也初次接触了洋人。</p><p class="ql-block"> 咸丰七年中秋,从广州来了一位意大利教父,一起来的还有广东佛山蒋姓教父。这两位教父在林怀魁、太师码道和记茶行阜山陈宅人的陪同下,四人乘舴艋舟共游了鹤城镇,在新码道上岸,去了当年的和记分行,分行办在新码道和城隍庙之间。接着去了水南,拜访了泥湾书院,秦少游莺花亭,栖霞寺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四)瓯海洋关(上)</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四年(1875年)2月21日,英国人马嘉理在云南被当地人杀死,演变成外交事件。1876年8月21日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在山东烟台谈判,</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双方签约,史称中英烟台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共三则:第一则:清廷查明滇案,惩处失职人员,并向英国道歉、赔偿。第二则:英国驻京公臣及领事官与清廷往来礼仪平等,这成为中国外交史上派出驻外长期代表的开始。第三则:清廷增加通商口岸,订立通商章程,开放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等通商口岸。</p><p class="ql-block"> 自此,温州辟为了“通商口岸”,贸易的大门被打开,西风东渐。</p><p class="ql-block">1877年4月1日,瓯海洋关在朔门大码道边上筹设,4月10日,第一艘外国商船“De Grasse"驶进瓯江。紧接着,中国轮船招商局的永宁号客货轮也首次开来温州,中外商船开始在瓯江上穿梭。</p><p class="ql-block"> 瓯江上繁忙的景象,新式贸易市场,对走出青田大山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记的商业行目除了已经走向全球的茶叶,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需要大量的木材和木炭,瓯江上的木排更加兴旺,龙泉木排,小溪木排,仁宫朱山木炭等等开始向日本出口,在青田鹤城西门外的夫人潭,木行也渐渐兴隆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五)瓯海洋关(下)</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1877年,温州。当时在温州聚集的青田人据点在西郊太师码头、城中麻行码头和东郊涨潮头。早在开埠之前青田学子商人成立了“和宜斋”(和记), 和: “衷共济宜”,应当出自《尚书》: 同寅协恭和衷哉。以青田茶叶、木材,木耳,香菇等等特产对外贸易。一直到1962年在太师码道还有阜山陈姓人居住,当年在太师码道有青田人的木行,石雕行,茶叶行,私塾,在1914年还办了钱庄。</p><p class="ql-block"> 青田大山里的人随身带上一根扁担、一双草鞋,迈上去温州各码道奋斗致富的人生之路。温州开埠之后大量的货物需要装卸,对搬运“担水客”人力的需求也就不断增加。太师码道青田人的和记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很多人干起了这类“担班”中“挑夫”的行当,凭着年轻力壮勤劳苦干,在温州站住了脚。温州对外开埠的商贸大潮,使青田人感受了许多新鲜事物。</p><p class="ql-block"> 在温州打拚的青田人站住了脚跟之后,开始了安家乐业,他从苦力劳动转行为“土特产”买卖,开始经商。他们大多没有文化,在温州太师码通和东门的破岩堂林老师成了他们的文化头脑和代表性的人物。其中太师码道一条一百五十米的后门沿江,前门店铺的小巷,全是青田人。</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三年,台湾正式建省,温州与台湾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即便是使用旧式的木帆船,来回一趟也只需两个潮汐时间。传说青田人的和记做起了南北货航运贸易的生意,从台湾带回了“台湾糖”等等。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和记出洋经商,破岩堂五位老师分批分路带队,五子出洋的具体路线,人数,已无法考证,只能从林子才1928写的诗中得知: 谁懂天涯泪水咸,阜山五子远洋帆。太师码道参和记,石刻毛茶土布衫。 当时的和记,携带了石雕、土茶,布织品向欧美出发寻找市场,天涯的泪水,五子们约定再会太师码道,结果无一人回归,他们带着和记和衷共济的精神,在天涯留下了灵魂。</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六)科举</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1895年,在维新派不断地鼓动下,光绪皇帝谕示各项考试不得割裂经文命题。之后颁发了《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的上谕。这可以算是改革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也是自明代成化年间实行八股取士以来第二道废止八股文的谕旨。