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瓢虫

幸福有你

<p class="ql-block">七星瓢虫在我们印像中是童年的美好回忆,但大家或许不知道它们的具体信息,让我来介绍一下这被称为“花大姐”的奇妙动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星瓢虫(学名: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是瓢虫科、瓢虫属昆虫。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0-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一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左右两侧各有3个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个更大的黑点;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斑;体腹及足黑色。</p> <p class="ql-block">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主要受食物和温度的影响。七星瓢虫是迁飞性昆虫,成虫和幼虫的觅食行为属于广域搜索与区域集中搜索行为的转换。七星瓢虫主要以蚜虫为食,有时还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虫,秋天还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p> <p class="ql-block">七星瓢虫和其它昆虫一样,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各部分均由若干个体节组成。头部生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口器,口器两侧有一对下颚须。头部较小,经常后缩在发达的前胸背板之下,胸部生有两对翅,三对足。腹部八节,但腹面只能看到6一7节。腹部末端有外生殖器和肛门。胸部和腹部侧面生有气孔,是呼吸时气体进出的通道,七星瓢虫和许多有硬翅鞘的昆虫(分类学上称鞘翅目)一样,有一对角质坚硬的前翅。平时,这一对的翅并合,覆盖在胸腹部的背上。后翅为半透明的膜质,平时折叠,匿于前翅之下。七星瓢虫的下颚须末节呈斧状,足的咐节是四节,但第三节特别小,并匿于第二节的两个分叶之间,粗看很象是三节。</p> <p class="ql-block">幼虫</p><p class="ql-block">七星瓢虫幼虫体表有一层较坚硬的表皮,它的伸展性有限,所以生长到一定阶段,必须蜕去老皮,着生新皮,才能继续成长。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个龄期,幼虫共蜕三次皮,有四个龄期。初孵幼虫(一龄)身体很小,只有2-3毫米,孵化后,就聚集在原卵块的残壳上,约经8-12小时,开始分散取食。约两天后,蜕皮变为二龄,此时体长已增大一倍多,腹部第一节背面两侧,出现两个黄色肉瘤,三龄幼虫除体长加大外,腹部第一、四两节的背面两侧,各有一对黄色肉瘤,但第四节的肉瘤不很明显,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到四龄时,这两对肉瘤都非常明显。当幼虫老熟时,体形变粗,最后以尾端固着在植株等附着物上,准备化蛹</p> <p class="ql-block">蛹</p><p class="ql-block">体长7毫米,宽5毫米。体黄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黑点,中央2个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黑点,两侧角有2个黑斑。中胸背板有2个黑斑。腹部第2-6节背面左右有4个黑斑。腹末带有末龄幼虫的黑色蜕皮。</p> <p class="ql-block">避敌本领</p><p class="ql-block">七星瓢虫有着惊人的避敌本领。只要有天敌来扰或受到外界突然的刺激,它就会发生一种叫做“神经休克”现象,有点像失去知觉似的一动不动。 “休克”过后,受到刺激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它又清醒过来,开始爬行。这种“死去活来”的举止,人们称它“假死”。如果用手去捏它,它就会使出第二招避敌本领,在它6条足上的各关节中间,渗出一种黄色汁液来,这些汁液散发出来的辣臭味,可使人闻之感到腻烦,就连鸟类闻到这种怪味,也“退避三舍”。</p> <p class="ql-block">分布范围</p><p class="ql-block">七星瓢虫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和西南地区。</p> <p class="ql-block">作用</p><p class="ql-block">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后,可以放到田间,帮助人类消灭蚜虫和蚧虫。如棉田出现大量蚜虫危害,这时可以把七星瓢虫散放到棉田里,它就能将蚜虫吃掉。散发时,在棉田边走边放七星瓢虫,走几步放几只,以求散放均匀。</p> <p class="ql-block">这奇妙而又可爱的小生命,是如此的令人好奇,所以大家以后要好好保护它们。</p>