</p><p class="ql-block"> 1898年,十三岁的林子才考上童生,与陈梓芳结伴离开阜山,陈梓芳去了日本明治大学,林子才因为肩负破岩堂先秦文化,去了鹤皋书院(地理位置泥湾屿,也称泥湾书院)继续读书,准备在1901年考秀才。</p><p class="ql-block">1901年1月29日,清廷在西安下诏变法,两广总督陶模奏折直接提出废除科举,然而,清廷却无任何表态,科举暂停。</p><p class="ql-block"> 1903年初,清廷下诏为庆祝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而筹备癸卯恩科乡试与甲辰恩科会试,丝毫没有废除科举的意思。 1903年3月13日,两江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变通科举,明确指出科举不废,则人人有侥幸观望之心,无人肯上新式学校学习。但对于实际操作,张、袁亦并不提议立即废科举,而是提出按年递减科举考试取中之额,并将所减之额移作学堂中当取之额的办法。但是此折递进后交政务处议奏,却没有下文。</p><p class="ql-block"> 1903年林子才开始在鹤皋书院教习,边读书边教习,次年正好赶上思科,考上秀才。</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七)泥湾书院</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从1903年开始,在举棋不定是否废除科举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不仅学堂没有大量兴办起来,而且还造成教育之普及,较之科举时代,乃反见其退步的后果。</p><p class="ql-block"> 由于准备不足,匆促办新学,泥湾书院从传统理学、先秦文化、诗词文化转形新学的过程中,在各个环节上均存在问题,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旧式教育出身的老师大多不能完成知识结构的更新调整,新学知识少得可怜,于是闹出了很多笑话:地理分不清东南西北,拿八卦图辨正方位……</p><p class="ql-block"> 当时设置的课程表面上看起来丰富多样,但实际上是中学压倒西学,旧学多于新学,十分枯燥。使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在那一段时间里,泥湾书院基本上招不到学生。</p><p class="ql-block"> 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与湖南巡抚端方上折,请立停科举,以广学堂。</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清政府正面临日俄战争的冲击,立宪的呼声到处可闻,在这些情况下,清廷不得不在一些非致命性的问题上作出让步,于是公元1905年9月2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清廷谕令立即停罢科举,废除了从隋代起绵延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取士制度。</p><p class="ql-block"> 林子才开始教学的时代,正是中国从旧学到新学的时代。怎么办?阜山老家田少,私塾也办不下去了,生活还要继续。已经出洋的五子是否能从海外回归?相约共同著书写破岩堂先秦文化能否实现?</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八)炮天坞盟言 </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太师码道,已经存在多年像今天同乡会一样的组织“和宜斋”,他们先开始经营茶叶,木才,后来加入了石雕,太师码道成了青田人的大据点,也成了走向世界的窗口,传说中的破岩堂老师随着东印度洋公司去了南洋、印度。</p><p class="ql-block"> 林子才他们想起了石雕,想起了与山口林家的交情,从山口林伯光办谷口书院就一直有来往。1905年正月初三,山口林氏祠堂对面的炮天坞,七位有可能是老友,有可能是同窗,林子才以秀才的身份,用诗歌的格式写下了《炮天坞盟言》。</p><p class="ql-block"> 《炮天坞盟言》: 分析了当时的世界,分析了生存下去的计划,可以充分利用和记前辈五子出洋已经打开的商路推销石雕。最重要的是: 当年山口林家答应以赊的方式让那些没有钱出国的人先拿石雕再付钱!山口林家的后人一直到林笛秋先生,还坚守着盟言。</p><p class="ql-block"> 1905年,1908年,1910年,1913年,林子才以和记带队人的身份,沿着五子出洋的路线,携带了茶叶、石雕、土特产等等,到达意、法、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国展览、经商,留下了一个个鼓励后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九)木行和钱庄</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青田人从担水客发迹到生意的成功,除了吃苦耐劳、勤俭简约,其实仔细分析起来,与和记的和衷共济精神和时代转折所提供的机缘不无关系。在那个转折的时期,破岩堂的老师们提倡了发展航运向欧美贸易。</p><p class="ql-block"> 在1911年前后的时间,温州的钱庄业已经起步,而通过出洋经商,有积蓄的青田人开始了入股钱庄的新行业。1914年有青田人入股的钱庄有“鸿泰”、“聚泰”、等十几家钱庄。特别是鸿泰,当时分行开在上海、广州等地。“鸿泰”资力雄厚,信誉良好,雇员齐备,管理有方,业务饱满,利润可观。鸿泰除了很多青田人入股,业务渠道也向青田人开通,几乎网罗了当时瓯江上游几个木业大行的资金融通。</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股票出现时,和记购买了张謇发行的股票。可见,青田人的思想一直能跟上新潮流,支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办。</p><p class="ql-block"> 1912年前后,林子才带头策划筹办”泰源”木行和青田人自己的钱庄,只等1913年最后一次出洋回国,结果在欧洲经商时间遇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差一点就像前辈五子回不了家乡。一直到1921年离开太师码道,1925年在西门外锦屏山办了“泰源”木行,“泰源”钱庄就不了了之了。</p><p class="ql-block"> 青田人钱庄业的辉煌只能延续到抗战前。1934年开始,国内外经济风云变幻,温州遇上了钱庄大倒闭风潮。原有六十几家钱庄,因亏蚀闭歇了一大半。青田人所投资经营的钱庄此后大多退出了本行业。青田西门外的木行一直兴隆到建国初。</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十)林子才简史(上)赴洋</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林子才,乳名震泰,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阜山林宅岙口。家承耕读,曾于清末(1904年)参加处州府秀才应试,题为《有私垄断焉》,挂出第十八名书牌,然因泥湾书院(鹤皋书院,因地理位置在城南泥湾屿,民间一直称泥湾书院)同窗兼学生,妒告“丁忧”(戴孝)而未第。1903年/1904年在该书院教习(教书兼学习)</p><p class="ql-block"> 1905,废除科举,书院停办。林子才和七位二都四都人在山口炮天坞执笔写了《炮天坞盟言》开启了携带石雕等等,沿着五子出洋的路,远赴海外经商。林子才赴欧,经过法、德、意最后定居荷兰。</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曾因推销青田石雕,(和记旧址王宫对面的小巷)传说误入海牙宫奇遇荷兰女王,礼遇甚厚,亲付手令特优在海牙宫经销,讲解东方文化。并数度命卫士、宫女、翻译乘御车亲接宫中,因以财运亨通,情节奇离。《青田民间故事》、《山海经》等俱有传奇记载。</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航路中断,处处戒严,林子才等一群以贩销青田石雕为业的华侨,因货源不继而陷入困顿。有诗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居番邦经商无味诗(以青田方言押韵)</p><p class="ql-block"> 文/林子才</p><p class="ql-block"> 居番数载任蹉跎,未得文银抱愧多。</p><p class="ql-block"> 作贾洋邦长太息,远离故土叹奔波。</p><p class="ql-block"> 时逢戎马悲此日,困守仓惶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意欲飞临识荆面,欠人资本难回华。 </p><p class="ql-block">当时林子才奋其才智写出反映欧战时侨民生活的《鼓词》。更作向荷兰、德国、意大利、法国大使馆致求救书函,撰写《上大使书》、《上大总统书》,吁请祖国撤侨。此举获得重要回应,荷兰等国嘱托教会组织救助侨民,民国政府接济部分侨民搭船回国,终于通过荷女王介绍得以如愿以偿。今旧笈中留有林子才亲书簿册,因此,林子才被老一辈青田侨胞公认为华侨文人。</p><p class="ql-block">致荷使馆书(林才子执笔)</p><p class="ql-block">宪尊大鉴:</p><p class="ql-block">执照赐下,均已妥收,照费款目理当从章。目下商等货银两</p><p class="ql-block">困,饥寒交迫,一无生路。欲求食以街头,不愿败宗邦国耻;欲</p><p class="ql-block">挺身于落水,又不愿污尊宪大名。宪云无力救援,商等定一死而</p><p class="ql-block">无生。宪之欲民生乎?欲民死乎?请生死二字详细教下商等,愿</p><p class="ql-block">遵君命。若不欲民死而欲民生,请告借金(荷兰币)30包与商等,</p><p class="ql-block">以作日下食用之需,······戴德无穷。</p><p class="ql-block">敬请尊安</p><p class="ql-block">旅和(荷)侨民</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十一)林子才简史(下)回国</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1919年底,林子才最后一次出国。1921年回国后,林子才应传承了破岩堂先秦文化和泥湾诗词文化,一心办学,欲将中华传统文化传下去。同年,离开温州太师码道,历经四年的云游,到了台州、温州嘉兴、长兴、湖州、永康等地。在永康时,林子才应朱光奎县长之邀,查察了缙云某一件“禁烟”大案,其以堪舆星相家装扮,查清案情,深得好评。</p><p class="ql-block"> 1925年在西门外锦屏山麓,起建楼房五间两厢(其中一厢私塾教先秦文化和泥湾诗词,也是木业小学前身)。创办泰源木行(木材行业),1938年又以木业公会为基础创办木业小学,学生一度达到350余人。该小学在新中国初期改制。1953年9月,林子才因病逝世,享年68岁。</p><p class="ql-block"> 林子才在欧洲代表侨民所撰信函,个人所记簿册、所写诗行,部分保留至今。这些“杂记”由林子才后人捐献青田华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附林子才诗两首:</p><p class="ql-block"> 一,【五律】阜山迎龙书院 </p><p class="ql-block"> 文/林子才</p><p class="ql-block"> 苦读几寒窗,书声俚语腔。</p><p class="ql-block"> 育才期济世,教史为安邦。</p><p class="ql-block"> 神往传经地,文开涉大江。</p><p class="ql-block"> 吾今还入梦,依旧泪流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七绝】 避秦 </p><p class="ql-block"> 文/林子才</p><p class="ql-block">炮火连天鸟雀稀,断垣残影万民饥。</p><p class="ql-block">沿途尽是凄凉调,似见沙场血染衣。</p><p class="ql-block">1945年,避日本人到阜山 </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十二)后记(一)</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和记</p><p class="ql-block">1876 年 9 月,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温州市对外开放。当时在温州聚集的青田人据点在西郊太师码头,城中麻行码头和东郊从东门到今龙湾区。</p><p class="ql-block">早在开埠之前青田学子商人成立“和记”和宜斋:和,和衷共济,宜,应当。出自《尚书》: 同寅协恭和衷哉。以青田茶叶、木材等土特产对外贸易。一直到1962年在太师码道还有阜山陈姓人居位,当年在太师码道有青田人的石雕行,茶叶行,甚至有私塾和银行。</p><p class="ql-block">1905年,林子才第一次以“和记”青田土特产出国经商,游历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诸国。在荷兰海牙市,租用王宫对面一处小巷小铺。他曾误闯王宫,奇遇女王。女王礼遇甚厚,允许他在海牙宫经销青田石雕,讲解东方文化。1905至1913年间,林子才先后四次回到青田进购青田石雕货源。</p> <p class="ql-block">和记出洋记</p><p class="ql-block">(十三)后记(二)</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济南郡破岩堂,哪年办的?在哪里办的?已经无法考证,在阜山林宅有一座明初建的破岩桥,在林宅岙口有破岩堂遗址,保留了一段台阶和一个石砌的八卦图。</p><p class="ql-block"> 1905年清政府终止科举制度的行动,斩断了两千多年来社会制度的根基。破岩堂的先秦文化和诗词文化何去何从?</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的废除对高等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推动作用。新学制迅速推广,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898年北京大学成立,1911年清华大学成立,破岩堂五子出洋加上曾祖林子才是六子,他们弃学经商,是不是有个先秦文化注入新知识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破岩堂先秦文化是传不下去了,如今跨界了,我儿子经历了牛津硕士,麻省理工博士博士后,如今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数学教授。破岩堂文化跨界了,跨国境了,1995年Luxottica眼镜厂准备在广东东莞建厂,为了培养一批会中文的人,在Belluno 省和Nievo 中学的共同努力下,我登上了讲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开始为老外学生讲解先秦文化,Nievo 中文业余班至今还在。在东莞碰上老外会中文不奇怪,但是碰到讲解周易,会吟标准平水韵古诗的,肯定是破岩堂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而传统的破岩堂先秦文化呢?本人独自在编书,因天生愚钝,唯能以勤补拙,六岁开始吟诗,四十七年没停过笔,尽平生所学将破岩堂文化编辑成书,不图名利,只有一个愿望: 百年后有脸见祖宗。</p><p class="ql-block">寒舍无涯书斋</p><p class="ql-block">2021/12/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